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355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11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1讲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世纪初1945年)【时空定位】【线索提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年)是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逐步形成,也是两种制度并存及斗争的历史时期。 政治上: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构建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正式开始。 经济上(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声电影阶段,电视发明。阶段一苏俄(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20世纪的苏联文学一、政治俄国十月革命1条件(1)俄国无产阶级走向成熟。(2)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3)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内部的社会矛盾。2进程(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罗曼诺夫王

3、朝,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3)七月事件: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4)彼得格勒起义:1917年11月,起义工人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5)建立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3意义(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2)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4、的新模式。二、经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案。(2)内容 农业工业商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企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战时需要,具有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新经济政策:按经济规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2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4年1月,斯大林

5、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3)评价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三、20世纪的苏联文学1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使苏联社会取得巨大变革。2成就: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基础);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特点: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多样化

6、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4影响:反映了苏联社会的伟大历史性变革。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政策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农业集体化工业全部国有化解除部分国有化,部分恢复私人企业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允许自由贸易计划经济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共存单一的公有制作用和实践结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前期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苏联经济发展逐渐失去

7、活力2.多角度认识新经济政策(1)从形式看,新经济政策是在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从阶级关系看,新经济政策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巩固工农联盟。(3)从整个经济制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之后,对多种所有制形式采取的特殊政策,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层次经济结构。(4)从战略策略看,新经济政策是在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道路失败后所做出的战略退却,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从直接过渡向间接过渡的转变。(5)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内容:苏联共产党在农

8、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2)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3)过程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下半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3%。(4)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

9、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5)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苏联(俄)的政治与经济【真题典例】1命题点:俄国十月革命(2019高考海南卷)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A布尔什维克

10、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满分秘籍扣题眼:据材料“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结合所学可知是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其决定因素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析错点:七月流血事件后,资产阶级独立掌握政权,不是工人;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不是根本原因,决定因素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答案试解】A2命题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016高考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

11、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满分秘籍扣题眼: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析错点:“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答案试解】C【

12、预测演练】1(命题点:十月革命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A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解析:选A。根据材料,十月革命被赋予“世界革命”的符号,突出其对世界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仅从新的政权形式的出现角度来讲,不能体现对“世界革命”的影响,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故C项错误;D项表述体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国内意

13、义,故D项错误。2命题点: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解析:选C。题干反映苏俄(联)政府的农业政策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到集体农庄,在近十年左右作了三次调整以适应形势需要,故选C项;固定的粮食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高,排除A项;集体农庄反映的斯大林模式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忽视农业发展,排除B项;苏俄(联)政策的调整是形势使然,

14、排除D项。阶段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调整以及现代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3)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过度、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因素共同导致。2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严重。3影响(1)世界经济: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2)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导致国际关系紧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掠夺,进一步加剧各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

15、盾。(3)政治危机:法西斯开始泛滥,促使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国内矛盾激化,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4)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破产,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5)文学艺术:人们感到焦虑、悲观,推动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6)对苏联的影响:苏联利用经济危机的时机,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和机器,加速工业化建设;促进了美苏关系的改善。(7)对中国的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采取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法币改革等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二、罗斯福新政1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

16、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2)调整工业:加大政府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调节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等等。(4)社会福利和保障: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等等。2影响(1)经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恢复。(2)政治: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3)世界:开创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三、现代科学和文化的发展1现代科学(1)相对论背景:19

17、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受到挑战。提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意义: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2)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诞生: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发展: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的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论。意义: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2现代文学艺术的诞生(1)现代文学特点: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

18、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成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2)现代美术特征: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西班牙毕加索,代表作是格尔尼卡。3现代音乐:一战后至二战前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4影视艺术(1)电影艺术的发展: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2)电视的出现: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3)影响:影视艺术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广泛。1多角度认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1)经济方面:西方主要

19、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萧条,各国纷纷提高关税,加强贸易壁垒,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2)政治方面: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3)国际关系:这十年可被称作“走向大战的十年”,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扩张,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2罗斯福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新政和外交新政(1)政治体制新政措施:积极扩充总统的权力;构建“大政府”,设立新的总统办公室;扮演“议长”角色,频频使用否决权

20、;使最高法院成为“罗斯福法院”。作用:使美国国家体制发生重要变化,将“总统中心”或“总统主导”巩固下来并制度化,使以国会为中心的近代总统制向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过渡得以实现。(2)外交新政措施:从拒绝承认苏联到美苏建交;从“恶邻外交”到“睦邻外交”;从孤立主义到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并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用:美国与苏联建交,既有抵制德、日、意法西斯的考虑,又有向苏联出售农产品的考虑。美国对拉美地区实行“睦邻外交”,既有防止法西斯势力渗入和影响拉美的目的,又有更好地控制拉美地区这一重要的原料供应、商品输出和投资市场的目的。美国介入反法西斯战争,成为“民主国家兵工厂”,全速开动军事工业和相关

21、民用工业,既可达到支援反法西斯国家的目的,又可达到彻底解决国内失业问题的目的。3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1)政治机制上: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也使美国总统的行政权力急剧膨胀。(2)经济机制上:罗斯福新政初步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时代,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社会保障机制上: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开始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20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真题典例】1命题点: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表现(2018高考全国卷,T34)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

22、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时间类别19291930年19301931年烟煤业12.319.1金属矿业6.618.3制造业7.211.3据上表可知,当时美国()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三个行业工人的周工资都在下降,反映出劳资矛盾加剧,理解这种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析错点:美国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是在1933年开始的罗斯福新政中订立的;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无关。【答案试解】C2命题点:经济危机的影响(2019高考海南卷)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

23、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满分秘籍扣题眼:“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说明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析错点:国家干预主要是对国内,不会影响国际合作;材料“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说明与会国希望合作解决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答

24、案试解】D3命题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2015高考全国卷,T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可知,该规定出自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析错点:全国工业复兴法制订公平经营章程;农业调整法规定提供农副产品补贴;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水平。【答案试解】B【预测演练】1(命题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下表是19291938年部分国

25、家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表。对其解释正确的是()1929年 1932年 1937年 1938年 美国 43.3 31.8 35.1 28.7 苏联 5.0 516德国 1642日本 2.5 3.5 3.5 3.8 A.美国罗斯福新政收效甚微B苏联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C四国都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D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最大解析:选D。据材料,经济危机使美国的制造业份额在19291932年下降了将近12个百分点,对比苏联、日本、德国,其受到的打击是最大的,故选D项;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挽救了美国的经济危机,材料中19321937年制造业份额有所增加,排除A项;1

26、9211927年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期,排除B项;苏联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未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排除C项。2(命题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认为,民主社会最可贵的品质是“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最契合“免于匮乏的自由”理念的是()A恢复金融秩序 B稳定农产品的价格C规范企业竞争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析:选D。罗斯福所提出“免于匮乏的自由”是指公民具有摆脱贫困,不受物质匮乏所困扰的自由,这实际上将保障美国国民基本生活的自由即生存权列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民免于贫困的责任,

27、即政府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真题典例】命题点: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特点(2019高考全国卷,T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满分秘籍扣题眼:据题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时间观念,结合一战的时代背景思考其对文学艺术特色的影响。析错点:抒发了浪漫情怀是浪漫主义的特点;遵循了写实原则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突出了理性思维是

28、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答案试解】D【预测演练】1(命题点:现代主义绘画)下图为德国画家康定斯基的代表作构成第四号,画面描绘的是骑兵们的一场冲突,这场冲突通过抽象形式呈现,最后变成一种象形文字,或是变成一堆伸展开来的线条,而这些线条就像长矛一样朝着战斗方向冲出去。与这一作品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最为接进的美术作品是()A拾穗者 B自由引导人民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解析:选D。从材料“通过抽象形式呈现,最后变成一种象形文字,或是变成一堆伸展开来的线条”中可以看出,构成第四号是现代主义风格作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拾穗者是现实主义风格作品,故A项错误;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风格作品,故B项错误;日出印象属

29、于印象画派,故C项错误;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风格作品,故D项正确。2(命题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917年9月初,身在芬兰的列宁相继写了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等文章,指出不能教条地把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遥远的未来,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成熟。这表明列宁()A在革命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B主张革命分两个阶段进行C决定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彻底决裂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选A。列宁强调不能教条地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强调夺权条件成熟,这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设想不同,故A项正确;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下一步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故B项错误;“七月流血”事件后

30、双方关系已经决裂,故C项错误;列宁强调的是国内革命,故D项错误。阶段三两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主要原因: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3)具体原因: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2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的。3过程(1)19141916年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法、德、英相继加入。主要战线有西线、东线和南线。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宣告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凡尔登战役,持续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2)1917

31、1918年1917年4月,美国参战使胜利的天平倾向协约国集团。中国、巴西、利比亚等国参战,壮大了协约国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全球战争阶段。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战争。德军节节败退,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奥匈帝国投降。1918年11月,基尔港水兵起义,德皇退位,新政府签署停战协定。4后果(1)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欧洲的国际地位相对衰落,美日崛起。(3)引发了独立和革命浪潮,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4)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成为新技术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华

32、盛顿体系构成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实质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影响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2.国际联盟(1)1920年在瑞士的日内瓦建立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为英、法所操纵,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2)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的国际性组织,它的宗旨是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国联的主要组织有大会、行政院与常设秘书处。(3)国联成立后,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二是处理世界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3非战公约:

33、1928年,美、英、法等十五个国家签署了非战公约,它是第一次提出放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内容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其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法西斯的重要法律依据;但实际上所谓的非战公约只是一纸空文。4评价(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2)体系内部矛盾重重,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受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3)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4)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未能联合成一个整体。2过程扩大转折反攻、胜利西欧荷兰、比利

34、时、法国先后投降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德黑兰会议上决定);雅尔塔会议北非英军与德、意军队展开拉锯战阿拉曼战役开罗会议;美、英联军在西北非登陆;意大利投降苏德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莫斯科之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波茨坦会议;德国投降太平洋战场日军突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瓜岛争夺战;日本投降3.历史意义(1)引起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由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演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2)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范围,一系列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3)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一、关于战争的一般性认识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

35、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1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2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3战争的胜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

36、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另外,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4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二、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

37、难关,切忌以邻为壑。(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

38、正是这种从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人类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道路曲折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

39、“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两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真题典例】1命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2019.4月浙江选考)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1939年的这一代人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一切失望记得太清楚了。”“诚然,还有这样一种区别:1939年的这场战争是为了一种信念而斗争。这就使人变得坚强刚毅。而1914年的战争则不同 ,人们对于那场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所以,当年的炮灰们脖子上围着花环,钢盔上绕

40、着橡树叶当桂冠,会像醉汉一般欢呼着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去。”这段话旨在说明()A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B两次世界大战给战争增添了新的方式与内容C二战因其战争的正当性引领人们勇于献身和牺牲D一战所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长久的阴影满分秘籍扣题眼:根据材料“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一切失望记得太清楚了1914年的战争则不同,人们对于那场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像醉汉一般欢呼着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去”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失望与伤亡,造成重大损失。析错点:茨威格并未阐述和平与发展的问题;由茨威格的这段话看不出两次世界大战有何新的方式与内容;由材料无法看出二战是否是正当的。【答案试解】D2命

41、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2019.4月浙江选考)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A凡尔赛会议B慕尼黑会议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D缔结非战公约满分秘籍扣题眼:根据材料“张伯伦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英国等国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析错点:参与讨论凡尔赛和约的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1939年由于英法对徳绥靖,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

42、并未取得实质进展;非战公约是1928年制定的,且张伯伦1937才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答案试解】B【预测演练】1(命题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以下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A帝国主义世界范围的统治秩序B世界格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C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D世界现代史从繁荣走向了动荡解析:选C。据材料“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电视的发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可知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故选C项。2(命题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下图为国际联盟与山姆

43、大叔的漫画。画面上,门外两个人拿刀厮杀,硝烟弥漫,两人分别标注为中国和日本;门内,国际联盟手指日本,穿着星条旗的山姆大叔在冷眼旁观。对此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的新政使经济危机有所缓解B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C英法两国采取“全体一致”的原则处理国际事务D西方大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采取纵容的绥靖政策解析:选D。根据材料“画面上,门外两个人拿刀厮杀,硝烟弥漫,两人分别标注为中国和日本;门内,国际联盟手指日本,穿着星条旗的山姆大叔在冷眼旁观”可知,这一时期国际联盟的主导者西方大国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的是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故选D项。主题一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与现代化模式的特点【主题概述

44、】(1)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打击下,世界经济政策不断调整与创新,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两种经济模式推动了本国现代化的同时,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及人们思想生活观念。(2)今后高考命题重视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角度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下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注意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与经济角度,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与现代中国的经济探索,理解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析斯大林模式与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的特点、影响及相互借鉴的关系,注意苏联“一五”计划和斯大

45、林模式与中国现代史内容的关联比较等。【综合大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资本主义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且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苏联工业化的基本方针。为了高速度实现工业化,斯大林提出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长期地、过大地保留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9261927年度,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过战前水平,斯大林一再要求提高工业增长速度,1933年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共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到二战爆发前,苏联成功地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摘编自陈

46、国新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材料二1933年的全国产业复兴法中规定,联邦政府有权管制工资与工时,但该法于1935年被联邦最高法院宣布违宪。国会遂于1938年制定公平劳动标准法。目的是消除“对维持工人健康、效率和福利所必需的最低生活水平有害的劳动条件”。该法规定第一年的最高工时为每周44小时;第二年为42小时,以后为40小时;第一年的最低工资为每小时25美分,第二年为30美分,以后六年为40美分。摘编自美国公平劳动标准法材料三中国前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工业化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

47、,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的特点,答案源于材料,从材料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保留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提高工业增长速度”“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归纳。(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的权力运行机制及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平劳动标准法的核心内容并分析产生这一法规的

48、原因。思路点拨:第一小问权力运行机制及原则,依据材料二“联邦政府有权管制工资与工时”“被联邦最高法院宣布违宪”“国会遂于1938年制定”可知国会立法、政府行政、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并且三权制衡;第二小问核心内容,据材料“最高工时为每周44小时最低工资”归纳;第三小问原因,从工人运动的发展、经济危机导致劳资矛盾激化、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等角度回答。(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生的变化。思路点拨:注意变化类问题的答法,一般表述为“由什么到什么”。据材料信息“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从工业化重心、经济体制、速度快慢、

49、政府作用及学习方向等角度归纳。(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4分)思路点拨:要紧扣“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一主题从工业化建设应该依据国情、实事求是,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要适时调整等角度回答。答案:(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积累依靠国内;牺牲农业;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实行计划经济。(2)机制:三权分立机制、权力制约与平衡原则。内容:规定工人的最高工时与最低工资。原因:工人运动的发展、经济危机导致劳资矛盾激化,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干预经济。(3)变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追求协调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工业化由停滞到迅猛发展;

50、从学习借鉴苏联模式到体现中国特色。(任答四点即可)(4)认识:经济体制改革要不断深化;要立足于国情制定经济政策。【技法指导】认识启示类问答题的解答方法(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概括,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2)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高度概括,并上升到理性高度。(3)最后确定作答内容。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

51、容写入答案。(4)注意语言表达。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如本题的认识表述成经济体制改革要不断深化。认识启示类问答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主题二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局势与中国发展【主题概述】(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发展良机,民族工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短暂的春天”。民族工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培养了大批技术员工,对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很大意义;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发展的工人

52、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使中国的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国对德宣战,中国同德奥两国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随之废除,德奥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也被中国一概取消。首开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系统收复国家主权的先河。中国的参战使欧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一战期间有十余万中国劳工为协约国的获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利用参战外交一改传统中国人传统落后的世界观,积极寻求进入国际社会成为平等一员,中国能够跻身战后巴黎和会本身即是中国一战外交一个成功的例证,中国代表敢于并精于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建设,力图让战后新世界秩序有中国的烙印、声音。这本身就是一大外交胜利,也为山东问题在巴黎和会结束后的迅速解决提供了

53、契机。巴黎和会的谈判失败又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民族主义高涨。(2)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经济上: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后,民族工商业惨淡经营;金融混乱,挤兑事件频繁,偷运白银屡禁不止,致使白银大量外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使国内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更新和管理改进,新兴产品生产企业增势迅速。实行“币制改革”,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秩序。政治上:日本局部侵华,国共由对峙到合作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抗战爆发后,民族企业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

54、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战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对华进行大量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侵略。中国战场始终是对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住了大量日军兵力,使“日、德会合”的计划始终没能实现。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大题】2(2019扬州高三上学期期中)20世纪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在一些国家的实践与调整引发人类思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联在1932年五年计划开始后确立

55、的计划经济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依赖于一些尚未开发的可利用资源,在40年中数百万这样的工人将新资源投入生产之中,保证了工业产品的迅速增长。人力和原料使用的浪费都没有太大的关系经常为数量而牺牲质量,消费品经常质量很差而且也时常短缺,因为苏联将大部分的工业成果与质量管理人员都投入到了希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备生产中。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材料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

56、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摘编自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20世纪中外相关史实,就“经济体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300字左右)思路点拨:首先明确观点,结合材料一、二和题目要求,得出经济体制的相互借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首先论证计划经济体制的弊

57、端,然后论证市场经济体制,结合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论证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相互借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最后进行总结。答案:示例论点:经济体制的正确选择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论据: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资源浪费、民生困境(消费品质量很差而且短缺)、经济活力减退等,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经济活力,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弊端美国在罗斯福新政前,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市场经济的弊端成为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与优势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新模式,对美国经济发展

58、影响深远。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调整各自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程度地将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如英国的“混合经济”、美国克林顿时期的“新经济”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临沂模拟)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土地法令,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一举措()A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B使临时政府赢得了农民的支持C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D建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解析:选

59、C。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土地法令,实际上是为了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时临时政府即将被推翻,这一举措是苏维埃政权所为,故B项错误;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土地法令,实际上是为了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时,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建立,故D项错误。2 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

60、此举主要是为了()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解析:选A。1918年,苏俄国内战争爆发,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干的做法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适应了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故A项正确;俄国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B项错误;国内战争时期一切为了打败敌人,“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指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故D项错误。3(2019宿迁期末)某一时期,苏联的股份制公司从2个逐

61、年增加至191个。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是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这些公司的总股金为343亿卢布,其中国有股为145亿卢布。据此推断,这一时期最可能是()A19171918B19221925C19351937 D19541960解析:选B。“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是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出现于新经济政策时期,故选B项;19171918是十月革命刚刚胜利以后的一年,资本家的私营企业被没收,排除A项;19351937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除C项;19541960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没有发展私营经

62、济,排除D项。4(2019烟台一模)乌克兰号称“欧洲粮仓”,以3%的苏联国土面积占比长期承担苏联30%以上的粮食征集总量。19321933年,乌克兰不堪重负,终于爆发大饥荒,损失400万500万人口。造成此次大饥荒最主要的原因是()A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B经济危机冲击了乌克兰农业生产C为支持工业化对粮食过度征购D苏联政府对救济工作消极应对解析:选C。材料“乌克兰以3%的苏联国土面积占比长期承担苏联30%以上的粮食征集总量”反映出斯大林因工业化的需要牺牲农业,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灾害问题,排除A项;乌克兰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苏联政

63、府的救济工作问题,排除D项。5第聂伯河水电站于1939年建成,该水电站由苏联和美国技术专家设计,美国通用公司承揽,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与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说明()A苏联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C美、苏合作共同抵御经济大危机D斯大林模式蕴含新经济政策因素解析:选D。材料中第聂伯河水电站“由苏联和美国技术专家设计,美国通用公司承揽”并且借鉴了加拿大的经验,说明这一时期苏联充分利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源,反映斯大林模式吸收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选D项;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是两

64、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局势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仅仅反映了美苏在建造水电站方面的合作,这一时期双方仍是敌对关系,排除C项。6下图是1929年刊登在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上的一幅漫画,内容为一个赔了钱的“投资者”正抓着一只在华尔街上狂奔的熊的尾巴。此漫画折射出()A经济政策调整的紧迫性B政府勇于承担责任C经济颓势迅速得到扭转D新政推行遭遇困境解析:选A。根据题干时间信息“1929年”可知,此时华尔街证券市场不断下跌,出现“熊市”,纽约数家主要银行组成“救市基金”,希望力挽狂澜,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股市崩盘,进而引发世界经济大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股市危机源于市场虚假繁荣,反映了自由放任模式下资

65、本主义经济的盲目性及无序性,需要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控引导,故A项正确。此时政府仍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排除B项。股市危机最终引发经济大危机,故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时新政尚未实施,故排除D项。7英国于1931年11月颁布非常进口税法,对于特定商品征收最高达100%的歧视性高关税。1932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新的进口税法案,规定将对一般进口商品增收10%的从价税,对大多数工业品实际征税20%,而对钢铁、奢侈品等征税更高。可见当时英国()A坚持自由贸易的政策B国家干预优势凸显C提高关税应对贸易战 D大萧条使社会混乱解析:选C。据材料“英国于1931年11月颁布非常进口税法1932年2月,英

66、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新的进口税法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各国为了转嫁危机先后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英国为应对危机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故C项正确;据材料“英国于1931年11月颁布非常进口税法,对于特定商品征收最高达100%的歧视性高关税”可知,英国通过提高关税的措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英国通过立法提高关税以应对贸易战,而不是强调国家干预的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英国通过立法提高关税,而不是强调社会混乱,故D项错误。8(2019威海调研)罗斯福新政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阻力。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67、违宪,总统和国会受到严厉警告。新政推行不到3年,各州法院裁定约1 600条新法违反法律,禁止施行。这种现象反映出()A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仍存在争议B总统通过实施新政走向了集权统治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没有显著的效果D与最高法院的博弈中总统处于劣势解析:选A。材料“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总统和国会受到严厉警告。新政推行不到3年,各州法院裁定约1 600条新法违反法律,禁止施行”表明罗斯福新政存在争议,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与最高法院的博弈中总统处于劣势”与史实不符,两者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91935年美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给年龄在65岁以上的贫

68、穷老人提供养老金,向失业者提供救济金,为病残儿童提供应有照顾。这一规定()A表明美国社会问题较为严重B说明美国政府注重社会稳定C标志着美国福利制度的建立D提高了下层人民的政治地位解析:选B。材料表明,美国政府通过法规“给年龄在65岁以上的贫穷老人提供养老金,向失业者提供救济金,为病残儿童提供应有照顾”,这不能说明美国社会问题较为严重,这种做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说明美国政府注重社会稳定,故A项错误,B项正确;“标志着美国福利制度的建立”夸大了社会保险法这一规定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对下层民众的救济,故D项错误。10(2019中原名校质评)罗斯福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

69、,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罗斯福最终根除了“暂时疾病”B“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产销矛盾C“试验性疗法”借鉴了苏联的经验D“试验性疗法”就是实行计划经济解析:选C。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的若干经验,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并不是所谓的产销矛盾,故B项错误;计划经济独属于社会主义,而罗斯福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只是加大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力度而已,

70、并没有实施所谓的计划经济,故D项错误。11大数据分析为历史认识提供了新的方法。下图所示为德国在18201870年、18701913、19131950、19501973年四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结合所学分析判断,反映19131950年经济增长情况的是()AB CD解析:选C。由于政治不统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进展不大,18201870年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比较低,较符合;从俾斯麦1871年统一德国后,从18711913年,德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和统一前相比较增长变快,符合;然后19131950年,德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经济变成

71、一片废墟,则属于此时期;而后19501973年德国成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经济快速增长,则属于此时期。故反映19131950年经济增长情况的是,C项符合题意。12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1932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市举行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二战后国际电影节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单独或轮流举办过各种名目的国际电影节300多个。这表明电影()A发源于意大利威尼斯B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联系C成为影响最大的媒体D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解析:选B。电影的发明者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故A项错误;从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1932年在威尼斯举办,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举办各种名目

72、的电影节,这显示出电影节举办越来越频繁,有利于加强各国的联系,故B项正确;目前影响最大的媒体是网络,故C项错误;电影节与当今经济全球化有关,但电影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而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 000多处。这些团体和机构,性质不一,情况复杂,然而随着工作的进展,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问题的关注由点到面,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最终成效不大。摘编自彭大鹏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

73、运动简要回顾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在农业调整法通过时,农业部长华莱士表示,美国“自由的个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唯一可以达成长期生产控制的方法,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他还动用政府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后来,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贷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以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支持。他还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从1932年至1939年,美国农业基本恢复起来,农民的处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摘编自王丽、张婵等论罗斯福的农业调整法及农业政策(

7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的农业措施。(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从参与者、波及范围、涉及内容、成效等方面分析概括。第二小问背景,由材料一时间信息“20世纪3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由材料二“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等法律”“动用政府力量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联合起来进行努力”“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逐条概括即可。第(3)题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

75、学知识从乡村振兴的作用以及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回答。答案:(1)特点:参与者众多;波及范围广;运动由点到面;涉及内容丰富;成效有限。背景:日本逐步扩大侵略;农村经济长期凋敝;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识之士的提倡。(2)措施:连续通过法律手段干预农业;政府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或控制生产);加强国家对农业的信贷扶持与资助;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3)认识:乡村振兴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以振兴乡村;逐步推进乡村建设;以法律手段为乡村建设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措施以振兴乡村。14(2019潍坊期中)阅读材料,完成

76、下列要求。材料一1933年东方杂志与申报月刊报载: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材料二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目标。1954年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这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已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材料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改革开放

77、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实施的改革方针政策实际上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指出这一体制对当时经济建设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解析:(1)根据问题中所提及的时间点2

78、0世纪30年代,联系所学知识,从当时西方、苏联及中国的社会状况方面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问题中提及的时间点20世纪50年代,联系所学知识,就外部环境和中国本身角度,从政治上、经济上两个方面思考;第二小问积极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背景:20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自由放任政策破产;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冷战格局形成,美国敌视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学习苏联;中国经济基础差,需要集中全国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影响: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意义:推动了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