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2 现代中国科教文艺.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332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2 现代中国科教文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2 现代中国科教文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2 现代中国科教文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2 现代中国科教文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2 现代中国科教文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2 现代中国科教文艺.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2 现代中国科教文艺.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2 现代中国科教文艺.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2 现代中国科教文艺.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2 现代中国科教文艺.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2 现代中国科教文艺.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2 现代中国科教文艺.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2 现代中国科教文艺.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2 现代中国科教文艺.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2:现代中国科教文艺(精讲精练)【必备考点指要】1了解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2了解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3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基础考点整理】考点一:现代中国的文化事业(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活力初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万象更新。(2)共同纲领规定: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3)社会主义基本

2、制度在中国建立。(4)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2目的:(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2)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与文化。 3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4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地位: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6影响:(1)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他们紧跟时代,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的文艺作品。(2)涌现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3)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遭遇挫折)(百花凋零,万马齐喑)1背景:(1)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革”

3、的导火线。(2)批判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批判范围迅速扩大。2表现:(1)“红卫兵”组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2)江青鼓噪破除“文化黑线专政”,抹杀建国以来的文艺成就。(3)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被贴上“封、资、修”的标签,文艺工作者被下放接受“再教育”。(4)“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三)文化事业的繁荣(重现春天)(万紫千红,欣欣向荣)1文化事业繁荣的原因:(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和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使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2)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

4、方向(“双为”方针)。(3)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如: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的“茅盾文学奖”;鼓励优秀中短篇小说等创作的“鲁迅文学奖”;中央宣传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五个一工程奖”;电影方面的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电视方面的金鹰奖、飞天奖;戏剧方面的梅花奖。2表现:文学艺术创作再现生机。 3影响: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考点二: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教育兴办)1过渡时期(1)主要内容: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积极改革学制,确立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5、”,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2)意义或成就: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主要内容: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导方针。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工作)。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2)意义或成就:到1965年,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

6、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教育挫折)1严重冲击: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教育革命”:各地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教学体制上实行所谓“开门办学”,学校与工厂、社队“挂钩”,建立校外学工、学农基地,并在校内大办工厂、农场等。学校的学制被大大缩短,有的地方甚至将小学与初中合并或将初中与高中合并。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废止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传统做法和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招生办法改为“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3严重破坏: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

7、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繁荣)1背景:“文革”结束后,教育界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2措施:(1)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制度。(2)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3)1983年邓小平提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5)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3成就:(1)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2)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

8、育结构进一步优化。(3)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4)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初步形成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考点三: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基础:(1)新中国成立时,科研机构很少,科技人员不足。(2)除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空白。2措施:(1)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2)成立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3)建国后,吸收许多海外的知识分子回国。(4)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5)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掀起“向科

9、学进军”的热潮。3成就:(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1958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东方红一号”被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2)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1)“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拉大。(2)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0、迎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2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3意义:(1)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2)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3)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原因:(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3)“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2表现(分领域看成就)(1)核技术研究和应用: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注重核技术在农业、科研等方面的和平利用;中国成为拥有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

11、家之一。(2)空间技术领域: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3)运载火箭研究:19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1999年11月,成功进行了5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2003年10月,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4)信息技术领域:1983年成功研制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5)生物工程领域: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

12、序列图;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3意义: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考方向预测】1本专题涉及新中国的文化、教育、科技三个方面,尤其是教育、科技,是高考命题的集中区域。2教育的主要战略与政策、科技的主要成就,新中文艺、教育、科技发展的原因,也是命题的重要视角。3注意结合时事政治,把新中国历史上相关的文化、教育、科技成就归类对应,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习题进行练习。【规律方法总结】1注意新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科技的联系,如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联系。2分领域、分时期,列表归纳课本上所列的现代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领域时间与主要成就核能技术研究1958实验原子反应堆;19

13、64第一颗原子弹;1966导弹核武器;1967第一颗氢弹。运载火箭技术1964年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1980年远程运载火箭。空间技术领域1970“东方红一号”;1975返回式卫星;1984试验通信卫星;2003年“神舟五号”。信息技术领域1983“银河”巨型机;1997“银河”;2002每秒超万次巨型机。医学农业领域1965人工结晶牛胰岛素;1973籼型杂交稻;国际基因测序。3运用比较法,把握中共中央对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对文教科技的促进作用,简析探索中严重失误(如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661976年“文革”)对文科科技的破坏作用。【易混知识清单】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4、”各有侧重点及“双百”方针的主要精神(1)“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2)主要精神(真谛):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报告2战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百家争鸣”的区别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众多,但阵线非常鲜明,主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

15、术问题上,目的是推动新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繁荣。3“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所主张的“自由”的不同(1)实质不同:“双百”方针是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民族、国家利益的代表,为推动科技文化事业发展而推行的指导政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所主张的“自由”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最终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时期,党指导科技、文学艺术的基本政策。“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之内,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4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互为基础。(1)科技、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经

16、济的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各种物质条件;科学技术只有同经济密切结合,其价值和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教育离不开经济建设,经济投入的多少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要适应经济的发展,适时作出调整。(2)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教育。(3)教育也必须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手段的改进依赖科技进步,科技要发展,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4)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5“两弹一星”的易混知识“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

17、原子弹、氢弹。6科技、政策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的发展(1)改革开放后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2)所谓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邓小平在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单元要点分析】1“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实质和意义(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也面临挑战。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意识形态领

18、域某些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打击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不相适应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三大改造完成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知识分子已经变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方针有利于调动其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三大改造后,我国社会生产力还非常落后,提出这样的方针,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实质:就是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不是一“花”一“家”的单调形态。只要是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便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双百”方针是团结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情感纽带,是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的政策依据。只

19、要符合繁荣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这一民族的最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促进和体现社会的进步,就应该纳入先进文化的格局范围。(3)意义:它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这两个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科学上不同的学派之间的矛盾同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需要一条正确的路线去解决,而这条路线就是“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2“双百”方针的提出在当前有什么现实意义?(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

20、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提倡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3“文革”时期,“双百”方针遭的曲折及原因(1)曲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又受到了严重冲击和破坏。“文革”期间只有八个“样板戏”,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2)原因: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说到底是学术民主

21、的问题,而学术民主同政治民主、社会民主是休戚相关的。文艺界的派别之争也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从国际因素看,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4“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文革”结束后,政局稳定,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5)一系列有关

22、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如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5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有何意义?(1)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教育理论等方面,都起到了历史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成为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6新时期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1)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教育是实现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重要保证,普及教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

23、位。(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以面向现代化为基础,提出了教育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向。(3)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4)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1997年,中共十五大重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7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1)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科技的发

24、展。社会主义优越性之一就在于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完成大型工程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为科技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3)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4)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吸取了国际相关科研成果,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5)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8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发展高科技的比较(服务的侧重点不同)(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

25、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用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高科技侧重为国防建设服务(2)80年代以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高科技侧重点为经济建设服务【学科问题探究】1贯彻“双百”方针简要历程以及取得的经验和教

26、训(1)简要历程:“双百”方针提出并付诸实施后,我国学术界和文艺界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但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到来,“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极“左”思想的干扰和破坏,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学术争论说成政治斗争,“双百”方针受到彻底破坏,文艺百花凋零,科苑荒芜。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得到恢复,“双百”方针重新焕发了生机。在新时期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而健康地发展。“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2)经验教训: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凡是在贯彻“双百”方针的时候,文学艺术和科学事业等就会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倒退。“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

27、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必须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在这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2从建国以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4)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2)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发展离不

28、开科技进步;科技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3)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民族前途,一个国家重视教育,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如二战后,日本和联邦德国的迅速崛起与重视人才和教育是分不开的。4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什么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1)它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袁隆平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禁区,提出杂交水稻的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5举例说明科技进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同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

29、。(2)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同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4)载人航天工程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6什么是科教兴国?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含义:“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

30、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2)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高考真题选编】(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精选精析)1(2011年山东卷基本能力2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现了许多外来乐曲“民族化”的器乐作品。下列属于这类作品的是 A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 B钢琴曲革命练习曲C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 D高胡、筝三重奏春天来了【答案】:C【解析】:题中材料所指是用外来乐器演奏中国民乐,仅C项符合。A、D项是中国乐器演奏;B项是外

31、来乐器演奏外来乐曲。2(2011年山东卷基本能力2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恢复高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 B C D【答案】:B【解析】:项在建国初期提出;项是1977年改革开放前夕;项是改革开放初期;项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时期提出的。3(2011年四川卷文综37(3)、(4)材料三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 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

32、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至少、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6分)图9、图10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2分)材料四“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20世 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道子犹太难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

33、,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美国接纳,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1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学习欧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 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邮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今天,美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策 等)(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

34、的知识移民政策。(11分)【答案】:(3)目的:第一次,1952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3分)第二次,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文科院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分)理念:德才兼备、自立自强、注重实践。(2分)(4)(11分,开放性试题)答题要求: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知识移民政策的背景;(2分)第二,知识移民政策的内容及其实施;(3分)第三,知识移民政策的作用和影响;(4分)第四,总体评价。(2分)评析须史论结合,层次清楚。【解析】:(3)建国后(1949年以来),清华大学第一次调整为单一工科院校,是为了培养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人才;清华大学第二次

35、调整恢复重建文科院系,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适应新时期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认真理解图9、图10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校训与格言的含义。(4)开放性试题,但要突出评价的全面性、层次性、科学性。全面性和层次性主要是指应包括“知识移民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影响、总体评价等;科学性是指史论结合,论从史出。4(2011年重庆卷文综37(3)、(4)材料三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代,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

36、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3)指出材料三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4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4分)(4)在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分)【解析】:(3)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极易归纳出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出发说明动机。从国家政策的改变和人的命运的改变说明其影响。(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地位、待遇、科研教育等投入等不同角度回答。.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