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044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篇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真题引领高考体验领悟真谛1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教育发展的特点(2019全国卷)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尝试解题_D“1954年”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材料中现象正是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的反映,故答案为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仍有很大差距,并

2、且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不等于我国科研已和国际前沿接轨,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学习苏联,并非国人全面反思苏联经验,C项错误。2命题点: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家工作任务的分析(2018全国卷)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尝试解题_C根据材料中“1956年”“中共八大”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

3、的变化;材料中法制建设的提出说明法制建设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并未说明法制建设的制度化,故A项错误;新政权的组建工作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这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3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2019海南卷)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A推

4、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尝试解题_D根据材料“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和“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可知有利于学习和利用各种技术为建设服务,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故选 D项;材料主要涉及技术不是外交政策,排除A项;“科教兴国”提出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 B项;材料主要强调技术区别于政治不是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排除C项。 4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发展(2017全国卷)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

5、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尝试解题_C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场景。该绘画明显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这一社会现实,故C项正确。5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改革(2015全国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尝试解题_D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

6、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6命题点:20世纪5070年代的史学研究(2015山东卷)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

7、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研究专题论文数量(篇)甲722乙287丙614丁96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尝试解题_C19491978年,中国史学研究受意识形态影响,呈现出颂扬革命、否定资产阶级改良的倾向,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研究较多,论文数量也多,戊戌变法主张改良,最容易受到史学界轻视的是戊戌变法,故C项符合题意 。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转换思维试题形式上是考查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的原因,实际上是考查“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问题第2题紧扣热点中共八大关于“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律”有关论述,契合当今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第4题独特视角以艺术作

8、品为载体创设情境,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的新气象,即农民对知识的渴望鲜活素材图片史料,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时代气息第5题历史现场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国际形势: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所采取的军事、经济上的封锁;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国家意志突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对巩固国家政权和经济建设的作用第6题唯物史观突出意识形态的影响深化认知核心突破精准备考一、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1政治方面(1)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确立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

9、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2经济方面(1)举措:采用自愿互利、逐步推进、赎买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2)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3民族关系方面(1)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4外交政策方面(1)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

10、共处五项原则。(2)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二、20世纪5070年代“左”倾错误的表现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外交上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革命外交”,强调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

11、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间的联系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巩固政权的斗争,建设中国特色三大政治制度,宪法建设等。政治建设为经济、外交、文化科教提供安定的环境。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政治建设、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提。3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为国内政治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4文化科教:“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为经济

12、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双百”方针等政策为文化领域繁荣提供保障。新题速递仿真模拟权威预测1“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C材料“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说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 C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而“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人大而不是政

13、协,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我国的政体不是群众基础,故排除D项。2(2019株洲一模)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一批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等,先后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主要得益于中国()A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B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掀起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后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项;1971年,我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排除B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涉及的是西方国家,故排除D项。3(2019德阳

14、一模)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B题干中提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次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认同新中国政权,故选B项;普及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故排除A项;高科技水平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钻研,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校院系的调整,故排除D项。4下图是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行的“号外”,头版新闻报道的引题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成

15、就,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该报道的主标题可能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C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D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A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加强了国防建设,对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故A项正确;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显性时空隐性时空“共同纲领”、一届人大、五四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边

16、倒”、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建交“两弹一星”、“双百”方针、杂交水稻、人民教育、恢复高考真题引领高考体验领悟真谛1命题点: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建设(2018全国卷)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尝试解题_B题中漫画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及作用,即不仅是家庭主妇,量布做衣服,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可以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故B项正确;A、

17、C两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排除D项。2命题点:“一五”计划(2018全国卷)如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尝试解题_D材料反映了1953年资源勘探队进深山开采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故排除A项;“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8、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3命题点:“一五”计划期间的住宅建设(2016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尝试解题_A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故排除;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故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

19、故排除。4命题点:“一五”计划的成就(2019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尝试解题_B由材料“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并未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A项错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

20、复工作完成,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项错误。 5命题点: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2019海南卷)19631965年, 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尝试解题_B根据材料“19631965年, 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可知农业、轻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19631965

21、年国民经济调整农业和轻工业可知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故选B项;材料主要是经济结构变化而不是所有制变化,排除A项;合作化运动是19531956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排除D项。 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第2题情境鲜活均以漫画作为命题材料,人物形象生动,信息更直观热度不减均考查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一五”计划价值观念一是突出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二是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第3题逆向思维减少住宅建设、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目的是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即扩大积累率,为工业建设服务第4题历史解释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矿建设为

22、切入点,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体现历史解释素养第5题历史解释经济发展数据的变化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深化认知核心突破精准备考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社会生活变迁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2)“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3)三大改造: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总任务是把农业国转变为工

23、业国。(2)探索失误: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经济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左”倾错误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3)纠正失误: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4)国民经济的“寒冬”:“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使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回升。3社会生活的变迁(1)生活水平: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

24、证计划供应,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2)交通事业: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建成。(3)大众传媒: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发挥了重要功能。二、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的经济建设1经济建设的特点(1)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并举: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是改造的典型;“一五”计划是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的典型,最终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2)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农业实行集体化。(3)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在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下进行生产与分配,排斥市场经济。(4)发展速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经济落后的局面下,发展较快,增长较为迅速。2计划经

25、济体制的建立萌生阶段(1949年10月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然后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进行调整,最终使私营工商业初步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初步形成阶段(1950年6月1952年8月)加强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对农业、手工业加强计划领导。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严格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基本形成阶段(1952年9月1956年12月)1952年11月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53年“一五”计划的开展,1954年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新题速递仿真模拟权威预测120世纪50年代

26、,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这一描述反映出()A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性B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加速推进C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农业发展D毛泽东有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意愿D材料侧重表达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表述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正是为了改变材料所述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建设,故C项错误;毛泽东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和分析,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想法,故D项正确。2(2019汕尾质检)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受

27、毛泽东委托给斯大林写信称:“中国现在的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7%。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这表明,中央人民政府()A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B认识到私有制无益于国家的建设C有意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D规划了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A由材料“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7%。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可知明确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框架,故选A项;“无益于”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借鉴斯大林模式,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而非具体的路径

28、,故排除D项。3(2019深圳一模)1956年2月,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这些社论旨在()A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B强调平稳推进工商业改造C重申“一五”计划的意义D宣传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B由材料中“不要轻易改变”“慎重地改造”“慎重地”等词可知,强调改造的稳定性,故选B项;从材料“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无法判断改革的成果,故排除A项;材料“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无法体现与“一五

29、”计划的关系,故排除C项;“1956年2月”是三大改造的末期,故排除D项。4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到10月,全国共有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5 161 617个、生产大队41 678个、公社77个,分别占基本核算单位总数的8.9%、0.8%和0.01%。这一调整()A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C适应了工业建设的发展需要D改变了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B由材料“全国共有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5 161 617个、生产大队41 678个、公社77个,分别占基本核算单位总数的8.9%、0.8%和0.01%”可知调整了人民公社的规模,促进农

30、村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故排除A项;1962年适应了工业建设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人民公社撤销于1983年,故排除D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显性时空隐性时空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中共八大、人民公社、“大跃进”、八字方针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1政治上新政权刚刚诞生,各种反动势力还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美国在国际上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2经济上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3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国民党上百万军队在西南、华南等地负隅顽抗。美国不仅在军事上企图

31、包围中国,还派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过渡时期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1)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中,有许多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主要有: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没收官僚资本、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等,都具有肃清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余的性质,属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2)社会主义革命

3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任务是:在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1)新中国成立和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外交奠定基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3、: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重大外交活动: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3)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4)科技、教育与文化成就科技方面:1949年成立中国科学院,1956年国务院编制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教育方面:广泛开展面向工农与工农子女的识字教育,1957年确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文艺方面: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5)经济上的成就: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

34、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2019凌源一模)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A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C毛泽东在论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论述的

35、应该是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核子,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电子,所以毛泽东旨在强调的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故选C项。2(2019崇左一模)1953年后,中共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质变”。这一方式()A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B全盘借鉴苏联经济模式C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A由材料“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可知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过渡,以减少对生产的冲击,故选A项;“全盘借鉴”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

36、材料强调的是三大改造而非国民经济的恢复,故排除C项;“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排除D项。3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A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B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C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C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中美联合公报,材料中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提“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说明尼克松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故选C项;台湾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故排除

37、A项;材料是美国尼克松总统向国会作的外交报告,不能体现美国外交原则,故排除B项;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说法不准确,故排除D项。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史学新论学者杨光斌和尹冬华指出,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遵从着“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一府两院”的权力逻辑,即“人民是主权的最终来源,而人民代表大会则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全权机构,一府两院根据权力机关的委托行使部分职权,权力的运行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人民有权纠正权力行使过程中的偏差”。此种权力逻辑意味着,作为国家权力来源的人民并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但却又保持着对国家权力的最终控制权;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也并不直接行使全部权力,

38、但却又保持着对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监督和控制之权。命题思考结合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但保持对国家权力的最终控制权。这种特点保证了在一院制下人民民主权力的行使,也避免了西方两院制效率的低下,是民主制度的一项创新。1(权威预测)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下列制度设计中,集中体现毛泽东的论述的是 ()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B村民委员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孙

39、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体现的是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实行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论述,故答案为D项。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史学新论到1957年的时候,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分裂后已经建立。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比较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命题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权威预测)1956年劳动部工资局在调

40、研天津国营企业工资改革时,对当地以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的做法极为赞赏。这是因为这些措施()A有利于节约财政支出B提升了工人的责任心C有助于改善员工待遇D缩小了工人收入差距B根据材料“1956年劳动部工资局在调研天津国营企业工资改革时,对当地以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的做法极为赞赏”可知,这些措施提升了工人的责任心,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减少工人的工资,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用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无法看出改善员工待遇,故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用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无法看出缩小工人收入差距,故排除D项。社会主义探

41、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史学新论在1956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1957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命题思考作者概述了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一是

42、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二是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3(权威预测)1956年中共八大有关政治报告的决议中规定: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同时附有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这一规定()A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B强化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C提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D由材料“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同时附有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可知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故选D项;“否定”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增加市场的调控,故排除B项;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C项。- 2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