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7:第5课 杜甫诗三首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252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7:第5课 杜甫诗三首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7:第5课 杜甫诗三首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7:第5课 杜甫诗三首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7:第5课 杜甫诗三首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7:第5课 杜甫诗三首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7:第5课 杜甫诗三首 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7:第5课 杜甫诗三首 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7:第5课 杜甫诗三首 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的特点;2.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4.背诵这三首诗。【教学重难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出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二、了解杜甫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

2、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

3、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

4、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三、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

5、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四、朗读指导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须对仗。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一韵到底。“七言诗”为每句

6、三顿,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感情基调:悲伤凄凉孤独抑郁。范读。五、疏通字词文意六、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学生借助注释叙述诗意: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沉。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暮色中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七、分析鉴赏。1.写了什么:意象?意境?明确:玉露枫林巫山巫峡波浪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凄凉、黯淡、阴沉又动荡不安的意境。2.表达了什么情感?把握诗

7、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2)寻找诗中的主旨句。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明确: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诗眼)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3.怎么写?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1)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2)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3)第三联开始,诗意是怎样转折的?4)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明确:1)首联:借景抒情;颔联: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颈联: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尾联: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

8、声中,韵味绵长。2)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盖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3)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4)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

9、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杜甫的情怀:1)故园之思2)羁旅之感3)漂泊之愁4)家国之忧5)秋士迟暮之悲八、小结全文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分别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王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将要学习的马嵬中的杨贵妃、琵琶行中

10、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怀古诗的写作初衷:借古人酒杯,浇自家心中块垒。1.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2.杜 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3.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4.李清照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同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我们来欣赏本诗作者的胸怀。三、借助注释,明确读音,把握节奏,诵读诗歌学生齐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四、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王昭君)2.请在原诗中找出点明

11、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3.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4.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5.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

12、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五、赏析诗歌1翻

13、译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一去紫台连朔漠,一离开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环珮空归夜月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2欣赏:(1)本诗所展示的昭君的美好形象: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b、春风面 c、自知貌美(2)“美”的毁灭:颔联,生离汉宫,永葬漠北。 颈联,生时能识却未识,逝后不能归却魂兮归来。(3)归纳诗眼:

14、怨恨 尾联,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4)造成昭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5)本诗题为咏怀,却无作者个人情怀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介绍: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6)归纳诗人与“昭君出塞”的情感共鸣点:(7)小结本诗艺术技巧a、借古讽今,怀古伤己。b、对比鲜明,对仗工稳。(8)鉴赏咏史诗三步骤:a、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b、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c

15、、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六、归纳小结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明确: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一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为我们留下的一篇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二、写作背景诗人怀才不遇,

16、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三年之后他病死于湘江途中。三、朗读指导诵读要领: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学生画出节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意象解读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风、天、猿、渚、沙、

17、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2)怎样理解“飞鸟”这一意象?(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象征此时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的杜甫。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这一联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颔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2)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面对滚滚不尽

18、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体现出作者阔大的胸襟。他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所感到的豁达、坦荡、胸襟开阔。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正确理解“做客”。2)什么叫登台?3)古人为什么登台?4)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5)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6)罗大经读出八重含义,你能读出几重?情感蕴藏: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五、比较赏析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在夔

19、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也有明显的不同,试做比较。共同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六、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3首诗,深入体悟诗情诗境;2课后练习三;3.完成本课校本作业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昭君-画图省识-汉元帝-身死异国诗人-漂泊西南-唐皇帝-有志难展秋兴八首(其一)写景:深秋峡江萧森的景象抒情:1)故园之思2)羁旅之感3)漂泊之愁4)家国之忧5)秋士迟暮之悲登高首联哀婉孤独颔联沉郁高昂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