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381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4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4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4单元古代诗歌阅读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有两个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考点主要是针对阅读古代诗歌而拟定的。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湖北卷,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体裁来看,诗、词、曲都有涉及。以诗词为主,曲只是偶尔出现。2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曲的题材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题画寓志、咏史怀古等多种,以写景抒情类作品为多。3从作品的时代来看,各时代都有选用,但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4从选材来看,以选一首诗歌为主,也有选两首诗歌对比鉴赏的。5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方式考查。6从考查

2、重点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两个子考点的试题最多,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综观近几年考情,高考湖北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相对稳定,今后可能不会有大的改变。一、(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3、(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第(1)小题,可先参看标题和注释,梳理词作的内容,最后依题作答。这首词的大意是:还记得当年在金銮殿一起及第,在繁华的首都春风得意。到如今年事已高,官职微小,流落天涯,十年歧路,白白辜负曲江之花。听说阆山和阆苑相通,楼高却看不见你的家。一片孤城中,寒气逼人,夕阳西下,离愁难说尽,红树远远的连着晚霞。本题要求概括出“丰富”的情感,这就说明不止一处。“记得”“如

4、今”句说明重逢,“薄宦”说明仕途不顺,注释告诉读者有送别之情。重逢之喜、仕途之悲、离别之愁三个方面的情感,每答对一个给1分。解答第(2)小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飘逸”的风格。飘逸就是飘洒闲逸的意境和情致。体现在诗歌里,应该是想象奇特、虚实结合的方法。 前一句由阆山想到天上仙境,后一句联想到未来。时空转换,挥洒自如,灵动飘逸。参考答案:(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2)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

5、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飘逸,挥洒自如。二、(201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

6、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表达了自己理想成空的惆怅失落之情;后两句中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中原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

7、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三、(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

8、,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1)问的是诗歌意象的内涵。“兰”“蕙”“菊”三个意象对于学生来说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高中阶段的古诗中(比如屈原的、陶渊明的)多次出现。根据注释,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

9、的诗句,撷取“滋兰”“树蕙”“秋菊”等意象,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情操。抓住此要点,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就不难了。题(2)体现了江西命题回归教材的特色。考查典故的出处和表达的情思,首先要熟悉这两个典故。“听我楚狂声”典出论语微子(先秦诸子选读),说的是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词人运用这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是表达出词人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典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人教版必修5),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不慕

10、荣利,因而发出“富贵非吾愿”之辞。这里词人化用此典故,表明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只要弄懂典故出处和原意,就容易答出此题。参考答案:(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四、(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

11、,自把新诗百遍开。【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试题解读本题取材苏洵的诗,苏洵为四川文人,凸显出四川地域元素。题(1)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联的“晚岁”指晚年、老年;“不才”是自谦的说法;“华发”“萧萧”与“金罍”相映照,不平之气暗含其中;颔联用“延东阁”的典故,写自己官卑职微,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只好借酒浇愁,但却深感“寒无睡”,道尽了壮志未

12、酬的幽愤之情。题(2)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明确“表达技巧”为“对比”,降低了试题难度,只须要指出有哪些对比,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情感、主题)即可。颈联有三组对比:“佳”与“愁”,“久”与“偶”,“壮心”与“醉中”,第三组对比稍难。回答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对比的作用,再举例分析,最后总括。参考答案:(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

13、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对这三类形象鉴赏的试题高考中都出现过。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诗人表达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存在诗人的形象或影迹。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并作赏析。题:(2013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

14、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试题解析此题从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角度命题。词人的自我形象要从“形”“神”两个方面去分析。词的上片从自己的外在容貌写到内在的意志,“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两句写其“形”,突出其“病”与“怪”。“发短”看似平常,联系历史背景,清人入主中原,颁布强迫汉人留长辫的法令,不留长辫要杀头,而词人冒杀头之险留短发,体现出对抗

15、清廷的勇气。“怪于僧”,比僧还“怪”。清初,像词人一类的明朝遗民遁入空门,表现的是民族气节,不同于一般的僧人,所以词人对自己的这副外貌有自得之感。“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两句写“神”,表现其坚强不屈。参考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2鉴赏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送别诗、怀古诗、闺怨诗、爱情诗等题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在诗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写人来表达情感。题:(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

16、夏灵武县)。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试题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首联通过写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任职三年,马很瘦,来说明人非常清廉。颔联写他为偿还债务把佩剑都卖了,任满后,车载而归的仅有他的书,说明他没有搜刮民脂民膏。后两联是虚写。颈联说如今他冒着风雪远游边地,衣衫难敌风寒。尾联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馆舍的门没有开过,说明他深居简出,宁静脱俗。参考答案: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边地,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

17、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二、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出现在诗作中,因而鉴赏这些形象(或说“意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1鉴赏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题:(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试题解析此题是从鉴赏诗歌中事物角度命题的。这是一首咏物诗。菊花之所以特别受

18、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主要还是因为它在百花之后开放,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正因为此,菊花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种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许多咏菊诗即由此下笔,写菊花的形象和精神。这首诗中写的野菊,与生长在庭院供人观赏的菊花又有不同,颔联正是从形象到气质来刻画野菊的。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鉴赏具有特定含意的形象。一个民族,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有着共同的审美心理,往往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有着相同的感受。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虫鱼鸟兽以及月露风云的形象描写,都表达着诗人的审美情怀

19、,赋予这些平常事物以特定含意。今天读古诗,对诗中那些平常事物(形象),要把握其中积淀着的历史文化内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才能准确地欣赏作品中具体形象的特定含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试题解析“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形象(意象),要对“月”这一形象进行赏析,角度很多,一般是先看形象的特点,再看这一形象在诗中的特定含意以及作用。第一处是一轮明月悬于“空江”之上,一个“来”字写出了“月

20、”像是来与诗人为伴;第二处“月”,是用拟人的手法写“月弄清辉”,这就和下一句的“水上人歌月下归”相应和,一个天上,一个水上,人在弄清辉的月下唱着歌归家,而自己则是暂住岳阳城下,是一个眼望苍茫江路的过客,在感情上有旅中思归之意。参考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手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缕思乡之情。三、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高考试题中要求鉴赏的景物形象,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共同创造的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

21、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创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还应揭示出其中包蕴的思想情感,此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题:(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试题解析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涉及的范围较广,有对自然环境进行赏析的,有对景物形象(意象)进行赏析的,有对景物构成的画面

22、进行赏析的,等等。这道题从题干要求来看,第一问,只要求把诗句中描写的景色描述出来就可以了,属于对诗句内容理解这一层次的考查。理解时要注意先把不同的景物拆分开(“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再用现代汉语把所描写的景色表达出来。然后再参照其他三联的内容,首联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氛围便容易看出。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例1:(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思维导引本题是从鉴赏诗词中的

23、主人公形象的角度命题的。“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两句写景,是说主人公思念远在天涯的心上人,彻夜难眠,而山月却对主人公的满腹心事、满腔愁怨丝毫不解;她又临水看花,风儿吹过,落红片片,无人问津,无人怜惜,更勾起了她的满腔愁绪。作者这样写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衬,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这样就把一个孤独寂寞而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参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例2:(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怀天经、智老注,因访之陈与

24、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思维导引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就必须全面理解诗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表现诗人形象的信息筛选出来,再分点概括。这首诗的首联主要描写环境,后三联最能体现诗人的形象。颔联主要表现诗人的情趣高雅,颈联主要表现诗人珍视友谊,尾联主要表现诗人风流飘逸。参考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根据以上内容,我们

25、可以总结出解答鉴赏诗歌形象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与技巧。下面一一列举实例,对各类鉴赏题的解题策略和方法进行剖析。一、鉴赏人物形象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杨冠卿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注】贾傅贾谊,过秦论作者,被贬长沙,郁郁而终。杨冠卿南宋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知广州,以事罢免。词的上阕是从哪些方面评价贾谊的?思路点拨第一步,首先要知人论世。从注释中看,诗人为官不得志,“以事罢免”,与贾谊“被贬长沙”有相似之处。第二步,透过诗句揣摩诗人抒发的感情。上阕四句,诗人态度鲜明地表现出对贾谊

26、为“苍生喘未苏”而多次上疏痛陈时弊的赞许,以及赞贾谊的“文采风流”。第三步,根据诗歌内容,概括对人物的评价。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以下各例“思路点拨”的最后一步均同此,不再列出。)参考答案:政治上,正视社会现实,奋笔直陈民生疾苦;文学上,才华横溢,作品流传千古。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1借助诗歌的注释,了解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2抓住诗中关键的词句,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句蕴含的意思。3根据特定的环境背景概括人物形象。4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以下各例此要点略)二、鉴赏事物形象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按要求作答。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27、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思路点拨第一步,结合相关诗句理解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先在第一首中找到诗人描绘“木芙蓉”的相关诗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诗歌对“木芙蓉”的描写是从两方面着手的:一是霜后盛开,历经小寒,突出了它耐寒的特点;二是它与桃李不同,“一生开落任东风”,突出了它傲然独立、不受他人摆布的特点。对“窗前木芙蓉”,诗人除了写它耐寒、经霜的特点外,重点突出它“未作愁红怨绿看”,即不愁不怨的淡然的特点。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

28、征。第三步,本题只赏析木芙蓉的形象即可,如果需要评价形象的作用或表达效果,就要再对诗人塑造的形象进行作用或表达效果方面的赏析。参考答案: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1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2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3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三、鉴赏景物形象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29、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思路点拨第一步,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前两句诗中有秋风、汉关、朔云、边月、西山。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特点。这幅画展现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第三步,根据情景氛围的特点来分析诗句的寓意(多数试题为结合景物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参考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

30、势的紧张。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2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也更具感染力。一首诗里面的词语并不多,但创造的意境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却非常丰富。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

31、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注意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准确把握其深层含意;分析诗歌语言,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通常以炼字、诗眼作为命题点。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所谓炼字,是指写作时推敲用字,使得所用之字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在一首作品中,作者着意锤炼的某一个字或几个字,往往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匠心的字。因此,作品也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也有其他词语。1动词。题1:(2012湖北卷)(文本送邹明府游灵武见第147页)

3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试题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炼字”艺术的赏析。“藏”与“透”都是动词,答题时既要注意词语的本义,更要分析其在诗句中的语境义。如“藏”本是躲藏、隐藏的意思,在诗句中是说大雪覆盖了“行径”,包含了雪之大、路难辨、行人少等意思。“透”本义为穿透,诗句中隐含着寒风刺骨、衣着单薄等意思。答题时注意到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再考虑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样就全面了。参考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

33、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题2:(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试题解析这个“隔”是诗人着意锤炼的字。首先要理解“隔”的意思,即隔断、阻隔之意,其次要分析隔断、阻隔了什么。因为题干中有“双重意蕴”的提示,就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从字面上看,“烟树”隔断的是词人希望看到的江东路,这是客观事实;从后面的诗句上看,隔断的就是

34、路途遥远、无人传书的情感了。参考答案:(客观)视觉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2形容词。题:(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试题解析“嫩”是形容词,初生柔弱的意思,本来是用来形容质地的,此处用来形容“凉”,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给人一种轻微、

35、新鲜、清爽的感觉。参考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3副词。题:(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试题解析“空”在诗中是副词,本意是白白地、徒劳地。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题干要求,“韵味”应就审美效果而言,并非词义理解;其次要将该字放到整首诗中去鉴赏,瞻前顾后;答题时既要结合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又要适当展开联想、想象,

36、分析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要注意将“空”字与前面的“倦听”一词结合理解,同时要把握整首诗思乡难归的情感,才能准确地把握“空”字的韵味。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逐利奔波之人)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4数量词。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

37、处。试题解析此题要求鉴赏诗中数量词“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的作用。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颔联,正集中表达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之情。首先从字面上看,“一身”写出了诗人只身一人去国离乡被贬到偏远的蛮荒之地的困厄处境,“六千里”写出了去国离京的路程之远,“万死”写出了生存之艰难,“十二年”写出了时间之长。其次联系背景和情感,体会数量词中蕴含的深刻含义。诗的颔联,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方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

38、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最后还要体会有没有艺术手法,效果是什么。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愤慨的。参考答案:“一身”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状,“万死”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从空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十二年”从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39、5叠音词。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注】香篝渐觉水沉销借熏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香篝,熏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试题解析此题要求鉴赏叠词在诗歌中的作用与效果。一般来说诗歌中叠词的艺术效果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用。内容上,“历历”写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的状态,“萧萧”描摹马嘶叫的声音,生动形

40、象;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音悦耳,富于音乐美。此外,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还可以有渲染气氛、增强情感表达的作用。参考答案: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为后文抒发自己的高兴和喜悦心情作铺垫。二、鉴赏诗歌的诗眼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一种是全篇最精彩、最关键的句子,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眼的作

41、用不一而足,主要有翻出新意、增添情趣、增强形象性、精确表达诗意等作用。抓“诗眼”是鉴赏诗歌的关键。鉴赏诗眼要注意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相联系,要注意知人论世。题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试题解析此题要求赏析“诗眼”。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描绘了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营造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无烦扰的寂静禅境的向往之情。诗歌第三联既描写

42、幽静的山林景色,又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宁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冷僻静寂之感。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题2:(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试题解析这首词,首句直接点出“恨”字,而且用“千万”来形容,表达“恨”之多、之深,下一句紧接着点出“恨极在天涯”,使读

43、者体会到了这个思念丈夫的女子那喷薄而出的满腔怨恨。这里是直抒胸臆,而下面的“山月”三句,则是借景抒情,借景写“恨”。所以这里的“恨”便是这首词的词眼。参考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风格有时也不尽相同。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我们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要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

44、用词汇。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等。题:(2013天津卷)(文本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见第150页)“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试题解析此题是从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角度命题的。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分析,考生须对辛弃疾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辛弃疾后期主要生活在南宋偏安一隅、失地难收的时期,形成了豪放又悲慨的诗歌艺术风格。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

45、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中借典故,抒发词人壮心不老、收复失地的壮怀。掌握了这些,再参看注释,当不难作出正确回答。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诗歌创作视野开阔,气象恢宏。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解答本题须注意两点:一是准确把握词中意象的特点(如大鹏、丹凤、北海、太阳等),二是准确分析出隐含在“携书剑”这一行为中的内在精神气质。参考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例:(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46、。(选自宋诗精华录)【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思维导引此题是从鉴赏诗歌的“炼字”的角度命题的。诗中“绿”字的运用与考生所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大体相同,可以把它作为动词“吹绿”来理解。答题时,要结合整个诗句“春风入树绿”,分析其对表现“春风(春天)”的作用。参考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解答鉴赏诗歌语言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与技巧。下面一一列举实例,对各类鉴赏题的解题策略和方法进行剖析。一、鉴赏炼字艺术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孤山谢

47、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思路点拨第一步,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孤”在这里是“孤危”的意思,与小孤山的“孤”字面相应。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指出其表现手法。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

48、而言志。第三步,指出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作者对国家危难的忧虑。参考答案: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作者对国家危难的忧虑。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1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并简练地表述其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3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二、鉴赏诗眼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注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

49、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请对此诗中的“愁”字作简要赏析。思路点拨第一步,突出该字(词)对主旨所起的作用。从诗的题目上看,寄诗的对象并不在眼前,是“闻”而有寄,所以这个“愁”是怀想中的愁。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首句写诗人“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次句更显出诗人对友人远谪荒蛮之地的关切与同情。三、四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第三步,从该字(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考虑。从作用上看,本诗是闻友人贬谪而愁,“愁”是全诗的基调。参考答案:诗中的“愁”字,表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左迁龙标的

50、远谪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是抒情的基调,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1指出该字(词或句子)对主旨的表达所起的作用。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或句子)写了哪些内容。3考虑该字(词或句子)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三、鉴赏语言风格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 干 曲 四 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思路点拨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本诗的语言特色是:朴素自然,明快清新。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何处住”“在横塘”,描写女主人

51、的语言;“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描写女主人行动过程和心理。这样就把船家女感情朴实率真的性格写出来了。语言明快,风格清新。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蕴涵了作者欣赏、赞许的感情。参考答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点: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鉴赏诗歌

52、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围绕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等,分析其在诗歌中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从高考命题角度与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评价技巧效果等。下面将高考常考的表达技巧以图表形式列出,以便有一个系统直观的理解。一、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并具体解说,二

53、是说明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比、顶真、通感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1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题: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淀即“靛”,深蓝色染料。这首元曲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

54、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试题解析这首曲是作者清秋傍晚登上浔阳楼的即兴写景之作,曲词描绘作者在浔阳楼头所见长江的景象,七个比喻句,从物象的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着笔,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景。参考答案: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而且句句设喻,一句一景,千姿百态,气象雄伟。“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从色和形的角度写远望长江,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则只从形的角度,描写南归的大雁一字排开,划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2比拟。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题:(20

55、10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定林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试题解析解此题分三部分作答:一是指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二是结合诗句加以分析,三是指出表达效果(对情感表达上的好处)。考生如果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留云对宿”和“值月相寻”,那么不难看出表现手法。至于表达效果,结合前二句“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诗人流连忘返的情感也能够体会得到。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

56、,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法,它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试题解析词人是想借游览以排遣凄楚的心情,但是她的哀愁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的?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于是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愁绪之浓、之重。参考答案:这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没

57、有重量没有形状的愁绪当作有重量有形体之物来写,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之浓、之重。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夸张的作用是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第一、二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试题解析陆游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本诗表达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诗歌前

58、两句以夸张手法写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雄伟壮丽,鲜明突兀,热爱与痛惜之情跃然纸上。参考答案: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三万里”“五千仞”极言黄河之长、嵩岳之高,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收复失地的信念。4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局部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或特征代本体,或具体代抽象等。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

59、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两句词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题解析如果能够大致理解“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两句词的意思,对于“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就不难看出。要说出这样两句词的好处,则要结合“想当年”引起的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来思考。“花遮柳护”以下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的繁华。“珠翠”是指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代指宫女。“珠翠绕”“笙歌作”既是极力

60、写出了宫苑中歌舞升平的景象,又与下面的“到而今”所描述的景象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参考答案:借代。两句词极力写出了当年宫苑中歌舞升平的景象,与后面的“到而今”所描述的景象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5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朱淑真注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注】朱淑真宋代女诗人,相传婚姻不遂,抑郁而终。第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题解析这是一首闺怨诗,表达

61、了女诗人幽居的忧愁怨嗟、孤寂落寞。首句直奔诗题,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次句紧承“无眠”,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剪烛花以消遣。第三句转折一笔,“凉”字语意双关,是全诗的诗眼。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梧桐缺处”,暗含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参考答案:第三句的“凉”字语意双关,既指天凉,又指心境的凄凉。表达了诗人秋夜独守空房的孤寂与凄苦。6顶真。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句作下文的开头。主要作用是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题: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和亲的王昭君出塞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汉宫秋第三折梅

62、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注;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寒螀寒蝉。这段曲词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试题解析梅花酒写的是王昭君远嫁匈奴离别之后汉元帝的感受。那空旷的深秋原野在他的想象中是如此悲凉;当他回眸自视时,他将面对的是更孤独寂寥的情景。这里写的景,并非实景,而是幻景,是作者采用幻觉的形式作间接抒情,透过这些景物所

63、创造的凄清、阴冷的朦胧氛围,深一层地展示了汉元帝与王昭君诀别后的相思之痛。参考答案:曲的后半部分全部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回百转的愁绪。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或问题引入,带动全篇;或中间设问,承上启下;或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题: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蟾宫曲阿鲁威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本曲以设问开头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曲简析。试题解析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开头一个设问提得十分突兀,但作者笔

64、锋一转,把读者的目光引入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曹操、孙权、诸葛亮都是英雄。作者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大展抱负的宏愿。参考答案:用设问句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三个典故,分层次地叙述三国英雄人物的业绩。8反问。用疑问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用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辛弃疾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

65、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注】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辛弃疾退隐带湖之初,曾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中有“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之句。相传白鸥是最无机心的禽鸟,人称“忘机鸟”。上片“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试题解析词人闲居上饶带湖,想沉醉自然,物我两忘,得到解脱,却又无法排遣。最后假托与鸟儿对话,表达自己在官场上遭受猜忌、倾轧的不满。再奇幻的天气,再幽美的景色,再闲适的山居生活,都无法令词人真正忘怀现实,无法抹去他心中的不平,减轻他深重的忧愁。参考答案:上片三、四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词人无法静心于自然美景。表达了

66、词人遭受猜忌与排挤、闲居无聊、满腔报国之志无处伸展的无奈与愤懑之情。二、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烘托等。1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题:(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

67、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试题解析要想把这个句子赏析好,必须从诗句中的形象、语言入手,体味出诗句所塑造的钓翁的形象特点,对画面要形成整体印象;再从“冰散响”所描绘的声音特点及作用、“时振玉花空”的动作及作用上进行分析。句子中“但”(只)、“时”(时而)、“振”(抖动)的意思要理解对,这样有助于理解诗句。参考答案:“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

68、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2对比。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注。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注】萼花萼。这里指花瓣。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试题解析从题干的要求看,对写作手法的要求是要“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这就要从全词上去考虑,这样才能与“简析作者的情感”这一要求结

69、合在一起。如果从比喻(“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对雪花形象的比喻)、拟人(“雪花随意穿帘幕”运用的是拟人手法)等角度去赏析,作者“雪中看梅花”一词对“梅”(或对“雪”)的情感就难以全面体现了。对此词有“抑雪扬梅”说与“扬雪抑梅”说两种:有人认为本词是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也有人认为,这首词虽然题作“雪中看梅花”实际上是“梅花零落之时看雪花”。天风吹得梅花四处飘落,它的唯一的优势香,也零落殆尽,而雪花比梅花更厚实、更能随意飞舞、傲啸于天地之间。考生只要分析得有道理即可。参考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3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

70、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清人冯浩评论此诗“有神无迹”的象征手法高妙无比,请简析其作用。试题解析前两句诗情画意、生机无限,读者以相似联想也许会意识到这是诗人青年时代豪情壮志的形象化写照。然而,这只是欲抑先扬之笔,后两句笔势陡然一转,寒秋夕阳,枝枯叶黄的杨柳已不堪凄凉,更有寒蝉在其间发出低吟哀鸣,这孤寂凄楚的悲凉意境,是诗人暮年境遇的艺术概括。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显得意蕴深邃。参考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

71、,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4渲染。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的表现手法,对景物环境不惜笔墨作正面铺写。题: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试题解析上阕是说美人的身影在横塘前款款离去,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

72、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下阕则承上阕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伫立良久,直到暮色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惊回现实。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词句。结句的“闲愁”,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缥缥缈缈、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以比拟。参考答案:这里运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5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

73、渲染衬托,使物象显明突出。用于艺术创作,与渲染不同,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试题解析要说明理由,首先得掌握烘托手法的基本知识。第一首以伤春之景来写离别之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如何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如果理解为抒发的是离别之情,就是以乐景写

74、哀情,手法是反衬;如果理解为是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是以乐景写乐情,手法就是烘托。参考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抒情、描写是考查的重点。1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1)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

75、答问题。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试题解析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前两句鲜明地提出人生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结尾两句借古讽今,矛头直指南宋当权者,鞭挞其苟且偷安的的无耻行径。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宁死不屈、顶天立地英雄的精神与气节的赞扬,对南宋统治者卑躬屈膝、苟且偷安的鄙视与痛恨。作者的感情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的。(2)间接抒情。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其他的景、物、人、事来表达的。借景抒情。

76、指的是借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题:(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题解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前两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有溪流水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等画面;后两句虚实相生,既有眼前所见的山花从溪水中流出,也有对溪水源头远近的猜想。诗人通过写景表达了对山水自然的

77、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后二句又富有宋诗的理趣之美。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触景生情。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前人评此诗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试题解析“触景伤情”,即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不是空泛地抒情。“丛菊两开”指诗人离开成都已经两秋;“孤舟

78、一系”指眼下旅途飘零。这些都是眼前景。“他日泪”指悲情从他日就已产生;“故园心”指思念故乡之情。最后一联的“捣衣声”也触动了诗人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之情。参考答案:说这两联是“触景伤情”,有道理。这里的“丛菊”“孤舟”是眼前之景,诗人见眼前之景,而生出“他日泪”“故园心”这些郁积之情。“捣衣声”这样秋日特有的生活情景,也触动了诗人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之情。寓情于景。诗人的喜怒哀乐与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寄寓自己的感情。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79、。试题解析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诗的前两句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尽管上面还有黄鹂在树阴深处啼鸣。“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两句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无意于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派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2描写方式。(1)虚实相生。“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

80、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的。题:(2010广东卷)(文本望江东见第150页)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试题解析本题明确点明“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答题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实,什么是虚,再从内容上看这首词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本词把现实和想象很好地结合起来,上片将眼前之景(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与梦中相见结合着写;下片把眼前事(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与想象着让秋雁传递书信结合着写。通过这样的虚实结合,突出词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参考答案:上片前一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

81、想象的相见反衬了现实的孤独。下片前一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题:阅读长诗陌上桑的开头部分,然后回答问题。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82、。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描写突出了罗敷的美丽动人,诗歌是怎样体现的?运用了什么手法?试题解析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描写了一个名为罗敷的采桑女子巧妙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全诗集中笔墨,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坚贞的农家女子形象。陌上桑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影响着后来的诗歌创作,也是其他艺术形式学习的榜样。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美丽动人。极力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属正面描写;极力描写行人的痴态,是侧面描写。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刻画了罗敷的美丽动人的

83、形象。(3)动静结合。客观事物有动有静,动和静是一对矛盾,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转化,使世界多彩多姿。静的境界是不容易表现的,古代诗人常常用恰当的动态来衬托渲染,把动静对立统一的情态摄入诗歌,使得诗中的人、事、景的动与静有机地结合,构成或动中有静、或静中有动、或动静相衬的和谐画面。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试题解析这首诗四句,每句构成一幅相对独立的画面,合起来又组成一幅更有意境的画面。后两句一写“宿鹭”,一写“跳鱼”;一用“静”,一用“鸣”;动静结合。参考答案:诗人进行

84、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4)细节描写。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的作用。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注。【注】灯花古人使用油灯照明,灯芯长时间燃烧后会碳化,结出的花状物叫“灯花”。本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刻画诗人的心理?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试题解析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验。然而,这首小诗却写得深蕴含蓄

85、,余味无穷。诗的前两句是写景,既交代了时令,又描写了约会的环境。第三句是点题,同时引出下文对诗人动作的描写。第四句则以细节描写见长,生动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参考答案:末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5)白描。白描主要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题的作用。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田家聂夷中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本诗表现“田

86、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试题解析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似乎不见作者的情感态度,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又充满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回答本题只要抓住题干中“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就会联想到白描的手法。参考答案: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四、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对于提高诗歌表现力有很大作用。1以小

87、见大。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大酺注杜审言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注】大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古时国家有“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王夫之称赞此诗的第三联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请你说说这两句诗是如何传神的。试题解析本诗的首句是说常州(隋大业至唐至德时称毗陵)通太湖(震泽)达全国,次句写男男女女饮酒作乐,欢度这普天同庆的日子。颔联具体叙述“士女欢娱”的景象。颈联写景兼抒情。尾联以赞颂和祈愿作结。“火德云官逢道泰”

88、,是写武则天顺民意得大道,文武群臣时运亨通。“天长地久属年丰”,承上句意,为百姓祈福,但愿国家长存,年年岁岁五谷丰登。本诗的第三联被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称赞为“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名句。如“柳叶”一句,就是透过片片树叶来显示春色的,柳芽舒展是小景,从小景细致、具体的描写中透露了春的消息,写出了春回大地的大景象,从而用春回大地这个大景象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这个诗的大主题。参考答案:颈联借景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意,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既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皇恩浩荡如春风。2卒章显志。诗言

89、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马嵬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诗的最后一联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试题解析从章法上看,本诗采用倒叙的手法。首联写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颔联和颈联写马嵬所发生的悲剧的经过;尾联点明题旨,就章法上说,也是对前六句的总结。尾联两句包含着强烈的对比,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

90、保不住自己的宠妃,还不如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有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从句式上看,尾联又是一个反问句,让读者从问中思索。参考答案:诗的最后一联,有点明题旨的作用。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为什么贵为天子这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宠妃,反而连平民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启发世人要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3抑扬。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题:(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

91、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试题解析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首先要理解这两句诗的内容,看这两句好在什么地方,再看这样写对“全诗”有什么好处。涉及全诗,就要联系到前一联和后二联。把一、二联比照着看,一抑一扬比较明显;和三、四联联系着看,又有着铺垫作用,没有“雨声”,也就不会有“涧满”“池平”“长自清”了。参考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击,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92、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4借古讽今。诗(词)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诗(词)人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

93、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诗人看似怀古,却另有其意。其弦外之音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试题解析作者是中唐时代人,写的却是三国的人和事,但显然不是为写古而写古。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叙事,后四句主要是抒情。刘禹锡写此诗时,正处于藩镇势力意欲抬头之时。刘禹锡此诗的确有所指。参考答案:诗歌借东吴破亡的历史,无情嘲讽了割据一方的藩镇。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就像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它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5托物言志。诗(词)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

94、,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题解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所托之物是“素蝶”。诗人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飞舞的情态,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40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联系到注释中说的刘孝绰“文名颇盛

95、,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参考答案:这首诗歌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例1:(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思维导引此题从鉴赏诗歌使用修辞手法角度命题。韦诗的第一句运

96、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词“如”。赵诗的第一句中的“晕”是月光形成的光圈,这里指月亮,运用了借代的手法。赏析可以从内容与表达效果两方面来作答。参考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以“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例2:(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思维导引此题从鉴赏诗歌的语言和

97、表达技巧角度命题。诗中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读者可以看出诗人本身的志趣。“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一联是写竹的,写得非常细腻。前一句写竹梢的影子映入轩中,竹梢的细影落入茶碗,形成了光影的变化;后一句写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这响声伴着盘香的烟缕在轩中飘摇萦绕。前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竹影的摇曳;后一句从听觉的角度,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竹声的轻柔。参考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根据以上内容

98、,我们可以总结出解答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与技巧。请看下面例子。例: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山 坡 羊道 情宋方壶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这首曲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思路点拨第一步,准确地指出曲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这首元曲运用了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的内容。对比:诗人热爱青山白云,连梦寐中也绝不会梦见功名利禄;他无限欣悦于简陋的茅斋和野花盛开的居住环境,而对历代统治者争权夺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闹剧不感兴趣。用典:

99、陋巷箪瓢化用的是颜回的典故。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何种旨趣。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用典,以箪食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的颜回自况,进一步强化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参考答案:对比。诗人热爱青山白云,连梦寐中也绝不会梦见功名利禄;他无限欣悦于简陋的茅斋和野花盛开的居住环境,而对历代统治者争权夺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闹剧不感兴趣。用典。诗人以箪食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的颜回自况,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1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2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的内容。3指出这种

100、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片言只语就轻易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所谓“评价”大多是对写了什么、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出判断。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不多,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也多是开放性的题目,考生可任选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倒是分析概

101、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试题比较多。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诗歌的题材有密切关系,如果从题材的角度对诗歌进行一个大致的分类,把握各类题材诗歌内容的共性,这对考生解读某一首具体诗歌的思想内容是大有好处的。在此,我们把诗歌分为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即景感怀诗、即事感怀诗、咏物抒怀诗这八类,分别作些说明。1送别抒怀诗。送别抒怀诗是高考命题选取较多的一类诗歌,它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抒发离愁别绪、别后思念之情等方面。在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动辄一别多年,甚至再会无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

102、留别)。因此,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题:(2013湖北卷)(文本临江仙见第145页)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试题解析此题从概括送别抒怀情感角度命题。解答此题,可先参看标题和注释,梳理词作的内容,最后依题作答。这首词的大意是:还记得当年在金銮殿一起及第,在繁华的首都春风得意的情景。到如今年事已高,官职微小,流落天涯,十年歧路,白白辜负曲江之花。听说阆山和阆苑相通,楼高却看不见你的家。一片孤城中,寒气逼人,夕阳西下,离愁难说尽,红树远远地连着晚霞。本题要求概括出“丰富”的情感,这就说明不止一处。“记得”“如今”句说明重逢,“薄宦”说

103、明仕途不顺,注释告诉读者有送别之情。考生可从重逢之喜、仕途之悲、离别之愁三个方面的情感来作答。参考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2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通常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羁旅思乡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等。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题: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

104、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试题解析从试题要求上看,是考查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要从“表情”和“达意”两个方面作答,但在答题时却不能就字说字,应该联系全诗的思想感情,以及羁旅诗的特色来赏析。“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分别从特定的空间、时间等方面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

105、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3边塞征战诗。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所涉及内容主要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统治者穷兵黩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将士艰苦生活;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唐代的边塞诗一般风格雄浑豪放、慷慨悲凉。题:(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度破讷沙(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

106、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破讷沙沙漠名。鹈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诗。(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试题解析通过诗中描写的大漠风光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后两句写边塞风景、战士甲衣。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诗人把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寄予在边塞独有的大漠风光之中,作答时要注意情和景的关系,要懂得赏析意境营造的一般思考规律:选取了哪些具有什么特点的意象,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构筑了具有什么特征的场

107、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情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4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描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题:(2012福建卷)(文本望江南见第155页)

108、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试题解析此题从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角度命题。分析时要抓住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语句,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对钓翁生活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茅舍竹篱”写钓翁生活简朴,生活虽简朴,却有“欢笑”,更通过“缩鳊圆鲫入轻笼”这一细节显示出田园生活的自适,表达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参考答案: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5怀

109、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常常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以古喻今、借古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表达的情感大多是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以及劝谏批评当今统治者等。题:(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

110、(?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试题解析此题从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角度命题。分析时要注意从借景抒情方面入手作答。从题目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自然可以联想到怀古伤今的情感。诗的首句统摄全篇奠定了极其哀愁的感情基调,接着描绘眼前荒郊的景象,最后两句点明怀古伤今之情。答题时抓住荒郊、远村、古碑、云彩与积雪映照的苍山、残阳、黄沙等意象所构筑的荒凉意境,就可以得出诗歌是通过今昔对比,即眼前荒凉的景色与当年秦国的强盛对比,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抒发怀古伤今之

111、情的。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6即景感怀诗。即景感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为“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羁旅怀乡诗都可能是即景感怀之作,但除了这些类别的诗歌外,还有一些诗歌,它们也是诗人面对眼前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作,所以一般就把这些无法归

112、入以上几类的写景诗,归入即景感怀诗。题:(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琅琊溪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题解析此题从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把握诗人情感的角度命题。这是一首即景感怀的诗歌,鉴赏本诗,要细读诗文,把握意象和意境的特点,即可迅速概括出画面内容,根据意象描写的意境特点,可探求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能看到了几幅画面的生动美丽,就能领会作者的快乐和悠然。本题所给的注

113、解既能从某个角度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起到提示作用,也能对正确理解诗人思想感情起干扰作用。我们要透彻地理解文本,不能一看到“被贬”就“伤感”,从而造成对诗歌情感的误解。要透过注释中的写作背景,看出相较于钩心斗角的仕途给作者带来的厌恶之感,作者在琅琊溪忘却仕途烦恼,醉心山水,表达的是一种闲适之情。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7即事感怀诗。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

114、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羁旅怀乡诗等,如果即事感怀,也是“即事感怀诗”。一般也是把那些无法归入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羁旅怀乡诗等几类的抒怀诗,归入此类。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注】蔡家亲表亲。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题解析此题从把握诗人情感角度命题。这是一首即事感怀的诗歌。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所构成的生活画面充满辛酸

115、和悲哀。后四句写外弟卢纶来访留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诗的前半部分写独处之悲,后半部分言相逢之喜。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要从题目、形象描述、抒情句、诗后的注释等方面综合去看。本诗题目中有“喜”“见”二字,可见见到外弟卢纶是件高兴的事。再看诗中描述自己的境况“四无邻”“旧业贫”“白头人”,而外弟(君)却“相见频”(时常来看我),所以又引出一个“愧”字,这就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心情:外弟来看自己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因为自己境况不好,对常来看自己的外弟又有些愧对。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有悲)的感情。8咏物抒怀诗。咏物抒怀在中国诗歌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可以远溯到诗经时代。

116、在古代诗歌中,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类诗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题:(2012天津卷)(文本野菊见第147页)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试题解析此题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角度命题。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作者是借野菊以言志的。要理解作者的志趣,对尾联的理解是关键。尾联说野菊嘲笑一些追随陶渊明的人,还要到陶渊明那里寻觅高洁的品质。言外之意是野菊无须向人寻觅,自有像陶渊明那样的高洁品格。这种品格就是作者的志

117、趣所在。参考答案:采菊东篱下。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例:(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思维导引从试题要求上看,此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词句的理解,但实质还是要对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行把握并结合词句具体分析。理解时先抓住“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思乡之情是这首词的主旋律

118、。再结合“夜来折得江头柳”一句中“柳”这个重要意象的离别之意,理解远在异乡折柳,更添愁绪。参考答案:清明节前后,词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漫步江岸,折下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虽然那不是家乡苏堤的柳枝,但却能联想到在家乡经历的“修褉”“卖饧”场景,这不免引起词人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高考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为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等。一、提炼情感主旨例: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思路点拨第一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119、整体感受诗歌情感。此诗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前六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写了微雨、暮钟、远帆、归鸟等等,都是包含沉重情感的景物,为这次送别定下了感情基调。第二步,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尾联的“无限”和“沾襟”是答题者必须关注的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打开了突破口,自然容易得出结论。参考答案:前六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微雨”“暮钟”“漠漠”“冥冥”等词语奠定了沉重的情感基调,尾联直写相送情景,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浓重的眷恋不舍之情。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感受诗歌情感基调。2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

120、歌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二、理解诗句意义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雨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注】陈与义(10901138)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路点拨第一步,陈述诗句的相关内容。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要将这些意象及其传达的基本内容提炼出来。第二步,明确内容表达的思想

121、情感。作者借燕子、梧桐等意象在雨中的感受,结合注解所言“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可知,它是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1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2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表达出自己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以及人生志趣或感悟。它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所谓“评价

122、”,是在分析概括之上的审视,即是在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另外,还须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评价时允许考生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行。在高考试题中,对此考点的设题相对少一些,但因其难度稍大,我们还是有必要予以重视。题:(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试题解析此题从评价诗歌思想情感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角度命

123、题。“春深”点明暮春时节,令人联想到百花落尽绿叶繁盛的景象,词人借写绿之“净”,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纯净。虽然岁月流逝,容颜苍老,故交渐少,但词人依然怡然自得,享受着田园之乐。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联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注意题目“钓船归”的暗示,抓住“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回归与隐居之乐”自然可以回答出来。参考答案: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例:(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注山静似太古,

124、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贬谪惠州时所作。“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思维导引本题从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角度命题。要理解“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这一联,首先要联系诗歌前面的内容。诗歌描写了诗人在盛夏之时的日常起居生活,意境幽美。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第三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官场的是非。“时光簟已便

125、”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的舒适;其实说的是心静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内心恬淡的写照。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解答评价作者观点态度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与技巧。请看下面的例子。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思路点拨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

126、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之作,包含作者非常复杂的思想感情。从客观上看,诗人已到暮年,漂泊在外,穷困潦倒,且“百年多病”,所以怨愤失望之情寓于其中。从主观上讲,杜甫一直有宏伟的抱负,不因环境和条件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始终关注国事,忧国忧民。答题提示:此题是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总结出解答此类题目的要点:1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2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相关链接】古代诗歌的整体阅读鉴赏评价古代诗歌是高考必考的内容。高考鉴赏评价古代诗歌考题,多是从整体着眼

127、命制。考试时,面对一首完全陌生的古代诗歌,要迅速读懂并准确回答问题,必须注重通读感悟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与特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概括,组织语言,形成答案。请看下面高考题例1:(2013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客从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注】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隐字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参考答案:(

128、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例2:(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参考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

129、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写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参考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通过感受上面几道高考题,现在我们来探讨整体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一般规律。1关注标题。诗歌的

130、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灵魂、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鉴赏时可以根据诗歌标题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有的诗题点明了诗作所涉及的季节、时令与地点,有的诗题直接点明了作品内容涉及的主题或重点,有的诗题确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的诗题则表明了诗作的风格与描写对象等等。如2013年山东卷的山寺夜起,诗题中的“山寺”“夜”字点明作诗的地点、时间,扣住“山寺”和“夜”就可知这首诗是写诗人夜宿山寺所见所闻所感。再如客从,诗题直接点明了这首诗所要涉及的故事的引子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还如初见嵩山,这首诗的诗题直接点明了诗所要描写的对象“嵩山”和诗的内容涉及的重点“初见”,如果把标题和四句诗结合

131、起来理解,对于回答第8小题“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就会容易些。可见标题是诗歌信息最为集中的地方,解题时应密切关注诗歌的标题。2关注意象。写诗是为了抒情、言志,而情和志是虚的,须要借助于实物来传达,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景或物的自然属性,来联系它所表达的和此景或物有关联的社会属性(即作者的情或志),而古代诗歌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些意象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社会属性。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通过诗中的形象,我们就能拿住诗人跳动的脉搏。初见嵩山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写景表现出来的。本诗的景物描写很有特点,诗人所描写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这样,前面的诗人奔走风尘

132、,在困顿疲惫中赖青山开豁胸怀,以及北风吹雨,为嵩山的出现揭幕,就形成了层层铺垫。最后数峰出云而来,就给人以更多的惊喜之情、亲切之感。如果读诗时关注这一点,解答第8小题的两个问题就不难了。同样,解答第9小题“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只要先看这句写的什么:这里有高峻的山峰,有笼罩山峰的云雾;然后再看怎么写的:诗人用拟人的手法,用“清瘦”形容山峰,似乎山峰的面目是清瘦的,用动词“出”写山,似乎山峰是从云雾中走出只要抓住这些意象进行分析,解题就不难了。至于说“清瘦”有何精神内涵,那自然是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气质借助写山的“清瘦”表达出来,而鉴赏者则是通过“清瘦”这一意象描写来感受诗

133、人的精神情感。同样,客从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要分析好这首诗,就应关注“泉客”“珠”等意象,从而去理解“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的寓意。诗人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借此对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的罪行作出血泪的控诉。如关注这几个意象,回答第(2)小题就容易多了。因此,解题时应多关注诗歌的意象。3关注作者。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诗”,即鉴赏评价诗歌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当时所处环境(写作背景)和作者写作的风格来解读诗歌。如初见嵩山的作者张耒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屡遭贬谪,鞍马困顿,却有着一种精神寄托,这很自然地反映了古代文

134、人和士大夫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如关注了这一点,第9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便于鉴赏评价古代诗歌,平时备考,我们要做有心人,多做归纳作家风格的工作。如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苏轼词风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诗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等等。4关注注释。注释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有的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等重要信息,诗出有因,其因主要在作者写诗的背景上,我们阅读鉴赏诗歌当然也应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有的对作者作了简介,便于考生知人论诗,

135、阅读鉴赏诗歌时切不可放过。有的是对诗歌的标题、诗歌中的用典、生僻词语、地名、物名、人物等作解释说明,这些解释说明对我们阅读鉴赏诗歌很有帮助,千万不能忽视。如鉴赏评价初见嵩山这首诗,从注释看,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这个注释为我们提供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在诗坛的地位以及当时的处境等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可以看到作者屡遭贬谪奔走风尘,在困顿疲惫中初见嵩山,胸怀开豁,惊喜和亲切之感自然产生,精神气质跃然纸上。这个注释对解答两道考题提供了引子,开拓了思路。再如客从一诗中的三个注释,对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请简述这个故事”直接有益。5关注题干。在诗歌鉴赏中,题干也为我

136、们解读诗歌,得出正确答案,提供了不少信息。这就要看你怎样来发掘这些隐性的信息资源了。同时,关注题干,一是要明确题干要求,二是要明确考查的内容和角度。如2013年四川卷的九日和韩公第(2)小题“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志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题干已明确告诉我们本诗表现手法为“对比”,只需我们指出有哪些对比,再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再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的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第8题“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细读这一题干,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得出三点信息:其一,这是一首咏梅诗,是写梅花的;其二,本题是从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角度来命

137、题的;其三,从“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本诗并未直接写梅花,而是采用了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的手法。这样通过分析题干信息点,答案就显而易见了。(资料“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见“附录”)板块一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野步宋周密麦垄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分析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野步者的形象。参考答案第一首诗刻画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郊野的隐者形象。第二首诗刻画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孤独凄凉的老者形象。

138、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注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注】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朱敦儒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趣?参考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独钓寒江的渔父形象。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词人坚决放弃官场生活,追求恬淡自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纳兰性德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

139、物形象?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个情窦初开、对于爱情既向往又羞涩、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而又欲言又止的少女形象。“转过回廊叩玉钗”是细节描写,细致描绘了少女轻叩玉钗的动作。通过这一细微的动作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少女心怀幽情、娇羞难言的复杂心境。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房兵曹胡马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注】房兵曹不详为何人。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管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胡马产于西域的马。大宛名大宛国的好马。大宛,汉代西域国名,盛产良马。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140、?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作者塑造了一匹瘦骨突出、两耳高耸、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的大宛名马的形象。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一鹭图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孤傲、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形象。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归京师陈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参考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卖花声雨花台清朱彝尊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

141、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注】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大长干、小长干均在南京。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词人主要写了衰柳、潮水、歌板、酒旗、鱼竿、秋草、燕子、斜阳等意象,营造了衰败、冷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

142、多愁。【注】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便作纵使。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参考答案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板块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最爱东山晴后雪注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参考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

143、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夜泊钱塘明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并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参考答案“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迸”字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以致迸落了树叶。(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急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诗人惊心动魄,百感交集。“入”字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与钱塘

144、江水融为一体,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永无休止。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沈记室夜别南朝梁范云桂水注澄夜氛,楚山清晓云。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注】桂水指桂花开放时的江水。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澄”与“清”,诗人借助它们,传神地表现了流水和夜空的透明感与随之而来的幽冷氛围,为悒悒别情染上一层清新的基调。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折桂令西陵送别张可久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懒上归

145、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一句中,“懒”“慵”二字用得好,请加以赏析。参考答案此三句写出既别情景。江岸一别,画船远矣,渺不可见,送者不得不上马回去。一个“懒”字,状出无可奈何之情态。男儿到了伤心时,也不能下泪。眼泪模糊了视线,望不见画船去的方向,故“慵开泪眼”。一个“慵”字,状出黯然神伤、眼巴巴去望的情态,尤为生动。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念奴娇张孝祥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

146、许!词中哪个字可以领起上片内容?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望”字领起上片内容。一个“望”字,既刻画出送行者忧愁的神情,又表现出对行者扬帆离去的无限依恋的愁苦心境,抒发了离别的无奈和痛苦。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渔家傲引洪适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注】子月农历十一月。丙穴左思蜀都赋有“嘉鱼出于丙穴”句,这里借指巨鱼生活的深渊。后人评价词中“从”字用得好,分析为什么。参考答案“从”,是“任从”的意思,任从那巨鱼摇头摆尾地回到深渊。一个“从”字,把渔人的那种无可奈何

147、的怅惘之情表现了出来。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简要分析颔联中“一片”二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参考答案“一片”与下句的“万重”相对,照应标题的“孤”,极言大雁形单影只。诗人以“一片影”自喻,写自己流落他乡、亲朋离散的情形,寄托孤寂、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陈克赤栏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陈克的词,评论家们或认为“格韵绝高”,或认为“婉雅闲丽”。这首词是如何体现的?结合词

148、的上阕鉴赏分析。参考答案词的开头展开了一幅繁华绮丽的画卷:朱红栏干的桥梁横跨水面,桥的尽头是一条笔直的长街。街的两旁,嫩柳繁茂,柔条披拂,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着。这柳既娇且嫩。词的形象、意境婉转多姿,用笔似淡,但含蕴颇深。第二句从色彩比照中体现词婉转闲雅的风格。“金碧上青空”中“金碧”色浓,“青空”色淡,用一个“上”字把它们联系起来。“花晴帘影红”更衬托出金碧楼中的旖旎温馨。词句格调高远,情思闲雅。板块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客发苕溪清叶燮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客心如水水如愁”这句是如何表现“愁”的?参考答案此句运用比喻、顶

149、真的修辞手法,将客愁比喻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注】修睦晚唐诗人。本诗最后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松?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魏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150、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商风秋风。怆悢悲伤。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野望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这首诗在构思上独具匠心,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诗人没有按照一般写景状物的写法先写在水中见到青山的影子,而是先写上山看水,写水的悠远、清澈,为最后写看山作了铺垫。“水底见青山”将水之清澈、山之翠绿都表现了出来,又加“忽

151、”字,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诗人巧妙地把看山安排在最显眼、最突出的尾句,构思上独具匠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示同志刘克庄满身秋月满襟风,敢叹栖迟一壑中。除目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说与同袍二三子,下山未可太匆匆。【注】同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二三子语出辛弃疾贺新郎:“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知我者,二三子。”请简要分析颈联和尾联的表现手法。参考答案颈联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这两句说,历史上虽然有过不为名利所动、始终归隐不出的高洁之士,但也不乏未能坚持操守始隐终仕的先贤,借古人为例说明隐居之难,讽刺了那

152、些“先贤”是假隐士。尾联中的“同袍二三子”,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恳切地劝诫友人不可轻易下山,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对黑暗政治的愤慨,委婉含蓄,不尽之意尽在言中。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伯牙绝弦图郑思肖注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注】郑思肖南宋爱国诗人。工诗善画,宋亡后,凡有所求皆不作,渐绝诸侯。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用典。借伯牙绝琴弦的典故,写诗人自己家国兴亡的痛苦和悲哀。比喻。“满地斜阳是此心”,诗人把已近黄昏的满地夕阳的余晖比作自己“渐绝诸侯”的忠肝义胆和伯牙在子期死后毁琴绝弦的高尚情操,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耿耿忠心。

153、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寄人张佖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梦中所见之景,为虚写;后两句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为眼前所见之景,为实写。一虚一实,含蓄深厚,曲折委婉,表达了主人公对女子的思念之情和埋怨之情。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前两句在写景时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使用

154、了渲染的手法。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木叶渐脱,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清的气氛,为诗人表达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作铺垫。板块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子规注余靖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注】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进行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路宣抚使。当时诗人为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章为范仲淹辩护,也被贬。这首诗即为此事所感而作。这首诗以子规自喻,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本诗以子规自喻,大声疾呼,申诉自

155、己的冤屈,流露出一种自伤自惭、自怨自艾的感伤,同时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与愤慨。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蜀道后期张说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有人评论此诗说:“后期者,不果前期也。此何干秋风而怨冀不相待?诗别有趣,而不关理,即此之谓。”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诗歌前两句写游子思归心情的急切,在出使而尚未启程之时,就预先计算好了归期。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家中的希望落空了。诗人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埋怨起催人思归的秋风来,怨它不肯暂停脚步,在此稍待时日,却自顾自地北去,竟抢先到达洛阳了。表达了诗人不能如期归家的怅惘和思念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156、然后回答问题。秋夜喜遇王处士王绩北场芸藿注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注】芸藿锄豆。“芸”通“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溶溶明月和点点流萤,衬托了静谧、安闲的山村秋夜的景象,写出了从事农事活动归来的诗人与老朋友不期而遇的情形。流露出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欣然自适、潇洒自得以及与老友相遇的欣喜愉快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宗元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注】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微指泉声细微。机心机巧的心计。本诗描绘了一幅秋晓南谷

157、行吟图,诗中句句有景,景亦有情,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满地的黄叶、荒凉的山村、参天的古木、细微的泉水,这些荒芜的景象的描写,表达出诗人身处凄凉荒寂之境,内心落寞孤愤的情感。尾联借写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反映了诗人虽然表面上不在意仕途得失、无机巧之心,却掩盖不了久贬穷居而无可奈何的心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诗歌先通过描写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再通过描写与友人

158、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以及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注韩琦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惆怅前春,谁向花前愁?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注】此词是作者北镇大名等地时,病起观景而作。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词人病体初愈、徘徊香径时,悼惜春残花落、感伤年华流逝的怅惘和哀愁之情。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定风波李珣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识自由身。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

159、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微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注】李珣五代前蜀词人,以小词为后主所赏,有琼瑶集。烟霞指神话中的仙者所驾驭之云彩。这里指隐士所居之处。希夷指一种虚寂玄妙的境界。荷衣蕙带借指词人隐居后的形象。这首词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参考答案这首词上阕通过描写烟霞、云水等意象,借用范蠡典故表露了自己国亡不仕、归隐山水、五湖看春、不思尘世之志。下阕写词人设想隐逸湖中,泛舟自适。以无人居住的花岛为邻,以鸥鸟为伴,洗却尘世的烦恼,极赞隐士生涯的神秘高洁,流露出一种自得其乐的心情。8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1)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参考答案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