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的认识ABCD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其根本目的是()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镇压太平天国C抵抗外国侵略D维护清朝统治3下列关于“中体西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魏源首先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B张之洞对“中体西用”思想做了全
2、面的阐述C“中体西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D“中体西用”体现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的共识4清朝末年,曾有诗云:“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观点反映了()A中华文化影响深远B西方善于学习东方文化C清末士大夫盲目自大D“西学中源”证据充分5洋务派和维新派的相同点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学习西方以自强变革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ABCD6康有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派领袖。下列关于维新变法的主张,不属于康有为的是()A托古改制B认为儒家学说中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与近代民主自由思想相似C用进化论的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用儒家学说为
3、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一种进化论的依据D主张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同步进行7下列关于梁启超民主思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康有为的基本政治主张相同B在民权思想的宣扬上比康有为更加激进C主张“伸民权”与“广民智”相连,并提出“议院以学校为本”的说法D维新运动失败后,思想一度更趋进步,成为革命派8梁启超曾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A科学知识B选官制度C军事技术D教育与政治制度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
4、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10下列哪一项说法属于维新思想的主张()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天不变,道亦不变C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D立国之道,尚礼义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11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
5、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12同盟会纲领中,反映出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13孙中山与康梁民主思想的不同之处有()要建立的具体政治体制不同关于“民权”的广度与深度不同实现政治目标的途径不同思想来源不同ABCD14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采用代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旗为国旗,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A民族主义理念B民权主义价值C民生主义思想D民主主义内涵15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为实现民主共和所作的重大贡献有()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颁布
6、临时约法领导“二次革命”ABCD1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为了()A体现三民主义原则B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维护共和制度D建立中华民国17北洋军阀统治前六七年间,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A改良主义与暴力革命问题之争B责任内阁与总统权力之争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争D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18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却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其历史根源是由于()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状况决定的B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决定的C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军政大权决定的D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在中国人民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决定的19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迅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7、A内部分裂,军心涣散B帝国主义不再支持C护国军战斗力强D卖国复辟,全国共讨20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势力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末,部分清朝官员提议修筑铁路,遭到部分守旧势力的反对。理由是:“自强之道,不务修道德,明政刑,而专恃铁路,固已急其末而忘其本。”指责修筑铁路违背“祖宗成法”,会引起天下大乱。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
8、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请回答:(1)三则材料分别代表了哪些派别的观点?(3分)(2)材料一与材料二两种观点有何异同之处?(4分)(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主张有何进步之处?试找出两种主张存在差异的原因。(8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
9、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怕,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态,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天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是下策。中国
10、近代现代史教材(上册)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康有为日本变政考请回答:(1)从材料一、二可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应如何评价其变法主张?(5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5分)(3)戊戌变法失败后,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原因。(5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
11、,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自同治、光绪以来,总署、使馆、招商局、电线铁路,皆用来新政,非祖宗之旧法也。皇上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学之不能不变也,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精髓。犹厦屋朽坏,岌岌将倾,而粉饰补漏,糊裱丹青求不履压,岂可行哉!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请回答:(1)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分歧又是什么?(5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异同?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2、(5分)(3)材料三和材料四主张的目的有何相同之处?方式有何不同?(5分)24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问题:(1)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10分)(2)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
13、研究拟定一个题目。(5分)【答案解析】1D其中不是新思想的内容,是错误理解,因为还没有认识到中国在制度方面的落后,不是充分认识。2D解题时首先抓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特定背景(即内忧外患),结合洋务派的阶级本质(它是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维护者),就很容易了。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显然与其阶级本质不符;镇压太平天国、抵抗外国侵略只能是洋务派维护统治的具体目的之一,都服务于维护清朝统治。3A“中体西用”思想是60年代洋务派提出的。4C5C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而维新派主张变革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选项只适用于维新派。6D康有为坚持渐进变革,主张只能先君主立宪,再实行民主共和。7D康、梁二人的基本政
14、治主张都是君主立宪,只不过梁启超在某些方面思想比康有为有激进之处,如在民权思想方面,但梁启超并没有转化为革命派。8D明确材料强调的“变科举”、“变官制”即要求变革教育与政治制度。9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梁启超引用这段话不只是单纯地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而是为即将到来的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10CA、D两项反映的是“中体西用”思想;B项属于顽固派的主张;C项体现“君民共主”的思想,符合题意。11D近代社会前期,中国社会面临两大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摆脱外来民族压迫;二是实现近代化、发展中国,无论哪一社会阶层均为实现这两大任务努力争取。题干中的思潮的演变正
15、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反映。12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同盟会“十六字纲领”的进一步阐发。在“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里,民权主义是核心部分,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民权主义思想即“创立民国”。故此题答案选C。13A孙中山要建立的政治体制是民主共和制,实现的途径是暴力推翻清政府,在这种制度下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其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启蒙思想。而康、梁要建立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途径是保皇和改良,相比之下“民权”范围要窄,其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14A五色旗表明了孙中山民族平等的思想,这应该体现在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当中。15C题目要求的是辛亥革命期间,故排除。16CA、D两项明
16、显不符合题意,先排除。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所以B是一种表现形式,非目的,排除。17D北洋军阀统治前六七年间指的是19121919年。从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角度来讲,主要表现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与专制独裁的北洋军阀反动政府之间的斗争,故正确答案为D项。18A首先明确政治现象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其次清楚袁世凯复辟帝制从根本上由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封建地主经济仍然存在)决定。19DA项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直接原因;B、C项也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重要原因;D项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些原因最重要的莫过于根本原因,所以D项应是最佳答案。20A辛亥革
17、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1(1)顽固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2)异: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同:维护封建统治和“纲常名教”。(3)进步之处: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西方的议会民主政治制度。原因:“中体西用”说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没落的封建制度;而材料三中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由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其目的在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阶级立场的不同,是两种主张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22(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评价:其“
18、救亡图存”的变法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材料三是效法日俄变法成功的经验;材料四是中国风气未开。(3)原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脱离群众,变法没有得到人民支持;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解析如第(1)问康有为变法的意图,如只是根据所学知识,不阅读材料,势必有所遗漏。第(2)问也是如此,要根据材料中的“上策”、“唯中国风气未开”等信息提炼。第(3)问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注意结合材料分析其失败的根本原因。23(1)相同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19、。主要分歧: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材料二主张“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2)同:法制、器械、工艺可变。异:材料二主张君主专制,材料三则要改革政治制度。原因:其阶级立场不同,材料二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材料三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3)同: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异:材料三主张改良,而材料四主张革命。解析第(1)题要结合材料,从两人的阶级立场出发分析其目的,主要分歧只是方式不同。第(2)题异同结合材料概括即可,原因要从两人的阶级立场去分析。第(3)题两人都属于资产阶级,但派别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根本目的相同而方式不同。24(1)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乙:封建传统仍有影响。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2)所拟题目规范、切题。解析第(1)问要审清题意,实际上问的是甲、乙、丙各自说法的原因,此时要注意“1913年”这个时间信息,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要结合此时期社会各方面的特征来回答。第(2)问则须注意所拟题目要规范、切题。-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