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994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独立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

2、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途径,产生了五大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不断发展完善。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历程历程代表人物指导思想主要内容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林则徐魏源曾国藩“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文化的根基未有任何触动第二阶段:从甲午

3、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自由平等、民权、民主共和康有为、梁启超主张伸民权、设议院,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孙中山主张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暴力推翻清政府。虽然此时已发展到学习西方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前期彻底否定了封建传统思想,清算了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向西方学习已发展到思想文化层面,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期。但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4、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2)学习过程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各进步思想间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主题:救亡图存。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4)学习目的:实现中国的

5、独立、民主和富强。民族危机下的西学东渐【真题典例】1命题点:严复介绍西方进化论的目的(2018高考全国卷,T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严复宣扬进化论,提出社会发展也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从救亡图存角度理解严复的目的。析错点:严复将译书与其救亡思想主张相结合,不是在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严复

6、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变革政体,不主张反清革命,也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无关。【答案试解】D2命题点:维新思想(2016高考江苏卷)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满分秘籍扣题眼:材料“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

7、等处”,表明维新派既关注国内大事,也关注国外大事。析错点:严复没有选择中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不能说明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在1897年之前,中国有昭文新报申报等;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在湖南以谭嗣同为首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答案试解】B【预测演练】1(命题点: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保守派指斥修筑铁路“破坏风水”,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学生仍然在练习应考的八股文,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异常尖锐B“中体西用”取得了实效C落后社会心理阻碍近代化发展D中国社会依然故步自封解析:选C。据材料“保守派指斥修筑铁路破坏风水,新式学校同文

8、馆的学生仍然在练习应考的八股文,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可知,保守势力所代表的落后社会心理阻碍了近代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洋务运动阻力很大,而不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期推行“中体西用”,但与材料中“指斥修筑铁路破坏风水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的表述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新式学校同文馆”“留美幼童”可知,中国社会并非故步自封,排除D项。2(命题点: 清朝向西方学习态度的变化及原因)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20世纪初,梁启超、张东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9、B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C新文化运动的洗礼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解析:选A。本来是想学习西方,到20世纪初却对西方“失望”,是因为看到西方不好的一面,联系时间,可知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故A项正确。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真题典例】1命题点:新三民主义的影响(2014高考全国卷,T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

10、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材料中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历史状况分析。析错点:不同的军阀代表不同的利益,思想不可能趋同;标榜主义是迎合民众的需求,装饰名声减少矛盾,自保凭借的是武力;材料没有体现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的理解。【答案试解】C2命题点: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对象(2019高考全国卷,T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

11、传播马克思主义满分秘籍扣题眼:解读题干,理解陈独秀思想内涵判断其意图。析错点:材料未体现国家至上;材料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材料信息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答案试解】B3命题点:新文化运动思想的转变(2019高考全国卷,T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满分秘籍扣题眼:据材料中时空观念及“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的变化

12、思考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析错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据材料信息可知认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知识分子有所减少,但资本主义政体模式没有被知识界全盘否定;材料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无关。【答案试解】A【预测演练】1(命题点:孙中山思想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基于这一认识,他进行的努力是()A寻求共产国际帮助 B发动护法运动 C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创立黄埔军校解析:选C。 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是在旧三民主义的基础上,民族部分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特色,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同时在民权部分强调了

13、民主权利应是所有人共有,不能为少数人所有,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而民生主义部分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强调耕者有其田,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更加贴近人民群众需要。2(命题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解析:选A。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新文化运动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

14、,排除B项;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救国思潮涌现,排除C项;材料未将新闻出版业与其他行业比较,排除D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党的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萌芽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主张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形成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全民族抗战时期成熟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念,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4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5新中国成立初期进一步发展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二、

15、邓小平理论1酝酿: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在邓小平支持下,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提出: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3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完善: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5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

16、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回答课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四、科学发展观1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回答课题: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提出与确立(1)首次提出: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2)写入党章: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3)写入宪法:2018年3月1

17、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回答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重大意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影响(1)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

18、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2)在中国思想史上: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3)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真题典例】1命题点: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18高考江苏卷)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

19、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满分秘籍扣题眼:材料中“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说明陈独秀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析错点: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与材料中“1920年5月”不符;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20、,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答案试解】A2命题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2018高考北京卷)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满分秘籍扣题眼:“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是本题关键信息,解答本题需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析错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于1930年,早于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

21、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时间早于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遵义会议应在“井冈山道路”之后。【答案试解】C3命题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2019高考全国卷,T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满分秘籍扣题眼:从材料关键信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并结合20世纪40年代的时代特征理解毛泽东此番话的用意。析错点:

22、从材料“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可知,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材料没有涉及党的右倾错误。【答案试解】C【预测演练】1(命题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出现众多新式社团,它们介绍、宣传源于西方世界的新思想、新学说,既有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及其他各派学说,也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各种社会主义学说。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氛围民主开放B这些学说适应了中国发展的需要C传统文化失去价值D进步知识分子渴望改造中国社会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新式社团,它们介绍、宣传西方的学说、思想,积极探求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这说明进步知识分子渴望改造中国社会,故选D项

23、;当时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氛围并不民主,排除A项;材料仅仅列举了当时流行的学说,还处于探索阶段,并不能说明其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且C项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2(命题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作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主张中国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C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D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解析:选C。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与材料中“社会主义的任务”不符,

24、故A项错误;毛泽东思想诞生于井冈山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不符,故D项错误。3(命题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某次会议后,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这次会议()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决定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D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解析:选C。材料中所提到的会议指的是1949年3月西柏坡会议,该会议确定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决定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25、,故选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西柏坡会议召开时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排除A项;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与“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不符,排除D项。探究一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传播【主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不断传播开来。(1)大幕拉开: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传播西方民主思想为主的思想启蒙运动拉开序幕,严复和梁启超等一批先进人物积极传播西方文化思想,天赋人

26、权、自由平等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初步实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但这次革命不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声势浩大,群众没有真正觉醒,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理想未能实现。(3)再次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弥补了辛亥革命最大的缺陷思想启蒙,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延续。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反对封建特权,要求政治民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4)再次实践:五四运动后,新思潮再次向社会改造的政治化倾向转变,预示了近代中国启蒙与革命相互转化的历史趋势,至此,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高潮落幕,新民主主义革

27、命兴起。【综合大题】(2019河南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序号思想家思想主张苏格拉底“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是对的。”彼特拉克“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材料二德国的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人类自我精神的每一次升华,都是与古典优秀文化相接触的过程,人类古典优秀文化就像大海边连着船只的缆绳,如果没有缆绳,船只将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泊。同样,如果我们同古典优秀文化失去了联系,人类也将漫无目的地前行。”摘自上海译文出版社时代精神状况材料三“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共和主义是)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孙中

28、山“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李大钊(1)材料一中两种思想有何共同之处,各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思路点拨:第一小问,据材料找出两种思想的共同之处,二者都是对人的研究。第二小问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分别从政治、经济角度思考即可。(2)概括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材料一中两种思想的关系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请予以说明。思路点拨: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关键句概括作者的观点。第二小问说明,据材料一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并结合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判断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思想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两种思想的共同作用。思路点拨: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三关键句,判断孙中山和李大

29、钊思想的不同点,以此归纳变化。第二小问共同作用,从两者的主张出发,可知共同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等方面。答案:(1)相同之处:人文主义。(2分)时代特征:奴隶制民主政治;资本主义兴起。(2)观点:人类文化是在继承古典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符合。说明:文艺复兴在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3)变化: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共同作用: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民主革命。探究二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近代知识分子在推动近代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主题概述】近代的知识分子是近代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群体。面对历史性的民族危机,他们表现出同

30、一个“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心愿,同一条学习西方的道路,显现出近代知识分子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作的强国之举,及其在客观上推进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虽有限却富历史意义的作用。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近代社会的变迁过程中,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1)魏源、林则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洋务派知识分子掀起的洋务思潮,使近代文化以学习西方的器物为归依,使向西方学习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思想由少数进步人士的倡导发展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思潮。(2)维新知识分子与维新思潮的发展,标志着近代文化在向西方学习上已上升为制度层次。甲午战争以后,以梁启超、谭嗣同、康有为、严复为代表的一批维新知识

31、分子迅速崛起,大力引进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如进化论、民权说、宪政论、君主立宪思想,宣传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他们在思想上又较之于洋务派更激进。(3)革命知识分子与革命思潮的深入,使近代文化在向西方学习上进入了思想文化层次。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大力宣传革命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

32、了科学理论。【综合大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传统社会体制下,士人居于中国四民社会之首。科举制度停废,意味着其原有流动渠道不再畅通,从而分流到新式政治、经济、军事、教育部门。除进入政府体制内部外,还有相当多数的士人选择创办实业,或者投身新军担任官佐,再或者转向新学领域充当教职、襄办学务。摘编自张昭军科举制度改废与清末十年士人阶层的分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士人的分化流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思路点拨:根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材料主要以科举制废除后,近代士人的分化流动为主题进行阐述,可以从士人分流的原因或影响角度阐述,注意

33、史论结合。答案: 示例一论题:晚清士人分流促进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阐述: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新式学堂学生和留学生学习西方语言、近代科技、军事知识,在外交、国防、洋务企业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甲午战后,张謇等拥有科举功名的士人放弃仕途,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感召下,创办民族工业,促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清末新政期间,一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士人加入同盟会和新军,成为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力量。综上,晚清士人分流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示例二论题:士人分流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阐述:清末,梁启超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积极宣传民权思想,提出“新民学说”,主张

34、培养具备现代国民意识的新国民,对民众进行了思想启蒙。鲁迅留学日本,注意到中国人的麻木心态对国家产生的消极影响,于是立志救治中国人的灵魂。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创作新文学的第一批白话小说,攻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和中国人的劣根性,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综上,传统士人接受新学知识,首先实现自我启蒙,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其他群体产生引领作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近代化。示例三论题:晚清士人分流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阐述:洋务运动推行过程中,面临技术、人才匮乏的困境,鉴于此,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造就了一批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知识群体。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张謇等

35、人毅然放弃仕途,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转型成为民族资本家。辛丑条约签订后,为应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实行“新政”,大力兴办新式学堂,并于1905年废除科举,传统士人失去进身之阶,分流速度大大加快。综上,晚清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士人分流。示例四论题:西方文明影响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士人集团选择的差异性。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统治集团中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对西方军事技术有直观感受为主的地方实力派发起了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试图引进西方机器工业来实现富国强兵,与此同时,政府内部以倭仁等对西方文明缺乏直观感受的顽固势力则力主用传统的方式维持统治,造成“体用之

36、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20世纪初,在面对清政府是否值得拯救、中国适用哪种政体时,康有为等人认为中国的民众尚未觉醒,不具备直接建立民主共和制的条件,主张在中国用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则认为清政府已彻底腐朽,无法挽救,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君主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因此,近代中国士人群体在面对危机时出现不同反应,与国情的复杂性和西方文明影响的不均衡性息息相关。【技法指导】如何领会命题意图命题者在设计材料题时,会根据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进行设计,那么考生要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领会命题者是想通过这道题考査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应

37、该达到怎样的高度等。(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济宁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解析:选A。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

38、影响,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不合乎历史规律,排除D项。2(2019青岛一模)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A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B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C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D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曾国藩的奏折内容可知,对选拔幼童进行教育的内容是“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这是受

39、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故选B项;奏折内容提及的是“肄习西学”,没有涉及其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排除A项;幼童学习内容虽然涉及了中西方的文化,但是派他们出洋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把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作为着重点,排除C项;根据奏折中幼童学习的内容可知,曾国藩并没有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留学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3(2019重庆二模)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对上述现象,正确的解读是()A“中体西用”思想盛行B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C清廷固守

40、传统意识形态 D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结合中国传统的值日法创造了相应的新词并推行西式作息,这既与世界通例相接又是对传统的坚持和革新,这反映出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故选B项;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思想盛行,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结合中国传统的值日法创造了相应的新词并推行西式作息,这既与世界通例相接又是对传统的坚持和革新,排除C项;“完全欧化”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4(2019潍坊期末)康有为认为,“仁”是一种原动力,蕴于万物之中,它不仅包括人道,还包括人性的存在,其本质已经抹除了人为的政治差距以及导致人类分裂和不平等的社会阶层。据此可知,康有为

41、()A借助儒学宣传平等思想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批判封建伦理道德解析:选A。据材料“其本质已经抹除了人为的政治差距以及导致人类分裂和不平等的社会阶层”可知,“仁”的本质是平等,康有为在“仁”的名义下,驳斥了维护从属关系的正统儒家等级价值观,故选A项。5(2019淄博二模)戊戌变法前,追随康有为的梁启超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提倡尊孔保教,致力于儒学的宗教化。而到了1902年,梁启超却公开反对保教。梁启超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D维新派已赞同革命解析:选B。材料“戊戌变法前提倡尊孔保教到了1902年公开反对保教”表明

42、梁启超救亡图存的思想,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维新派主张改良,且梁启超不能代表整个维新派,排除D项。6(2019青岛二模)1923年,吴稚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这一主张()A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 B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C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 D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解析:选D。“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

43、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说明科学民主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故选D项;材料中的主张不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排除A项;“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没有体现对民主、科学的反感,排除B项;“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体现的不是指责,而是指出方向,排除C项。7(2019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 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这主要是因为()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C新文化运动更

44、注重科学普及D新青年已成为科学类杂志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新青年中“科学”一词出现次数多于“民主”,这说明科学更适应当时文化斗争的需要,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但新文化运动依然局限于知识分子与社会上层中,自然科学知识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都是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因而“科学”一词出现较多是因为文化斗争的需要,排除C项;新青年本身并不是纯粹科学类杂志,排除D项。8(2019安庆二模)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

45、我所择。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这表明孙中山主张()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解析:选D。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制共和,反对君主立宪,故选D项;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制共和,排除A项;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制共和,反对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排除B项;根据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

46、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制共和,反对君主制,排除C项。9(2019北京西城区二模)1905年筹建同盟会时,众人对“平均地权”有疑义,为此孙中山做了解释,并最终成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学者评价:“(民生主义)在百年之后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具有()A前瞻性 B民族性C彻底性 D空想性解析:选A。材料“(民生主义)在百年之后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说明孙中山三民主义在百年之后依旧拥有巨大的价值,故选A项;民族主义体现的是民族性问题,排除B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土地角度来看,具有不彻底性,排除C项;孙中

47、山三民主义在当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指导思想,排除D项。10(2019德州三模)孙中山指出,凡是私人能力所及,或更宜私人经营的企业,均应由私人经营,“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凡是攸关国民生计,具有独占性质的企业,均应“由国家经营之”。据此可知,孙中山的工业化道路()A强调国家资本主义为主导B排斥利用外资振兴实业C注重公私合营企业的建立D重视个人和国家相结合解析:选D。通过题干可知,孙中山主张对不同性质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如“凡是私人能力所及,或更宜私人经营的企业,均应由私人经营”“凡是攸关国民生计,具有独占性质的企业,均应由国家经营之”,据此可知孙中山的工

48、业化道路特别重视个人和国家的结合,故选D项;题干提及了孙中山主张对不同性质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至于孰轻孰重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提及,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利用外资发展实业问题,并且,孙中山是主张利用外资来发展实业的,排除B项;通过题干可知,孙中山主张对不同性质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在这两种经营方式中,没有公私合营这种形式,排除C项。11(2019柳州模拟)1943年国民党挑起了一场“中国之命运”的论战,抛出了“哪个党能够救中国”的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多位理论家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进行反击。这场论战()A有利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B为社会主义

49、革命胜利奠定理论基础C有利于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D为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土壤解析:选D。材料“中国共产党组织多位理论家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进行反击”说明通过论战有利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传播,故选D项。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之命运”此一论战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选择哪个政党来领导中国命运走向的问题,不是抗日的问题,故排除A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这场论战不是为了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故排除C项。12(2019滨州二模)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

50、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A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B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D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解析:选D。根据题目中“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可知,这一论断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故D项正确;1992年“南方谈话”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A项错误;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决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二、非选

51、择题13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新式学校的典型代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咸丰九年,时任翰林院编修郭嵩焘奏请设立外语学院以悉夷情,到奕等上奏“统计全局”之议,提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中“语言不通,文字难辨”的难题,同文馆终在1861年1月准奏开办。同文馆聘请西人仅教习八旗子弟外国语言文字,“不准传教”,同时嘱汉文教习暗中稽查。同治五年(1866年),总理衙门奕等人奏请同文馆在已有英、法、俄三馆之外,增设一馆,专习天文、算学,招生对象不限于八旗子弟,而是扩大到满汉举人,五贡生员,以及正途出身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延请西人教习。摘编自徐旖瑶近代中国洋务思潮论争始末以知识精英为研究视角材料二苟仅

52、援前此官学、义学之例,师徒授受以经义帖括,猎取科名,亦复何裨大局?即如同文馆、各省方言馆之式,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今拟分立十科:一曰天学科,算学附焉;二曰地学科,矿学附焉;三曰道学科,各教源流附焉;四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五曰文献科,各国语言文字附焉;六曰武学科,水师附焉;七曰农学科,种植水利附焉;八曰工学科,制造格致各学附焉;九曰商学科,轮舟铁路电报附焉;十曰医学科,地产植物各化学附焉。摘编自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同文馆开设的背景并分析其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上有何变化。(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

53、者否定京师同文馆的理由。与同文馆相比,京师大学堂在课程设置上有何进步之处?(3)综合上述材料中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课程设置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具有哪些特征?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奏请设立外语学院以悉夷情”“语言不通,文字难辨”得出中外交往加强,急需翻译人才;据材料一“到奕等上奏统计全局之议”“186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新式人才。第二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教习八旗子弟外国语言文字”“增设一馆,专习天文、算学”得出教学内容由学习外语扩充到科学与技术;据材料一“招生对象不限于八旗子弟,而是扩大到满汉举人,五贡生员,以及正途出身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得出教

54、学对象由八旗子弟扩充到正途官员。(2)第一小问理由,据材料二“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得出京师同文馆只能培养翻译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第二小问进步之处,据材料二“今拟分立十科”得出全面学习西学;据材料二“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得出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法律。(3)据材料二“今拟分立十科”“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得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据材料一“奏请设立外语学院以悉夷情”、材料二“亦复何裨大局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不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答案:(1)背景:中外交往加强,急需翻译人才;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新式人才。变化:教学内

55、容,学习外语扩充到科学与技术;教学对象,八旗子弟扩充到正途官员。(2)理由:京师同文馆只能培养翻译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进步之处:全面学习西学;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法律。 (3)特征: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不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及近代的孔子形象的变化古代近代春秋战国汉唐宋至明清维新运动太平天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蒋介石时期圣化:被称赞为“天纵之将圣”矮化:被嘲笑为“若丧家之犬”正统化及神化:司马迁誉孔子为“素王”;唐代被封为“文宣王”僵化:成为一位只会“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被誉为“万世师表”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被后

56、人称为“穿西装的孔子”丑化或妖魔化:太平天国将儒家经典称为“妖书”,对孔子“焚书毁像”;新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店”,吴虞痛骂孔子为“盗丘”圣化:袁世凯和蒋介石曾一度复兴孔子“圣人”地位,复兴“尊孔”和儒家伦理道德摘编自张荣明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必须史论结合)解析:注意对表中六个时期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看法要全面具体明确,从一个或几个时期去论述就有失偏颇,论述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找出孔子形象的变化及背后的原因,再去提炼看法即可。答案:示例一看法:孔子由人变成了统治者需要的工具

57、。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无论是被“圣化”还是被“矮化”,均说明孔子既非“圣人”也非“庸人”,都是对孔子作为一个“凡人”优劣的评定;以后的孔子不再是“人”,而是封建统治、伦理道德的代表性“符号”。因而无论是孔子形象的“正统化”“神化”还是“僵化”,都是封建统治时代需要的产物;近代人们出于维护和反对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孔子形象进行“维新化”“丑化”“妖魔化”和“圣化”,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冲突与政治斗争。( 言之成理即可)总之,后世孔子既成为一定时代需要的工具,也成为一定时代政治斗争的对象。示例二看法: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时代变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旧价值观崩溃而新价值观有待于形成之中,对孔子“圣化”与“矮化”并存,说明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成为主导;汉唐时期,儒学被奉为官学,儒家价值观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孔子形象随着儒家价值观主流地位的确立和巩固而被正统化和神化;宋代到明清,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价值观不仅没有进一步走向开放,反而更加趋于保守,从而使孔子形象走向“僵化”;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封建统治思想与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冲击激烈,儒家价值观与社会新价值观也处于激烈冲突中,孔子形象就出现了“丑化”“妖魔化”与“圣化”交错并存现象。(言之成理即可)总之,孔子形象的变化是不同时代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