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527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1.“母弟”在先秦文献中一般指的是国君或宗子的同母弟。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A. 体现礼乐教化B. 强化宗法观念C. 维护母系权威D. 突出分封差别【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公子”来看,这是周朝为了强化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观念。B正确;礼乐制度主要是体现等级差异,A排除;母系权威在先秦时期已经消失,C排除;分封制主要是中国

2、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D排除。故选B。2.在先秦的地名来历中,因方国、部族对口有地名的沿袭而出现过“异地同名”的现象。如西周懿王曾一度都于犬丘(今甘肃天水境内),后来的卫国和宋国均有地名犬丘。秦先祖非子居地远在陇西,却也把其居住地命名为火丘。这些史实表明,探寻“异地同名”现象有助于了解A. 自然环境的演变B. 朝代更迭的状况C. 疆土扩展的情形D. 移民迁徙的过程【答案】D【解析】【详解】据“方国、部族对口有地名的沿袭”可知,根据“异地同名”能够探寻方国、部族的迁移和沿袭,故D项符合题意;地名的变化并不一定能够了解自然环境演变、朝代更迭和疆土的扩展,排除ABC项。故选D。3.有学者统计,史记

3、中有关汉人议论秦朝教训的记载“有作八十一处,其中指责秦始皇施行暴政有六十七次”,汉书也多次痛批秦始皇。这样的评论A. 根源于当朝统治者的需要B. 导致秦始皇成暴政代名词C. 影响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D. 成为研究秦制的主要依据【答案】C【解析】【详解】“有作八十一处,其中指责秦始皇施行暴政有六十七次”“汉书也多次痛批秦始皇”表明这样的评论影响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 C正确;汉书史记是私家著史,排除A;秦始皇暴政在前,评论在后,两者不构成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D中“主要”表述绝对,研究主要依据史料,排除。4.西汉建国后,儒者叔孙通等人定朝仪、封禅等制度;儒者陆贾、贾谊等宣扬儒家德治相对于法家政治优越

4、性,儒家经典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表明汉代儒学A. 分化为不同的派别B. 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 理论体系丰富完善D. 紧密结合现实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西汉建国后,儒家经典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表明汉代儒学在积极适应社会现实,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学的不同的派别,故A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儒学理论体系,故C错误。5.汉朝时期,政府对边疆请求”内附”的游牧民族采取容纳政策,让他们进入长城以内的指定地区居住,并让其上层人物继续统领部众。这种政策A. 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B. 改变迁入民族的生活方式C.

5、 实现了边疆地区永久和平D. 使民族间的差异逐渐消失【答案】A【解析】【详解】汉政府安置请求内附的游牧民族,保持其内部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民族间的交融,A项正确;改变迁入民族的生活方式只是部分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错误;实现“永久和平”和“消除”民族间的差异,夸大了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CD两项错误。6.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A. 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 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C. 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D. 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答案】D【解析】【详

6、解】“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巡边、羁縻州”说明唐朝时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D正确;“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不符合这一时期的事实,属于以后的影响,排除A;唐玄宗设“采访使”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控制,采访使是监察权、不是行政权,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君主权威问题,排除C。故选D。7.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远播却屡试不中,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慨,并写下“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的诗句。这反映了唐代科举A. 忽视对文化内容的考察B. 受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影响C. 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D. 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科举制度

7、虽然形成在李唐,但在草创时期不可避免地保留了部分魏晋以来的荐举制度的弊病,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不符合科举制的特征,排除;D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故选B。8.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这一转变A. 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B. 稳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C. 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D. 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叶之后,土地买卖成为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这一转变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

8、的结果,因此C选项正确。土地的自由转让和买卖有利于地方贵族势力的扩大,A选项错误;土地转让和买卖会导致土地兼并,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不能稳固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B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唐玄宗时期中书令权力很大,是宰相之首。肃宗以后,很少再设中书令,宰相也就无首次之分,轮流值守制才得以完全确立。这反映了唐代()A. 宰相制度名存实亡B. 参议辅政制度变化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三省六部制度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书令权力很大,是宰相之首”到“很少再设中书令,宰相也就无首次之分”来看,这反映了中书

9、令权力削弱,参政辅政制度的变化。B正确;材料体现出唐代相权分散与削弱,并没有衰亡,A排除;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三省的决策过程,无法推断其完善,D排除。故选B。10.与汉代厚葬之分相比,宋代竭力提倡薄葬。晏殊、宋祁、李衡等都主张棺木仅用杂木,不放任何金银财物,只消一张草席垫背,几本书陪伴而已。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 经济困难倡导节俭B. 儒学世俗化的加深C. 佛教文化流行较广D. 重商思想重视现实【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汉代流行厚葬而宋代提倡薄葬可知,体现宋明理学灭人欲的观念被接受。B正确;据所学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A排除;据所学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10、是儒学,材料中晏殊、宋祁、李衡都是著名的儒学家,C排除;据所学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D排除。故选B。11.欧阳修认为,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A. 赋税征收更公平合理B. 赋税制度因时因势调整C. 土地兼并已不受限制D.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答案】B【解析】【详解】“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体现赋税制度在不断调整变化,故B正确;赋税制度征收否合理题干不能体现,排除A;C项“不受限制”说法不合史实,排除;D

11、不合题干主旨,排除。12.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他带头并号召富豪捐款修建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见A. 宋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B. 宋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C. 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D. 宋朝开始中药治疗疫疾【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苏轼任杭州知府时杭州发生的“湿疫”疫情,他组织富豪捐款修建医院抗击疫情,说明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故C正确;材料只是体现1089年这一年的疫情和自然灾害,故A说法错误; B与材料无关; 早在东汉张仲景就用中药治疗疫疾,D说法错误。13.

12、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A. 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B. 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C. 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D. 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可知,宋代地域具有产业特色。A正确;瓷器大量运销国外不等于产品主要用于出口,B排除;朝贡贸易不追求商业利润,材料反映的不属于朝贡贸易,C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宋朝手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区

13、域分工,不是对外贸易的地位,D排除。故选A。14.忽必烈意取传统经典易经中“至哉坤元”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向来以正统皇帝自居的朱元璋称各民族“华夷一家”,雍正帝宣称清朝建立是“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这说明A. 中华文化凝聚力很强B. 传统华夷观已经被摒弃C. 民族平等思想的发展D. 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受易经启发蒙古国改国号元,朱元璋称各民族“华夷一家”和雍正帝称清朝建立是“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说明到封建社会后期,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日益加强,A项正确;传统的华夷观“被摒弃”与清代前期的“天朝上国”观念和理藩院等史实不符,B项错误;“民族平等思想”

14、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不是三个做法的共同点,D项错误。15.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品的输出,“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抵五岭、湖湘、豫章、南浙、七闽,溯淮、泗,道汝、洛。”据此推知,该时期A. 已形成重要商品的市场网络B. 长途贩运推动工商市镇兴起C. 农产品商品化受到地域限制D. 水运成为货品运输主要形式【答案】A【解析】【详解】江南丝织品流通范围有明显区域市场,说明当时已形成重要商品的市场网络,A正确;材料未提及工商业市镇,排除B;丝织品不属于农产品,排除C;南方水运为主,北方陆路为主,D排除。16.

15、17151749年,由广州入口的洋船为262只,平均每年约11只,以英法船只最多。英国船只多装载各种本土货物,货物之外“亦有银两”;法国船只多“无货,装载番银来广置货”。这反映出A. 一口通商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C. 工业革命开展影响国际贸易格局D. 清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多装载各种本土货物”“无货,装载番银来广置货”可知,由于小农经济占主导,这时期英法等国主要购买中国商品为主,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B选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一口通商下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故A选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故C选项错误;清政

16、府这时期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故D选项错误。17.明清之际的儒学家们,对泛滥已久的王学末流抨击甚为猛烈,在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强大潮流,如顾炎武不仅在理论上把王阳明视同禅学并大加挞伐,甚至把明朝的覆亡看作是王学泛滥的恶果。这反映了A. 阳明心学导致了明朝的灭亡B. 宋明理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C. 提倡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D. 社会变革促进儒学焕发生机【答案】D【解析】【详解】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部分儒生抨击传统儒学的弊端,是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即社会变革促进儒学焕发生机,故D选项正确;农民起义导致明朝灭亡,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未体现理学内部的分歧,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

17、有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故C选项错误。18.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雍正时期的军机处,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些做法意在()A. 加强了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B. 使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得到完善C. 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D. 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都只能提出意见,但决策权在皇帝手中,加强了君主专制。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B排除;提高办事效率不是主要目的,C排除;材料表明明清皇帝致力于加强专制,并非权力制衡机构,D排除。故选A。19.据记载,康熙帝时

18、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部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据此可知,“御门听政”A. 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B. 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C. 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D. 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部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可知,“御门听政”减少了处理政务的环节,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B正确;内阁没有决策权,A错误;“御门听政”和减轻君主政务负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表述太绝对,“御门听政”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皇帝定

19、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部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0.黄宗羲对儒学品格作了重新赋予,认为“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要由豪杰之士来承担,呼吁豪杰之士树立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这种主张A. 利于切实推动社会发展B. 冲破了先秦儒学的束缚C. 强调满足个人名利之心D. 强调提高君主服务能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黄宗羲鼓励豪杰之士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这有利于社会发展,故选A项。先秦儒学同样强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故有孔子和孟子的周游列国,黄宗羲的这种思想同先秦儒学并无冲突,故B项冲破一说无从谈起,排除;黄宗羲强调的是志向

20、是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而不是对个人名利的追求,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这种远大志向是服务于公天下,而非君主的私天下,故提高君主服务能力之说无从谈起,排除D项。【点睛】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呼吁豪杰之士树立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学生对此要结合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予以理解。二、材料分析题(共60分)21.现代经济学中有很多“陷阱”理论,它们总是能在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表象下揭示风险,警示后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史的英国经济史学家伊懋可发现:中国在1619世纪的经济存在“高度平衡陷阱”。即在技术投入、农业亩产已近极限

21、的情况下,随着人口的增长,剩余产品数量也在减少,进而影响人均收入和需求。当时农民和南人的明智选择,不是去发明省力的机器,而是更多地节约资源和固定资本;战后美国经济学者纳尔逊提出资本形成效率低、人口增长快是阻碍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与此相似,索斯凯斯的“低技术陷阱”理论是指经济陷入低工资、低技术、低附加值的恶性循环的状况。 据杜君立现代化的历程整理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中国人口优势和传统小农经济,很难突破桎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论述:中国传统农业重视精耕细作。由于历代政府都推行小农经济,男

22、耕女织,自给自足,加之耕地充足,农民就缺乏革新农业工具,提高生产力的热情。此外,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也导致了人口的膨胀,引发严重的人地矛盾。然而,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因为备受歧视,将巨额资金投入买田置地,而非用于扩大再生产,无法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工商业者蜕变为地主,由工商业领域退回农业领域。而大量人口也被限制在农业当中,无法成为自由劳动力,这都导致中国缺乏社会转型的深层原动力。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小农经济由于多重因素制约,无法突破传统,实现农业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解析】【详解】材料主要揭示中国在16-19世纪存在的经济学陷阱,这一现象限制了中国传统经

23、济形势的转型。例据材料“在技术投入、农业亩产已近极限的情况下,随着人口的增长,而是更多地节约资源和固定资本”来看,中国的人口优势和传统小农经济;据材料两位学者的“低水平陷阱”和“低技术陷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很难突破桎梏转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最后根据史实表述成文并总结。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史前时期,丧葬中的祖先崇拜主要是强化血缘关系;商周则是维系宗族秩序、统治秩序、伦理秩序。秦汉继承了这种崇拜,祖先总体上成为最流行的信仰对象,加入了“三纲五常”道德观念,丧葬礼仪被系统化、制度化,从此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同时,“天”是终极的境界、至上的神祗,盘古神话成为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

24、共同拥有的民族神话和维持认同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秦汉民间信仰文化认同功能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及以前中国民间信仰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说明秦汉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材料二 明末清初,“中国民间信仰问题”在东西方文化首次深层碰撞中被西方传教士提了出来,他们是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的始作俑者,把其一概看成“迷信”;“迷信、愚昧、落后”的大帽子全都扣在千千万万民间信仰的老百姓头上。这种“西方成见”,盛行于民国近现代思想界,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批判倾向。近年来,我国学者策略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义,为民间信仰“去污名化”。 摘编自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若千思考(2)根据

25、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民间信仰被中国近现代全盘否定的历史背景。材料三 20 世纪,“南洋地区”即东南亚华人社会里,大量源自中国故乡的民间信仰形态现已成为表达与强化“华族”(华裔)认同的主要载体,以及促进所在地文化对话的重要媒介。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妈祖信仰扮演了重要角色,妈祖被诗意地称为“海峡和平女神”。 信仰复兴与信仰自觉一一中国民间信仰的新世纪观察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我国学者为中国民间信仰“去污名化”的重要意义。【答案】(1)因素:中华文明中长期传统血缘关系的重视;商周时期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

26、汉代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和儒家道德观念影响。积极作用: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形成了系统的伦理观念;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巩固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的形成。(2)背景:西学东渐,西方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近代随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列强殖民侵略,中国丧失文化自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面肯定。(3)意义:有利于打破近代以来西方的文化成见;有利于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凝聚力;极大的推动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有利于信仰复兴和信仰自觉的形成;有利于团结世界华人华侨,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是增强国家软实力,

2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对促进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解析】【详解】(1)因素:依据材料“在史前时期,丧葬中的祖先崇拜主要是强化血缘关系”可以得出中华文明中长期传统的血缘关系的重视,依据材料“商周则是维系宗族秩序、统治秩序、伦理秩序”可以得出商周时期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依据材料“加入了三纲五常道德观念,丧葬礼仪被系统化、制度化”可以得出汉代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和儒家道德观念影响;积极作用:依据材料 “秦汉继承了这种崇拜,祖先总体上成为最流行的信仰对象,盘古神话成为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共同拥有的民族神话和维持认同的重要标志”,结合所学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形成系统的伦理观念、君主专制的巩

28、固、社会稳定以及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的形成等方面分析回答。(2)依据材料“在东西方文化首次深层碰撞中被西方传教士提了出来,他们是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的始作俑者”可以得出西学东渐,西方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结合列强侵略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可以得出近代随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列强殖民侵略、中国丧失文化自信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全面肯定等。(3)依据材料“这种西方成见,盛行中国近现代思想界,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批判倾向”以及 “大量源自中国故乡的民间信仰形态现已成为表达与强化华族(华裔)认同的主要载体,以及促进所在地文化对话的重要媒介妈祖信仰扮演了重要角色”等信息,并

29、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回答。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宋代明代地方行政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监察制度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材料二 清朝前期,政府征集名儒编纂巨籍三十多种,一以整理文化遗产,消磨学者精力;一以销毁禁书,统制思想。康煕时敕修、雍正初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凡一

30、万卷;乾隆时的四库全书,凡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更是巨籍,对学术的贡献亦甚大。以上材料据江增庆中国通史纲要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朝统治者大修典籍的动机及影响。【答案】(1)同:分散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官。异:宋代设置通判,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监察体系更加完善。(2)动机:传承中华文化;加强思想控制,促进文化认同。影响:对古代文化典籍的保留和文化传承贡献巨大;有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解析】【详解】(1)同:通过解读表格信息,对比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监察制度的

31、异同即可得出答案。根据“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得出都分散地方的权力;根据“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得出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官。异:根据“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得出宋代设置通判,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根据“各省设三司”“ 分封子孙为王”得出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根据“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得出监察体系更加完善。(2)动机:依据“整理文化遗产”“销毁禁书,统制思想”等信息可推测出清朝统治者的动机:传承中华文化;加强思想控制,促进文化认同;影响:可从文化、政治两方面回答其影响,即对古代文化典籍的保留和文化传承贡献巨大;有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