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级入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2、 D.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3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 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 B. 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C. 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 D. “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4有学者认为,纵观二十四史,围绕皇位继承人而展开的争斗,几乎是所有宫廷悲剧及大多数朝堂悲剧的源头。由于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这使得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混乱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 D. 反映了一
3、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5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A. 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B. 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6.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猝死于佛室;文明译从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这反映出A. 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B. 历史现象均通过历史叙述呈现C. 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 D. 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7鸦片战争期间,一
4、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还有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 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B 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C 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D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8.“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A.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D.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9. 20
5、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A. 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B. 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C. 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 D. 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10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不诉诸法律,不利用特殊势力,不依赖代表”,据此推断该事件A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B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C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D使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112015年9月3日上午,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
6、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阅兵,参加这次阅兵的抗战老兵既包括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共产党老战士,也包括参加过正面战场的国民党老战士。此现象反映了对抗战的认识A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评价 B阶级斗争观点来衡量C使用比较的方法去评价 D坚持个人的政治立场12. 到1968年9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了军、干、群“三结合”的领导机构,作为各级地方的临时权力机构。该机构A. 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大倒退 B. 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C. 有利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D. 有利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积极性13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
7、时候的朋友。”这一认识是基于周恩来A号召亚非国家实行不结盟政策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14“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的名言。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A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B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体雅典人的利益C雅典男人必须参加民主政治 D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明显的弊端15. 罗马法概论指出“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公开法律”指的是制订A. 十二铜表法 B. 习惯法
8、C. 万民法 D. 自然法16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17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当的理性。”西塞罗意在强调制定法律必须A注重保护自然 B履行正当的程序 C维护人民利益 D体现公平与正义18.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保证市民法适用。公元前242年,又
9、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设立推动了A. 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B. 罗马贵族与平民矛盾的缓和C. 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 D. 罗马帝国自由民差异的消除191649年,英国议会通过决议:“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来源;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国有最高的权力。”下列对这份决议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国王“统而不治”的特点 B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 C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D反映了英国发展方向20. 翻开美国历史,共有九位总统曾在众议院被提案弹劾。他们是泰勒、强森、克里夫兰、胡佛、杜鲁门
10、、尼克松、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都未能幸免。这充分体现A. 中央集权 B. 分权制衡的原则 C. 两党政治 D. 联邦制21.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22.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
11、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A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 B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C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 D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23. 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24.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
12、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25.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陶片放逐法标志雅典国家形成B英国内阁被称为下院中的第三院英国内阁掌握立法权C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同意缔结中法辛丑条约D美国颁布1787年联邦宪法美国人民享有基本的民主权利二、非选择题(50分)26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一种特殊政治制度。监察的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即政府内部官僚或行政主体。完整的监察权包括“纠察”和“言谏”两部分,既要厉行对群臣的监察,维护中央的
13、权威,又要重视谏言机制,以广耳目。监察官位卑而权重,以下察上,以卑督尊,是中国古代监察法的通行做法。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监察官的选任,注重品德和能力,尤重实践经历。监察系统直接受命于皇帝,垂直管理,并保持监察官的独立性。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材料二 历朝历代,虽然监察立法越来越多,监察程序也日益严密,但是权力失控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统治集团昏庸无道的情况下,监察制度往往成为具文,丧失了监察作为官僚政治自我调节的作用,最终往往导致政权灭亡。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治权之权,一方面却是周而复始的权力失控,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悖论。而这一悖论却深深根植于监察制度赖以生存的权力结构中。 摘编自何
14、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材料三 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主要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民众监督是建立在直接民主制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任职资格审查、信任投票,账目审计和告发程序,都是在公民直接行使主权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上进行的。前三种程序已经制度化,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内按部就班地进行,运行机制较为成熟。信任投票和账目审计往往与告发程序联合,实现对官员的有效监控。 摘编自张春梅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10分)(2)据材料二,请说明“悖论”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悖论”出现的政治根源。(4分)(3)据材料三,指出雅典的监督机
15、制与中国古代的监督机制有何不同。综上所述,就制度创新而言,东西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共同贡献是什么?(6分)27.“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大宪章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根据材料提炼作者的观点。并结合英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12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抗战初期,美国对日本侵华采取妥协
16、退让、“不干涉”的绥靖立场。1941年2月23日,罗斯福通知国民政府,他已批准将首批价值450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作为援华租借物资。根据美方统计,抗战时期美国对华贷款为6.9亿美元,按租借法给予的军事援助为8.257亿美元。 摘编自张晓卫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材料二尼克松上任之初,美国失去了长期保持的对苏优势,人民对越南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尼克松不得不调整美国的越南政策,他明确表示,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全面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他还认识到,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基辛格也说:“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摘编自黄英、王姗姗从对抗走向缓和
17、析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8分)。(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4分)。2018级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5 BBDCC6-10 AABAB11-15 AACAA16-20 DDCAB21-25 DDADC26(1)特点:监察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具有纠察与言谏双重职能;监察官地位不高但权力很大(位卑而权重);监察官选任注重素质全面;行使权力具有相对独立性。(2)悖论:依靠权力集中来制约权力,却导致权力的失控。政治根源: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不同:
18、(雅典)利用民主制,由民众监督;(中国)设立专门机构,由官员监督。共同贡献:对政治监察体制和制度的探索,为后世政治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7.观点:英国制度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论述:1688年光荣革命,国王权力由君权神授转变为民授;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形成,君主立宪制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君主立宪制得到完善。总之:英国制度创新具有渐进性的特点。28.(1)因素:日本成为中美共同敌人;美国控制中国的需要;中美相关人士的推动。(2)原因: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借助中国来牵制苏联。(3)认识: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中美两国的关系对世界格局具有重大影响;合则两利,斗则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