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9 ,大小:893.50KB ,
资源ID:390721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9072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2讲 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讲义:第2讲 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2讲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时空定位】【线索提炼】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及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繁荣,该时期是中华文明鼎盛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

2、度(科举制);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不断开发;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文化上:思想方面,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方面,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的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阶段一中华文明的曲折、鼎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20907年)学生用书P12一、政治1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中央体制

3、: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2)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2隋唐时期(581907年)(1)中央体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2)地方行政: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度,唐末设置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3)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二、经济1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实行耕耙耱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2隋唐时期(1)农业: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4、;出现了筒车。(2)手工业: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商业: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唐朝都市商业(长安、扬州、益州)和农村集市(草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贸易。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三、思想文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1)思想: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时道教兴起;冲击了传统儒学,使儒学面临危机。(2)农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3)书法和绘画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2隋唐时期(1)思想: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

5、(2)科技: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3)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4)传奇小说: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而来。(5)绘画:代表作有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6)书法: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等。四、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实行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改革。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1门阀政治的形成与

6、发展(1)概况: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森严,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3)唐宋衰落原因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

7、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庶族、平民之间的差距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

8、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反映的历史特点(1)体现了江南迅速开发:科技进步(祖冲之圆周率和缀术)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乐府诗、王羲之书法和顾

9、恺之的绘画),反映了江南的迅速开发。(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如北方民歌敕勒歌是对塞外风光的写照;由于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才出现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3)体现了封建国家分裂:北方民歌出现描述战乱的木兰辞,反映了封建国家的分裂,北方战乱频繁(4)体现了佛教盛行:宗教画的流行、云冈和龙门等石窟艺术的出现、范缜反佛教的神灭论,反映了佛教的盛行。(5)带有封建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朝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艺术在南北方的差异,南

10、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4唐宋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1)唐代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议政场所是政事堂。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也就是说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推动机构运转。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唐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11、。(2)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5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及相关赋税制度(1)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官吏得给公田;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作用: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2)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朝。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

12、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的年龄限制,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赋税形式的否定。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唐德宗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魏晋至隋唐官僚政治的曲折发展与创新【真题典例】1命题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201

13、8高考全国卷,T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满分秘籍扣题眼: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其主旨是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增加且更替频繁,这有利于分割相权,强化皇权。析错点: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材料未涉及“扩大”“职权”;低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权,但官职未“晋升”;宰相权力被削弱,“职能”未“

14、强化”。【答案试解】C2命题点:选官制度的演变(2019高考江苏卷)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满分秘籍扣题眼: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析错点: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断贵族入仕;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3命题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与唐朝统治(2018高考

15、全国卷,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满分秘籍扣题眼:观察表格可看出,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型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数量很少。中央对中原、边疆、东南型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型藩镇形成制约,维护了边疆安全。析错点:东南型藩镇

16、是朝廷的赋税之地,其余藩镇赋税多为自负盈亏,不能反映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材料中只有河朔型藩镇和中原型藩镇互防,并未反映出其相互攻伐;藩镇割据本身是对中央集权的一种挑战。【答案试解】D【预测演练】1(命题点:三省体制的演变)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解析:选A。由“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可见,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联系在一起,其重

17、要性有所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与政治运行是否成熟无关,故B项错误;“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不代表所有内外朝官员的职能完全一样,故C项错误;在家国一体的体制下,皇室本身就是政治权力的中枢,不是因唐代内外省的设置而形成,故D项错误。2(命题点:唐代选官制度)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解析:选D。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D项正确;钱穆提及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和原则,未提及对君主集

18、权的作用,故A项错误;德行和学识是科举制选拔的主要依据,但并未体现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故B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魏晋至隋唐时期土地、赋税制度与经济格局的变迁【真题典例】1命题点:唐中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2017高考全国卷,T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满分秘籍扣题眼:材料反映出北朝至唐中期北方由嘲笑南方人的饮茶

19、习俗到饮茶习俗普遍化,从唐代经济重心南移角度理解历史现象。析错点: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开始”在材料中不能体现;“饮食习惯”与材料中饮茶习惯不能等同,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已超越”不符合史实,且在材料中不能体现。【答案试解】C2命题点:唐代后期小农经济(2017高考全国卷,T26)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满分秘籍扣题

20、眼:紧扣题干材料,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数量的户数及比例情况,解读出数字比例“74.1%”的户数占多数,理解这种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析错点:土地特别多和特别少的比例较小;唐代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题干为唐代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答案试解】A【预测演练】1(命题点:魏晋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汉至明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时代北方户数南方户数南方户数占总户数比重(%)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965万111万10.3唐(天宝元年,742年)493万257万34.3宋(元丰三年,1080年)459万830万64.4明(隆庆六年,157

21、2年)344万650万65.4表中呈现的史实表明()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南方生产力水平更发达C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D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解析:选C。表中汉至明南方户数呈上升趋势,到宋元丰三年在总户数中占的比重已过半,这反映出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到南方,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了南方户数增加,在总户数中比重到宋元丰三年已大于北方,不能体现是北方人口大量迁到南方带来的变化,排除A项;南方户数超过北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方生产力更发达,其实质应是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故B项表述不够全面,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经济水平高,人口更多,但不能体现出北方土地兼并严重,排除D项。2(命题点:唐朝商品经济发展)唐开元

22、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时期,由于政治清明和对外开放的良好社会风气,唐朝国内外的商品贸易日益发展,但是,由于错误落后的货币思想的影响,降低了货物交换的效率,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魏晋风度到中国文化圈的形成【真题典例】1命题点:魏晋时期儒家思想与佛教传播(2019高考全国卷,T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

23、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信息,联系魏晋时期佛教吸收儒家思想逐渐本土化的相关知识理解。析错点:根据材料描述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材料描述与绘画技术无关;政治干预不是变化的主要因素。【答案试解】D2命题点:王羲之书法与时代的关系(2016高考全国卷,T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

24、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满分秘籍扣题眼: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与魏晋南北朝战乱时期的艺术风格不同,这鲜明地体现出艺术与时代的关系。析错点: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不是一个帝王的好恶所能决定的;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朝代更替”与艺术评判标准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答案试解】C3命题点:唐代儒学的地位(2014高考全国卷,T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

25、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唐朝前期道教、佛教地位的变化,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历程角度理解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析错点:“决定”表述过于绝对化;“最大”与材料信息不符;“薄弱”与材料信息矛盾。【答案试解】C【预测演练】1(命题点:儒学的危机)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

26、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解析:选A。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说明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儒学出现了危机,即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故选A项。2(命题点:石窟艺术与佛教传播)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解析:选C。材料中的石窟属于佛教建筑,这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对儒学地位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道教无关,排除B项

27、;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无关,排除D项。阶段二中华文明的繁荣:宋元时期(9601368年)一、政治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地方:将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3)选官:继承和完善科举制。2元朝的政治制度(1)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3)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经济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宋代不

28、抑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并完成南移。2手工业:宋代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3商业:宋代城市商业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呈现繁荣局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三、思想文化1程朱理学:“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仁”,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标志着儒学转型和成熟。2陆九渊的心学: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发展了程朱理学。3科技: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四大发明进一步外传;郭守敬制成了“简仪”,编制授时历;元代王祯的农书。4文学戏曲:

29、宋词繁荣,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出现发展;元朝散曲和杂剧盛行。5绘画和书法: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杰作;赵孟创赵体。四、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政府因“冗兵”“冗官”“冗费”问题造成“积贫积弱”局面,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从理财、整顿军队、改革科举等方面,期望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及用人不当导致人民反对,变法失败。1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及评价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

30、治体制得以确立。(1)原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评价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

31、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局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

32、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3全面认识租佃关系(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过程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3、(3)特征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分离。(4)影响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

34、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4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2)发展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程朱理学把其思想进行了哲学思辨并世俗化,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约束力,更有利于服务政治。5宋明理学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宋明理学家们通过制定家礼、族规,规范家庭、宗族礼仪,倡行乡约,借助乡村宗法组织,对乡民进行道德约束;还通过建祠堂、立牌坊、崇先贤等化俗民间的道德实践,达到敦化导民,醇厚乡俗的目的,与官方的乡党里甲等制度相结合,共同实现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

35、治理。(1)理学注重道德教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的基本保证。(2)理学注重家礼族规,是乡村治理的基石。(3)理学家重视乡约建设,是化俗乡里的善俗之方。6影响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形成与繁荣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宋朝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的创作风格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科技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宋元政治

36、文明的发展与创新【真题典例】1命题点: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任免制度(2015高考山东卷)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满分秘籍扣题眼:抓住材料主要信息“避亲”可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析错点: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与题干材料不符;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题干并没有涉及完善地方监察制度。2命题点:宋代科举制与社会阶层的流动(2018高考全国卷,T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

37、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无官职记录者人数上升,从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理解这种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析错点: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其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答案试解】B【预测演练】1(命题点:宋朝加强对地方控制)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

38、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这些举措()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B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支出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D。在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设立通判的目的在于监督地方长官,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宋太祖赵匡胤设立通判、各色参军之后,对知州权力形成较大制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权力(包括财政权)的制约,不是控制地方的财政支出,排除B项;在北宋时期,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不利于地方自主性的发挥

39、,会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2(命题点:元朝行省制度)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这说明元朝行省()A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B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C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D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解析:选B。根据材料“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可知元朝行省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较好地

40、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可知至正十一年行省才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排除C项;行省制下,行省是绝对服从中央的,排除D项。宋元经济发展与经济格局变迁【真题典例】1命题点:北宋时期南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018高考全国卷,T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41、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满分秘籍扣题眼:四川一县就有竹筒井成百上千个,且井主“雇工”生产,这说明了当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析错点:材料只是提及工匠对工作有自主权,但受雇工匠自主性较强不等同于其“社会地位高”;四川井研县一地的情况,不足以说明“已经普及”;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答案试解】A2命题点:宋代商业发展与城市的发展(2019高考江苏卷)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满分秘籍扣题眼:关键信息“商贾所聚,市井贸

42、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析错点:宋朝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税;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满足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答案试解】D【预测演练】1(命题点:宋代农业发展与耕作方式) 两宋客户比重一览表年代公元 客户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37.9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35.0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 30.5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33.7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 32.8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 32.

43、7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 36.15 客户,指无土地和资产的人户。导致上表中所示总体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衰退 B商品经济繁荣C租佃关系普遍 D土地政策调整解析:选D。材料数据反映了两宋客户比重大概保持在30%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土地租佃制发展,故出现材料反映的现象,故D项正确。2(命题点:宋代圩田的发展)宋代圩田开辟尤为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 300余顷。这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南方生产

44、力水平的提高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农业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故选C项;材料强调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并非说明经济重心的区域格局,排除A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宋明理学及影响【真题典例】命题点:孔子与朱熹的思想(2017高考江苏卷)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

45、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满分秘籍扣题眼: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一致。析错点:“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将天理置于人性之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要战胜、克制个人的欲望;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没有完全曲解孔子本意。【答案试解】D【预测演练】1(命题点:宋明理学的地位)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C适应了

46、专制统治的需要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解析:选A。从材料“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材料认为宋代出现的程朱理学是继承了孔孟学说,是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道”是宋儒讲究的“性命义理”之学,以继承孔孟“道统”自居,不是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宋代程朱理学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但与材料体现的“道”的思想继承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道”传承于孔孟,到宋代发展为程朱理学,没有涉及之后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2(命题点:宋代理学思想的世俗化、生活化)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

47、。他这样做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解析:选D。 朱熹改革儒家繁琐的礼节,是因为从三国到五代,儒家的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朱熹等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根本目的是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主题一唐宋社会转型【主题概述】 (1)唐宋之际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与前代相比,在政治、经济和社会诸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文学、艺术、思想和城市商业的布局变化尤为突出。唐宋社会转型指的是从唐代的门阀士族贵族社会向宋代的君主平民二元社会转型。宋代社会、经济、文化具有现代化特征,它比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要早;

48、但政治的专制独裁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有学者认为唐宋变革或者说唐宋之际社会转型的关键是两税法的实施,这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他一切政治、文化上的变动都由此而起。即生产力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进步;政治上豪绅地主阶级衰落和农民起义的打击等。(2)预测高考试题集中于思想、政治与经济模块,侧重于对唐宋阶段特征和社会转型的表现的考查。备考时仍要特别关注唐宋时期的经济,尤其是丝路贸易、土地政策的调整、土地制度的变迁、农村中租佃关系的演变、城市商业的发展等。【综合大题】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总会在某一个时期进入一个重要的时期,抓住历史的机遇就能实现发展的飞跃,错失历史的机遇只能一声叹息了。阅读材

49、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认为从唐到宋还是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

50、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材料二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

51、,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思路点拨:第一小问答案源于材料,第二

52、小问源于所学知识,求答语是“表现”“原因”。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外交关系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货币数量”“技术方面”“社会方面”等加以归纳概括第一小问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政治、思想、阶层等角度归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做了哪些准备。思路点拨:注意答案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求答语是“准备”。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的精神”“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出现”等加以归纳概括即可。(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思路点拨:注意答案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角度分

53、析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本质不同即可。答案:(1)表现:外交多元化;经济重心南移;商品(市场)经济发达;科技(文化)先进;士人政治。(任意答三点即可)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士族衰弱(庶族崛起);选官、赋税等制度改革;汉学衰弱(理学兴起或新儒学出现);市民阶层崛起。(任意答三点即可)(2)准备:解放农奴;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体);民族国家出现;制度变革。(任意答三点即可)(3)唐宋:封建社会阶段性发展;西方: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技法指导】(1)“表现”“哪些准备”这类问题一般分方面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2)原因类

54、问题的答案组织一般先注意时间限制,如“唐宋历史变迁”,然后根据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的归纳概括。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的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的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也可分析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这三个层次。主题二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隋唐、宋元社会的时代特征【主题概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具有开放性、兼容并蓄的特点。宋元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各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封建

55、文化高度繁荣,有突出成就,继续处于领先地位。高考命题重视运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及中外交流角度考查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的时代风貌。复习备考时,注意综合唐代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及对外交流等史实,综合认识其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综合大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

56、,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思路点拨: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信息确定一个论题,如本题可确定“重文轻武”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和“重文轻武”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两个主题。其次,根据论题从所学知识中搜寻历史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一:“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清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 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

57、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上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 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 观点二:“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

58、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弱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 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决策。 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尚武精神遭到削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观察下图,表述正确的是()A管仲在处推行了“相地而衰征”B北魏孝文帝从处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均田制”C唐朝在处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D宋朝在处设参知政事、枢

59、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解析:选D。北宋都城在河南开封、洛阳以东,故选D项;管仲是在齐国(现在的山东境内)推动“相地而衰征”,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从平城(如今的山西大同)处迁都洛阳,排除B项;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应该是杭州,排除C项。2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这是因为东晋南朝()A皇帝励精图治 B皇权相对孱弱C士族品行高洁 D选官制度先进解析:选B。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是统一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而东晋、南朝总体特征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皇

60、室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依靠世家大族,皇权相对孱弱,作为其附属的母后等自然难有机会专权,故选B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母后、外戚、宦官、宗室无法专权是门阀士族强大的结果,而不是由于皇帝励精图治或士族品行高洁,更与选官制度无关,故排除A、C、D三项。3秦汉时期,实行百工长期服役的制度,官府奴婢、刑徒和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是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百工番役(轮番服役)和工匠雇借制度。这一变化()A说明工匠对国家依附关系的松弛B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D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解析:选A。由材料中工匠长期服役到轮番服役和雇借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的束

61、缚性逐渐减弱,故A项正确;这一变化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手工业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社会分工,故D项错误。4(2019烟台三模)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这表明当时()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解析:选C。据材料“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

62、典”可知,佛教受到儒学排拒从而吸收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据“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说明佛教吸收儒家思想而不能说明儒家对佛教的吸收,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是由于缺乏思辨性受到佛道的冲击,故B项错误;据材料“译出的若干佛经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可知,佛教吸收儒家的目的还是宣扬佛教思想,故D项错误。5(2019滨州二模)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这一做法()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 B提高了办事效率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 D加强了中央集

63、权解析:选C。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中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6(2019东营一模) 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

64、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解析:选D。据材料“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可知,此规定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材料针对的是地方监察官的是懒政、无作为,并非官员滥用职权,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监督,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针对地方监察官懒政采用考核办法,而不是遏制官员贪污腐化,故C项错误。7(2019常州一模)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材是择”。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A体现

65、地域差异 B严格等级出身C统一选拔标准 D确保公平公正解析:选C。依据材料,欧阳修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材是择”,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该唯才是举,统一选拔的标准,故选C项;由材料“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可知欧阳修主张的科举考试不体现地域的差异,排除A项;依据材料“王者无外,天下一家”可知欧阳修强调科举考试应是平等的,而非严格等级出身,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欧阳修主张在科举考试中应该统一选拔的标准,这样做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但不能确保公平公正,排除D项。8(2019烟台联考)下图是北宋中期草市分布示意图。由此图可以推断北宋()A

66、新兴经济中心草市分布密集B各地商业发展水平相对平衡C长途贩运贸易促进草市繁荣D宋室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解析:选A。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市是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的民间集市,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北宋新兴的经济中心两浙等路草市分布密集,故选A项;根据材料中的分布图我们很容易看出,今天的山东、湖广等地区在当时的商业发展水平是相对滞后的,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途贸易的兴盛是在明清之际而非两宋时期,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宋室南迁是在南宋而非北宋时期,排除D项。9(2019海南七校联盟联考)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西汉平帝

67、元始二年(公元2年) 75.5% 22.9% 1.6%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0年) 61.4% 35.8% 2.8%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 34.8% 58.4% 6.8%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解析:选D。依据题干材料的时间可知从西汉至北宋,黄河流域人口逐渐减少,而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人口逐渐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汉至北宋,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故D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汉到北宋,这段历史时期内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故A项错误;

68、表格信息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人口逐渐增加,黄河流域人口逐渐减少的说法不能全面概括表格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没有海上对外贸易和陆上对外贸易的比较,不能说明海上对外贸易和陆上对外贸易影响人口的变动,故C项错误。10(2019临沂二模)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A兼具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B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C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是在全国

69、设立的村民自治组织解析:选A。由材料“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可知,“锄社”是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具有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故选A项;锄社是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是农耕经济的表现,排除B项;锄社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方地区而非全国,排除D项。11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据此可知,朱熹()标题内容节录衣服冠履“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言语步趋“凡为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读书写字“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正身体,

70、对书册,详缓看字”杂细事宜“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B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D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解析:选D。材料“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不可妄大议论”“详缓看字”“无益之事,不可为”反映倡导理性生活,故选D项;童蒙须知没有涉及社会生活水平的内容,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以民为本”的思想,排除B项;“衣服冠履”“言语步趋”“读书写字”“杂细事宜”意在培养人们的自觉习惯,不是正统的国家教育目的,排除C项。12(2019德州高三期末)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

71、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元朝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A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B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C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D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解析:选B。从材料“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元朝农书记载种桑”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注重实用性,与社会生产紧密相连,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科技与近代进化论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转移,故D项排除。二、非选择题13(2

72、019江淮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的监察制度,经过众多思想家的引导,并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在地方监察体制上,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至十五人。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唐朝的监察法以监察六法为代表,是“道察”体制的产物。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

73、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张晋藩察吏是治国之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2018年3月5日北京日报)材料二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

74、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是充分继承秦汉以来政治经验的成果,再从其对唐代及后世的影响上归纳即可。(2)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二“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等信息可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中国古代政治、

75、经济、思想文化的史实,分析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1)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监察制度的经验;整顿吏治,防治腐败,保障了国家机构正常运转;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为后世监察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宗法色彩明显;基层自治分工明确;等等。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等等。14(2019临沂教学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统治者一上台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

76、,形成了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地主经济机制,这就势必要求科学技术来适应其各种各样的需要。著名的“三大发明”,就是为宋代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宋代农民和工匠所受封建国家赋税剥削虽较以前加重,但他们获得了比以前要安定得多的生产环境,这种环境极有利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宋代科技的发展获得了较稳固的社会基础。宋朝不仅有意识地扶持并大力发展诸如制图、医药、军械及火药制造等科技项目,而且常常集中财力、物力和科技人才攻克重要的科技项目。如苏颂领导的水运仪象台的研制,掌禹锡领导的医书的编纂,都是典型的例子。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科技史求索 材料二历史总是向前进步的,中国

77、古代的不同朝代,都在继承前朝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步。唐宋之间的变化之所以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就是因为变化的幅度比较大,变化的层面比较多,但这些变化和差别都不是质的变化而只是量的差别。严格地说,这种变化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阶段性变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而不是什么“近世”的变革。 李建唐宋时期科技发展与唐宋变革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因素。 (2)提炼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具体史实说明宋朝相比唐朝发生的显著变化。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科技的地位及实用价值等方面

78、作答。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状况、对前人成果的继承、政策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回答。(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严格地说,这种变化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阶段性变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而不是什么近世的变革”可得唐宋之变是同质的延续,不是突破性变革。第二小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具体史实回答。答案:(1)特点:科技成就领先、实用性强。因素:社会相对安定;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及应用;政府的政策激励;社会经济发展;等等。(2)观点:唐宋之变是同质的延续,不是突破性变革。变化:政治上,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发展也可);经济上,商品经济、海外贸易高度发展,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思想上,理学的产生;科技上,三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