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步步高》2017版高考历史(浙江专用)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993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步步高》2017版高考历史(浙江专用)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步步高》2017版高考历史(浙江专用)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步步高》2017版高考历史(浙江专用)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步步高》2017版高考历史(浙江专用)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步步高》2017版高考历史(浙江专用)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新步步高》2017版高考历史(浙江专用)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新步步高》2017版高考历史(浙江专用)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新步步高》2017版高考历史(浙江专用)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点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试标准1.秦的统一。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3.汉朝刺史的设置。一、“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全国1统一六国结束战乱,建立了秦王朝。2拓展疆域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微点拨时空视角巧记秦朝统一过程注意识记秦灭六国的顺序以及战国七雄在地图上的位置。巧记:“韩、赵、魏、楚、燕、齐”“喊赵薇去演戏”。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1海内为郡县微点拨关于郡县制的三种认识误区:郡与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和发展;秦亡是因为秦朝的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

2、郡县制。2法令出一3百官公卿微点拨秦朝政治特点及考点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在政治上是血缘成分在减少,“家天下”的性质在减少,具有显著的历史转折性。高考对这一内容的考查侧重于由表及里、归纳概括其特点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本质,如“表”由分封制到郡县制,“里”由地方分权制到中央集权制,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君权有限(贵族君主制)到皇权至上(专制君主制);由贵族政治(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到官僚政治(三公九卿、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命产生,不得世袭)等等。命题切入方式侧重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主题一皇权至上的中央制度创新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1史料探史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史料“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

3、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探究史料体现了皇帝制度怎样的特点?答案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权专制。2图示探史秦朝中央官制运行体制创新探究有人说,上图的架构具有民主色彩,你如何看待此观点?答案观点1:有道理;军国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形式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观点2:不同意;此种制度下皇权独尊,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权于一身,三公九卿皆为皇帝个人意志服务,谈不上有民主性。3图示解史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论从史出(1)中央官制的最大特点是以皇权为核心,专制独裁,行政运行中,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

4、其职,部分官职专为皇家设置,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2)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百官由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4重点讲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四大历史根源(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政治根源:新兴的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通过该制度来巩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3)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吸取分封制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该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4)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

5、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集百家思想,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创立该制度奠定理论基础。主题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郡县制取代分封制1史料探史地方管理体制创新史料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探究结合分封制、郡县制特点,说一说对“公之大者公天下之端”的理解。答案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地内按血缘亲疏实行世袭制,而郡县制下各级长官由皇帝任免,有任期限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2史料探史郡县制的作用史料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

6、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探究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答案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为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局面。原因: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归纳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类别分封制郡县制建立基础血缘关系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

7、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巩固了统治,但易导致分裂割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4.人物评价一分为二辩证地认识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对秦始皇的评价是“两功一过”:功指秦始皇统一国家(贡献最大)和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最深远);过指暴政。命题者往往以“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为主旨,联系美国内战、德国两次统一、“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等综合考查秦始皇统一国家的意义。1某学者认为,“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暂,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C郡国并行制 D察举制答案A解析四个备选项分别是秦代、西周、西汉、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故只有A项中央集权制

8、符合题干中“秦的统治”的要求。2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郡县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A BC D答案D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注意皇帝制度,而郡县制和分封制是地方制度,运用排除法即可否定和。3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B设立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监察监督百官。秦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地位仅次于丞

9、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4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记忆,“深刻而持久的记忆”主要是指()A完成统一 B制度创新C修筑长城 D暴政而亡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秦朝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秦朝正式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继承,所以其影响“深刻而持久”,故B项正确;自秦之后,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局面缺乏连续性,“持久”之说并不准确,故排除A项;修筑长城,暴政而亡均不能说明秦朝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排除C、D两项。考点训练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2015上海高考)在中央集

10、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A太尉 B皇帝C郡守、县令 D丞相答案C解析秦朝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与选用啬夫无关,故A项错误;皇帝直接任命地方郡守和县令、县长,与选用啬夫无关,故B项错误;郡守、县令选用啬夫管理司法和赋税征收,故C项正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与选用啬夫无关,故D项错误。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优秀”应该指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点或进步作用,故选B。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

11、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A BC D答案A解析题干“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体现的是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这一制度在政治上使皇帝的政令能够直达百姓,在经济上实现了直接按户收税,故正确;郡县长官的行政权力受中央制约,但并未削弱,故错误;将农民五户一伍,十户一什,加强了对他们人身控制,故错误,故A项正确。4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答案B解析解答抓住关

12、键语“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判断汉高祖采用郡国并行制。汉高祖认为秦朝“前世之弊”在于废分封,行郡县,一旦农民起义,无人勤王,导致速亡。宗法制自西周以来一直是古代中国重要政治制度,A项错误;汉承秦制,C、D两项错误。5“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D较好发挥监察作用答案C解析理解材料,其意思是,官吏往往有很多苛政,治政的政策和命令烦琐而且杂碎,(人民无法依从),其中大多错误在于当地的刺史,(这些刺史们)有些不守自己的

13、职责,举荐或者罢黜某个下级官员完全出于自己的私意,多干预郡县事务,私自听信他人谗言来获得吏民过失。由此可见,刺史没有较好发挥监察作用,没有依照条例办事,故C项正确,D项错误;刺史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员,但材料主旨是说明刺史没有履行自己职责,故A项错误;官员监察制度在西汉中期以前就有,故B项错误。6“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它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文中评价皇帝制度的史学方法是 ()A全面辩证的方法 B发展的方法C比较的方法 D史料解读法答案A解析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采用了全面辩证的方法,故答案为A。7钱

14、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秦以前之封建政治”特指西周分封制,结合所学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符合郡县制,“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不符合分封制,“权力高度集中”不符合分封制。故答案选C。8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材料

15、二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据钱穆秦汉史整理材料三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1)材料一中“封建”是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

16、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3)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答案(1)封建: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 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 (2)威胁:经济上,诸侯王铸造钱币,实施商品专卖,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政治上,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借以对抗中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问题: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地方行政制度。(3)影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17、逐渐加强。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可判断 “封建”是指周朝分封制;根据分封制独立性的特点分析其弊端。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的威胁。再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府,说明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变革总体上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