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484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A. 和平崛起B. 武力掠夺C. 制度创新D. 民主强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国进行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废井田开阡陌”等,确立起封建统治;近代英国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2、度,积极进行工业革命;19世纪末的日本进行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无不反映了制度创新对国家崛起的重要性。故答案为C项。A项,和平崛起不符合英国和日本,排除;B项,武力掠夺不符合中国,排除;D项,民主强国不符合秦国,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

3、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这主要说明当时A. 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 农业科学体系己经形成D. 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答案】B【解析】材料中“耙土”“再翻一遍”“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说明对于土地进行精耕细作,B正确;材料主旨信息是精耕细作,不是耕作方式,A错误;C中科学体现显然不符合古代农业特点;D中优越性不符合材料主旨。3.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

4、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A. 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B. 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C. 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D. 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强调了与唐代相比宋代城市格局和功能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例如,商业街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主要城市已经仍然是政治中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区域经济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长安和宋代汴京均不是工商业市镇,即材料未涉及工商业市镇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涉及到城市的格局也涉及到城市的功能。4

5、.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土地私有制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其它选项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A。5.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

6、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材料说明了新航路的开辟A. 使人类加速向近代文明转变B. 导致美洲传统社会走向解体C. 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D. 直接引发了英国的工业革命【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没有了美洲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可以看出材料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加速了向近代文明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故BC项排除;市场需求的扩大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故D项排除。6.十六

7、世纪中期,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A. 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C. 打败了荷兰共和国D. 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答案】D【解析】【详解】要注意紧扣题干时间段“十六世纪中期”,此时的英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逐步走上对外殖民掠夺与扩张的道路,诸如建立了影响巨大的东印度公司等,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促使英国积极组建垄断公司,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故答案为D项。A项,

8、十四世纪,资本主义才在西欧萌芽,“主流”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十六世纪中期的史实,排除;B项,英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在十七世纪末(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排除;C项,英国打败西班牙殖民帝国的“无敌舰队”是在1588年,但这明显不是题干所示英国系列活动的主要因素,排除。7.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宣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A. 欧洲文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B. 欧洲殖民以传播

9、先进制度和技术等为目标C. 欧洲殖民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D. 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可知欧洲殖民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故答案为C项;欧洲文明曾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但近代欧洲殖民扩张带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的影响首先是灾难,然后才是客观进步效果。A项说法以偏概全,排除;欧洲殖民以扩张和掠夺等为主要目标,B项排除;在16-18世纪,东方的中国和印度在当时仍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D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提炼观点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

10、。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8.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19世纪英国伦敦)这个城市呈现鲜明的分裂特征,城市的一边是平静有序、衣食富足、趣味高雅、灯红酒绿,另一边是肮脏混乱、贫困饥饿、粗俗鄙陋、疾病四伏。”这突出反映了工业革命A. 阻碍了英国城市化进程B. 带来了两大阶级的对立C. 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D.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产力【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导致了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社会问题尖锐,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城市化进程,选项C只适合材料中的“另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

11、了生产力而非破坏了生产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9.汤因比指出:“世界与西方冲突至今已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世界与西方的冲突”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最深远的影响在于A.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 西方对世界各地区的殖民扩张侵略C. 世界逐渐从传统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D. 世界各地由相对隔绝走向密切联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世界与西方的冲突”一个重要结果,但不是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最深远的影响,故排除A;“西方对世界各地

12、区进行殖民扩张侵略”是“世界与西方的冲突”的原因,不是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故可排除B;“世界与西方的冲突”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世界逐渐从传统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这是对世界历史发展最深远的影响,故此题选C;世界各地由相对隔绝走向密切联系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中的“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持续了四、五百年”时间不符,故可排除D。10.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里写道: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始于19世纪六七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这说明A. 技术发明源于

13、生产实践B. 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C. 社会根本矛盾发生变化D. 技术发明英国一枝独秀【答案】B【解析】据材料“第二阶段工业革命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是科学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技术发明,故B选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根本矛是否变化,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技术发明英国一枝独秀,故D选项错误。故选B。11.“一方面由于特别狭窄、畸形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使得拉美国家的国民经济压在某单一农作物的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上。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国内工业部门,又使其国内居民生活中必

14、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完全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千枝松:工业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这段资料不能说明的是A.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入B. 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C. 拉美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附庸D. 拉美经济转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拉美国际的经济主要依靠在世界市场销售的单一的农作物,可见国际分工的扩大,A正确。拉美的农作物主要销往世界市场,工业产品完全依靠进口,说明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沦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B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拉美经济转型和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

15、的发展,故选D。考点:近代世界经济工业革命近代化12.曾经说:“中国并没有触怒任何人她只是一个老大的病夫,过了若干世纪的太平岁月,无形消失了活力,现在正当她慢慢复苏的时候,却被这短小精悍全副武装的日本扑到身上”这次“慢慢复苏”A. 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B. 开始了引进西方政制的尝试C. 实现了清代政权机构现代化D. 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在慢慢复苏的时候,被日本扑倒身上”可知“慢慢复苏”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起步,A项正确。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学习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排除BC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点睛: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

16、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了解题干中“慢慢复苏”的内涵。13.“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使中国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A. 国民政府政策支持B. 西方列强放松经济侵略C. 国内政治局势稳定D.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答案】A【解析】【详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鼓励发展

17、工业,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西方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C项,“1929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治局势稳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9世纪末(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14.1940年8月,国民党政府公布了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规定私人银行不得兼营商业,不得罔积货物及代客买卖等。该办法还规定一般银行须将其存款总额的2%作为准备金,转存于中央银行,使中央银行的财力更加充实。这一做法A. 是应对经济“大萧条”的必要措施B. 加强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C.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 是为了准备全面抗战需要【答案】B【解析】

18、材料反映了官僚资本对私营资本的压制,官僚资本的财力更加充实,这样也就加强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时间上来看中国正在抗战,是应对战争而非应对经济“大萧条”的必要措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时间上来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已经结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全面抗战1937年已经开始,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5.政府放弃了关税自主权,致使美国企业在中国如同在其本土上一样,可以为所欲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这直接从资金、原料、动力等方面限制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再加上通货膨胀、市场趋于混乱等因素,最终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极度的困境。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

19、在A. 一战期间B. 国民政府前十年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提及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受到美国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知,此种现象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D项正确。ABC三项时间都与材料不符,均排除。【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16.周积明在最初的世纪中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中国向外国贷款修建和自筹修建的铁路占54%。”出现这一现

20、象的主要原因A. 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B. 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发生变化C.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D. 铁路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是对材料的直接表述,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发生变化,大量在中国投资建厂兴修铁路,导致中国铁路事业发展,但不是导致“其中中国向外国贷款修建和自筹修建的铁路占54%”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从中国自行修建铁路,可知是中国逐渐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是思想观念变化导致的,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铁路虽然有所发展,但仍未普及,故铁路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中

21、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因素17.张建华教授所著红色风暴之谜载:1927年苏联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工业方面越来越广泛地控制新建企业的审批权,某些商品的出厂价格也由国家控制。农业方面实行农产品合同预购制,1928年两次用行政命令强制收购农村余粮。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A. 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C. 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D. 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27年苏联政府实行斯大林模式,此时已经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

22、策”,A错误;材料中“某些商品的出厂价格也由国家控制。1928年两次用行政命令张制收购农村余粮”说明国家对垄断控制的减弱,正确;杜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年完成,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年实行,错误。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探索18.1932年,美国全国的失业者举行向首都的“饥饿进军”,公开拥护共产主义与公然赞成法西斯主义的既有知识分子,又有议员。有的文教界、新闻界及宗教人士公开赞扬苏联的制度,认为只有实行阶级斗争和产主义才能解决危机。这反映出“大萧条”A. 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向了崩溃的边缘B. 意味这凯恩斯主义失灵C. 使美国具备了无产阶级掌权的工会基础D. 使资本主义制度失去活力

23、【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大萧条”引发了政治危机,即“大萧条”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向了崩溃的边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大萧条”意味这凯恩斯主义将起作用而非失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仍然是资产阶级掌权,不具备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引发了政治危机而非资本主义制度失去活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9.自罗斯福新政以来,面对联邦在国计民生各项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加深,比如:组建规模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进行种类繁多、耗资巨大的联邦资助项目,以至于有些美国政治学者惊呼:“旧的联邦到已经死亡了。”这表明美国A.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B. 三权分立

24、的机制遭废除C. 联邦政府权力扩大D. 地方政府丧失了自主权【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中的“联邦政府在国计民生各项事物中的影响且益加深”、“组建规模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进行种类繁多、耗资巨大的联邦资助项目”,可知联邦政府在国家的政治生活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再结合“旧的联邦制已经死亡了”,表明联邦政府的权力比之前大的多,C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联邦政府对国家的影响日益加大,官僚机构虽有所增多,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错误。美国三权分立机制依然存在,B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地方政府的权力,D错误。20.农业调整法实施,大农场主在市场价格低落的情况下“将地租给国家”,借此获得政府津贴。据统计,“新政”后大农

25、场主出售自己的农作物收入比“新政”前增加了二分之一多,但农业资本家却大批解雇农业雇佣工人,以减少工资支出。这可以用来说明A. 农业调整法未起到应有的作用B. “新政”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C. “新政”是为缓解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D. 调整农业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答案】B【解析】农业调整整法在表面上看是维护农业雇佣工人们的利益,实际上最终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确保资产阶级统治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农业渊整法是起到应有的作用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缓解资本家和农业雇佣工人们矛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调整工业才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6、21.1928年10月起,苏联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到1940作,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另外一方面,集体化伴随着对富农的镇压,导致农业减产,粮食供应困难,1930-1935年政府被迫在城市实行凭证供应制度。这说明A. 集体化使农民为工业化付出代价太大B. 排斥市场调节不利于经济发展C. 斯大林模式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D. 计划经济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主旨不是农业集体化问题,排除A;计划经济排除市场调节,但苏联计划经济毕竟使得苏联重工业发展迅猛,可见反映计划经济的在一定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材料反映

27、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重工业得到发展,但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农产品供应不足,这说明斯大林模式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故选C;材料没有揭示和反映计划经济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排除D。22.解读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GNP年增长失业率物价指数年增长率19681972年4.3%3.2%4.8%19731975年2.4%5.3%9.4%A. 大力发展“混合经济”B. 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 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D. 增加社会福利开支【答案】A【解析】【详解】图表中的数据信息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的史实。

28、针对该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逐渐发展出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故答案为A项。B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23.1999年,由美英法等八国集团以及其余12个重要经济体组成二十国集团(G20)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29、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反映了A. 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B. 合作协商日益被国际社会重视C. 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D. 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国际社会间的协商与合作,B项表述与之相符。G20并非区域组织,故A项错误。C选项与材料信息时间不符,二战后制度化体系化已经成为历史潮流。D选项与材料无关。24.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

30、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能够赢得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是因为A. 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B. 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C.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D.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能够赢得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是因为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故A项正确;BCD项包含在A项之中。所以答案选A。25.八届九中全会后,党的各级领导响应毛泽东“1961年要搞一个实事求是年”的号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31、毛泽东带三个调查组到了浙江、湖南和广东的农村;刘少奇到了湖南长沙和宁乡;周恩来去了河北邯郸地区;朱德到了四川、河南和陕西。这一做法A. 旨在为制定“二五”计划做准备B. 有力地推动了“八字方针”的落实C. 较为彻底地纠正了“左”倾错误D.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尝试【答案】B【解析】“八字方针”是1960年提出的,1961年的这个实事求是做法会有力地推动 “八字方针”的落实,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二五”计划是1958-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时间上来看当时“左”倾错误并未得到彻底地纠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尝试是在19

32、78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6.1957年,国务院文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少,而且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给城市带来不少困难。”并于次年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这一举措A. 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B. 确保了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C. 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D. 是“左”倾错误在经济上的体现【答案】C【解析】这一举措意在保障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得到保障才能为工业提供原料,意即为了保障新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才实施的这一举措,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已经完

33、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确保工业发展而非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举措是从国情出发,不是“左”倾错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7.在新浪网读书栏目热载小说重生之生在农村第六章中,作者记述道:“1960年秋,我的外公将积攒了近两年的5元钱交给了外婆,让她在坐月子时买点猪肉补补身子,但外婆在大队(农村的基层组织)上怎么也弄不到肉票,5元钱也始终花不出去,结果外婆在月子里没吃上一片肉。”导致当时“外婆”没吃上肉的最主要原因是A. 物资匮乏,没有猪肉B. 肉类专营,不准买卖C. 工业优先,忽视农业D. 计划经济,生活受限【答案】

34、D【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物资缺乏实行计划经济而使生活受限,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正确;有也猪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也准买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也重视农业,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8.下表是1985年到1987年中国经济信息时间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计划管理的商品计划供应出口商品1985年120种188种70种1987年60种23种36种上表说明A. 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B. 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 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从1985年到1987年中国经济信息表可知,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计划管理的商品、计

35、划供应出口商品越来越少,表明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排除;B项,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计划类的产品、商品的种类相对在减少,但不能得出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结论,排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排除。29.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规定了“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许包产到户”的“两个不许”。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决定则把“两个不许”改为“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要包产到户”的“一个不许、一个不要”,口气明显和缓。这说明A.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得到彻底贯

36、彻B. 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历程艰难C. 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工作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党中央的一致认可【答案】B【解析】材料中对于当时农村实行的“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做法显然不放心,说明当时想摆脱“左倾”思想的限制仍然比较艰难,B正确;此时明显思想路线没有贯彻实事求是思想,A错误;材料中现象说明当时经济建设带有左倾思想,并没有完成拨乱反正思想,C错误;材料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存在顾虑,D错误。30.1987年9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对邓小平说,八年前你在访问美国时同我谈:“你以前曾帮助列宁发展工业,现在为什么不去帮助中国呢?”我当时答应了,现在我的承诺终于

37、实现了,平朔安太堡煤矿的建成为外国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样板。这则材料说明A. 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C. 中国、苏俄都与美国保持友好D. 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答案】A【解析】“你以前曾帮助列宁发展工业”“现在我的承诺终于实现了”说明苏俄、中国实行开放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在国内建立外资企业,故A正确;21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亚当斯密说:“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

38、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与此不同,中国古代法家的“统制经济思想着眼于如何运用经济政策达到增强统治者的国力、使民众易于统治之目标。此种经济思想形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并为后世统治者基本沿用。曹正汉反思“国有经济强国论”材料二 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即接受了统制经济学的主张,开始筹划建立经济体系。1928年11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建设大纲草案,规定:“凡关系全国之交通事业有独占性质之公共事业关系国家前途之基本工业及矿业悉由国家经营之。”30年代初“统制经济”受到术界的广泛支持,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和发展,意大

39、利、德国、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所实施的各种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由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入侵,举国上下都期望加强国防经济建设和加速发展国营工矿事业。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中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由蒋介石等四名委员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实行计划经济,其宗旨就是扩大国家资本,垄断全国的经济命脉。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请回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两种经济思想目的的不同,并用中国古代一个思想家的“统制经济”“为后世统治者基本沿用”。(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统制经济”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目的:亚当斯密:富国裕民; 法家

40、:强国治民。(大意相同即可) 史实:秦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全面而具体;西汉实行盐铁官营;汉唐时期对市的严格管制;明清对手工工场规模的限制等。 (答出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原因:国内矛盾尖锐,国民党以经济统一来达到军事统一、政治统一;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政府备战的需要;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各种反危机的经济政策的出现提供了借鉴;学界及国内各种力量的支持;孙中山“节制资本”经济思想的影响等。(答出四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影响: 积极: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有助于加强国防力量;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经济动员奠定了

41、一定的基础。(答出两点即可) 消极:导致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成为后来国民政府经济崩溃的重要原因【解析】本题考查亚当斯密和中国法家经济思想的不同目的,以及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统制经济”的原因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两种经济思想目的的不同,根据材料中的“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可以概括出亚当斯密的目的是富国裕民;根据材料中的“中国古代法家的统制经济思想着眼于如何运用经济政策达到增强统治者的国力、使民众易于统治之目标”,可以概括出中国法家

42、的目的是强国治民。用中国古代三个史实论证法家的“统制经济”“为后世统治者基本沿用”,应当联系所学,从秦朝对经济生活的全面控制、西汉盐铁官营、汉唐时期对市的严格管制、明清对手工工场规模的限制等方面来回答。(2)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统制经济”的原因,根据材料中的“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即接受了统制经济学的主张”“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和发展,意大利、德国、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所实施的各种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是由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入侵,举国上下都期望加强国防经济建设和加速发展国营工矿事业”等信息分析归纳,再联系所学教材有关内容来回答。这种政策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积极和消极方面

43、辩证分析所带来的影响。点睛:概括类材料解析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如第一小题的“两种经济思想目的的不同”和第二小题的“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统制经济的原因”,就应当以上述方式概括材料信息,按照所问来回答。第一小题的“用中国古代三个史实论证法家的统制经济为后世统治者基本沿用”和第二小题的“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统制经济的影响”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这类试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要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

44、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32.20世纪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在“变”中发展,这一时期,带“新”的词汇频繁出现。以下两“新”就是其中的代表材料一 美国之“新”罗斯福新政材料二 中国之“新”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请回答: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呈现出不断发展深化的趋势。依据材料所提示的时间节点和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答案】叙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19791980年在广东和福建建立经济特区,形成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迈出了重要一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了新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是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解析】【详解】对新时期发展趋势,主要按时间顺序抓住政策的调整和发展的表现,说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将主要时间节点与关键词相联系,回顾课本知识,逐一叙述即可。表述要符合史实,语句通顺,符合学科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