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354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热考题型突破 第2讲 非选择题题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讲非选择题题型题型一主题型非选择题【题型综述】主题型非选择题就是围绕主题,以图文材料为载体而设置的主观类问答题。一般有三种形式: 主题递进式、主题链接式和独立主题式。该题型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主线),运用图文材料设置问题, 考查学生对主题所涉及的单一知识的深挖、拓展及古今中外历史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文题的能力。一、主题递进式【题型解读】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即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主线),运用图文材料,逐层次设置问题,进行考查,也可能是自古至今的逐渐演变趋势的考查等;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其设问都是

2、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主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层层发问、逐次诱导;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又分某单一主题深层推进和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纵向推进两种情况。【真题举例】(2019年高考江苏卷)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

3、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

4、的体现。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第一步:判断题型,本题属于主题递进式材料问答题。考查主题是“汉字的作用与影响”,涉及中国古代时期。第二步:紧扣主题审题。第(1)题要求回答“原因”。答案来源于材料,根据材料信息“面积太小”“轻便而实用”可知简牍一度取得优势的原因主要是面积大,写字多,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较低。第(2)题要求回答“作用”。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根据“

5、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印刷术蓬勃兴起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汉字的传播,不断催生了多种字体,还使字体变得规范。第(3)题第一小问“影响”:根据“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可知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原因主要是汉字符号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参考答案(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

6、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规律感悟主题递进式材料解析题一般解答思路:第一,紧扣主题,分清历史阶段或时期,注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间接或直接的答案。第二,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解答好第一问是关键,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

7、方面。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如果是一材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仿真训练】1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21世纪以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

8、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据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材料三“一带一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秉持“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协和万邦”的理念,致力于再筑东西方利益交融、

9、文明辉映的盛世。“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 据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并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意义。(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10、解析:(1)第一小问条件,据材料从西汉和罗马两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历史、主要贸易商品、贸易动力、区域范围等方面归纳。 (2)第一小问新特点,据材料从政府作为、社会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推动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意义,可以从“近代丝绸之路”对中国内地、边疆民族地区、外国资本主义以及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3)据材料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分析。答案:(1)条件:西汉建立,张骞通西域,交通条件较好;中国丝织技术先进,丝绸影响扩大;罗马帝国对丝绸有强劲需求。(任答两点即可)特点:历史悠久;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贸易动力主要来自罗马帝国;以中亚为桥梁;区域范围广

11、。(任答三点即可)(2)新特点:政府腐朽衰落,支持力度小;在民族危机背景下进行;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主要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推动;以近代工业商品为主;外贸港口多;贸易量和规模及区域更大。(任答三点即可)意义: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后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任答三点即可)(3)践行:传承古代和近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和商贸精神;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作为倡议国,面对风险挑战,需要有大国心态,积极面对;加

12、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共赢、共建共享。(任答三点即可)2(2019济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劳动分工“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生产培育“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蔬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工具技术牛耕、铁农具、曲辕犁、选种和育秧、测知节气材料二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部分表现19世纪60年代,浙江地区:“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据南浔志卷31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

13、停其半 顺德县志1853年 材料三19491987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基本趋势,并分别说明图中A、B两个产量波峰区出现的主要原因。解析:(1)特征,据材料一 “牛耕、铁农具、曲辕犁”“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蔬鸡豚狗彘毋失其时”“选种和育秧、测知节气”并结合所学归纳。(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

14、停其半”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并结合所学归纳;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对海外市场需求及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等角度回答。(3)据图片分析趋势;原因回答先判断A、B两个产量波峰区出现的时间范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答案:(1)小农经济是主要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追求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条件,具有脆弱性。(任答出三点) (2)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农村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逐渐卷入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任答两点)原因: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歩形成;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中外贸易联系加强。 (3)趋势

15、:粮食产量不同时期有较大起伏,但整体上不断增长。原因:A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B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二、主题链接式 【题型解读】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围绕一个主题考查某一国家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的相互联系及影响,或是围绕一个主题将中外相似的历史现象或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链接考查。较好地考查学生微观和宏观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是今年高考命题考查较多的题型。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的主题反映的历史现象缺乏递进性;通过主题进行发散辐射到该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诸多方面,或者是中外同类知识的链接考查。【真题举例】(2019高

16、考全国卷,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 7852 733484195528510 6174 52794119651 22311 9269 1024 11619752 39010 58214 13410 23119803 71210 08014 80011 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 002万吨,1986年达到5 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 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

17、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一步,判断题型及题眼:本题为主题链接式材料解析题,解题的题眼是“中外钢铁量的变化趋势及原因”。第二步,审设问,确定答题方向:第(1)问第一小问,回答总体趋势(四个国家钢产量),第二小问回答基本原因(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依

18、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采取说明概括答题方式,迁移20世纪四国经济发展相关知识,分国别回答趋势及原因。第(2)问回答“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答题方式为“简析”,迁移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回答。第三步,紧扣信息,迁移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1)问,“趋势”在分析中国、美国等四国钢产量变化情况基础上得出。回答“原因”时,联系四国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从中国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二战后美国和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出现“滞胀”局面,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方面回答。第(2)问“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2002年”并结合所

19、学知识,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科技发展等方面回答。参考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20世纪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2)主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

20、,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方法点拨区分重要的答题方式词(1)注意区分“指出”与“分析”术语,二者的根本区别就是“指出”多为材料、教材上的现成的历史结论或者史实;分析注意是对历史对象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2)解答“归纳”和“概括”设问的题目,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求把历史现象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二是简明扼要地归纳。(3)解答“说明”和“表明”“体现”和“反映”类设问的题目,除了注意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之外,还有注意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分清是否只是获取历史结论,还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需要回答历史结论或者迁移历史事实论证历史结论等。规律感悟主题链接型材料解析题

21、,一般是以一个主题为线索,根据时间演进的顺序,分不同阶段思考历史演变的进程及异同,解答注意确定主题,审设问,确定好比较项及解答项。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确定好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题要求与材料、教材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答案。内隐比较式材料解析题: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对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然后解读材料,迁移

22、所学知识,逐项对比组织答案。【仿真训练】1(2019扬州期中)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一种特殊政治制度。监察的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即政府内部官僚或行政主体。完整的监察权包括“纠察”和“言谏”两部分,既要厉行对群臣的监察,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重视谏言机制,以广耳目。监察官位卑而权重,以下察上,以卑督尊,是中国古代监察法的通行做法。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监察官的选任,注重品德和能力,尤重实践经历。监察系统直接受命于皇帝,垂直管理,并保持监察官的独立性。 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 材料二历朝历代,虽然监察立

23、法越来越多,监察程序也日益严密,但是权力失控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统治集团昏庸无道的情况下,监察制度往往成为具文,丧失了监察作为官僚政治自我调节的作用,最终往往导致政权灭亡。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治权之权,一方面却是周而复始的权力失控,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悖论。而这一悖论却深深根植于监察制度赖以生存的权力结构中。 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 材料三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主要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民众监督是建立在直接民主制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任职资格审查、信任投票,账目审计和告发程序,都是在公民直接行使主权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上进行的。前三种程序已经制度化,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内按部就

24、班地进行,运行机制较为成熟。信任投票和账目审计往往与告发程序联合,实现对官员的有效监控。 摘编自张春梅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请说明“悖论”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悖论”出现的政治根源。(3)据材料三,指出雅典的监督机制与中国古代的监督机制有何不同?综上所述,就制度创新而言,东西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共同贡献是什么?解析:(1)根据材料一,由“监察的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可得出关于监察对象的特点,由“完整的监察权包括纠察和言谏两部分”可得关于内容的特点,由“监察官位卑而权重,以下察上,以卑督尊”可知监察官员身份

25、的特点,由“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监察官的选任,注重品德和能力,尤重实践经历”可得出监察官员身份的另一个特点,由“监察系统直接受命于皇帝,垂直管理,并保持监察官的独立性”可得出监察系统的特点。(2)第一小问“悖论”的含义,可根据材料二“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治权之权,一方面却是周而复始的权力失控”直接得出;第二小问“根源”,可根据材料二“这一悖论却深深根植于监察制度赖以生存的权力结构中”可知封建制度是其根源。(3)第一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三“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可得出与中国的不同是监察的主体,即中国是由官员监督,而雅典则是民众监督;第二小问“贡献”,可从制度创新对后世监察制度的影响回答。答案:(1

26、)特点:监察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具有纠察与言谏双重职能;监察官地位不高但权力很大(位卑而权重);监察官选任注重素质全面;行使权力具有相对独立性。(2)悖论:依靠权力集中来制约权力,却导致权力的失控。根源: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不同:(雅典)利用民主制,由民众监督;(中国)设立专门机构,由官员监督。贡献:对政治监察体制和制度的探索,为后世政治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他言之成理亦可)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两宋时运河发达,漕运繁荣,开封、临安等重要城市皆依河傍水。沿河居民向河道“投瓦砾堆粪壤,日加益而人不知”,导致河道“瓦砾粪壤,日填月壅,几与岸平”。官、私纺织印染、造纸印刷、冶炼

27、等工坊也对城郭水系造成污染。当时,“盗杀伤行人,弃尸河中”,每逢战争,“河岸倒尸无数,出城河中更无水可饮,以水皆浮尸”。随着河道污染日益严重,官府规定“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派人严查污水排放,制止居民侵占河道,严厉打击偷伐河堤林木。民间也出现了清理垃圾、粪便和人畜浮尸的专门人员。为防止河堤衰塌,北宋政府把汴河两岸栽种树木作为政绩考核的依据。熙宁年间,有人“献铁龙爪(浚川耙)以浚河”,这种疏浚河道的专用工具成为河道治理的利器。摘编自王战扬历史视阈下宋代河道水污染、日常维护与堤岸绿化管理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疾病流行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强烈反应。为解决水污染和城市用水

28、问题,议会于1847年通过了河道法令,禁止污染作为公共水源的河流、水库以及供水管道。1848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地方当局应负责供应清洁卫生的饮用水。1855年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和供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这个委员会建成了一条主管道120公里、支线长度 1 650 公里的下水道系统,有效地解决了污水排放和泰晤士河的净化问题。1875年,政府通过新的公共卫生法,汇集了以前同类法规,包括供排水、街道房屋管理、垃圾清理、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殡葬、污染行业管理等。该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187

29、6年、1878年又分别颁布河流污染防治条例公共卫生条例,基本建立起完善的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河道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概述宋代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有益经验。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运河发达,漕运繁荣”得出,城市人口的增加;根据材料一“官、私纺织印染、造纸印刷、冶炼等工坊也对城郭水系造成污染”得出,手工行业排污;根据材料一“河岸倒尸无数,出城河中更无水可饮,以水皆浮尸”得出,人畜弃尸严重;根据材料一“严厉打击偷伐河堤林木”得出,民

30、众偷伐河堤林木。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官府规定”得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材料一“派人严查制止居民侵占严厉打击”得出重视社会治理;根据材料一“民间也出现了清理垃圾、粪便和人畜浮尸的专门人员”得出,鼓励民众参与;根据材料一“献铁龙爪(浚川耙)以浚河”得出,运用新兴技术。(2)根据材料二“议会于1847年通过了河道法令”“1848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等内容得出,高度重视立法的作用;根据材料二“1855年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得出,组建相应的政府部门专职负责;根据材料二“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和供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得出,将水污染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以

31、及建立水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根据材料二“1876年、1878年又分别颁布河流污染防治条例公共卫生条例”得出,水污染防治与公共卫生体系相结合。答案:(1)原因:城市人口增加;手工行业排污;人畜弃尸严重;民众偷伐河堤林木。特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重视社会治理;鼓励民众参与;运用新兴技术。(2)经验:高度重视立法的作用;组建相应的政府部门专职负责;将水污染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建立水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水污染防治与公共卫生体系相结合。三、独立主题型 【题型解读】独立主题型材料解析题一般都是一个单独的主题,围绕着某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对其从背景、原因、经过、特点、意义、影响、评价等角度进行考查。这类

32、题目主题单一,范围很广,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主题都可以作为命题素材。解答这类题目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现象的三要素,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和评价、概括、归纳、比较问题的方法。【真题举例】(2019高考江苏卷)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 000万到2 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

33、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2)据材料二,概括“哥

34、伦布大交换”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独立主题型材料解析题。其主题是“物种交流”。涉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一知识的背景、影响等的分析。第二步:紧扣主题审题,注意设问之间的逻辑层次递进。第(1)题第一小问后果,据材料一“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在种植园里劳动”信息,从人口屠杀、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产生等角度归纳后果。第二小问动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主要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等进行分析。第(2)题据材料二“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正负参半动植

35、物交换并未停止”从欧洲发挥的作用、内容、范围、时间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归纳特点。第(3)题综合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物种交流及人类生活丰富多样化、世界经济联系及文明的交流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参考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仿真训练】1(2019潍坊期中)阅读材料,

36、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51922年,日本占据中国自行车市场第一进口国的位置。而此时日本自行车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未羽翼丰满,相对仍在襁褓中的中国民族自行车业,优势虽然已经十分明显,但与欧美诸国自行车工业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战结束后,待欧美各国自行车工业恢复元气,重新大量输入中国市场之后,日产自行车的市场竞争优势则不再明显。 材料二至19世纪末期,自行车成为中国人心中文明、先进与富有的象征符号。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自行车价格的下落,以及世界自行车工业的勃兴,自行车从社会上层,逐渐向中下层人群散布,城市中甚至形成了“自行车阶级”。自行车此时早已不再是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玩意,而是普通中国人

37、的出行代步工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中国自行车市场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行车在国人心目中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普及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19151922年,日本占据中国自行车市场第一进口国的位置”“一战结束后,待欧美各国自行车工业恢复元气,重新大量输入中国市场之后,日产自行车的市场竞争优势则不再明显”“相对仍在襁褓中的中国民族自行车业,优势明显”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小问原因,对应特征分析。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心中文明、先进与富有的象征符号”“而是普通中国人

38、的出行代步工具”作答。第二小问影响,从经济、思想角度入手归纳。答案:(1)特征:一战期间,日本取得在华销售的绝对优势;随着一战的结束,欧美列强重返中国市场,日本优势丧失;中国民族自行车所占比例较小。原因:一战期间,欧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西方工业水平高于日本;民族工业技术落后。(2)变化:从身份地位的象征到普通代步工具。影响: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平等思想的传播;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2(2019南通二模)在争取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五四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的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

39、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圆满结束。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

40、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结合新的时代和社会条件,分析这些特点的基本成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五四运动“转折”的最具意义的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3)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解析:(1)第一小问特

41、点,利用所学即可得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群众基础广泛。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社会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新的社会力量;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熏陶;时代条件: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第一小问事件,由材料二“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得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可得,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3)结合材料从民族精神、国家地位的提升等方面回答。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发挥先

42、锋作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群众基础广泛。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新的社会力量;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熏陶;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2)事件: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影响: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3)理解: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逐渐收复;民众民主意识高涨;民族凝聚力增强。题型二开放型非选择题【题型综述】此类试题命题主要思路一般有两种:(1)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由考生选定论证的观点或切入点。(2)通过创设新情境,提供大量史料,由考生自行提取信息、拟定论题。该类试题以图

43、文材料为载体,设置开放、探究性的问题,评分标准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提出评分参考意见或给出简单的答案示例,根据考生答题情况按照层次评分,旨在考查考生的独立见解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的特点。该类试题旨在考查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允许和鼓励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引领新课改、新高考的方向。综合分析全国卷命题,一般主要分为两大类:提取观点论证型和提取信息说明型。一、提取观点论证型 【题型解读】提取观点论证型试题设问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用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论证;二是

44、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请做出判断并加以论证;三是就材料中的观点,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并简要说明理由。这三种方式试题均要求考生“解释他人对史实的解释”,即阐释论证题目材料中呈现或蕴含的观点,而不要求考生自行建构新的观点。这类题目材料的设问总是或隐或显地呈现了固定的“观点”,需要考生作出判断,然后进行阐释、评述、论证。【真题举例】(2014高考山东卷)(节选)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史实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1631年,英国在西非

45、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史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第一步:提取材料观点,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观点。本题从材料中“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

46、,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信息可以看出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是站在欧洲是世界中心这一立场上的,否定世界其他地区对世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本题应该是批判这一观点,应该肯定世界发展是世界各地区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步:运用所学知识,根据题目要求论证、评述你的观点。评述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最后进行总结。第三步:总结重申提取的材料的观点和结论。从唯物史观角度论证说明你的观点,总结上升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所要求的理论高度。参考答案评述: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近代欧洲的制度创新

47、、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规律感悟解答此类题目时,注意观点明确,切忌模糊,表述成文时,紧紧抓住以下五要素: 提取观点。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种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判断表明观点。一般分五种情况: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正误两方面均有合理

48、成分。 揭示真相: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练。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 【仿真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以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来说,前者注重革命,固然遮蔽了历史的其他一些层面及主题,在评价上也存在偏颇,但它所叙述的历史无疑是真实的,是不容否认的,革命确乎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现代化范式固然可补革命范式之不足,但它实质上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是挑战回应范式的具体化。以之取代或否定革命范式,同样也是不可取的,无法反映和揭示近代中国真实的历史。事

49、实上,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 摘编自崔志海晚清史研究百年回眸与反思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解析:首先,根据“事实上,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概括出材料观点为 “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其次,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革命实践简要分析其革命性和对近代化的推进作用。最后得出结论。答案:示例 材料中观点为“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此观点正确。评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

50、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掀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但是,近代史上,除了革命这条主线以外,为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也进行了不懈奋斗,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各阶层对国家现代化进行了不懈追求,革命史观无法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全部。结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革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路径、一个前提。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实现之可能。 (评述材料中的其他观点如“革命确乎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现代化范式固然可补革命范式之不足,但它实质上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

51、”等也可)2(2019德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全体欧洲人都有着相同的生活方式和观点,而这些东西同样存在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欧洲人”国家。欧洲及其分支国家构成了欧洲人和北美人所指称的“文明世界”或“西方”。其他地区主要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则被欧洲人说成是“落后”的。在1914年之前的那半个世纪里,欧洲人及其余西方人对他们的文明有着异乎寻常的意识并感到无比自豪。他们相信,这是历经数个世纪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人类努力的重要领域最先进的一支,因而设想世界各民族都应该敬慕这同样的社会理想。就此而言,只要谁不愿意或者不能够采纳它们,谁就是“落后的”;一旦他

52、们尽力采用这些文明的理想,他们也就会跟着变成为“文明的”了。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解析: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观点要依据材料的信息。材料主要叙述了欧洲人对自己文明发展地位的看法:他们认为欧洲文明是他们历经数个世纪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认为自己就是人类努力的重要领域最先进的一支,谁采用了他们的文明,谁就是文明人。依据这些信息写出观点,注意观点必须是一个句子,能表达一定的看法,不能写成成语。阐述部分要结合西方文明发展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阐述。最后要有总结、升华。答案:示例一 观点

53、:近代欧洲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代表。 阐述:近代欧洲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其文明地位的确立,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文明成就。通过新航路开辟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民主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近代欧洲崛起,确立了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示例二 观点: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既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成果。 阐述:古代欧洲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罗马法体系,为后世欧洲资产阶

54、级民主法制提供了借鉴。 近代欧洲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加速了其文明的发展:通过开辟新航路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实现了政治民主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同时,欧洲的崛起也不应忽视非欧洲国家的贡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西传,有力地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的转型。通过殖民掠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 综上所述,应该将欧洲崛起纳入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分析,全面、辩证地认识世界文明的发展。 (若学生答出其他观点,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成理,且阐述论证充分,亦可

55、)二、提取信息说明型 【题型特点】这类试题共同特点是图文材料蕴含着信息和观点,但是命题者并未明确给出信息和观点,需要考生自己阅读材料,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或观点,进而考生根据提炼的信息、观点、历史现象或对历史现象的看法、认识、启示等,进行分析、阐述、说明、论证等。这类题目成为高考开放探究性命题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包括四种模式,具体分析如下:(1)第一种模式是提炼信息说明类,要求考生从所给材料中提取一个或者两个信息予以说明。(2)第二种模式是提炼信息观点论述型,要求考生从所给图文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予以论述。(3)第三种模式是自拟主题论证型。该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深刻解读材料信息和题目情境的基础上,运用知

56、识迁移能力,得出理性认识,提炼出深刻的“观点”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论题”的提炼和拟定,都需要运用思维,对信息进行深刻的解读、联想,进而形成自己的历史感悟,要求考生自我构建,创新力度非常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4)第四种模式是提炼历史现象或启示、看法、认识等评价(阐释)说明型。要求考生从所给材料中提取历史现象或从中获取启示、看法,并予以分析评价或阐释说明论证。【真题举例】(2014高考山东卷)(节选)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材料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

57、父为其定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结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加以阐述。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观点论证型小论文题。观点是 “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第二步:审设问,紧扣限定条件论证。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展开论述,注意一定紧紧围绕“社会进步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作答。参考答案阐

58、述: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规律感悟1解题步骤(1

59、)总体步骤:全国卷开放性材料解析题解答,解题步骤总体可以概括为两个“W”:第一个“Wwhat”即提炼信息是什么(观点)。观点不是显现的,结合试题的文字、图片、表格等隐含的信息,提炼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即可,不必贪多求全。第二个“Wwhy”,即说明为什么(论证),说明和解释你所提炼的观点,要求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据准确,史论结合,至少选用两个史实,注意多层次、多角度分析。(2)分类思路:一般分为历史阐释题和历史探究题两大类。历史阐释题。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此类试题的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a.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b.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历史探究题。常

60、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此类试题的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a.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b.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c.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2答案结构其总体答案结构形式因题而异,总体看其答案结构:是什么为什么(史)会怎样(论)。(1)“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观点一定是客观的、理性的。(2)“为什么”,即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3)“怎么样”或“怎么做”,即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要注意运用历史学科语言,史论结合

61、,史实准确全面。【仿真训练】【仿真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16501900年世界人口(单位:百万)估计数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欧洲 100 140 266 401 美国和加拿大 1 1 26 81 拉丁美洲 12 11 33 63 大洋洲 2 2 2 6 非洲 100 95 95 120 亚洲 330 479 749 937 总数 545 723 1 171 1 608 表216501900年世界人口占比(单位:%)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欧洲 18.3 19.2 22.7 24.9 美国和加拿大 0.2 0.1 2.3 5.1

62、拉丁美洲 2.2 1.5 2.8 3.9 大洋洲 0.4 0.3 0.2 0.4 非洲 18.3 13.1 8.1 7.4 亚洲 60.6 65.8 63.9 58.3 总数 100.0 100.0 100.0 100.0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上面两表能够反映世界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两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解析:从时间来看16501900年,即17世纪20世纪。在这个过程中,人口数最突出的是亚洲,再者比例不断上升的是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与此时影响人口的因素相联系:从经济发展、生活资料增加和科技医疗水平提高等角度分析。答案:示例趋势一:欧洲人口总数逐步增长。 原因:工

63、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资料增加;科技和医疗水平的进步,死亡率下降。趋势二:亚洲人口所占比重1750年后逐步下降。 原因:这一时期亚洲遭受欧洲的殖民侵略,战争不断,政局动荡;工业化水平和医疗水平较低,因此亚洲人口所占比重降低。(“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2(2019济宁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9世纪,整个世界接受了一种社会模式,那就是西方的资本主义。20世纪以来,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因为所有社会都处在深深的危机之中。当然我们可以从国外学习某些独特的技术,但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泽东的劝告:我们能从反

64、面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的确,全世界有许多值得我们观察、考虑并可以从中得益的反面经验。每块大陆、每个地区的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问题,他们有责任拿出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这是一种健康的、有前途的趋势。人类过去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在当今世界,技术革命与技术革命所需要的相应的社会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是非常严重、非常可怕的。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订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

65、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根据材料第一段中“19世纪,整个世界接受了一种社会模式”“20世纪以来,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全世界有许多值得我们观察、考虑并可以从中得益的反面经验”,再联系中国实现近现代化的途径,我们可以得出其论题是“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实现近现代化的必经路径”。在论述的时候,我们要结合“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所进行的诸多探索”这一主题思想,如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之下,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

66、,从“走苏联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经过不断探索,逐渐确立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论述的结尾部分,我们还要深化一下主题,做一个小结。答案:示例一论题: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实现近现代化的必经路径。阐述: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落后于整个世界的发展潮流。为摆脱任人欺凌的命运,近代仁人志士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走苏联的路”发

67、展到“走自己的路”,经过不断探索,最后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等取得辉煌成就。由此可见,中国革命和建设不管走什么路,既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归根结底是要走自己的路,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示例二论题:人们接受新技术而不肯采纳新思想、新制度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阐述: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沉重地打击了晚清腐败的封建统治。后来,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来挽救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果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为标志,洋务运动最终没有实现“自强”的目标。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但被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中国社会因而更加沉沦,并在1901年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泥潭。因此,实现近代化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制度才能使社会不断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