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纬考案(经卷综合)一、选择题12008年5月的四川汶川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都江堰水利工程(如图)却基本上没有受到多大损伤。这项工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功效是()A粮食运输B灌溉抗旱C围江造田D扩大耕地解析:川西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的是川西平原的“旱”“涝”双重威胁,自都江堰工程建成之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可见都江堰工程主要功效是灌溉抗旱。故选B。答案:B2“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垄断一词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B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C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D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生活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
2、意思:“一定要站在市集的最高处,就可以看到左右前后的情况以便操纵贸易获得最高的市场利益”。以后人们用垄断泛指把持和独占。故指A。答案:A3“工官”制度使新技术难以推广的原因不包括()A行业之间的相互隔绝B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C技术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D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工官”制度的理解和整体把握能力。创造性受到束缚只能成为阻碍技术提高的原因,而非难以推广的原因。故选D。答案:D4诗句“玉腕竹弓弹吉贝(棉花),石灰荖(lo)叶送槟榔。泉南风物良不恶,只欠龙津稻子香。”(福建泉州诗人林凤泉南风俗)其创作不可能早于()A宋朝B元朝C明朝 D清朝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
3、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福建泉州已掌握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是在宋代,故选A。答案:A5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解析:在殷商时期,用于占卜的主要是龟甲和牛骨;祭祀用牛、羊、猪等牲畜,还出现“人牲”;C最具迷惑性和干扰性,但从图片中对甲骨文的翻译可以看出四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故D选项正确。答案:D6据统计,在1921年中国的棉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南京,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却很少。这反映了当时()A民族工
4、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B民族工业中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十分强大D自然经济未受冲击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反映出我国当时的棉纺织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等沿江、沿海的大城市,而内地很少,这反映了我国当时民族工业分布很不平衡。B、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项表述错误。故答案为A。答案:A71912年至1914年,中华国货维持会举办的国货宣讲会达59次,“第一次听讲者只4人”,以后“听讲者大激增,数以千计”。这种宣传()A促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B推动了实业救国运动的发展C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D为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提倡国货运
5、动解析:本题适用排除法,A是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D发生于1914年和1914年之后,故只有B正确。答案:B8右图为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视察沈阳飞机制造厂时拍摄的相片,该厂建成投产应在()A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文革”十年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图片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内容是“一五”计划在东北建成的重工业基地。故B项正确。答案:B91987年一家日本跨国公司决定考察我国辽宁省的某一城市,并在当地投资设厂。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们考察的城市是()A大连 B秦皇岛C沈阳 D烟台解
6、析:在以上四个选项中,只有A和C属于辽宁省,其中只有大连属于1984年国务院决定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故选A。答案:A10下面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A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现代农业B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国有企业改革加速进行解析:首先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计算可发现1985年为城乡差距最小年,然后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可知:1985年农村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农民收入提高;城市改革则刚刚起步,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变化较小,城乡差距缩小,此后城市改革加快,农村则没有大的变化,差距再次拉大。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
7、11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20世纪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中国人较重“吃”,因此“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的影响深远。答案:D12“男女平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
8、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社会变化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的“男女平等、阴阳合历”等可知这些现象发生于中国民国成立初期,故选C。答案:C13“中国头号汽车古董”,今天仍然静静地停放在北京颐和园的“德和园”。经专家鉴定,这是我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距今已经100多年,成为一辆世界罕见的老爷车,受到世人瞩目。此车最先在下列哪一城市登陆中国()A上海 B北京C兰州 D杭州解析:从海上进口汽车只有从上海这一通商口岸登陆进京最近;北京和兰州不是通商口岸,杭州虽是通商口岸,但由于钱塘江潮的影响,不能作为港口,故也应排除
9、。答案:A141750年,一个英国人写道:“英国下院这个自由的庙宇、新基督教的堡垒一直在挖空心思寻找办法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可怕的黑奴贸易。”这段话主要反映了()A黑奴贸易的残酷性B英国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的虚伪性C英国资产阶级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D英国政府同意进行黑奴贸易解析:根据时间“1750年”可知此时的英国已是资本主义国家,而国家议会的下院竟挖空心思寻找办法进行黑奴贸易,可见这段话充满了对英国下院的讽刺,故B较合理。答案:B15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C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D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解析:解答
10、本题要紧扣“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这一限制条件,A是对西欧的影响,应排除;C是对亚非拉的影响,也应排除,D不符合史实,更应排除。故选B。答案:B16“在17631871年的一个世纪中,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英国在整个世界中的“善事”主要指()A将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B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C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D为世界各地提供了廉价的商品解析: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客观上促进了其他地区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其“善事”。答案:B17右图是漫画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罗斯福就职之日,胡佛送给新政府一句话:“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
11、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这说明美国()A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B只有走法西斯道路C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失灵D胡佛信任新政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可知,胡佛政府在坚持自由放任的前提下,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但结果是“杯水车薪”,无力扭转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故选A。答案:A18“为人类争自由,林肯与还,谁与匹者;绎大同之绝学,仲尼而后,意在斯欤!”罗斯福新政举措中最能体现挽联中“大同”思想的是()A实行工业复兴政策 B恢复银行信用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调整农业结构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对林肯和孔子的高度评价。林肯为争取自由而献身,孔子提出了世
12、界大同思想。罗斯福新政中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消除贫富分化,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体现了社会大同的思想观念。答案:C191918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在莫斯科郊外,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他有所顾虑的主要原因是()A害怕土匪B非法占道经营C当时实行余粮收集制,剩余农产品要上交D害怕熟人看见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要将所有余粮上缴国家。所以这位老农才四处张望,害怕被征粮队看见。故答案选C。答案:C20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
13、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A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B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C“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D“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解析:1936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形成。它在实行初期推动了苏联经济建设的进行。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能有效地组织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反击德国法西斯,故在战争爆发之后,能很快地完成部署。答案:C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A
14、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解析:19281932年是苏联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到1932年苏联超额提前完成了计划,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19291933年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沉重打击,从材料中“它是发展中的事业”可判断C是正确的。答案:C22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英国丧失了世界金融霸权中心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A德国 B日本
15、C美国 D苏联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夺取了世界金融霸权。故选C。答案:C23随着“全球化”这一概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扭转全球变暖趋势,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环境,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此各国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是()A经济全球化战略B经济区域合作战略C经济结构调整战略D可持续发展战略解析: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答案:D24全球化并非经济
16、发展的“避风港”。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经济危机的传染性空前增强促使更多的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全球范围的贫富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史料论证能力。材料其实要论证全球化的不利影响,是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不符合题意。都是全球化的不利影响,都符合题意。答案:D252010年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16年,自成立以来三国贸易翻了3倍,2008年达到9490亿美元。2010年10月19日,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三国重申北美自由贸易区承诺。这说明()A美、加、墨三国完全实现了贸易自由化B美国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受益国C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快了三国贸易的发展D北美自由贸易区合作开始转向政治
17、领域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经济合作组织,迄今并未实现成员国之间贸易完全自由化,故A、D都有误。B从材料中无从反映,可以排除。材料数据表明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快了三国贸易的发展,故答案为C。答案:C二、非选择题26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经济全球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
18、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材料二: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
19、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也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刘心武献给命运的紫罗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2)概括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并简要说明其形成的原因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说说你的看法是什么?解析:本题从全球化的角度考查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并逐渐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的过程,要求对当今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认识。前两问关键在于准确分析材料,第(3)问在概括
20、观点进行分析评价的时候,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辩证地分析。答案:(1)美洲开始沦为欧洲的殖民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产(或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人类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型。(2)现象: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的发展)。(3)(选其一回答即可)看法一:经济全球化(或“地球村”的出现)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理由:如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看法二:经济全球化是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加速了其资本的扩张,使发展中国家处于
21、不利的地位。理由: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有优势(或具有资本技术优势,控制着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往往是获利者;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不久,为扭转英国经济“滞胀”局面,改变战后历届政府奉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即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说,控制货币发行量来压低通货膨胀;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财政赤字;提高银行利率,紧缩信贷;鼓励企业自由竞争,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并通过税收改革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复苏。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材料二: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模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由储蓄积累起真正的财富,然后这些真
22、金白银的资本被用于投资,从而产生更多的实实在在的财富,社会经济由此进步,这种增长带来的是经济肌肉的发达,经济骨骼的强健,经济营养分布的均衡另一种模式就是债务拉动型经济增长,国家、企业和个人大量负债,这些债务经过银行系统的货币化之后,巨额债务货币增发产生了泡沫财富感,货币贬值无可避免,市场资源配置被人为扭曲,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其后果是经济脂肪大量增生。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材料三:货币无可置疑是人类社会经济机体的血液。能够执掌和供应血液者,自然占据了先机和强势。什么样的“血源”令众生趋之若鹜?它必须产生于健全而完备的肌体内在经济发展模式与金融体制,若是染上循环裂变债务而无可救药的“艾滋”病毒,还强绑
23、上大家“输血”,只会共赴黄泉。同时,该“血源”应该是O型即具备独树一帜的公信力和不可撼动的被接受性质。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1)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指出其在二战后初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2)二战后,资本主义的货币体系是怎样建立的?在现代历史上,美国是否产生过“O型血源”?(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材料二、三的作者都提出了什么主张?试举例说明材料二的观点。解析:凯恩斯主义是指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货币体系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组成,结合材料对O型血源的解释进行分析;第(3)问概括材料二、三的信息,结合史实列举即可。答案:(1)背景:19291933年
24、的经济危机。具体表现形式:美国:扩大政府开支、赤字财政政策。英国: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2)建立:二战后期(1944年),由美国牵头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规定了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根据会议决定,会后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从而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美国存在过“O型血源”。说明: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中,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恢复银行信用及工农业生产,使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金融汇兑制度,因此美元不可撼动地被接受为资本主义的世界货币。(3)主张:实行GDP经济发展减肥,走内在经济发展模式与金融体制
25、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子;同时确立货币的公信力和不可撼动的被接受性质。举例说明:中国采用第一种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改革开放,积蓄财富,然后通过灵活务实(稳健的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美国走的是第二种经济增长模式之路,即依靠债务拉动型经济增长,结果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材料二: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
26、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三: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举措有什么特点?有何意义?(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27、。(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依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不同阶段的相关内容。第(1)问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有关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可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注意要能自圆其说。第(3)问联系材料三中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相关内容即可回答。第(4)问为开放性试题,注意概括总结客观规律。答案:(1)措施:实施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意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2)答案一
28、:“功大于过”说。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答案二:“过大于功”说。它超越了苏联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3)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4)启示:实事求是;要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等。.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