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1年11月2021-2022学年度高三阶段性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西周实行“朝聘制度”。“诸侯之于天子,比年(每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2、”。“朝”是诸侯亲自去王都朝拜天子,“聘”指诸侯派大夫代表自己去问候天子。当朝不朝,天子将对违制诸侯进行处罚。据此可知,当时A.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B.礼制与政治相结合C.周王扩大了统治区域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如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A.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B.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C.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D.诸侯王国问题基本解决3.有学者考释,汉代赋役征敛项目共有田租、刍稿、算赋、口赋、献、贡、力役七种,前两项出自田土,后五项出自人户;另有学者,计算出西汉小农全部赋役负担与劳动总收入的比率在50%.上下。据此可知,汉代A.赋役负担沉重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B
3、.赋役制度有利于人口增长C.小农经济为社会运行提供物质基础 D.土地兼并加剧了财政困难4.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科举制度完善并成熟C.宰相职资发生重大变化 D.世家大族进一步衰落5.唐代统治者也进行分封,充分利用血缘的凝聚作用巩固统治,然而唐代的分封却不放权,这样受封的贵族就难以在政治上对皇权形成威胁,同时也避开了因权力固化带来的统治集团素质下降的陷阱,可谓一举两得。唐代统治者此举是基于A.强化中央权威的迫切需要 B.血缘与政治权力相互
4、分离C.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D.巩固贵族政治的客观要求6.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情形,到明代演变成“湖广熟,天下足”。原来苏州及常州等粮食输出区,反而由湖北、湖南购买米粮,成为粮食输入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B.多个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C.长途贩运的日益兴盛 D.江南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7.北宋立国后在州置“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州”,府则置“知府事”,简称“知府”,其皆由中央直接派出文官充任,并另设“监当”一职,掌盐、铁等官办工场及税务。这些官职的设置A.适应了专制集权体制发展需要 B.加剧了冗官带来的政治危机C.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期稳固 D.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
5、策8.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9.在宋代,“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末收获间,借代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而到了清代,地主阶级对佃农往往以夺佃、退佃等手段相威胁,趁机抬高租额并巧立名目额外盘剥。佃农地位的这一变化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间接反映 B.与满洲贵族不重视农耕相关C.是农民起义频繁爆发的结果 D.间接反映清代人口膨胀现实
6、10.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官府分离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A.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C.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11.有学者指出,天朝田亩制度寄望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和均匀保暖的愿望,则试图按照往后看的模式来重塑中国社会。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A.维护传统生产方式的滞后性 B.呈现东西文明交融的开放性C.具有救亡图存的民族进步性 D.超越时代发展潮流的空想性12.总理衙门大臣对本署事务实行集体负
7、责,有关公务的奏折必须联名上陈。总理衙门成立后,各项新式事务遭到部分清流派人物频繁地上书反对;主持洋务的恭亲王奕诉和慈禧太后则将倭仁、翁同稣等清流派官员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这一策略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变革阻力 B.保证了外交政策的合理性C.促进西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D.推动了保守势力思想革新13.八国联军侵华时,掌握着电报通信主导权的李鸿章、盛宣怀等人,以上海电报总局为中心,沟通中外。又因为义和团破坏华北电报线路,导致中枢与地方联络不畅,以致盛宣怀甚至可以借此状况严令各电报局封锁宣战“谕旨”。在此事件中,各地督抚采用电报的方式相互联络,甚至直接沟通外国势力。这表明A.近代化冲击传统中枢权力架构
8、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招致不满C.中外反动势力达成了利益妥协 D.借助新技术各省督抚各自为政14.表1所示是1911年英法媒体关于中国时事的相关报道。英法媒体的这些报道A.意在教唆袁世凯镇压中国民主革命 B.反映了列强以华制华的侵略思想C.表明袁世凯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工具 D.为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制造了舆论15.1914年,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矿业条例等,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定;1915年又发布咨文,“有在法定应交册费之外,勒索分文者,准由被勒索者向上级部门诉,一经查实,尽法惩办”,这些措施的实施A.推动了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C.优化了民族工业
9、发展环境 D.顺应了国内民众的普遍要求16.据1927年6月的调查,全国有五个省(粤、湘、鄂、赣、豫)成立了省级农民协会,全国农会会员总数约940万,分布在17个省区。全国主要省区农会会员数量状况如下表所示。A.巩固并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B.体现了土地革命的成果C.为工农武装割据奠定了基础 D.得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17.1945年8月,毛泽东向党内提出:“时局变化,抗日阶段结束,和平建设阶段开始中央正向重庆谈判,避免内战,实现和平。”由此可见,当时A.国共两党出现全面的政治军事对抗 B.国共两党的战时合作关系已经破裂C.国共关系成为国内政治的中心问题 D.国共两党和平建国的方案趋于一致18.1
10、946年4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工业政策的决定(草案),详细阐述了党保护民族工商业、提倡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中共中央此举意在A.分化国民党阵营 B.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C.促进经济的恢复 D.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19.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全国共有宣传员379万人,报告员7.5万人,覆盖机关、厂矿、农村、学校,甚至列车等一切社会组织细胞,即使再偏远的山区,人们也能得知每一场国家盛大仪式的举行过程及详细内容。这一举措A.推动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 B.宣传了三大改造进程和重大成果C.保证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和实施 D.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20.下图所示内容源自1956年4月毛泽东在
11、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的这一讲话A.触及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B.强调调整“一五”计划的目标C.主张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1.有学者评价雅典城邦公共空间说:“城邦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空间一个以市政广场及其公共建筑为中心的公共空间。在这里,人们就涉及共同利益的问题进行争论。权力不再限于王宫之中,而是置于这个公共的中心。”这是因为,在古代雅典城邦A.共同管理的思想成为时代要求 B.公民具有平等参政的条件C.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数量较大 D.文化环境相对自由和宽容22.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宣布某些人可以不受特定法令约束的权力,后被图密善(81-96年在位
12、)以及他之后的皇帝篡改,进而罗马法学家提出了所谓皇帝“在法之外”的理论。由此可知,古代罗马A.社会法治观念日趋淡薄 B.皇帝垄断立法权推动了法学完善C.民主政治危机潜滋暗长 D.政治制度的变迁影响了法制演进23.1789年,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的第二天,制宪议会上竟然出现“颂扬(国王)达到了顶点惊得目瞪口呆、晕头转向的议员们追随着国王的脚步,簇拥着他,穿过与议员们一样吃惊的人群回到邸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有偶然性 B.恢复君主制的思想根深蒂固C.议员尚不具备民主政治意识 D.建立民主政治道路任重道远24.德国史研究中,所谓“独特道路论”曾长期占据学界主流。它认为,德
13、国走过了一条不同于英、法等国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政治领域中“国家高于社会”的权力结构特征。这一理论反映出德国A.君主独裁体制的优越性 B.容克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C.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必然 D.政治体制深受历史传统影响25.有学者指出,被认为近代落后的地区并不是因为在开发上落后而没有得到发展,而是在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确立的过程中遭遇了低开发。也就是说,这些地区被强制性地让自己原本的社会形式变成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形式。据此可知,近代欧洲殖民者A.对外输出本国落后的生产方式 B.客观上推动了落后地区社会发展C.在落后地区强制推行资本主义 D.将亚非拉纳入本国经济发展轨道26.日本学者宫崎正胜指出,
14、1718世纪“加勒比海的砂糖生产与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传统农业不同,是以大量的经济作物的生产、流通、交换为主的新型经济模式。”这种新型经济模式A.广泛采用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B.是殖民压迫与世界市场的结合C.有利于促进拉美经济持续发展 D.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27.1917年的“二月革命”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即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群众,尤其是工人和士兵的自发骚乱所决定的。在革命进程中,参与其中的党派、组织和人士的作用往往是被动的,是受这种无政府主义的不满浪潮所控制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A.无政府主义获普遍认可 B.无产阶级政党还不成熟C.资产阶级统治不得人心 D.俄国各种矛盾相互交织28.
15、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国政府内部一度主张越过“三八线”,统一朝鲜半岛。但是考虑到中国和苏联的介入,政府拟了一份报告,强调在军事上取得进展之后,应该立即转入解决,这说明A.美国力图维护战后世界的和平 B.美苏争霸第一阶段苏联占据优势C.国际局势影响美国对朝的政策 D.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影响世界格局29.据统计,1967年欧共体生产世界工业产品占17%时,经互会已经达到33%,但欧共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达36%时,经互会则不足10%。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是A.欧共体与经互会深受冷战的影响 B.经互会工业制造水平高于欧共体C.欧共体积极与第三世界发展经贸 D.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贸易保护主义30.历史学者黄安
16、年认为,在1969-1985年前后的近20年时间里,雅尔塔体系下美苏进入了相互争夺和缓和的新阶段。美国的实力地位无论就美苏对比还是资本主义集团内部来说,都是相对地削弱。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悄悄地酝酿。据此可知A.美国实力削弱加速了国际格局瓦解 B.欧洲的联合改变了美苏关系走向C.多极化趋势出现是此时的重要特征 D.第三世界崛起推动国际格局突变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关于明代总督制度,春明梦余录记载“正统而后,或变生于腹里,或衅起于边陲,而诸边诸省一时抚臣多不能振联属之策,兴讨师之罪,保境以自全”,故“列圣振
17、长策而议联属,边防腹里多设总督,以联属而节制之。明代总督辖区大于巡抚的原则也是相当清楚的,如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三边总督、宣大总督、蓟辽总督等等。明史职官志虽然把督抚列入中央监察系统,但对于督抚总领一方,凌驾三司的事实也直言不讳,“凡有大兴革及诸政务,会都、按议,经画定而请于抚、按若总督。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材料二 公元前227年始,罗马首次启用“行省总督制”,建立起比较规范的行省制度。统治初期,行省总督主要负责征收什一税,同时,他们不断往来于各地的巡回法庭,忙于处理案件。派赴行省的总督基本上是才能出众的“精英”,但实际上他们作为军事统帅,长期供职于军队。行省法令的颁布,基
18、本上遵循了一些城市原有的法律制度,并为一些矛盾激化的城市起草和制定新的城市法。罗马还设立了专门审理行省居民控诉行省总督案件的特殊法庭。但在尊奉“祖先惯例”的传统下,不得过度干预行政官员的职权,致使在共和国后期,行省官员飞扬跋扈的现象屡禁不止。摘编自宫秀华、王允罗马国家统治制度的创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初期总督制度的特点及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行省总督制实施的特点及原因。(8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
19、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阅读材料,从中得出一条历史启示,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内容简要说明。(要求:历史启示观点正确,说明须史论结合。)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明后期起蜚声西方各国的“南京布”,最初是指一种由紫色棉花织
20、成的布匹,后来衍展为江南较为常见的代表性布匹即小号布匹。曾广泛织造于苏松地区,称之为“苏松棉布”或“江南棉布”或更为恰切。南京布的得名当因其产自明代南直隶所属苏州、松江二府。南京布销往欧洲的时代,始于16世纪中后叶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东来,1786-1832年间,每年外销10余万匹,价值约在白银4050万两。为数可观的江南棉布,绝大部分由美、英两国商船尤其美籍商船输出。摘编自范金民清代中外贸易中的“南京布”材料二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南京布”外销欧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75年前后英国棉产品出口的变化,并说明导致该变化的原因。(10分)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