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下册 24 答司马谏议书 语 文 2023高 考 总 复 习 优 化 设 计 GAO KAO ZONG FU XI YOU HUA SHE JI 内 容 索 引文本精读透解字词梳理整合知识归类教考衔接拓展运用*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煕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字君实),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封信,是给司马光的回信。文本精读 透解字词 通读全文,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
2、)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承蒙认为 交往相处友好 常常 持方法,主张 强行多说几句一定 不能被(您)理解 简单 回复,写回信 再,又 同“辩”,分辩 同“辩”,分辩 看待,对待书信往返 应该 粗疏草率 详细地说出 原因,理由 希望 原谅我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
3、()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名义和实质 清楚,分明 清楚教导我才招来以为,认为 接受命令 负有专责的官吏施行 用来 批驳 排斥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本来 预先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
4、)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 习惯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顾念,忧虑附和世俗 献媚 当作好 估量 为什么 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不仅 原因 计划 考虑 适宜行动 认为正确值得反悔的地方 ()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责备 施恩惠 不做事,无所作为 没有缘由 不胜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仰慕 梳理整合 知识归类 1.通假字 不复一一自辨 2.一词多义(1)恤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今不恤士
5、卒而徇其私 (2)度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辨”同“辩”,分辩 动词,顾念,忧虑 动词,体恤,怜悯 名词,计划动词,考虑(3)固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见 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入朝见威王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副词,本来形容词,顽固动词,巩固副词,用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动词,看见动词,拜见动词,召见,动词,接见副词,被(5)修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乃重修岳阳楼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6)如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6、动词,修正,修订动词,修建形容词,长,高动词,学习 动词,修养动词,像连词,如果,假如(7)于 于反覆不宜卤莽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授之于有司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同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介词,在介词,从介词,给介词,对,对于介词,向3.词类活用(1)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3)以膏泽斯民 名词作动词,办(事)名词作动词,排斥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4.古今异义(1)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2)故略上报古义:今义:向上级报告。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回复,写回信。5.特殊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译文:(
7、2)终必不蒙见察。(被动句)译文:(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译文:(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啊。终究一定是不能被您理解。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状语后置句)译文:(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译文:(6)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译文: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凶猛呢?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6.名句背诵(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冠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8、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4)答司马谏议书中,“、”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5)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7.文化常识(1)有司:古代官吏都各有专司,因此,凡专司其事的各级各部门官吏都可称“有司”。司,掌管,主持。(2)变法: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
9、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朝的戊戌变法等。链接高考 判断下列对文化常识词语解说的正误。(1)(2019全国卷)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2)(2016全国卷)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解析“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不限定是朝廷中的,也包括地方上的。教考衔接 拓展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
10、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不按照次序、资历)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
11、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12、的一项是()A.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C.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D.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D 解析“故事”作句首状语,其后断开,排除A、C两项;“求试”与“馆职”是动宾短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禄养,“禄”为古代官吏的俸禄,“禄养”即为以俸禄奉养亲人。B.外补,指不在京城为官
13、,外调为地方官员。C.闾巷,“闾”,古代居民聚居单位;“巷”,里弄。后来用“闾巷”泛指乡里民间。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D 解析 D项,“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错。“社”指土神,“稷”指谷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带王安石去拜见大臣欧阳修,欧阳修十分赏识王安石,四处为他扩大名声。B.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先后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拒绝,因此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C.王安石性格果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宋仁宗呈言事书,要求对国家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D.
14、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也由此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C 解析 A项,“曾巩带王安石去拜见大臣欧阳修”错,原文为“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可见是曾巩带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B项,“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拒绝”错,文彦博推荐时,王安石没有以祖母年老为由拒绝。D项,“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错,原文说的是“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可见他的见解在宋仁宗时候没有被采纳,而是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2)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
15、期合于当世之变。馆阁的命令多次下发,王安石总是推辞不接受,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5.请简要概括王安石“万言书”向皇帝言事的要点。改革法度(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重视理财、重用人才、表明心迹。参考译文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职。王安石,临川人,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他考中了进士第一等,被授予淮南判官之职。按照宋初旧制,地方官员任期满后,允许向朝廷呈献文章申请考取馆职,唯独王安石放弃了这个机会。被调任鄞县知县。
16、(到任后,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鄞县的百姓也感到方便。不久,他调任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他通过朝廷考试而被选任为馆职,没有去上任。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又推辞不上任。他向朝廷恳求外调为地方官员,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西刑狱。王安石与周敦颐相遇,接连交谈不分日夜,王安石回去后深入地思考,以至于废寝忘食。先前,馆阁的命令多次下
17、发,王安石总是推辞不接受,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遗憾无缘结识王安石;朝廷每次想要任命他一个官职,总是担心他不愿接受。等到他就任度支判官,听闻的人没有不高兴的。王安石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大意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这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宋仁宗读过之后放置在一旁。吕祖谦评价说:安石变法的事理深奥之处,在这封言事书中大致有所显现。只不过他的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而是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人世间的兴衰变迁沉浮的关键,大概还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