1、专题二现代文阅读 题组1 小说阅读文12021广州高三年级阶段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鱼 的 故 事张炜父亲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觉得有趣,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网一动,海上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
2、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所有鱼都在海上老大的吆喝声中被网包抬起,然后被倒在不远处的一片苇席上。席子旁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拉网人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父亲在海上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挽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
3、,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气把鱼做好。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他的脊背热得像炕。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消。有一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到尾全做一遍。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但脸也黄了。
4、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解毒草。”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摸我的眼睛、头发,一会儿又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万千条蛇在拱动。它们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母亲,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吃毒鱼一个多
5、月后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响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她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她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不过她说她要走了,她还会常来小屋的。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我哀求母亲答应她的话,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和父亲一起。母亲答应了。鱼姑娘又来了。她
6、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梦做到这儿,我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她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父
7、亲跑回来时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这场风暴。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叙述了渔村中的捕鱼人因不听从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全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B.小说中以父亲为代表的打鱼人勤劳纯朴、坚忍乐观,他们靠捕鱼维持生计,工作非常艰辛,但他们没有怨言,反而从中享受到收获的快乐。C.“我”一家因吃毒鱼而濒临死亡,却又因在草地上找到解毒草而获救。这个情节启示我们,大自然可能带来灾难,也能帮助我们渡过危难。D.在“我”
8、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父亲也提醒了海上老大,但海上老大却不以为意,结果发生了意外。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语言特色鲜明,富有生活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借助梦境来向人类报信。B.作者在文中强调网上来的鱼很多,为后文写鱼姑娘在“我”的梦中说要嫁到岸上来做铺垫,也为后文风暴突来,捕鱼人坠海而死的结局埋下伏笔。C.“我”因吃毒鱼而中毒,母亲为“我”解毒,其间“我”出现了各种幻觉,这些亦幻亦真的描写,增添了文章的魔幻色彩,吸引读者的兴趣。D.小说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叙述故事,
9、如网来的大鱼的头颅像小猪,“懂事”般盯着人看,梦中鱼姑娘单纯而惹人怜爱,充满童心童趣。3.小说围绕鱼写了捕鱼、吃鱼、梦鱼三件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4.小说为什么要详写“我”做的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文22021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蹦蹦跳跳的游戏余华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躯干和四肢,这张脸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
10、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
11、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胡子拉碴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买什么?”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橘子说:“给我一个橘子。”“一个橘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他伸手拿了一个橘子:“多少钱?”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的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
12、线头来。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橘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路边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你踩不着,你踩不着”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这位父亲就拿着橘子站在一旁,看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父亲才说:“快吃橘子。”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橘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橘子皮,吃着橘子在父母中间走来走去。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
13、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你踩不着,你踩不着”“我能踩着,我能踩着”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他们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中脱颖而出:“我能踩着,我能踩着”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
14、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胡子拉碴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橘子?”他说:“给我一个面包。”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儿后,轻声说:“孩子死了。”然后他走到妻子的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我不想
15、吃。”“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我不吃。”她还是摇头,说,“你吃吧。”他犹豫了一会儿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霉的。很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6、(3 分)A.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的场景,欢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而最后孩子却死了,前后对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B.小说从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痛失爱子的故事,并交代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C.“一张胡子拉碴的脸”“将胡子拉碴的脸框在窗口”说明丈夫无心也没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框”的字面意思是镶嵌,说明丈夫因为给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D.小说结尾处所写的林德顺的遭遇承接前文对三口之家遭遇的描写,使得命运的无常显得更为普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不幸遭遇者的同情与悲悯。2.下列对本文
17、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小说开头多次使用“有”字句,如“这张脸的下面有躯干和四肢”“这张脸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小说通过物化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易。B.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来暗示人物心情,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C.小男孩“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句中的“红色”象征蓬勃的生命,这与后文小男孩生命的逝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D.虽然林德顺目睹了这个三口之家在医院附近的活动,但是蹦蹦跳跳的小男孩才是小说的主人公。林德顺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是本文的次要人物。3.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孩子父亲的形象的。
18、试举例分析。(4 分) 4.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题组2 散文阅读文32021潍坊高三阶段性监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三 条 河 流王小忠农历十一月初五,下了一夜大雪。天亮,雪停了,路面上积雪足有七寸厚。怕是一个月都不能出山了,大雪封锁了整条车巴沟。抱着火炉,听着车巴河的细声细语,望着黑压压的森林和群山之上的积雪,我又想起了那三条河流。住在那三条河流岸边的朋友们,此时的他们也抱着火炉?白塔四周的经幡还在烈风中不停地念经?游人络绎不绝?想到这里,我笑出声来。我坚信,最美好的、最真实的河流,一定是冬天的河流。对夏日被过分装饰的河
19、流,我原本就不大喜欢。深秋的时候,扎西叫过我好几次,我的各种借口大概也伤了他的心。实际上,我并不是抽不出时间,而是总想着等落一层薄雪再去。然而,我面对的却是冰天雪地的现实,也只好抱着火炉,等鸟雀再次归来,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城东三十公里,即则岔石林景区入口处,有一个美丽的牧村贡去乎。牧村四面环山,三条河绕村而过,潺潺流水叮叮咚咚。扎西的家就在贡去乎。扎西本科毕业后又读了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之后,他没有去城里找工作。扎西的父亲是本地牧民,没有文化,除了放牧,扎西就是他最值得骄傲的谈资了。扎西没有去城里找工作,他的父亲很不高兴,以前见人就夸的语气也有所转变,甚至愤怒起来,
20、愤怒里还夹带着看不起儿子的意思。扎西对他父亲也不似以前那么顺从了。当然不是说扎西长大了,就不怕父亲,而是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法。扎西不像他父亲那样,他不愿将自己的思想固定在这条沟里的牧场上。扎西看到这条沟里春夏秋冬都有外地人进进出出:他们或摄像;或画画;或成群结队,出没于山林之间;或踽踽独行,歇息于河流之畔。于是,扎西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想法。2018年6月,我和扎西刚认识。那次我的目的地是则岔石林。刚进入贡去乎,我就看见一个小广场。广场旁边的山丘上有一座白塔,白塔四周挂满了经幡。广场前方有一条走廊,墙壁上画了八宝。站在走廊边上,我又看到了河。三条河热乌河、则岔河、多拉河,三条河流从三个不同的方
21、向在贡去乎汇聚,然后向北奔流,流入洮河,显得很壮观,却又不张扬。相比高山峡谷中的河流,它们不但谦虚,而且显得腼腆。扎西的家在村子的最边上,房屋是按农区传统风格修建的,土木结构,全院是两层转角楼。楼上房间很多,房间里挂着来自不同地区的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或雪山,或草原,或森林,或河流,每幅照片下面都有说明。房间干净整洁,装饰简单,大方静雅,且都摆放着一盆从草原上挖来的三叶草。这样的装饰,是城市里的宾馆无法拥有的。楼门顶之上,是很大的露天阳台。阳台上摆放着几盆长寿菊,几个木墩子,还有两张用树根做成的桌子。这样的布局和设计,扎西的父亲怕是永远都想不到,自然也就做不到,所以说观念很重要。扎西的父亲一生都
22、在牧场劳作,所有想法都围绕着牛羊转圈。扎西的种种想法,还是得到了家里其他人的支持,也得到了政府的帮扶,否则只能是春梦一场。扎西家拆旧房盖新楼也不过两三年时间,可这两三年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全家十几年放牧的收入。幸福指数建立在大胆的想象之上,然后通过不懈追求和努力得以实现。理想必须践行,才能达到目的。我还想到了这一点,成功源于机遇。扎西抓住了机遇,他成功了。只有十二户人家的贡去乎,终于被世人所知,就源自扎西的藏家客栈。藏家乐的出现,升级了牧区经济形态,使藏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牧业也开始向现代商业迈进。这种转变看似缓慢,但渗透性极强。多少年来,生存在洮河沿岸的农牧民,一直沉醉
23、于传统的耕作与放牧中,这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因为求新求变的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乃至机遇。热乌河在则岔沟内蜿蜒形成十八道河湾。十八道河湾所经之处,山形奇特,森林茂密,河水潺潺,格桑花盛开,河谷中空气清新。穿过热乌河,沿小路前行,三条河流便各自去了一边。极目远眺,千里草原平铺,唯河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则岔石林之景观气象万千,雄伟壮观。蓝天白云下,黛青色的森林绵延于山峰间,加之大小不一的各种溶洞,以及岩壁之上富有各种传说的壁画,这里的一切还是很难逃脱与神话的纠缠。那天,我和扎西坐在门楼顶的露天阳台上,喝奶茶,吃糌粑,说着理想的伟大和人生的艰辛,都有些激动了。三条河流送来的清冽之气和陶然轰响
24、,又令我们暂时忘却其他,只沉醉于眼前的美景。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若将眼前所有美景据为己有,心里的那个贪字就写得太大了,还是与他人分享比较好。此时,却是大雪封山。看不到行人,也听不见鸟鸣。坐在朝西的小二楼上,抱着火炉,我心有愧意。我答应过扎西的,一定要去则岔石林。那么,现在就动身吧。哪怕大雪深埋我的足迹,而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认为最美好、最真实的河流是冬天的河流,但下文介绍的三条河流的景色虽不是冬天之景,却仍给人以深深的美感。B.文章善于运用对
25、比手法,如扎西父亲对扎西前后态度的对比、扎西与父亲的对比、牧村前后变化的对比等,意在反映藏区的改变和进步。C.文章最后一段以“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结尾,给人以无限想象,为的是表现冬天的则岔石林有有别于其他季节的独特魅力。D.扎西的藏家乐两三年的收入远超以前,它的出现促进了藏区经济的转变,凸显了时代背景下个人选择和机遇把握的重要性。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我”的回想内容为主体,叙述了“我”与扎西的交往、了解和成为挚友的过程,并始终以“我”的视角叙述,让读者感到亲近。B.文章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扎西父亲对扎西前后态度的对比、扎西与父亲的对比
26、、牧村前后变化的对比等,意在反映藏区的改变和进步。C.文章最后一段以“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结尾,给人以无限想象,为的是表现冬天的则岔石林有有别于其他季节的独特魅力。D.文章的语言平实朴素,流畅简净,多用散句,对扎西事迹的叙述渐次深入,客观地表达了对藏区可喜变化的感受,又蕴含着深挚的情感。3.文章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情感增强,请结合作品加以简要分析。(4分) 4.文章在叙述藏区变化时,用不少笔墨穿插介绍了三条河流的情况,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文42021山东中学联盟高三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杭 江 之 秋傅东华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以
27、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于像谢灵运那样煞风景,但在那些主张策杖独步且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看来,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不过,如果我们暂时不谈风雅,那么在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成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为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是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也有大团圆结局。自从新辟的杭江铁路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我是多
28、么幸运的一个人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蒙蒙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专心致志地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欣赏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的一幅幅画图。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觉得有点失望。然后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好像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度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离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你有相当多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
29、是哪一块山肯把她的全形给你看呢?无论哪一块山都和她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姊妹们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着依依不舍的态度。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弥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很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塍”的现象所致,但是过了几分钟之
30、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的火车却明明是按直线行驶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宣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一律是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颜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晚稻,红的是荞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颜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上人类所能想象的一切花样。且因我们自己如飞一样奔驶,那三种基本色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时期荷兰的画图,我们简直置身于天方夜谭中苏
31、丹的宫殿。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上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到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迂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铁路的风景到郑家坞后山水兼备。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碰面了。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具有几分魅惑,但已不属西施的故乡诸暨了。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学本身也产生怀疑的。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边有一座山,右手边有一条水。不,不对,绝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有也是最多不过几米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你说山在左手边,也许
32、它实际上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边,也许它实际上在你的面前。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此后进入义乌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渐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有删改)【注】Climax:“高潮”的英文。
33、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千米,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千米当时尚未完成。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谢灵运式的“伐木开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也别有风味。B.文中“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是说,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暧昧”和“分明”,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C.“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宣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中,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D.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等,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
34、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江铁路沿线的自然风光。B.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作者所描写的动静结合所构成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C.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恰当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艺术家的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D.杭江铁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本文花费大量篇幅描写列车沿线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4.文章最后一段是
35、否可以删去?为什么?(6分) 题组3 现代诗歌阅读文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乡 愁 四 韵余光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一九七四年三月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依次选用四个极具特色的不同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久久难忘的
36、乡愁情结。B.本诗围绕不同的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极大地丰富了乡愁的情感内涵。C.不说“红海棠”而说“海棠红”,是为了强调“红”的鲜艳灿烂,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D.从“醉酒”到“沸血”,从“家信”到“母亲”,表现了诗人情感渐趋冷静与理性的变化过程。2.下列对本诗与乡愁在内容与艺术特色上的比较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歌都是乡愁诗,都表达出特定时期与特定地理条件下所具有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情感。B.两首诗歌意象单纯而有张力,邮票、船票等意象侧重于象征,红海棠、白雪花等意象侧重于写实。C.在意象的组合上,乡愁以时间为线索,意象间有递进意味;而本诗则采用并列的意象组合。D.乡愁
37、不刻意锤字炼句,语言质朴浅显;而本诗则以逆常悖理的语言达到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3.诗人为什么选取“长江水”这一意象来表达乡愁?请简要分析。(4分) 4.闻一多提出诗歌讲求“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三美”的。(6分) 题组4 戏剧阅读文62020山东潍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龙须沟(节选)老舍提示话剧龙须沟以主人公程宝庆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为主线,描述了北京一个小杂院内四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节选部分的故事发生在1950年。娘子由外面匆匆走来。二春娘子,看见二嘎子没有?娘子怎能没看见?他
38、给我看摊子呢!大妈他荒里荒唐的,看摊儿行吗?娘子现在,三岁的娃娃也行!该卖多少钱,卖多少钱,言无二价。小偷儿什么的,差不离快断了根!(低声)听说,官面上正加紧儿捉拿黑旋风。一拿住他,晓市就全天下太平了。他不是土匪头子吗?哼,等拿到他,跟那个冯狗子,我要去报报仇!能打就打,能骂就骂,至不济也要对准了他们的脸,啐几口,呸!呸!呸!偷我的东西,还打了我的爷们!程疯子慢慢地由屋中出来。二春疯哥,你在家哪?疯子有道是,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娘子又是疯话!我问你,你这两天又怎么啦?疯子别瞪眼!我就怕吵架!我呀,有了任务!二春疯哥,给你道喜!告诉我们,什么任务?疯子民教馆的同志找了我来,教我给大家唱一段去
39、!二春那太棒了!多少年你受屈含冤的,现在民教馆都请你去,你不是仿佛死了半截又活了吗?娘子对啦,疯子,你去!去!叫大家伙儿看看你!王大妈,二姑娘,有钱没有?借给我点!我得打扮打扮他,把他打扮得跟他当年一模一样的漂亮!疯子我可是去不了!二春怎么?怎么?娘子怎么?怎么?疯子我十几年没唱了,万一唱砸了,可怎么办呢?娘子你还没去呢,怎就知道会唱砸了?疯子还有,唱什么好呢?二春咱们现编!等晚上,咱们开个小组会议,大家出主意,大家编!疯子难办!难办!四嫂夹着一包活计,跑进来。四嫂娘子,二妹妹,黑旋风拿住了!拿住了!娘子真的?在哪儿呢?四嫂我看见他了,有人押着他,往派出所走呢!娘子我啐他两口去!二春走,我们斗
40、争他去!把这些年他的所作所为都抖搂出来,教他这个坏小子吃不了兜着走!娘子疯子,你也来!疯子(摇头)我不去!娘子那么,你没教他们打得顺嘴流血,脸肿了好几天吗?你怎这么没骨头!疯子我不去!我怕打架!我怕恶霸!娘子你简直不是这年头儿的人!二妹妹,咱们走!二春走!(同娘子匆匆跑去)疯子(独自徘徊)天下是变了,变了!你的人欺负我,打我,现在你也掉下去了!穷人、老实人、受委屈的人,都抬起头来;你们恶霸可头朝下!哼,你下狱,我上民教馆开会!变了,天下变了!必得去,必得去唱!一个人唱,教大家喜欢,多么好呢!狗子偷偷探头,见院中没人,轻轻地进来。狗子(低声地)疯哥!疯哥!疯子谁?啊,是你!又来打我?打吧!我不跑
41、,也不躲!我可也不怕你!你打,我不还手,心里记着你,这就叫结仇!仇结大了,打人的会有吃亏的那一天!打吧!四嫂(从屋中出来)谁?噢!是你!(向狗子)你还敢出来欺负人?好大的胆子!黑旋风掉下去了,你不能不知道吧?好!瞧你敢动他一下,我不把你碎在这儿!狗子(很窘,笑嘻嘻地)谁说我是来打人的呀!四嫂量你也不敢!那么是来抢?你抢抢试试!狗子我已经受管制,两个多月没干“活儿”了!四嫂你那也叫“活儿”?别不要脸啦!狗子我正在学好!不敢再胡闹!四嫂你也知道怕呀!狗子赵大爷给我出的主意,教我到派出所去坦白,要不然我永远是个黑人。坦白以后,学习几个月,出来哪怕是蹬三轮儿去呢,我就能挣饭吃了。四嫂你看不起蹬三轮儿的
42、是不是?反正蹬三轮儿的不偷不抢,比你强得多!我的那口子就干那个!狗子我说走嘴啦!您多担待!(赔礼)赵大爷说了,我要真心改邪归正,得先来对程大哥赔不是,我打过他。赵大爷说了,我有这点诚心呢,他就帮我的忙;不然他不管我的事!四嫂疯哥,别光叫他赔不是,你也照样给他一顿嘴巴!一还一报,顶合适!狗子这位大嫂,疯哥不说话,您干吗直给我加盐儿呢!赵大爷大仁大义,赵大爷说政府也大仁大义,所以我才敢来。得了,您也高高手儿吧!四嫂当初你怎么不大仁大义,伸手就揍人呢?狗子当初,那不是我揍的他。四嫂不是你?是畜生?狗子那是我狗仗人势,借着黑旋风发威。谁也不是天生就坏!我打过人,可没杀过人。四嫂倒仿佛你是天生的好人!要
43、不是而今黑旋风玩完了,你也不会说这么甜甘的话!疯子四嫂,叫他走吧!赵大爷不会出坏主意,再说我也不会打人!四嫂那不太便宜了他?疯子狗子,你去吧!四嫂(拦住狗子)你是说了一声“对不起”,还是说了声“包涵”哪?这就算赔不是了啊?狗子不瞒您说,这还是头一次服软儿!四嫂你还不服气?狗子我服!我服!赵大爷告诉我了,从此我的手得去干活儿,不能再打人了!疯哥,咱们以后还要成为朋友吧,我这儿给您赔不是了!(一揖,搭讪着往外走)疯子回来!你伸出手来,我看看!(看手)啊,你的手也是人手哇!这我就放心了!去吧!狗子下四嫂唉,疯哥,真有你的,你可真老实!疯子打人的已经不敢再打,我怎么倒去学打人呢!(入室)(有删改)【注
44、】民教馆:民众教育馆,负责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活儿”:偷窃。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娘子不再担心小偷、地痞偷抢,放心让二嘎子看摊子,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风气正在转变、新秩序正在形成的社会现实。B.听到程疯子说去不了民教馆,二春、娘子都连问“怎么?怎么?”,写出二人对程疯子的关切,也可看出邻里之间关系的和睦。C.“夹着一包活计,跑进来”,借四嫂上场的动作,写其勤劳直爽的特点,传达出她得知恶人被抓的兴奋与向大家传递消息的急切。D.“低声”“笑嘻嘻地”“一揖”等舞台说明交代了狗子向疯子道歉时的神态、动作,表现出狗子改造自己的自觉性与诚心。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
45、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戏剧构思巧妙,借未出场的恶霸黑旋风串联多个场景,推动剧情发展,写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打黑除恶带来的新变化,从而突出主题。B.剧中独白能多维度展现人物性格,程疯子独自徘徊时的一段话,写出了他对时代新变化的喜悦,更表现了他害怕恶霸、不敢当面斗争的懦弱性格。C.戏剧善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狗子上场时,疯子说:“谁?啊,是你!”四嫂说:“谁?噢!是你!”一字之差,一标点之别,尽显人物不同的内心情感。D.剧中的台词极具个性与地方特色,如“抖搂”“碎在这儿”“加盐儿”“玩完了”等,在展现人物性格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北京味。3.戏剧冲突是戏剧中矛盾的表现,没有
46、冲突就没有戏剧。本文围绕程疯子写了哪些冲突?请简要概括。(4分) 4.现代文艺理论家周扬称赞“啊,你的手也是人手哇!”这句台词“有斤两”,请谈谈你对这句台词的理解。(6分) 题组1 小说阅读文72021山东济南第一中学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春蚕(节选)茅盾“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
47、,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上山”后三天,熄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扑扑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通宝,你是卖茧
48、子呢,还是自家做丝?”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张老头子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他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老通宝心里也着慌
49、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
50、鬼子行出来的!”“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
51、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1932年11月1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
52、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扑扑地跳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B.亲家张财发来“望山头”,给老通宝带来了“今年茧厂不开秤”的消息,另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代东家来向老通宝催债。C.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D.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年没见半
53、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B.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C.“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他们此行的艰难。D.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3.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4.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文8创新选材阅读下面的文字,
54、完成14题。在 钉 子 上俄契诃夫一群十二品文官和十四品文官刚下班,在涅瓦大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今天是斯特鲁奇科夫的命名日,他正带着他们到他家里去举行命名日宴会。“马上我们就要大吃一顿了,诸位老兄!”过命名日的人想象着吃喝的乐趣,继续说,“我们可要大吃特吃了!我的好妻子已经把馅饼烤好。面粉是昨天傍晚我自己跑去买来的。白兰地已经有了,是沃隆佐夫斯基牌的。我妻子恐怕已经等急了!”斯特鲁奇科夫住的地方非常远。他们走啊走,最后总算走到了他的家。他们走进前堂。他们的鼻子闻到馅饼和烤鹅的香味。“你们闻到了吗?”斯特鲁奇科夫问,高兴得直笑,“脱掉大衣吧,诸位先生!把皮大衣放在那口箱子上!卡嘉在哪儿呀?喂,卡嘉
55、!全班人马都到齐了!阿库丽娜,你来帮着各位先生脱大衣!”“这是什么?”这群人当中有人指着墙上问道。墙上有一颗大钉子,钉子上挂着一顶新制帽,带着亮晃晃的帽檐和帽章。文官们面面相觑,顿时脸色发白。“这是他的帽子!”他们窃窃私语道,“他在这儿?!”“是啊,他在这儿。”斯特鲁奇科夫含糊其词地说,“卡嘉在招待他。我们走吧,诸位先生!我们到外面小饭铺里去坐坐,等他走掉再回来。”这群人扣上皮大衣的纽扣,走出去,懒洋洋地往一家小饭铺走去。“你家里之所以有鹅的气味,是因为你家里正好坐着一只鹅!”档案副管理员放肆地说,“必是魔鬼把他支使来的!他不久就会走掉吧?”“不久就会走掉。他在我家里至多不过坐两小时。哎,我饿
56、了!等他走了,我们先喝一杯白酒,吃点鳁鱼。然后我们再喝上一杯,诸位老兄。喝完第二杯以后,那就得马上吃馅饼。要不然胃口就差。我的女人烤的馅饼很好。白菜汤也烧好了。”“你买沙丁鱼了吧?”“买了两听。还买好四种腊肠。我妻子,大概,也饿。不料他闯来了,魔鬼!”他们在小饭铺里坐了一个半钟头,为摆样子而各自喝下一大杯茶,然后又往斯特鲁奇科夫家里走去。他们走进前堂。先前的那种气味更浓了。文官们从半开着的厨房门口望进去,看见一只鹅和一碗黄瓜。阿库丽娜从炉子里取出一个什么东西来。“又不顺利,诸位老兄!”“怎么回事?”文官们的肚子痛苦得缩紧了:饥饿可不是舅妈啊,然而可恶的钉子上却挂着一顶貂皮帽子。“这是普罗卡契洛
57、夫的帽子,”斯特鲁奇科夫说,“我们走吧,诸位先生!找一个什么地方去等一等。这个人不会坐很久的。”“这么没出息的家伙倒有这样俊俏的老婆!”客堂里响起一个沙哑的男低音。“傻瓜就是交好运啊,大人!”一个女人的说话声附和道。“我们走吧!”斯特鲁奇科夫哀叫道。他们就又往小饭铺走去。他们要了啤酒。“普罗卡契洛夫是个有势力的人物!”那群人开始安慰斯特鲁奇科夫说,“他在你妻子那里坐上一个钟头,往后你就有十年的造化呢。这是运气来了,老兄!何必伤心呢?用不着伤心。”“就是你们不说,我也知道用不着伤心。问题不在这儿!我不痛快的是我的肚子饿得慌!”过了一个半钟头,他们又到斯特鲁奇科夫家里去。那顶貂皮帽子仍然挂在钉子上
58、。大家只得又退下阵来。一直到傍晚七点多钟,钉子才解除负担,他们也才能动手吃馅饼!可是馅饼干瘪了,白菜汤不烫了,鹅烤焦了,总之斯特鲁奇科夫的前程破坏了一切!不过呢,他们吃得倒是蛮有味道的。(有删改)【注】暗指他们的上司。在此是骂人的字眼:蠢货。俄国谚语,意谓“饥饿无情”。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写看到钉子上挂着的新制帽,“文官们面面相觑,顿时脸色发白”,旨在表现他们担心私下聚会被上司发现的恐惧心理。B.斯特鲁奇科夫含糊其词的回答以及知道上司“至多不过坐两小时”这两个细节,暗示出那位上司是他家的常客。C.小官员们深知斯特鲁奇科夫的苦衷及其中的隐情,他们在取笑
59、、挖苦他的同时,心里也在羡慕他可能有好运了。D.文中的斯特鲁奇科夫是一个愚昧猥琐、虚荣怯弱、逆来顺受,被沙俄封建等级制度扭曲变形而丧失了自己人格的人。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钉子上的帽子是权势的象征,使小官员们望而却步、狼狈不堪、心惊胆战乃至落荒而逃,这种漫画式的夸张更有助于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内涵。 B.从叙述视角看,作者使用第三人称,站在旁观者的视点来叙述、描写,使小说更显得真实、客观、冷峻、幽默。C.小说语言非常简练,斯特鲁奇科夫的狼狈被表现得非常到位,每次回家,又带着同僚仓皇外出,具有非常强的讽刺和喜剧效果。D.这篇微型小说以小见大,摄取生活中的小
60、事件,截取生活中富有意义的横断面,对当时的俄国社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剖。3.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4分) 4.小说多次写到“钉子上的帽子”,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文92020山东聊城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当表董益新这是江南一个春雨淅沥的夜晚,小镇狭长的弄堂里两个黑衣人一闪而过,在一处高宅大门前停了下来,黑夜里响起轻轻的叩门声。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条小缝,吴掌柜提着风灯,半张麻脸从门缝里露了出来:“你们找”话未说完,风灯已“啪”地掉到地上,大门随即关了个严实。满脸大胡子的黑衣人举手便要擂门,另一名清瘦的黑衣人赶紧按住他的手,压低声音说:“你
61、忘了,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大胡子应了一声,便蹲了下去,不再说话。吴老爷正在书房里看着朱子家训,刚沏的明前茶冒着氤氲的香气,书房的正墙上挂着一幅吴老爷自己临摹的大字:难得糊涂。吴老爷见吴掌柜跌跌撞撞闯进来,便皱皱眉头,问:“什么事?”吴掌柜结结巴巴地说道:“又来了,老爷,又来了”“谁?”“昨天来过的那个大胡子又来了。”吴掌柜说完,赶紧用衣袖揩了揩额上的汗珠。吴老爷“哦”了一声,旋即问道:“来了多少人?”吴掌柜说:“两个人。”吴老爷站起来,在书房踱起步来。昨天也是个阴雨天,酉时未至,天已落黑。当铺刚要打烊,一个穿黑衣的大胡子却像风一样闪了进来。大胡子熊腰虎背,鼓鼓的腰间扎着条腰带,一进当铺,就掏出
62、一块鎏金怀表。吴掌柜一见,顿时眼睛一亮,循例问道:“您贵干?”大胡子伸出拇指和食指,在吴掌柜面前一亮。吴掌柜吃了一惊,赶紧问道:“当多少?”大胡子还是不说话,伸出一只手晃了一晃。吴掌柜说:“这个数目,得老爷做主,先生里间请。”吴老爷看看大胡子,又看看鎏金怀表,转身对吴掌柜点了点头。须臾,吴掌柜端来一个托盘,托盘里码着五叠大洋,一叠十块,正好五十块。吴老爷又把鎏金怀表往盘里一放,一起推到大胡子跟前。大胡子正要开口,吴老爷却摆摆手,说:“这钱是我捐的。天黑路远,壮士快走吧。”大胡子呆了片刻,弯下腰去,向吴老爷鞠了一躬,转身消失在夜雨中。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忽然,吴
63、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请!”俄顷,两个黑衣人跟着吴掌柜鱼贯而入。吴老爷连忙起身让座,问:“两位壮士夜深而来,必有要事,还望直言相告。”清瘦的黑衣人欠欠身,说道:“吴老爷,我们是专程向您道歉来的。”说罢,从怀里掏出一块怀表,把它放到吴老爷跟前。吴老爷一看,正是昨天那块鎏金怀表。吴老爷微微一笑,把怀表推还给清瘦的黑衣人。吴老爷指指大胡子,说:“昨天,我已说过,那点大洋是老朽自捐的。”清瘦的黑衣人说:“昨天,我是让他来当表,没叫他来募捐。这表是我去国外留学时买的,跟我十多年了,还好使。”清瘦的黑衣人说罢,又把怀表推到吴老爷跟前。吴老爷连忙说道:“壮士误会了。老朽开当铺三十多年,多少长了点见识
64、,这法兰西共和国的名表,少说也值一百多个大洋。你们打日本兵除汉奸,老朽早有耳闻,只恨认捐无门。”清瘦的黑衣人见吴老爷依然不收,便说道:“国有国法,村有村规,部队有部队的规矩,如果您不收,我岂不带头坏了规矩?望您成全。”清瘦的黑衣人说罢,长身而起,又是长长的一揖。吴老爷问:“壮士是”清瘦的黑衣人欠身答道:“在下姓何,单名一个冲字。”吴老爷一听,赶紧站起来:“原来阁下就是让日本兵闻风丧胆的何大队长,老朽有眼不识泰山啊。如此说来,这怀表我更不应该收了,你打日本兵用得着。”吴老爷说完,又把怀表推到何大队长跟前。何大队长见吴老爷决意不收,便站了起来:“吴老爷美意,在下心领了,失礼之处,还望多多海涵。我们
65、后会有期。”何大队长伸手抓起怀表,往吴老爷手里一塞,转身与大胡子飘然而出,瞬间消失在茫茫黑夜中。转眼到了秋天。这天哨兵忽然给何大队长送来一个包裹,说是一个满脸麻子的人送来的。何大队长拆开一看,包里都是部队急需的药品,其间还夹杂着那块鎏金怀表和一封信。信上写道:何大队长台鉴:日本兵占我河山,杀我同胞,毁我村舍,老朽之当铺也被掳掠一空矣!我六尺男儿必手刃之而后快,然老朽老矣,空负报国之心。明日,有一队日本兵要来镇上运粮,镇南塘西桥乃粮队必经之地,望何大队长务必奔袭之。此表暂作定金,日后老朽另当重谢!何大队长看罢来信,在桌上重重地擂了一拳,大声地叫道:“好!”(摘编自短小说)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
66、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大胡子第一次来当表的时候,吴老爷给了大胡子五十块,但并未收怀表,这表明吴老爷已经猜出了大胡子的身份。 B.何大队长将跟随了自己十多年的怀表拿去当铺当了换钱,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抗日军队物资匮乏的艰难处境。C.见吴老爷坚决不肯收怀表,何大队长“伸手抓起怀表,往吴老爷手里一塞”,便飘然而出,说明何大队长坚持以身作则。D.吴老爷因为自己的当铺被日本人掳掠一空,所以十分痛恨日本人,于是给何大队长寄去一封信提供关于日军的情报。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并没有直接介绍出场人物,而是用“黑衣人”代称,两个“黑衣人”在雨夜
67、拜访,增添了人物的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塑造了吴掌柜的形象,用吴掌柜开门禀报时的“慌”,反衬出吴老爷并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C.小说语言很有特点,既有口语又有书面语,吴老爷与何大队长的对话使用了不少书面语,说明何大队长不仅能打日本兵,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D.小说中的鎏金怀表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作为线索贯穿整篇小说,最后怀表被当作抗日的定金支持了抗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3.小说插叙大胡子当表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吴老爷还是何大队长?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题组2 散文阅读文10
68、2020山东青岛高考模拟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老屋后的槐花树白莹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洋槐枝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身
69、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低的地方就顺手折下,高的地方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就拧断槐树枝,扔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撸下,放进竹筛子,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干水分,拌上干面粉,用手来回不
70、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味。麻利地备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哧呼哧地煽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上,手里拿着偷偷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少吃些,少吃些,蒸熟了,狗娃多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槐花早已下肚。随着我一年年长大,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越高,绑钩子的竹竿也越来越长,但是可以够到的槐花越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树枝低的地方经常被折断,时间一长,低的树枝都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槐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了。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嚷嚷着要吃槐花麦饭。那时已至五月,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
71、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很是失望。放假回家盼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子转悠,终于在村西边找到一棵槐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踮起脚,挑拣着好的、稍微嫩的花我美美地吃了一顿槐花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剪指甲,给奶奶说好哪个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她不停地点头:“狗娃,你去吧,在学校要好好学,下回放假了再看婆。”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牵挂。离家的梦境里,总有奶奶坐在旧藤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蓝格子手帕,穿着斜襟子粗布衣服、蓝色裤子、黑布鞋,
72、拿着旧蒲扇,对着我笑,面孔慈祥,嘴里念着曾经哄我入睡的口婆: “马蹄杠,红杆杆,额是额婆滴心坎坎,额婆把额打一把,额把额婆卖了去,额爷回来要老婆,一斗荞麦换两个”梦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槐花麦饭了。近几年,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做,但总觉得缺些什么。如今,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估计也多起来了。今日,随同事去撸了些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槐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秆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
73、再难见。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他人说笑着撸槐花,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狗娃,婆给你蒸槐花麦饭,你等一下哈。”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就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B.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槐花香诱发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生活的追忆,用词新颖生动。C.“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中“会不会”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74、,表达了作者对重温旧时光的渴盼。D.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耙等老物件,沉积着岁月的灰尘,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实写形态各异的槐花挂满枝头,甜香迷人,既照应题目,又总领全文。B.文章第五段写村西头的槐花树,看似旁逸斜出,实则别有深意,更显祖孙情深。C.文章第六段用特写镜头清晰真切地展现梦境中奶奶的形象,凸显作者思念之浓。D.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3.如何理解文章首尾两段中的“似乎”一词? (4分) 4.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
75、本特征的。(6分) 文112020安徽合肥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水藻行(节选)茅盾蕰草打了来是准备到明春作为肥料用的。江南一带的水田,每年春季插秧时施一次肥,七八月稻高及人腰时又施一次肥。在秀生他们乡间,本来老法是更注重那第二次的肥,得用豆饼。有一年,豆饼的出产地发生了所谓“事变”,于是豆饼的价钱就一年贵一年,农民买不起,豆饼行也破产。贫穷的农民于是只好单用一次肥,就是第一次的,名为“头壅”;而且这“头壅”的最好的材料,据说是河里的水草,秀生他们乡间叫作“蕰草”。打蕰草,必得在冬季刮了西北风以后;那时风把蕰草吹聚在一处,打捞容易。但是冬季野外的严寒可又不容易承受。失
76、去了豆饼的农民只好拼命和生活搏斗。财喜和秀生驾着一条破烂的“赤膊船【注】”向西去。根据经验,他们知道离村二十多里的一条汊港里,蕰草最多;可是他们又知道在他们出发以前,同村里已经先开出了两条船去,因此他们必得以加倍的速度西行十多里再折南十多里,方能赶在人家的先头到目的地。这都是财喜的主意。西北风还是劲得很,他们两个逆风顺水,财喜撑篙,秀生摇橹。西北风戏弄着财喜身上那蓝布腰带的散头,常常绞住了那支竹篙。财喜随手抓那腰带头,往脸上抹一把汗,又唰的一声,篙子打在河边的冻土上,船唇泼剌剌地激起了银白的浪花来。“哦呵!”从财喜的厚实的胸膛来了一声雄壮的长啸,竹篙子飞速地伶俐地使转来,在船的另一边打入水里,
77、财喜双手按住篙梢一送,这才又一拖,将水淋淋的丈二长的竹篙子从头顶上又使转来。财喜像找着了泄怒的对象,舞着竹篙,越来越有精神,全身淌着胜利的热汗。约莫行了十多里,河面宽阔起来。广漠无边的新收割后的稻田,展开在眼前。发亮的带子似的汊港在棋盘似的千顷平畴中穿绕着。水车用的茅篷像一些泡头钉,这里那里钉在那些“带子”的近边。疏疏落落灰簇簇一堆的,是小小的村庄,隐隐浮起了白烟。而在这朴素的田野间,远远近近傲然站着的青森森的一团一团,却是富人家的坟园。有些水鸟扑簌簌地从枯苇堆里飞将起来,忽然分散了,像许多小黑点,落到远远的去处,不见了。财喜横着竹篙站在船头上,忽然觉得眼前这一切景物,虽则熟悉,然而又新鲜。大
78、自然似乎用了无声的语言对他诉说了一些什么。他感到自己胸里也有些什么要出来。“哦呵!”他对那郁沉的田野,发了一声长啸。西北风把这啸声带走消散。财喜慢慢地放下了竹篙。岸旁的枯苇簌簌地呻吟,从船后来的橹声很清脆,但缓慢而无力。财喜走到船艄,就同秀生摇起橹来。水像败北了似的嘶叫着。不久,他们就到了目的地。“赶快打罢!回头他们也到了,大家抢就伤了和气。”财喜对秀生说完,就拿起了一副最大最重的打蕰草的夹子来。他们都站在船头上了,一边一个,都张开夹子,向厚实实的蕰草堆里刺下去,然后闭了夹子,用力绞着,一拖,举将起来,连河泥带蕰草,都扔到船肚里去。汊港那泥草像一片生成的似的,抵抗着人力的撕扯。河泥与碎冰屑,又
79、增加了重量。财喜是发狠地绞着,他的突出的下巴用力扭着;每一次举起来,他发出胜利的一声叫,那蕰草夹子的粗毛竹弯得弓一般,吱吱地响。“用劲呀,秀生,赶快打!”财喜吐一口唾沫在手掌里,两手搓了一下,又精神百倍地举起了蕰草夹。秀生那张略带浮肿的脸上也钻出汗汁来了。然而他的动作只有财喜的一半快,他每一夹子打得的蕰草,也只有财喜一半多。然而他觉得臂膀发酸了,心在胸腔里发慌似的跳,他时时轻声地哼着。带河泥兼冰屑的蕰草渐渐在船肚里高起来了,船的吃水也渐渐深了;财喜每次举起满满一夹子时,脚下一用力,那船便往外侧,冰冷的河水便漫上了船头,浸过了他的草鞋脚。他已经把破棉袄脱去,只穿件单衣,可是那蓝布腰带依然紧紧地捆
80、着;从头部到腰,他像一只蒸笼,热气腾腾地冒着。欸乃的橹声和话语声从风里渐来渐近了。前面不远的枯苇墩中,闪过了个毡帽头。接着是一条小船困难地钻了出来,接着又是一条。“啊哈,你们也来了么?”财喜快活地叫着,用力一顿,把满满一夹子的蕰草扔在船肚里了;于是,狡猾地微笑着,举起竹夹子对准了早就看定的蕰草厚处刺下去,把竹夹子尽量地张开,尽量地绞。“嘿,怪了!你们从哪里来的?怎么路上没有碰到?”新来的船上的人也高声叫着。船也插进蕰草阵里来了。“我们么?我们是”秀生歇下了蕰草夹,气喘喘地说。然而财喜的元气旺盛的声音立刻打断了秀生的话:“我们是从天上飞来的呢!哈哈!”一边说,第二、第三夹子又对准蕰草厚处下去了。
81、“不要吹!谁不知道你们是钻烂泥的惯家!”新来船上的人笑着说,也就杂乱地抽动了粗毛竹的蕰草夹。财喜不回答,赶快向拣准的蕰草多处再打了一夹子,然后横着夹子看了看自己的船肚,再看看这像是铺满了乱布的汊港。他的有经验的眼睛知道这里剩下的只是表面一浮层,而且大半是些萍片和细小的苔草。他放下了竹夹子,捞起腰带头来抹满脸的汗,敏捷地走到了船艄上。洒滴在船艄板上的泥浆似乎已经冻结了。财喜那件破棉袄也胶住在船板上,财喜扯了它起来,就披在背上,蹲了下去,说:“不打了,这满港的,都让给了你们罢。”“嘿!拔了鲜儿去,还说好听话!”新来船上的人们一面动手工作起来,一面回答。这冷静的汊港里登时热闹起来了。写于1936年(
82、有删改)【注】赤膊船:没有船篷等遮蔽设备的简易船只。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提到“豆饼的出产地发生了所谓事变”,将小说置于特定历史中,说明江南农民的生活困窘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B.财喜和秀生一人撑篙,另一人摇橹,驾着一条“赤膊船”去打蕰草,表现了两人“打蕰草”的艰辛,也刻画了全体劳动人民的艰辛。C.“这满港的,都让给了你们罢”写出了财喜的善意,而“拔了鲜儿去,还说好听话”则透出其他打蕰草农民的愤怒和嘲讽。D.“这冷静的汊港里登时热闹起来了”是场面描写,小说以此结尾给读者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也使得故事的表述显得干脆、不拖泥带水。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
83、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巧妙运用动词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财喜撑篙时的“按”“送”等词,打蕰草时的“刺”“绞”“拖”等词,都极具表现力。B.小说对疏落、灰簇簇的村庄与傲然、青森森的富人家的坟园的描写,远近景物交织,视野开阔,表现了主人公内心充满喜悦与希望。C.小说擅长描写人物心理,如“大自然似乎用了无声的语言对他诉说了一些什么”,准确抓住财喜的感情变化,开掘出人物内心的细波微澜。D.“闪过了个毡帽头”中“毡帽”具有地域色彩,是当时江南农民的典型装扮,比如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就是头戴破毡帽的形象。3.茅盾回忆水藻行的创作时说:“我写这篇小说有一个目的,就是塑造一个真正的中国农
84、民的形象。”请以财喜为例,谈谈本文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农民的形象”。(4分) 4.本文从哪些方面渲染了具有悲剧意味的艺术氛围?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文122021南京第一学期六校联合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弦歌郝景芳没人知道钢铁人的母星在哪里,只知道他们住在月球背面。入侵只有三年,战斗却如摧枯拉朽一般,抵抗一直在进行,人们却越来越绝望。三年中,人们从热血变得现实,从激越的战斗变成求存的妥协。但总有人不甘心,心怀最后的幻想。林老师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他要炸毁月球。让我猜多少次,我也不会想到林老师。他性格内敛,学提琴出身,从我十岁起就教我拉琴,这许多年里一直是我的榜样。又一次,在林老师
85、家碰到齐跃,他跟老师学琴两年,是研究天体物理的年轻科研人。一同出门时,我忽然有种感觉,老师的计划一定和他有很大关系。“齐跃。”我在身后叫住他。齐跃回过身,看着我,表情微妙,像是知道我要说什么。“林老师的月亮计划,你知道多少?”“你问哪方面?”“原理。原理你肯定知道,对吧?你能不能告诉我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齐跃沉默了一会儿,微微笑了,对我说:“特斯拉曾经说过一句话,只要我愿意,我能将地球劈成两半。如果你明天没事,到我研究所来吧。”齐跃的研究所在城市边缘,很大,院子里有很多粗壮的梧桐。只是我没料到会这样清静,清静得人影全无,安宁中透着深入石缝的寂寥,树枝沙沙响起的时候,寂寥扩大数倍,从四面八
86、方侵入人的身体。空空如也的楼道里,齐跃转头问道:“你知道我们研究所为什么这么空荡荡吗?”我摇摇头。齐跃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其他人都被钢铁人接到香格里拉和月亮上了。”我恍然大悟,应该能想到的:钢铁人是懂科学的,他们知道地球上哪些人的头脑值得珍惜,也值得利用。“你没走?”我问齐跃。他站定,抬头凝视我,目光带着一丝笑意、一丝讽刺和一丝悲怆,说:“我喜欢特斯拉,不仅是因为他牛,还因为他单打独斗。你知道吗?他被爱迪生排挤,被马可尼抢了专利,还被投资人摩根抛弃了。可是他一直有很多奇思妙想,直到去世。他是纯粹的孤胆英雄,他就一个人和那些大团体对抗。你知道无线电输电技术吗?把地球作为内导体,把地球电离层作为外
87、导体,用放大发射机在地球和电离层中建立8赫兹共振,天地就成了谐振腔,可以传输能量。把天地当作谐振腔,这是什么气度?!当时的人们哪有这等见识?!现在,他的计划当然全都实现了,可是那时他就这么一个人死了。”“其实大家想跟谁就跟谁,也没什么好说的。”齐跃又说,“但总还是会有些人不一样,我就敬佩这些人。”我知道他说的是老师。我没再发问,一路跟着齐跃,穿过无人的大堂、楼梯和休息区,来到位于西侧的顶层的一间小办公室。小办公室所在的区域在整片荒废的楼宇中干净得醒目,看得出每天有人打扫。小办公室里有黑色木质书桌、书柜,书桌上有一台老式音响。齐跃打开电脑,并排放置的六个屏幕同时启动。他熟练地打开一系列窗口,有以
88、黑色为背景的频率谱图,有以蓝色为背景的数值坐标,还有以彩色为背景的卫星云图。最后一个窗口是提琴和钢琴的特写照片。“你知道吗?”齐跃说道,“特斯拉这个人很有意思。昨天不是说过他的一句话嘛。据说他曾经爬上过一座正在建的摩天大楼顶部,把一个小激振器放在钢梁上,激起钢梁共振抖动,吓得工人们完全不知所措。于是他说,给我一个激振器,我能把地球劈开。像极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只不过他更牛,因为阿基米德只是假设,但他说的是可能的。”“你是说共振吗?”对物理概念我就知道点皮毛。“是。频率相当或成倍数,振动就能相互激发。1940年,塔科马海峡大桥就是因风起振最后垮塌的。”“那么老师就是想用这个原理炸毁月
89、球?”齐跃点点头:“是。用天梯。”“天梯?”我倒吸了一口凉气。别的我不懂,天梯还是知道的。天梯是一座纳米长梯,从地表延伸到月球表面。可惜2022年天梯上天后只两年,钢铁人就来了。自那之后,一切活动都停止了,天梯空自悬垂。可是,用天梯怎么能把月球炸毁呢?难道用天梯当激振器,让月球共振?这听起来也太不可思议了。“天梯这么细,可能让月球振动起来吗?”“频率。只要找到共振频率,振动能扩大很多。”“那怎么才能让天梯振动起来呢?”“也一样。共振。”我试图理清其中的逻辑。“因此,我们需要拨弦。”齐跃最后说。一句话,我突然被点醒了。这就是林老师的计划。“可是,如果月球能被振裂,难道地球不会被振坏吗?”“会。只
90、是不会那么严重。起振的局部会剧烈振动,如同一场地震,但地球整体不会有什么事。”“这也就是说”齐跃严肃起来:“只有拨动琴弦的人自己会被地震裹挟。”这一下,我明白了。我从不知道老师竟如此决绝。他在用自己的生命换地球人的生命。这是反抗到绝望的最后挣扎。用孤注一掷的琴弦拨动让天地间的哀歌响起!(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围绕林老师的月球计划展开,借助齐跃的言行阐释了整个计划的原理与可行性,使“我”对老师的计划从怀疑到敬佩。B.“可是那时他就这么一个人死了”一句以特斯拉的结局暗示了拨弦人的孤独以及实现计划要付出的巨大代价。C.文中“书桌上有一台老式音响”“最
91、后一个窗口是提琴和钢琴的特写照片”两句,借环境描写的细节暗示齐跃生活条件的优越及其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D.通过齐跃对共振原理的解说,可以推知林老师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已达到一定水平。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从“我”的困惑开始到“我”释惑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圆融。B.特斯拉在文中多次出现,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在情节上前后呼应,又展现出齐跃的科学素养与雄心抱负。C.文中多处使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例如,齐跃与被钢铁人接走的科研人员的对比,林老师与阿基米德的对比等。D.小说明写齐跃,暗写林老师
92、。文中虽对林老师着墨较少,但通过齐跃的言行表现了林老师的志趣与为人。3.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画线段的作用。(4分) 4.请根据文意,结合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弦歌不衰”的典故,谈谈你对小说题目“弦歌”的理解。(6分) 文132020山东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瑞 雨 为 安刘醒龙凌晨4点多钟起床,赶杭州到瑞安的早班高铁,一路上所遇见的,恰好如此行所要探究的南戏琵琶记中写的那样:“我早晨里只听疏剌剌寒风吹散了一帘柳絮,晌午间只见淅零零细雨打坏了满树梨花,一霎时啭几对黄鹂,猛可地叫数声杜宇。”虽然季节略有差距,却与“绿成阴,红似雨,春事已无有”的意境相差无几。一路上,天地间尽是雨。到达柏
93、树村已是午后。踏上高郎桥,桥下清幽的水面,突然起了声波一样的花纹,还伴着锵锵的弹拨音韵。在与桥头相连,与小河为邻的高郎祠里,一只琵琶分明响得正幽。高郎祠的正式名称为高则诚纪念馆,高则诚是琵琶记的作者。实际上,在高则诚动笔之前,民间就有不同版本的琵琶记在上演,高则诚只是作为改编者,将这曲民间戏曲推上了中国戏曲史的巅峰。看过了铭刻在门楣和立柱上的那几副后来者撰写的楹联,空荡荡的屋子里就没有什么值得流连的了。别人还会去那尊铜像近处前后左右端详,我是断断不会正眼看一下的。这习惯在家乡黄州就养成了,那时是不愿去看东坡赤壁里面的苏东坡像的。之后到秭归的屈原祠不愿看屈原像,到平江的杜甫墓和成都的杜甫草堂不愿
94、看杜甫像,到芜湖的城陵矶不愿看李白像,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像。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是在青海玉树的勒巴沟口。我曾奋力扒开许多荆棘,才站到传说中的文成公主雕像面前,却还是无法从岁月留在崖壁上的风霜中看出真切来。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天下文人,文章是命,一部琵琶记不是哪一间屋子所能装下的,尽可能腾出空间,才能听见当年翻动简牍纸帛的声音。就像高则诚自己说的,“重门半掩黄昏雨,奈寸肠此际千结。守寒窗,一点孤灯,照人明灭”,能照人明灭,就能照天下荣辱。有一间屋子在,给尘世间留下一种寄托就可以了。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人心之外,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包括那坚实的青铜做成的雕像,也是不真实的虚拟。相比
95、之下,一墙之隔的小院里,那女子怀抱琵琶深深浅浅地唱着南戏,外来者听着似懂非懂的,反而让诞生于千年之前的南戏有了一丝一缕四处回旋的生机。歌者自歌,闻者自闻,不歌也不闻的是夹在我们之间纷飞不已的雨,还有院子中间被雨打湿的花草冬青。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人夸说,辞了官、回了家的高则诚用清丽之词,一洗琵琶记原著之陋,于是,村坊小伎将其看作不可企及的高度,竞相效仿,像纲领那样,不得有丁点的随便和苟且,才情既富,节奏弥工,从头至尾,字字句句,都要透彻唱了才行。一时之间,广为传演,几半天下。院子里的雨,有时大,有时小。当年的高则诚,如若不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除非电闪雷鸣助兴,仅凭旦角一己之悲,很难穿透这绵绵
96、雨幕。高则诚妙就妙在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狂遣怒骂给修正了。一个来自小地方的毫无背景之人,凭一手好文章得以接近帝王将相,又从官场全身而退高则诚自然比那些待在鸡鸣草屋中想象黄金宫阙的人懂得的多。南戏也好,南曲也好,南音也好,在这南方的雨中,用家长里短的爱表现出艰难时世,才是人生本意。让百分之百的善掉进百分之九十九的误解,再用那难得的百分之一作为契机,升华彼此性命。恨与恨的冲突不是根本的冲突,恶与恶的矛盾不是根本的矛盾,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南戏、南曲和南音,各自的缘起与流传,有许多的不一样。在这小院里,也有天上雨水、屋檐雨漏和树叶雨滴的区别,玄想之
97、下,这带着“南”字符号的音乐艺术,是不是与雨密不可分?是不是适合在雨中相听?初粗想,再细思,才发现高则诚的琵琶记里,果然到处是“雨”和“水”。有提到雨的戏文,还有提及水的歌句。用那菽水之欢,表意学子虽有青云万里之志,又不舍离别白发之双亲。渴望夫妻长相厮守,不用卿卿我我,而以“田畴绿水浟”来说两口子是要勤劳耕作的。真出了家门,离开老父老母和新娘去往北方的京城,所见到的村是水村,殿是水殿,不是“流水蘸柴门”的普通人家,就是“画桥烟柳”“秋千影里,墙头半出红粉”的谁家水滨。写才子青云路通,则以“三千水击飞冲”来抒发壮志。目标真的实现时,想着生死存亡音书难寄,万水千山相阻隔。以各种各样的水,男人叹人生
98、青春难再。留守女子也愁苦,哪怕“奴家心素”,也只能用“凉浆水饭”来祭拜公婆。两下萧条,一样愁难诉。只怕除了用雨水作主旋律的琵琶记,任哪出戏也难以如此动人。好雨知时节,好雨识人心。趁着年丰人寿的日子,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人生苦短,免不了要面对烦恼,那么就尽可能将烦恼留给自己,将美好的东西献予他人。雨是世间最常见的一种吉祥之物。瑞安本地雨水多,瑞安博物馆里却还陈列着当地人用来祈雨的祭祀器具,可见天降甘霖,地生玉露从来就是最得人心的。包括琵琶记在内,一切的南戏、南曲、南音,莫不是用雨水来做主心骨,相比冰刀霜剑、电光火石,还是情意绵绵的艺术来得久远。不大不小的雨,时断时续的雨,孤
99、舟夜雨,乱萤疏雨,太阳雨,云缝雨,梧桐雨,杨梅雨,大雨洗心革面,小雨不在有无。雨在瑞安落多久,落多少,与谁有没有关系,其实没必要探究。只愿世间少一些乱弹琵琶的悲欢离合,大家瑞安,天下瑞安。正如高则诚在诗里吟咏的:“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有删改)【注】琵琶记:主要讲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他们新婚不久,蔡伯喈就被父亲逼去赶考。中状元后,又被迫要求与牛丞相的女儿结婚。蔡伯喈想辞官回家,但是朝廷不允。赵五娘独自在家奉养公婆,饥荒年间,公婆双亡。赵五娘为公婆修筑坟墓后,一路行乞进京寻夫,历尽艰辛,蔡伯喈与赵五娘终于团圆。作者高则诚改变了旧戏中蔡伯喈贪图荣华、忘亲弑妻的恶人形
100、象。菽水:豆与水。比喻粗劣清淡的饮食,形容生活清苦。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引用琵琶记的戏文,既代以描写眼前之景,也巧妙地关联了作者出行的目的。B.作者运用对比,以荆棘中探寻文成公主雕像,突出琵琶记在天地间,在人心中。C.作者笔法富有诗意,行文语言含蓄凝练,具有跳跃性,使一以贯之的情绪表达流畅。D.文章以高则诚的诗句结尾,既紧承前文,深化文章的中心,又委婉含蓄,令人回味。2.作者赴瑞安探究琵琶记,下列关于探究结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琵琶记明初时已被称赞,它才情既富,节奏弥工,如同纲领,广为传演。B.高则诚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将早前村
101、坊小伎中的狂遣怒骂给修正了。C.高则诚自身的经历与才华是创作提升的关键,成就了琵琶记的经典价值。D.琵琶记到处是“雨”和“水”,有提到雨的戏文,还有提及水的歌句。3.本文的标题“瑞雨为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4.本文据“雨”联想,探究南戏琵琶记,获得丰富的感悟。实际上,从某一实物展开联想探究其他事物而获得感悟,这是人们常用的思考社会与人生的方式。请结合你的经历,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实物”,谈谈你这样思考的体会。(6分) 文142021湖南名校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天坛十三记(之九)肖复兴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几千棵。在天坛,柏
102、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七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也是无法与有着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寿命的树木相匹敌的。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在祈年殿和圜丘,俯瞰四周,只看得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喟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诸如桃李海棠一类鲜艳花朵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圜丘,也是不适合
103、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栽倒在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镞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即使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
104、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它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
105、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它们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有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勒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与埃及的方尖碑同样美丽。”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
106、评价来说柏树。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感觉都会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线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成一团的大疖子有特殊的故事感。面对柏树,梵高从画家的角度来欣赏,史铁生则是从作家的角度来欣赏。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不过,他将柏树和“方尖碑”相比,让我感到新鲜。我想,
107、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与“方尖碑”一样美丽,那么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却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怎么形容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评价,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赛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晷,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它比日晷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选自人民文学2020年第10期,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
108、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B.“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提及帝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C.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由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隔膜。D.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作者认为将他们二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柏的认识。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双线索贯穿全文,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古柏引起的联想与思考是暗线,明线暗线巧妙编织,显隐结合,使
109、文章摇曳生姿。B.“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叙述性文字的插入,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体现出作者与天坛古柏之间的深情。C.文章善用比喻,将一棵斜躺的古柏比作一个武士、一尊雕塑、一尊卧佛、一个老爷爷、一块日晷等,形象地展现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D.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3.如何理解文章前后两次写到古柏“和天坛相配”? (4分) 4.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6分) 答 案文11.AA项,“渔村中的捕鱼人因不听从鱼姑娘的劝告”和“全都
110、坠海而死”错误。原文中,鱼姑娘只是出现在“我”的梦中,她并没有劝告捕鱼人;另外,“坠海而死”的只是那天傍晚出海的五个捕鱼人,并非渔村中全部的捕鱼人。2.BB项,“文中强调网上来的鱼很多”,既不是“做铺垫”,也不属于“埋下伏笔”。3.线索清晰,层层推进。小说以鱼为线索,把事情串联起来,清晰明了,三个故事层层推进,引人深思。内容丰富,深化主题。通过捕鱼的故事,写出了自然给予人们丰厚的馈赠;通过吃鲜美的毒鱼差点丧命和梦见鱼姑娘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结合捕鱼、吃鱼、梦鱼等具体情节进行分析。结构上,鱼作为小说的
111、线索,将捕鱼、吃鱼、梦鱼这些情节串联起来,使小说层次分明、清晰明了。另外,三个故事层层推进式发展,引人深思。内容上,捕鱼的情节写渔村的捕鱼人在大海中捕到很多鱼,写出了自然给予人们丰厚的馈赠;吃鱼的情节写“我”一家因吃毒鱼而中毒,梦鱼的情节主要写“我”梦见鱼姑娘的故事,作者借此深化了小说主题,表达了尊重生命和敬畏自然的主题。4.借梦突出主题。梦中鱼化身为美丽的小姑娘跟“我”玩并答应嫁到岸上,寓意是捕鱼给人们带来欢乐,自然可以给予人类幸福的生活,但也告诫人们如对自然的索取不加节制,就会带来灾难,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为下文埋下伏笔。梦中鱼姑娘的请求暗示人类捕鱼已经过度,给拉网人扎上红头
112、绳的交代为后文捕鱼人的意外死亡埋下伏笔。为文章增添浪漫主义色彩。梦中鱼化身为美丽的小姑娘,会说话,有感情,用红头绳扎住拉网人的梦话竟然在现实中应验了,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重把握“梦”本身的内容,分析详写梦境在情节结构、主题揭示和表达效果等方面的作用。情节上,“梦鱼”情节是这篇小说着意突出的重点,写鱼姑娘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扎上红头绳,不让他们继续捕鱼,暗示人类已经过度捕鱼,为后文所述的捕鱼人的意外死亡埋下伏笔。主题上,写梦中鱼姑娘和“我”一起玩,让“我”感到快乐,表现了自然可以给予人类美好、幸福的生活;但鱼姑娘的哭诉和劝诫,
113、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不加节制的问题,长此以往会带来灾难,告诫人类应该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表达效果上,梦中鱼化身为美丽的姑娘,用红头绳扎住拉网人的梦话竟然在现实中得到应验,虚幻的梦境为文章增添了神秘感和浪漫主义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21.B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B顶,“交代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错,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客观描述,并没有交代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情感的变化。2.D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蹦蹦跳跳的小男孩才是小说的主人公”和林德顺“是本文的次要人物”错,文中的小男孩和林德顺都是底层的不幸遭遇者,也都是小说的主人公。作者通过写
114、蹦蹦跳跳的小男孩来表现瘫痪的林德顺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苦痛。全文以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林德顺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之一。3.外貌描写:“一张胡子拉碴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表现了孩子父亲的疲惫与憔悴;动作描写:“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搂着妻子的肩膀”等,表现了孩子父亲对孩子和妻子的疼惜与关爱,表明他有责任、有担当;语言描写:通过孩子父亲和林德顺、妻子的对话,表现出他对孩子和妻子的爱,以及生活上的拮据;细节描写:“林德顺看到他的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等,表明他节俭质朴。(每点 1 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人物
115、形象,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角度入手。从外貌上看,小说第5段中的“一张胡子拉碴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表现了孩子父亲因为给孩子看病的事情非常疲惫、面容憔悴的状态;从动作上看,小说第3段写孩子父亲“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第22段写他“搂着妻子的肩膀”,以及倒数第2段写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搂住了她的肩膀”,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孩子父亲作为父亲与丈夫,有责任、有担当,对孩子和妻子充满疼惜与关爱;从语言上看,小说中写了孩子父亲买橘子时和林德顺的对话,以及孩子父亲劝妻子吃面包的对话,这些对话既写
116、出了他生活上的拮据,也表现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爱;从细节上看,小说第10段中有“林德顺看到他的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的细节描写,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父亲因为给孩子看病的事情,非常节俭质朴。4.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震撼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思考;符合林德顺的叙述视角,详略得当,使故事更加真实;与前文男孩的活泼、可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生命脆弱、珍重生命的主题。(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读者感受、叙述角度、文章主旨等角度来分析。从读者感受来看,略写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起到震撼读者心灵的作用;从叙述角度来看,
117、这篇小说以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他不可能知道男孩生病、治病以及去世的具体情况,略写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使小说详略得当,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从文章主旨来看,小说略写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可以和前文反复强调的男孩蹦蹦跳跳地玩游戏的活泼、可爱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生命脆弱、珍重生命的主题。文31. BB项,“意在批评扎西父亲的观念已经落伍,思想行为没有发展空间”错误,文章意在强调“观念很重要”,并没有“批评”之意。2. CC项,“为的是表现冬天的则岔石林有有别于其他季节的独特魅力”错误,分析全文可知,应该是为了表现对藏区发展的美好愿景。3.文章开头写被雪困,结尾再次提到大雪封山,形成呼应,使文章构成
118、“现实回想现实”的严谨思路。文章开头说“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结尾说“现在就动身”,呼应的同时形成转折和递进,强化了“我”对景点的向往和对扎西的想念。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文学作品结构作用的能力。本题要求分别分析文章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和情感增强两个方面的作用。结构上,文章第一段写“我”被大雪困在车巴沟,中间主体部分展开回想,最后一段又回到现实,再次提到“大雪封山”,首尾呼应,构成“现实回想现实”的思路,结构严谨。情感上,文章第一段说“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再去扎西所在的则岔石林景区,而经过一番回想后,最后一段却说“现在就动身”,首尾呼应的同时形成了情感上的转折和递进,强化了“我”对则岔石
119、林景区的向往和对挚友扎西的想念之情。4.介绍三条河流的情况就是介绍藏区优越的环境,点明藏区开发的基础条件。介绍三条河流“谦虚、腼腆”的特点,就是映射藏民不张扬的性格。三条河流的景色之美逐步为外人所知,说明藏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了变化,藏区发生了缓慢但渗透性极强的转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讨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文章中哪些地方介绍了三条河流的情况,然后分析这些穿插介绍与“藏区变化”的关系。如文章第二段中的“牧村四面环山,三条河绕村而过”,以及第八段中的“极目远眺,千里草原平铺,唯河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则岔石林之景观气象万千,雄伟壮观”,通过对三条河流的介绍,表现出藏区地理环
120、境的优越,点明了藏区开发的基础条件;再如文章第四段中说“相比高山峡谷中的河流,它们不但谦虚,而且显得腼腆”,其中“谦虚”“腼腆”既表现出河流的特点,也映射了藏民不张扬的性格;结合文章第七段中的“只有十二户人家的贡去乎,终于被世人所知”“藏家乐的出现,升级了牧区经济形态渗透性极强”“求新求变的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乃至机遇”,可知随着藏家乐的出现,这三条河流的景色之美正逐渐被外人所知,映射出藏区经济形态的转变,反映了藏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和藏区缓慢但渗透性极强的转变。文41.B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B项,“刚劲俊朗”错,根据文章相关内容可知,相关景物是变幻莫测的,给人
121、以神秘感和朦胧美。2.C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托物言志的手法”无中生有。3.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肩”“交臂”“目送”等赋予山以人的动作或神态,化群山为俏丽的少女,四个“或者”领起的短句构成排比。(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连绵簇拥、姿态万千,表达了作者对在奔驰的火车上看到的动态的山的喜爱之情,且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使文章富有气势。(2 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句段的能力。赏析散文句段,可从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语言风格、文章主旨等方面入手。从修辞手法来看,画横线的句子中,“并肩”“交臂”“搂抱”“叠股”“目送”等动词赋予山以人的动作或神态,把群山当作
122、俏丽的少女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连绵簇拥、姿态万千,且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使文章富有气势。再联系文章主旨可知,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在奔驰的火车上看到的动态的山的喜爱之情。综合上述分析,分点组织答案即可。4.示例一:不可以删去。照应开头部分的“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为题材的小说”“也有大团圆结局”,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更加严谨;自然美的“让步”、“山水退为田畴”、红叶渐稀等,突出杭江铁路沿线秋景的美和层次的丰富,凸显了作者对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突出文章主旨;“将来的大团圆”留给读者无穷的
123、遐思和热切的期盼。示例二:可以删去。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内容与前文的“平畴”“山”“水”等相照应,总结全文,文章结构已经严谨完整;文章倒数第二段中的“有山”“有水”“有溪滩”“有平畴”“错落”“调和”等,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更为直接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文章倒数第二段中写“不是风景的因素”竟成就了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与前文形成反差,耐人寻味。(表明态度1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只表明态度不说明理由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可从行文结构、文章主旨和读者感受等角度进行分析。本
124、题中,若答文章最后一段不可以删去,从行文结构来看,文章最后一段中的“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分别照应开头部分第三段中的“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为题材的小说”“也有大团圆结局”,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更加严谨;从文章主旨来看,最后一段中的“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山水退为田畴”“红叶也渐渐稀疏了”等句,突出杭江铁路沿线秋景的美和层次的丰富,凸显了作者对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突出了文章主旨;从读者感受来看,最后一段中的“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若答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则要结合文章倒数第二段的
125、相关内容,从上述角度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文51.DD项,“诗人情感渐趋冷静与理性的变化过程”错,该诗歌意象的选择是并列式的,体现的都是诗人浓浓的乡愁,并没有表现“诗人情感渐趋冷静与理性的变化过程”。2.BB项,表述有误,应该是“邮票、船票等意象侧重于写实,红海棠、白雪花等意象侧重于象征”。3.长江是中国的象征,以“长江水”来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化无形为有形,以长江水的绵延不绝象征游子的绵长柔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诗人为什么选取“长江水”这一意象来表达乡愁,就要看这一意象有什么特殊之处。长江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物象,长江象征着中国,诗人以此间接表明了自己
126、思念的对象是中国。再分析江水的什么特点能表现愁绪,联系课本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化无形为有形的表达效果,即可推出答案。4.音乐美:每一节诗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音韵和谐,形成了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绘画美:“海棠”“雪花”“腊梅”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富有画面感。建筑美: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一节诗首尾呼应,句式均齐,段节匀称。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明白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具体指什么。“音乐美”侧重于音韵和谐,可从诗歌的平仄、韵脚的角度分析;“绘画美”强调辞藻的选择要艳丽、鲜明,有色彩感;“建筑美”就是形式美,
127、可从诗歌的句子和每节诗形式上的特点分析。然后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本诗即可得出答案。文61.DD项,“表现出狗子改造自己的自觉性”错,根据原文中的“我已经受管制,两个多月没干活儿了”“赵大爷说了不然他不管我的事”,可知狗子是在他人的管制和赵大爷的教导下前来赔礼道歉的,并非自觉地改造自己。2.BB项,“更表现了他害怕恶霸、不敢当面斗争的懦弱性格”错,根据原文中的“天下是变了,变了教大家喜欢,多么好呢”,可知程疯子在新中国成立后可以抬头做人,对于政府打黑除恶,他的内心是喜悦的。程疯子独自徘徊时的一段话,写出了他对生活燃起希望,并没有表现出他害怕恶霸、不敢当面斗争的懦弱性格。3.大家支持程疯子到民教馆
128、而他没信心去的冲突;娘子要和程疯子一起去斗争黑旋风而程疯子不敢去的冲突;四嫂鼓动程疯子打狗子而他不打的冲突;程疯子自身不自信与自信的性格冲突。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戏剧冲突,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程疯子的言行以及他与周围人的关系。比如程疯子有没有信心去民教馆、对待黑旋风的态度有没有改变、对待狗子的态度以及自己内心深处的犹豫与徘徊等,都是解答该题的关键。4.饱含程疯子对狗子过去打自己的行为的谴责;表示程疯子对狗子道歉的接受;蕴含程疯子对狗子改过自新的劝勉;表现程疯子性格的转变与做人的理念;表现在新中国做新人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129、这句话是程疯子对前来道歉的狗子说的,富含哲理而内涵深刻,需结合上下文理解。联系上文,过去狗子打过程疯子,这次他在他人的管制和赵大爷的教导下前来赔不是,四嫂鼓动程疯子打狗子而他不打,程疯子叫狗子伸出手,说“你的手也是人手哇”,言外之意是大家都是人,本应地位平等,但狗子过去仗势歁人,表达了程疯子对其恶行的谴责。现在政府打黑除恶,恶霸倒台,狗子在管制和教导下重新做人,联系下文“这我就放心了”可知,此句还表达了程疯子对狗子道歉的接受和对他改过自新的劝勉。联系上文“穷人、老实人、受委屈的人,都抬起头来”,可知程疯子过去受屈含冤,新中国成立后民教馆请他,他抬头做人,有了做人的尊严,他对狗子道歉的接受,表现
130、了他的善良宽容,也表明他性格的转变。联系上文“从此我的手得去干活儿,不能再打人了”可知,狗子的手过去是用来打人的,现在是用来干活儿的,突出了在新中国做新人的主题。文71.CC项,“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说法有误。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说当时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其实只是“事后诸葛亮”,社会动荡,这样的损失是谁都难以预测的。2.CC项,“运用双关手法”分析有误,这里没有使用双关手法。3.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一方面紧张而焦灼,另一方面又因淋到蚕尿而快活。(紧张焦灼)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立刻充满了欢笑。(欢笑兴奋)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
131、,使老通宝他们忧愁失望起来。(忧愁失望)不得已将茧子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宝又气得生了病。(生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浏览全文,聚焦老通宝的情绪变化,筛选与老通宝情绪相关的内容。可以根据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概括提炼出某个阶段的心理状况,然后分析出心理变化过程。如根据第一段中“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等描写,可以概括出老通宝在“蚕宝宝”生长情况不明朗时的心理状况:紧张而焦灼,患得患失,时而忧愁,时而快乐。而根据第二段当四大娘看到“一片雪白”后,
132、“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可以看出,老通宝的心理由原来的患得患失转而快乐起来。4.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写实角度);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负债的遭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典型化角度);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的描写和叙述之中,没有主观的评价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情感表达角度)。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艺术特征的能力。此题实际是要求结合这篇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它的现实主义的文学特征。从题干来看,就是要看小说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时代的。
133、考生可考虑小说所讲故事是怎样反映现实的、小说塑造的人物是怎样代表现实中的人物的、小说作者是如何用客观的方式从内容和情节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倾向的。答题时可从这些角度出发,分析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等特点。文81.AA项,“旨在表现”分析错误。文章对文官们神态这一细节描写,旨在通过小官员们的畏惧,从侧面表现上司的粗暴蛮横、专横跋扈。2.BB项,从“你家里之所以有鹅的气味,是因为你家里正好坐着一只鹅”等对话中,可以看出小说语言的诙谐、幽默。但这一“幽默”与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选项说作者使用第三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幽默”错误。3.极力说明家宴准备充分,食物丰盛,突出诚意;
134、诉说妻子的无奈和无辜,为她开脱;强调上司的到来纯属意外,表达对上司的不满;说明自己的尴尬、难堪和心虚。解析: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将其所蕴含的形象的、含蓄的、特殊的或者有复指意味的意义还原。画横线的句子是斯特鲁奇科夫回答别人的问题的话,需结合上下文分析,前文斯特鲁奇科夫说“不久就会走掉。他在我家里至多不过坐两小时。哎,我饿了!等他走了,我们先喝一杯白酒,吃点鳁鱼”这说明了他的尴尬、难堪和心虚。再回到画横线句子本身,细数家里的佳肴,可见家宴准备充分,食物丰盛,突出诚意。“我妻子,大概,也饿”前后各用一个省略号,第二个省略号之后又说“不料他闯来了,魔鬼”,这是斯
135、特鲁奇科夫借未说完的话来诉说妻子的无奈和无辜,从而为她开脱,同时强调上司的到来纯属意外,表达了对上司的不满。因此,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时,还要注意句子结构,并抓住关键词语,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作答。4.使结构紧凑。围绕“钉子上的帽子”,安排三次赴宴三次撤退;以“钉子上的帽子”作为矛盾冲突的交汇点,推动情节发展。使形象鲜明。通过描写文官们对“钉子上的帽子”的态度,勾画了小官员的群像;刻画了斯特鲁奇科夫屈辱、辛酸、庸俗与麻木的奴才形象;揭露了以普罗卡契洛夫为代表的上层官僚仗势欺人、厚颜无耻的贪婪嘴脸。使主题深刻。摄取生活中的小事件,来表现当时俄国社会的畸形状态,彻底暴露了在等级制度压迫下扭曲病态、
136、丧失人格、丑陋不堪的灵魂。解析:此类试题答题时要注意从结构、人物、主旨等角度作答,要使用相对应的专业术语,并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结构上,阅读全文,可以看出全文的事件都在围绕“钉子上的帽子”展开,从发现“墙上有一颗大钉子,钉子上挂着一顶新制帽”,到“钉子才解除负担,他们也才能动手吃馅饼”,小说围绕“帽子”展开,“帽子”推动了情节发展,对应术语“结构紧凑”。人物形象上,结合每个人在发现“钉子上的帽子”后的不同反应,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等,对应术语“形象鲜明”。主题上,联系契诃夫小说“能够从最平常的现象中揭示生活的本质,从中展现重要的社会现象”的特点,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对应术语“深刻、内涵丰富”
137、等。文91.DD项,说法不合适,吴老爷痛恨日本人,给抗日军队提供情报,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当铺被日本人掳掠一空,由前文看,吴老爷一直都在默默支持抗日活动。2.BB项,“反衬出吴老爷并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错误,小说中说“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忽然,吴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请!”,可见吴老爷并不是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3.情节安排上,交代了何大队长专程来道歉送表的缘由,使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上,塑造了孔武、缺少原则的大胡子的形象,并以此衬托了何大队长知书达理、讲究原则的形象。主旨表达上,与后文何大队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讲究原则形成了对比,突出了抗日军队爱人民、军民一心
138、、共同抗日的主旨。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插叙的作用,作答时需要仔细阅读大胡子当表这一情节,可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三个角度来思考。大胡子当表这一情节其实是对何大队长专程道歉送表的缘由进行了说明,对故事起到了补充作用,让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一情节,主要塑造了大胡子的形象,这对何大队长的形象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从主旨上看,这一情节与何大队长的做法形成对比,突出了抗日军队爱人民、军民一心、共同抗日的主旨。4.示例一:吴老爷。从篇幅上看,写吴老爷的文字相对较多。从情节上看,主要情节都是写吴老爷的。从形象上看,吴老爷的形象最鲜明。从主旨上看,有关吴老爷的内容既能表
139、现抗日军队爱护人民,又能表现人民拥护抗日军队,作用最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示例二:何大队长。从情节上看,何大队长送表是主要内容,前面的内容都是铺垫。从形象上看,何大队长是抗日军队的代表,是小说歌颂的对象。从主旨上看,何大队长最能表现抗日军队的爱民作风。(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塑造了吴老爷、何大队长等人物形象,至于谁是主要人物,考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不论谁是主要人物,考生都要给出足够的理由。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分析人物的作用,可以从人物与情节发展的关系、人物形象的意义、人物对主旨表达的作用等方面去分析,从而得出答案。文101.DD
140、项,“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错,本文是一篇借物怀人的作品,主旨是借槐花树表达对奶奶的怀念。2.AA项,“又总领全文”错,开头一段对槐花描写的作用是引出下文,不是总领全文。3.首段中的“似乎”写出了眼前的槐花树慢慢唤醒了作者尘封的记忆,使文章由现实自然过渡到旧日时光;尾段中的“似乎”写出了槐花麦饭还是那个味儿,但奶奶已经不在,一切物是人非,心境已不同的情感体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似乎”是“好像、仿佛”的意思,“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眼前槐花树的情景勾起了作者对家乡老屋后的槐花树以及和槐花有关的人、事的
141、怀念和回忆。这句话引出下文对故乡和亲人的回忆,“似乎”在这里是一个过渡。“似乎还是那个味儿”,“那个味儿”是指奶奶做的槐花麦饭的味道,结合“和着泪水,轻轻地嚼”可知,作者在这里是由物想到了人,槐花还在,可奶奶已经不在了,含蓄地表达了对奶奶的怀念。4.本文写树、写人、写生活,取材广泛自由;写现实、写回忆、写梦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路灵活,结构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槐花树为线索,围绕主题将与槐花相关的人、事串连起来,主题明确集中,抒发怀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确“形散神聚”的含义,“形散”主要
142、指取材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材料组织与结构安排比较自由等;“神聚”主要指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本文在选材上,描写了槐花、槐花树、奶奶以及家乡生活的场景,取材自由;在构思上,文章由眼前的槐花树引出对家乡老屋后的槐花树的回忆,中间还穿插对梦境的描写,最后又回到现实中来,不受时空的限制,构思独特;在表现手法上,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广泛的选材、独特的构思、多样的手法,都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都是为了表现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所以本文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文111.CC项,分析错误。对人物心理的分析,需要联系上下
143、文进行判断。由前文的“他的有经验的眼睛知道细小的苔草”可知,财喜知道蕰草所剩不多了,表现了他的精明,而其他打蕰草的农民并没有愤怒和嘲讽的情绪,只是对财喜的话并不买账而已。2.BB项,分析错误。选项涉及的内容是财喜在船上看到的景物,此处的环境描写是阴郁的、低沉的,暗示了主人公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与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相契合。3.坚强乐观。在生活重压下依然生气勃勃、精神饱满,与其他打蕰草的农民风趣的对话表现出乐观、幽默的性格特点;常以破空的长啸作生命的呐喊。热爱劳动。冒着冬季野外的严寒打捞蕰草,有着熟练的生产技能与丰富的劳动经验;忙得“全身淌着胜利的热汗”“热气腾腾”也不停下。善良而又精明。不愿为争抢
144、蕰草而“伤了和气”,设法赶在前头到达目的地,后又在蕰草所剩不多时主动退让;帮助病弱的秀生摇橹。解析:“中国农民的形象”无疑是群像,以财喜为例概括“中国农民的形象”时,要高度抽象概括,体现群体特征。解题思路上,首先要结合时代背景,豆饼“事变”之后,“贫穷的农民”陷入生活困境,为了施肥而去打蕰草。然后找到这个过程中描述“财喜”的言行举止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4.第一问:农民“拼命和生活搏斗”,秀生带病从事繁重的劳作;天气的寒冷恶劣、景物的枯萎凋零,描绘出冬日的萧瑟肃杀。第二问:以浓重的悲剧氛围烘托出人物心灵的坚强,构成巨大的艺术张力,使小说具有崇高的悲剧特征,有力地凸显了小说的主旨。解析:本题可以
145、从人物、景物这些角度着眼,分析“悲剧”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人物角度上,“悲”体现在带病劳动;从景物描写上,“悲”体现在冬天的寒冷、劳作环境的恶劣。“作用”则要结合所渲染的艺术氛围进行分析,主要从人物、主旨角度着眼。通过环境的恶劣反衬出以财喜为代表的中国农民的坚韧与拼搏的生命力,丰富与充实人物形象。浓郁的悲剧艺术氛围的渲染,有力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也增添小说的艺术张力,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文121.C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C项,“暗示齐跃生活条件的优越及其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错,暗示的应是齐跃对音乐的热爱。2.C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林老师与阿基米德的
146、对比”无中生有。3.本段写出了研究所现在的空旷与寂寥;映射出外星人入侵后地球人放弃抵抗、妥协求存的大环境;承接上文齐跃邀“我”去研究所的情节,为下文齐跃与“我”的对话张本;凸显出齐跃孤军奋战的勇气与胆识。(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画线段主要描写了研究所的环境,“很大”“清静得人影全无,安宁中透着深入石缝的寂寥”等词句渲染了研究所空旷、寂寥的氛围。从结构上看,画线段的描写照应文章第一段中的“人们却越来越绝望”“从激越的战斗变成求存的妥协”的背景提示,映射出外星人入侵后地球人放弃抵抗、妥协求存的大环境;同时,承接上文中齐跃
147、邀“我”去研究所的情节,空空如也的环境引出下文齐跃和“我”的对话内容,即研究所里空荡荡的是因为其他人被钢铁人接走了,而齐跃没有走,仍然坚守在这里,凸显出他像特斯拉一样孤军奋战的勇气与胆识。根据以上分析,分点组织答案即可。4.“弦歌”表面上是指为引天梯共振炸毁月球而拨弦奏响的哀歌;深层是指对林老师在困境中勇于坚守本心、不与世俗同流的讴歌,对面对外族入侵不苟活妥协、敢于抗争、宁死不屈的精神的讴歌;暗示林老师的精神将以乐教、身教形式被传承下来。(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品标题的意蕴的能力。探究文学作品标题的意蕴,一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入手。根据这篇小说的情节可知,标题“弦歌”在文中表面上
148、是指为引天梯共振炸毁月球而拨弦奏响的哀歌。结合这篇小说中所写的林老师与“越来越绝望”“从激越的战斗变成求存的妥协”的人们不同,他“不甘心,心怀最后的幻想”,像特斯拉一样“单打独斗”,“决绝”地“反抗”,“用自己的生命换地球人的生命”,以及孔子“弦歌不衰”的典故可知,标题“弦歌”的深层意义是对林老师在困境中勇于坚守本心、不与世俗同流以及面对外族入侵不苟活妥协、敢于抗争、宁死不屈的精神的讴歌;同时,标题“弦歌”也暗示林老师的精神将以乐教、身教形式被传承下来。综合上述分析,分点作答即可。【知识链接】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弦歌不衰”的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149、。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不能行动,粮食断绝。随从的弟子都饿病了,没有人能站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够坚守节操,小人遭遇穷困就会胡作非为了。”文131.BB项,前面作者讲不会去看高则诚的铜像,就像不会去看苏东坡像、屈原像、杜甫像、李白像、项羽像一样,唯有文成公主像例外。虽是例外,但看后作者得出的感悟是:“却还是无法从岁月留在崖壁上的风霜中看出真切来。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而后文引出琵琶记之后表达的情感也是如此:“一部琵琶
150、记不是哪一间屋子所能装下的”“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人心之外,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包括那坚实的青铜做成的雕像,也是不真实的虚拟”。由此可见,作者“探寻文成公主雕像”并非只“突出琵琶记在天地间,在人心中”,文成公主雕像也是如此。 此外,对比手法的解读也错误,写文成公主雕像和琵琶记运用的是类比。2.CC项,原因理解不当。由注释“作者高则诚恶人形象”和文本“当年的高则诚给修正了”推出原因还有大胆创新,改变人物命运。由“南戏也好荡气回肠”推知原因还有用爱和善良唤醒人性、激荡人心。由此可见,成就琵琶记经典价值的并非只有高则诚自身的经历和才华。3.“瑞雨”吉祥,一切安好。作者巧化“瑞安”“好雨”,凝为“
151、瑞雨为安”,表达祈福天下瑞安的美好心意;作者雨中赴瑞安探究琵琶记,雨中听琵琶相和的南戏,静心深思,感悟琵琶记的魅力,雨是助作者探究琵琶记的“瑞雨”;琵琶记中到处是“雨”和“水”,雨水是南戏、南曲、南音的主心骨,好雨包容、化解人间世事,予人美好,感化人心。解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要注意从字面意思和深层意思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深层意思要从形象(人物形象、物象)、结构、主旨等多个角度去思考。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瑞雨”。然后圈出相关的句子来分析。由“一路上,天地间尽是雨”“歌者自歌,闻者自闻,不歌也不闻的是夹在我们之间纷飞不已的雨”“到处是雨和水”“包括琵琶记在内,一切的
152、南戏、南曲、南音,莫不是用雨水来做主心骨”“好雨知时节,好雨识人心”“雨是世间最常见的一种吉祥之物”“瑞安本地雨水多天降甘霖,地生玉露从来就是最得人心的”“大家瑞安,天下瑞安”等可提炼出答案。4.(示例)拿起手机,我想到了高科技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正所谓“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但它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比如一家人因为沉溺于手机而淡漠了亲情,除夕夜人手一部手机,没有了往昔的热闹和其乐融融。青少年因为沉溺于手机游戏而无法自拔,导致无心学习,成绩大受影响,严重者逃避现实,失去面对生活的自信和激情。解析:本题更像一道扩展语句的语用题。这样的试题,一方面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内容准确理解
153、题干中的“情境”,另一方面要准确扣题,所有的分析、拟写都要围绕“情境”进行。题干明确了答题的核心“从某一实物展开联想探究其他事物而获得感悟”,所以答案中要有“实物”,要从个别到一般,要有感悟,还要有自己的经历。文141.B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B项,“又提及帝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错误,文章第一段“提及帝王”是为了进一步强调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2.A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一棵斜躺的古柏”并非文章线索。3.第一次,写古柏庄重,有威仪,富有生命力,深具历史沧桑感,和庄严肃穆、历史悠久的天坛相配; (2分)第二次,写斜立的古柏像日晷,直指天空和
154、时辰,和天坛所传达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如答“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或“中国传统哲学宇宙观”也可)相配。(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文章第三段写古柏“和天坛相配”,是作者假设天坛里没有了这些古柏后得出的结论,意在强调柏树“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有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庄重、有威仪的古柏与庄严肃穆、有着悠久历史的天坛相配。文章最后一段再次写到古柏“和天坛相配”,是写这棵斜立的古柏“像我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上文提到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配,这也是天坛所传达的精神理念。4.选材具有典型性,体现选材严。(1分)文章写天坛柏树,重
155、点描写了一棵斜卧却顽强不倒的古柏,突出天坛柏树生命力顽强等特点,体现了“选材要严”。(2分) 立意具有深刻性,体现开掘深。(1分)文章以天坛柏树为中心,联想到梵高、史铁生关于柏树的作品,挖掘出柏树在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深层意蕴,升华出柏树与天坛契合的精神理念,体现了“开掘要深”。(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创作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题干所指。“选材要严”是指选材要具有典型性。本文从天坛的柏树切入,并重点描写了一棵斜卧却顽强不倒的古柏,文中如“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就像战场上一个即使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等语句,突出了天坛柏树生命力顽强等特点,体现了“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是指立意要具有深刻性。本文由天坛的古柏联想到梵高、史铁生关于柏树的作品,指出面对柏树,史铁生强调“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则强调柏树“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并进而指出“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挖掘出柏树在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深层意蕴,且篇末又说这棵斜卧却顽强不倒的古柏“像我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与天坛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相契合,体现了“开掘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