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选修1 第3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293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选修1 第3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选修1 第3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选修1 第3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选修1 第3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选修1 第3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选修1 第3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选修1 第3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选修1 第3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选修1 第3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选修1 第3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选修1 第3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选修1 第3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讲近代亚洲的重大改革考点清单1.明治维新。2.戊戌变法。一、明治维新1历史背景2主要内容名师点睛(1)明治维新通过“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现四民平等,废除旧政治体制。(2)明治维新通过“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立新”措施,使日本发展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3)明治维新的目的在于富国,其中关键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当时经济落后、民智未开的日本,人们缺乏创办工业的勇气、信心、技术和资金,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3历史作用(1)进步性: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

2、国家的危机,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名师点睛(1)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采取非正常手段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2)1889年的日本帝国宪法初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3)日本通过武装入侵朝鲜、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树立了在东亚的强国地位,踏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二、戊戌变法1背景2过程3内容误区提醒变法措施的推行

3、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现了变法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具体原因: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有缺陷。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5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

4、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6历史教训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史论要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国国情。基准考点一明治维新主题一图示明治维新主题二明治维新的背景1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经济变化及影

5、响 (2)影响经济上:冲击了日本的封建领主经济,促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政治上:引起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等级秩序的变化,商人地位提高,中下级武士穷困潦倒,动摇了幕府统治的基础。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加剧了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2明治维新前夕日本面临的社会危机及应对方式史料一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生计。信息解读新兴商人集团出现,政治地位提高,成为改革的推动力量。史料二将军和大名因财政支绌,减少或发不出武士的禄米,使武士的生活陷入困境。因此,中下级武士对社会现实相当不满。信息解读中下级武士地位下降,后成为倒幕主力。史料三德川幕府后期

6、农民起义统计表信息解读由史料可看出农民生活困苦,起义不断,幕府统治危机严重。史料四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箱馆两处港口。美国可在下田设立领事馆。今后日本给予他国的一切权益无条件地适用于美国。摘自日美亲善条约信息解读史料反映出美国打开了日本门户,欧美列强势力渗入,日本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主题三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不同国家学习。2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3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人才。4未全盘西化,在精神上将武士道精神(神道)定为国教,以确立对天皇的崇拜地位。5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主题四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的变化1政治上: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

7、个封建割据的国家。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幕府统治被推翻,天皇掌握了政权,大名、武士对地方的统治权被剥夺,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中下级武士掌握了领导权。2经济上: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得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渗入农村,工场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商业资本发展迅速。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发展工商业,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3对外关系上:明治维新前,日本遭到美、俄、英、法等国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主题五关于明治维新的性质史料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

8、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信息解读(1)“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且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3)“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基准考点二戊戌变法主题一图示戊戌变法要点主题二变法背景史料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

9、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做了重要准备。 中国全史信息解读史料表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为戊戌变法准备了条件。主题三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

10、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主题四变法失败的原因史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戊戌变法信息解读史料表明维新派认为通过改革短时间内就能使中国迅速走向独立和富强,反映了他们急于求成的心态。史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

11、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信息解读史料表明变法在内容上贪大求全。史料三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信息解读史料表明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变法阵营内部意见分歧严重。史料四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信息解读史料表明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史料五尽

12、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信息解读史料表明戊戌变法作为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对当时农村的影响较小,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主题五从多角度分析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1从背景、目的上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展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其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运动是爱国、进步的。2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

13、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3从影响上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遏止的思想潮流。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时代背景不同(1)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力量相对不足。(2)西方大国正在加紧侵略中国,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1)资

14、本主义已进入垄断阶段,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2)西方列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发展程度不同(1)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2)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改革力量大小(1)维新前,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接连不断;幕府统治已摇摇欲坠。(2)以中小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也积极倒幕。(1)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2)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缺乏彻底反封建的勇气。专制统治力量封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封建专制统治力量异常强大。改革进程(1)在旧政权被推翻、新政权建立后发布了一系列措施。(2)新政策得到贯彻

15、执行。(1)变法者手中无实权。(2)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例 (2011江苏高考)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材料三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

16、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审题突破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创办官立事业”可知殖产兴业的方式应为官营;第二小问

17、从材料中“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可归纳殖产兴业的原因。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日本人民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可推断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可断定原因之一是官营企业的弊端,从材料三中“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可断定官营企业的阻碍也应为原因之一,从材料三中“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断定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是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从材料三中“何须政府自身为之”可判断,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也属原因之一。第(3)问应从政府干预经济的角度考虑。答案(1

18、)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命题感悟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是亚洲近代化进程中的两次重大改革,命题内容侧重于探究改革的成败得失,总结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作用。复习时应注意通过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理解近代化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19、问题。材料一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材料三19世纪

20、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模式建立一支军队。(1)依据材料一,“五条誓文”给日本政治近代化提出了什么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天皇政府在政治上是如何革新的?(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3)据材料三,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答案(1)设立议会,实行民主。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特点:全面向西方学习;有选择地学习。

21、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3)措施: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一、选择题11890年日本天皇在亲自颁发的教育敕语中说:“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厥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这表明日本近代教育的特点是 ()A教学体系完善 B教学内容西化C注重文化素养 D忠君思想浓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克忠克孝”“此乃我国体之精华”可看出日本的近代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2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

22、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答案D解析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19世纪80年代明治政府发布“官业下放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予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故D项说法正确;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是明治维新初期的政策,与题干信息“19世纪80年代初”不符,故A项错误;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是日本19世纪70年代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3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俄国农奴制改

23、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A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B都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实现了工业化C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答案C解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工业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由此可知C项正确。4费正清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中没有得以实施的是()A实行君主立宪 B发展农工商业C撤并政府机构 D改革科举制度答案A解析由于民族资

24、产阶级的软弱性以及减少变法阻力的考虑,维新派提出的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在百日维新中没有实施。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嘉永年间(18481854)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者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

25、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和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请回答:(1)材料一中“这把烈火”的含义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新领导人”是怎样学习西方文明“增强了民族力量”的。举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又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改革后在体制、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答案(1)含义:日本民

26、族强烈要求学习西方文明,摆脱落后境况;强烈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2)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军队(如分别答具体主要内容也可)。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或侵略朝鲜)。(3)近代天皇制度;灌输忠君思想(或“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军国主义精神(或武士道精神)。解析第(1)题含义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教材进行回答。第(2)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再认再现史实即可。第(3)题联系现实,结合明治维新某些方面的局限性综合回答。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

27、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材料二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则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以上材料均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和“伟大的方案”的基本特点。(2)与材料一“伟大的方案”相比,材料二

28、的观点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为什么认为“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答案(1)历史特征: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时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方案。(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基本特点: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2)进步之处:提出越早越快接受西方近代文化才能实现国家富强。说明:确立君主立宪体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推行文明开化,实现文化转型;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7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图一图二图三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

29、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请回答:(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答案(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

30、。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场现代化运动。理由: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了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等。8根据下列主题,探究相关问题。主题一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是古代东西方历史上比较典型的社会改革。(1)它们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了什么影响?主题二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进

31、行的调整,它否定现存制度,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适应不断变化,是渐进的方式。(2)按下列表格中代号顺序,填写相关内容。改革人物改革任务历史地位证据理由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变落后现状俄国历史的转折点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明治天皇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光绪皇帝20世纪中国历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答案(1)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推进民族近代化。激发了爱国和民族意识;宣传民权,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开创了新时代的风气。解析第(1)问,要注意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对应性,经济方面是工商业对应封建经济,政治方面是民主政治对应君主专制;第(2)问,首先要明确三次改革都是工业文明冲击的产物,以此为出发点分析“改革任务”,“证据理由”要注意从思想解放的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