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980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增强社会认同,加速社会融合庄西真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尽快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最终构建出一个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社会体系。其中,在实现社会现代

2、化转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城市化进程。传统乡土社会,人们以血缘关系为轴心、以家族或宗族的形式聚集扎根在边界清晰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村落共同体。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往与接触日益频繁。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失地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新市民与城市原有市民之间由此产生更多交集。一般而言,转型适应有四种不同的结果,即同化、融合、分化和边缘化。对于转型社会的发展而言,融合无疑是一种理想的形态。社会融合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和心理层面。对于社会融合而言,最关键的应该是心理层面的融合。而要达到心理层面的融合。实现彼此之间的社会认同是基本前提。对于新市民而

3、言,社会认同意味着必须明白“我是谁”,对自己的新身份、新角色要有一个基本认知,要认识到自己是属于城市的一分子,进而思考如何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城市社会。对于原有市民而言,社会认同意味着要了解新市民的文化与习惯,并从心理上认可他们、接纳他们。就目前来看,新市民的社会认同仍然比较模糊。一方面,大部分新市民无法忘记原有身份,对新身份时常产生一定的剥离感,导致社会认同更多的是以一种“内卷化”的关系认同存在着,新市民的交往范围大多局限在原有群体之中,缺乏与外界的交往。另一方面,原有市民由于种种原因,大多仍然把新市民看作“他者”或者“局外人”,没有形成对新市民的广泛认同。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促进新老市民

4、之间的交往,使他们通过彼此之间的深入了解,实现社会认同,进而加速社会融合的进程。只有新老居民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才能实现彼此接纳以及社会认同。社会教育恰恰可以发挥这样一种交往平台和媒介的作用。由于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它并不会区分新老市民的身份,所以通过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加新老市民之间接触的机会,增进彼此之间的互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彼此之间的认同,最终促进社会融合的实现。(摘编自庄西真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教育)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失地农民在进城成为新市民之后仍继续以家族或宗族的形式居住在城市生活。B. 在新市民与城市原有市

5、民之间交集上,我们要避免产生分化和边缘化的结果。C. 在目前,因为种种原因新市民大多并没有能够融入到城市原有市民的圈子里。D. 社会教育可增强新市民和原有市民的交往互助以及社会认同,加速社会融合。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先指出加强社会融合的现实背景,接着说社会认同是心理融合的前提。B. 本文重点阐述了城市化中新市民与原有市民之间的心理层面的融合的问题。C. 第三段“一方面”“另一方面”处采用对比论证论证了社会认同问题的严重。D. 第四段指出解决新老市民之间社会认同问题的关键后,又提出了具体办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在社会转型的过

6、程中,新老市民的心理层面的融合对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具有决定性作用。B.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如果没有明确的城市市民角色意识,那么就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生活。C. 在城市化进程中,新老市民间存在隔阂而没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根源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不作为。D.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如果新老市民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就能彼此接纳,实现社会认同。【答案】1. A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

7、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失地农民在进城成为新市民之后仍继续以家族或宗族的形式居住在城市生活”错误,选项中“仍继续以家族或宗族的形式”一说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传统乡土社会,人们以血缘关系为轴心、以家族或宗族的形式聚集扎根在边界清晰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村落共同体”,接着说“一部分失地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新市民与城市原有市民之间由此产生更多交集”,并没用说这些失地农民还继续“以家族或宗族的形式居住在城市生活”。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

8、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第三段一方面另一方面处采用对比论证”错误,“对比论证”错误,从第三段来看,“一方面”是从大部分新市民的角度来分析,而“另一方面”是从原有市民角度来分析,这是两个不同角度,二者之间不是对比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9、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新市民如果没有明确的城市市民角色意识,那么就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生活”错误,“如果就”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第三段只是说“对于新市民而言,对自己的新身份、新角色要有一个基本认知,要认识到自己是属于城市的一分子,进而思考如何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城市社会”,“角色意识”和“融入城市社会”之间是递进关系,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C项,“根源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不作为”错误,选项这一信息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

10、有。D项,“如果新老市民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就能彼此接纳,实现社会认同”错误,“如果就”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只有新老居民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才能实现彼此接纳以及社会认同”,“只有才”是必备条件,即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的那个分句指出的结果,但有了所说的条件,也不一定能产生所说的结果,还要看是否具备其他的条件。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11、“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

12、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

13、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那一天是哪一天杨晓东那一天是哪一天?我不能准确地记起,只记得入冬后一个静谧的晚上,油灯上的灯花瘦了又长,长满了又瘦;火妒里的火苗一闪一闪,温暖舒适。我趴在简易的饭桌上,歪歪扭扭地在本子上写下当天学的生字。母亲衲着鞋底,油灯在偏我的方向放着。

14、突然,她停下了手中的针线,轻声地问我:“我的名字怎么写?”我刚随手在语文课本上写下一个“黄”字,母亲就连忙说:“怎么在课本上乱画,找个用过的本子,在背面写。”于是,我找了个用过的数学本,在背面一笔一画地写下“黄定秀”三个字。母亲眼盯着三个字,慢慢地放下手中的针线,拿起铅笔,在本子上一遍一遍地模仿着。母亲拿笔的姿势真不如拿针线的娴熟,但母亲极为认真,写了很久。这恐怕是母亲一生能写的三个字。母亲识字三个,却用一生写下了无尽的文字。那一天是哪一天?我还是记不太清楚,只记得阴雨连绵的初夏,子规声声,烟雨满川。放在房檐下的木盆,一会儿就接满了屋檐水。在吃水靠挑的当时,接雨水洗衣服是每个家庭主妇首先想到的

15、,母亲也不例外。木盆里泡着的是我的黄帆布书包,时不时散发出一股腥味。母亲边洗边说,这是哪条野狗跑到门上来了?因为雨淋在狗身上,常常散发出一种腥腥的味道。我便默不作声。直到晚上,我才给母亲说了实情:我上学时偷偷拿了家里一个鸡蛋,准备卖给学校附近的商店,换取两毛钱,去买包“月亮牌”方便面。我把鸡蛋装在书包里,没到学校,鸡蛋被压破了,书本连同书包都沾满了蛋液。母亲说:“我早就知道了,故意说是野狗子串来的腥味,妈是怕让你爸知道,你少不了一顿打。你以后千万不要自己悄悄拿东西,更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这是最不好的习惯。”那一天是哪一天?我仍然无法记起,只记得早饭后雪花漫天飞舞,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深冬风厉,家

16、家户户都掩门闲户,围坐在柴火炉边拉着家常。我和弟弟在雪地里开始忙乎着堆雪人。刚刚堆起雪人的身子,弟弟喊我:“哥,哥,有讨米叫花子。”我顺着声音望去,门前走来一个50岁左右的男子,头发乱蓬蓬的,驼着背,身上背着一个大破背包,上身穿着一件破棉袄,腰间用一根大拇指粗的布条捆着;两只不一样的解放鞋,用稻草绳缠了两圈,走路有点瘸;嘴巴微微张开,像是要说什么又没有说。这时,母亲出来了,问他是哪里人,他就咿呀咿呀的,原来他是个哑巴。母亲对我们说:“他肯定又冷又饿,快让他到屋里火炉边,给他热碗米饭。”他离开我们家的时候,母亲给他找了一双父亲的旧棉鞋。他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里,眼含热泪,不住地点头。那一天是哪一天

17、?我真的记不起来,只记得那是一个燥热的初秋,知了还在聒噪地喊叫。母亲被几个亲戚送了回来,走进屋,我连忙上去搀着母亲。母亲脸上毫无血色,一张灰土泛着蜡黄的脸瘦小无比,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双腿浮肿,走起路来显得僵硬和吃力;语言也显得迟钝,很想说但是又好似骨鲠在喉。那是母亲第一次出远门,和我们亲戚一块儿去河北武安的煤矿上,给工地做饭。或许是因为水土不服,或许是身体早已有了问题,短短的十几天就病倒了。送回来的那一刻,妹妹和弟弟边烧水边小声哭泣。我也是第一次看见父亲潸然落泪。那一天是哪一天那一天是哪一天?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是农历2000年7月29日。母亲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一天就是这一天,

18、在这个世界上,我、妹妹和弟弟再也没有妈妈了。(选自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年第1期)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开头划线处的环境描写,表现了环境的温暖舒适,烘托了记忆的温暖和美好,引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B. 文章写作者偷拿家里鸡蛋去换钱买方便面,写这件事意在表现母亲对我的谆谆教育,侧面表现出家境的贫寒。C. 第三段中作者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描绘一个贫苦可怜的叫花子,侧面突出了母亲的为人。D. “母亲识字三个,却用一生写下了无尽的文字”,含蓄隽永,写出母亲情怀的伟大,也在结构上领起了全文。5. 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

19、 “那一天是哪一天?”这个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结尾处又变成“那一天就是这一天”,又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C 5. 母亲是一个勤俭善良、心灵手巧、明晓事理、重视教育的伟大女性形象。从对子女的教育上,儿子偷拿鸡蛋,母亲巧妙为儿子“打掩护”并在事后教育儿子,这说明母亲在爱护儿子的同时,还重视对儿子的教育;从家务的操持上,母亲纳鞋底做针线,这表现出母亲的心灵手巧;从对待乞讨之人的态度上,母亲给热碗米饭,并送棉鞋,这表现出母亲的善良。 6. 从结构上来看,“那一天是哪一天”多次出现,紧扣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结尾以“那一天就是这一天”做出回答,让文章首尾圆和,浑然一体;从内

20、容上来看,“那一天是哪一天”表明“我”忘记了很多事情的时间,而结尾“那一天就是这一天”指的是母亲去世的那天,从忘记到记住,两者形成对比,突出母亲去世对“我”的打击之大,表现“我”对母亲离世的无限悲痛和深深怀念。【解析】【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第三段中作者用了心理描写等,描绘一个贫苦可怜的叫花子”错误,从第三段来看,作者主要运用

21、外貌和动作两种方法来描写叫花子,如“头发乱蓬蓬的,驼着背,身上背着一个大破背包,上身穿着一件破棉袄,腰间用一根大拇指粗的布条捆着;两只不一样的解放鞋,用稻草绳缠了两圈”是外貌描写,如“他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里,眼含热泪,不住地点头”是动作描写,但没用“心理描写”。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然后要到文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文中,如第一段写母亲不让“我”在课本上乱写乱画,并在本子上一遍一遍模仿写字,这可

22、以看出母亲重视孩子的学习,自己也渴望学习;从母亲拿针线的娴熟可以看出母亲的心灵手巧,从第二段接雨水洗衣服以及为“我”洗书包可以看出,母亲勤俭持家;从母亲明知儿子偷拿鸡蛋却为儿子打掩护且在之后对儿子进行教育,表现出母亲的一片爱子之心;从第三段母亲对待叫花子的态度以及叫花子的表现来看,母亲让叫花子到火炉边,并给叫花子热米饭,还送了一双旧棉鞋,这些表现出母亲的善良。考生围绕这些内容概括即可。【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那一天是哪一天?这个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结尾处又变成那一天就是这一

23、天,又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圈出题干中的引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再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作用。“那一天是哪一天”是一个问句,表明“我”对这些时间的模糊不清,而这一问句出现在每一段的开头,且是文章的标题,显而易见,这句话是文章的线索,串起文中所回顾的事件;“那一天就是这一天”出现在文章的结尾,从文中可知,“这一天”是母亲离世的日子,作者在结尾用这句话回答了前面的问句“这一天是哪一天”,前问后答,文章首尾圆和,浑然一体;由前面的忘记到最后的记住,这种反差突出母亲去世对“我”的打击之大,表现“我”对母亲离世的无限悲痛和深深怀念。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作答即可。【点睛】解答句段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

24、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结尾段一般是呼应开头,卒章显志。(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邓稼先来到办公室之前,

25、钱三强副部长心里就盘算着怎样将这个消息告诉他。对搞原子弹研制工作给个人所带来的损失,他相信邓稼先是明白的,但他有些担心邓稼先不敢接这副重担。因此,他想给邓稼先的思想上留下一段缓冲的余地。于是他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了一句半是哑谜而略微有些幽默感的话:“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说完,钱三强的目光很快地掠过邓稼先的面颊。“大炮仗?”邓稼先马上明白这是原子弹,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接着便自言自语地说:“我能行吗?”钱三强慢慢地把工作任务和意义告诉他,邓稼先很快就懂了。承担这个任务会给自己的后半生带来什么具体变化,他一时是无法预料的,但他服从了组织的调动。这天,他回家比平时

26、晚一些,因为夏日的白天很长,回家时天还很亮。邓稼先骑着自行车,一路上脑子里乱纷纷的。邓稼先轻轻地推开房门,四岁的女儿正哄逼着两岁的弟弟平平玩耍。孩子们欢笑着向他扑来,他亲了亲孩子们的小胖脸蛋儿,一切情景和平日一样。妻子许鹿希见他回来,随口说了一句:“今天怎么这么晚?”他只点点头,没有回答。入夜,邓稼先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妻子许鹿希从他下班回来就已察觉到他与往日有点不同,以为他心里顶多有点什么不大高兴的事情,大概一时半儿会就过去了。但到这个时候,她终于憋不住了,便尽量显得不甚在意地问他:“稼先,是不是有些什么事儿?”邓稼先并没有明确地答复,他不知从哪里说起。她的直觉相当细腻而准确,她看得出,稼先不

27、是忧愁和压抑,而是有点心不在焉,又似乎是心事重重,好像有好多话想说,又难以启口。许鹿希在揣度着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两个人都静静地躺着。夜,静得可怕,月光从窗外悄悄地铺进屋里来了,时间在静静地流淌。邓稼先终于率先打破沉默,声音很轻很平静很清晰。他说:“我要调动工作了。”“调到哪里呢?”“这不知道。”“干什么工作?”“不知道,也不能说。”“那么,到了新的工作地方,给我来一封信,告诉我回信的信箱,行吧?”“大概这些也都不行。”“真奇怪。”许鹿希茫然了,心里想,难道是调到敌人窝子里去了,怎么什么都不能说?接着又是一阵难耐的沉默。许鹿希似乎听到了邓稼先克制自己情绪的略微有些急促的呼吸声。邓稼先终于开了口

28、:“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家里全靠你了。”隔了一会儿,他突然用完全不同的语气坚定而自信地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听了邓稼先这句话,许鹿希仿佛一下子掉进了冰窖,虽然她什么也没有猜出来。当时许鹿希才30岁,30岁的女人要带两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还要照顾都有肺病的爷爷和奶奶,同时还有事业的追求,其困难可想而知。但许鹿希经过短暂的沉默后,毅然对他说:“放心吧,我支持你!”邓稼先明白,研制原子弹,就必须从此隐姓埋名,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公开做报告,不能出国,不能说自己在什么地方,更不能说在干什么,不能和朋友随便交往。上不告父母,

29、下不告妻子儿女,这种秘密工作的禁忌实在太多了。对于这一切,邓稼先非常明白。但当他想到这些易于使自己情绪低沉的地方,立即就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冒出来,这就是现在他终于在报效祖国的途径上走向了一条宽广的大道。(选自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邓稼先传,许鹿希,中国青年出版社)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段“盘算”表现了钱三强调动邓稼先从事原子弹研制工作时左右为难的复杂心情,暗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要做出巨大牺牲。B. 邓稼先明白了任务的内容后,“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说明此时令他最担心的是家庭、“死”以及这项任务禁忌较多的问题。C. 邓稼先回家后,“他亲了亲孩子们的小胖脸蛋儿,一切

30、情景和平日一样”,说明他极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使自己显得异常。D. 邓稼先和妻子的谈话开头显得寡言少语,原因是他不知该如何把自己决心献身于国防事业以及无法再照顾家庭的事向家人交代。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夜,静得可怕,月光从窗外悄悄地铺进屋里来了”,写夜之静,反衬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涌动,衬托出邓稼先夫妇内心复杂的情绪。B. “我要调动工作了。”“调到哪里呢?”“这不知道。“干什么工作?”“不知道,也不能说。”夫妻对话,话语简单,内蕴丰富。C. 许鹿希由面对困难的心情紧张转为对邓稼先的毅然支持,这既写出她对邓稼先的关心与她的爱国情怀,也凸显了传记内容的真实性。

31、D. “他亲了亲孩子们的小胖脸蛋儿只点点头”:邓稼先和妻儿交流用语很少,这说明了他一心只顾工作,平常没花时间去陪伴妻儿。9.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传主的形象。【答案】7. B 8. D 9. 对家庭,邓稼先是一个疼爱子女的好父亲,是一个顾及家庭的好丈夫;对国家,邓稼先是一个为国家牺牲个人利益,无私奉献的好公民;对科研,邓稼先是一个醉心科研、现身科研,并为祖国科研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

32、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说明此时令他最担心的是家庭、死以及这项任务禁忌较多的问题”错误,结合文本来看,文章第一段说“邓稼先马上明白这是原子弹,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接着便自言自语地说:我能行吗”,从他自言自语的内容来看,他此时最担心的是自己能否承担这一重大责任。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邓稼先和妻儿交流用语很少,这说明

33、了他一心只顾工作,平常没花时间去陪伴妻儿”错误,这属于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他接受了研制原子弹这一工作,也明确了工作的意义,他决心献身于祖国的国防事业,但又不知道该如何与妻子说,此时脑子里是“乱纷纷的”。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传主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传主的形象”,然后依据文本确定人物的身份,再圈出人物所做的事情以及在做事情过程中的表现,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也可以圈出作者或他人的评价。从文中来看,邓稼先是一位父亲,是一位丈夫,是一个科学家,考生可以先圈出他对待家庭的态度,如第二段对待子女的态度,“亲了亲孩子们的小胖脸蛋儿

34、,一切情景和平日一样”,这说明他是一个疼爱子女的好父亲;从第四段“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家里全靠你了”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顾及家庭的好丈夫;从他毅然接受研制原子弹的态度来看,“承担这个任务会给自己的后半生带来什么具体变化,他一时是无法预料的,但他服从了组织的调动”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当他想到这些易于使自己情绪低沉的地方,立即就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冒出来,这就是现在他终于在报效祖国的途径上走向了一条宽广的大道”,这表现出邓稼先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点睛】传主的形象或性格特点是传记文学常考的题目。传主的特点主要通过传记

35、中的有关传主的具体事例来体现。通过对传主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专注的性格;通过细节描写:和(材料)是细节描写,真实准确的刻画出传主的性格,或通过对传主细节的描写,使传主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通过侧面描写,即借助他人来对传主进行衬托;通过环境描写:通常是传主生活的社会环境。(传主)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这是造成传主(哪方面性格、特征)的原因,这是导致传主(人生轨迹)的原因。答题思路:从文中找出总共写了几件有关传主的事例,把事例按表现传主不同的方面分类,写出关键词(如坚韧、刻苦努力),再把几件事概括地写出,加上总结其相应形象的句子。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

36、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能属文,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方庆叹曰:“是必致远。”会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丁父忧,哀毁,庭中未连理。擢进士,寻拜左拾遣。俄迁左补阙。时张说为宰相,亲重之,与通谱系。会帝封泰山,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所亲摄官升山,超阶至五品。迁工部侍郎,知制诰。数乞归养,诏不许,以其弟九皋、九章为岭南刺史,岁时听给驿省家。迁中书侍郎,以母丧解,毁不胜哀,有紫芝生坐侧,白鸠、白雀巢家树。是岁,夺哀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固辞,不许。明年,迁中书令。尝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子谅劾奏门下省侍中牛仙客,其语援谶书。帝怒,杖

37、子谅于朝堂,流瀼州,死于道。九龄坐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虽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朝廷许其胜流。久之,封始兴县伯,请还展墓,病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日文献。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芴干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芴囊之设自九龄始。后帝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乎?”及为相,垂绅正芴,有大臣节。当是时,帝在位久,稍怠于政,故九龄议论必极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曰:“乱幽州者,此胡雏也。”及讨奚、契丹败,张守珪执如京师,九龄署其状曰:“穰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珪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赦之。九龄曰:“禄山狼

38、子野心,有逆相,宜即诛之,以绝后患。”帝日:“卿毋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帝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注:木连理: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是吉祥的征兆。谶书:记载预言应验的书。胡雏:时胡人的蔑称。亦特用为对后赵国石勒、唐代安禄山的蔑称。(节选自新唐书张九龄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B. 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C. 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

39、/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D. 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封泰山,就是“封禅”的意思,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之顶筑台祭天叫封,在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叫禅。B. 夺哀,即“夺情”,是指政府官员服丧期限未满,但国家临时急用人才,皇帝命令其即使服丧期限未满也要除去丧服,重新出任官职。C. 谥,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地位很高的人死后,朝廷依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给予表示褒扬的称号,如汉武帝的

40、“武”。D. 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大臣上朝时,可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记进谏的话。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九龄少年才俊。他七岁时就会写文章,十三岁时他写的书信得到广州刺史的赏识,刺史认为张九龄前程不可限量。B. 张九龄一代名相。先后担任了左拾遗、左补阙、工部侍郎、中书令、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荆州长史等职。C. 张九龄心怀旷达。因荐举周子谅被贬为荆州长史,他并不担忧害怕,也不一心盼望官复原职,仍是以研读文史自乐。D. 张九龄看人准确。他看准安禄山日后必定会反叛,必定会扰乱幽州在安禄山战败之后,他曾多次

41、建议皇上处死他。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在位久,稍怠于政,故九龄议论必极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2)帝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皇帝在位时间久了,渐渐在政事上有所懈怠,所以张九龄谈论政事一定会竭力陈说利害得失,所推荐引进的都是正直之人。(2)皇帝想到他的忠心,为他流泪,并且派遣使臣到韶州祭奠他,用重金抚恤他的家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42、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这段话是说张九龄“有风度”,别的公卿都是把笏插在腰带上,然后骑马,而张九龄则是把笏放在笏囊中,而笏囊让下人拿着,使用笏囊这种做法也就是从张九龄开始;圈出句子中名词、代词,如“九龄”“体”“风度”“公卿”“笏”“带”“之”“笏囊”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有”的宾语是“风度”,而不是“风度故事”,“故事”是古今异义,此处的意思是“旧例”,此处做状语,即“按照旧例”,应在“风度”和“故事”之间断开,排除BD两项;“搢”是动词,意思

43、是“插”,宾语是“笏”,“于带”是后置状语,应在“带”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A。【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表示褒扬的称号”错误,“谥号”可以褒,也可以贬,也或者是同情。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

44、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先后担任了左拾遗、左补阙、工部侍郎、中书令、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是“寻拜左拾遗”,第二度是“俄迁左补阙”,第三段是“迁工部侍郎”“迁中书侍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迁中书令”,第四段是“贬荆州长史”,由此可知,“中书令”应该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荆州长史”之间。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

45、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稍”,渐渐,逐渐;“怠”,松懈,懈怠;“怠于政”,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政怠”,“于”,在;“故”,所以;“议论”,评议谈论政事;“极言”,竭力陈说;“推引”,推荐引荐,“所推引”,所字结构,名词性,即“推荐引进的人”;“正人”,正派的人,正直的人。第二句中,“思”,想到;“为泣下”省略代词“之”,应为“为之泣下”,“为”是介词;“且”,并且;“遣”,派;“使”,使臣;“祭于韶州”,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韶州祭之”,“于”,到;“厚币”,拿着丰厚的礼物,用丰厚的礼物;“恤”,抚恤;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

46、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

47、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

48、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

49、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

50、略”。没有参考译文,网上也没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咏史皎然田氏门下客,冯公众中贱。一朝市义还,百代名独擅。始知下客不可轻,能使主人功业成。借问高车与珠履,何如卑贱一书生?【注】皎然:唐朝诗人。市义: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冯谖为孟尝君(田氏)收取百姓的欠债,临行,问孟尝君收账后买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差哪样就买哪样。冯谖到了薛地,假传孟尝君命令,烧掉债券,全部免除了薛地人民的欠债,算是为孟尝君购买仁义。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前两句极写冯谖地位低贱,为人轻视,这是为冯谖“名独擅”作铺垫。B. 诗人用“一朝”“百代”的时

51、间对比,写出冯谖“市义”之举意义重大。C. 咏史与杜牧泊秦淮都是属于感世抒怀、触景生情的咏史名作。D. 诗先引古事,再以“始知”引出议论,全诗述议前后勾连,逻辑严密。15. 诗的最后两句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请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借代,用“高车”“珠履”代指达官显贵;使用对比,把达官显贵与卑贱的书生进行比较,突出书生的价值;使用反问,表达诗人对卑贱书生的赞美,突出门客书生的重要性,讽谏今人要重用书生。【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

52、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咏史与杜牧泊秦淮都是属于触景生情的咏史名作”错误,皎然的这首咏史没有写景,主要是咏史,何来“触景生情”之说?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最后两句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请

53、简要分析”,然后理解最后两句的意思,看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技巧,有何效果。“借问高车与珠履,何如卑贱一书生”意思是“请问达官显贵之人哪里比得上一个卑贱的书生”,“高车”本指高大的车,显贵之人所乘坐的车子,此处代指显贵之人,“珠履”本指珠饰之履,此处也是代指显贵之人,考生可以从借代的角度分析;“借问何如”显然把显贵之人与卑贱书生进行比较,故可以从对比的角度分析;最后一句使用反问,强调突出书生的价值,还可以从反问的角度分析。【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54、(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用_句,将小人的攻击比喻为小人对自己美貌的嫉妒,接着写小人造谣诋毁我是淫邪的人的句子是_。(2)苏轼赤壁赋中“_”一句,写曹操在长江斟酒,“_”一句,表现了曹操文武兼备的风采。(3)阿房宫赋中“_,_,一两句指

55、出,如果六国统治者能体察百姓疾苦,或许六国就不至于被秦国吞并。【答案】 (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酾酒临江 (4). 横槊赋诗 (5). 使六国各爱其人 (6). 则足以拒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嫉、蛾、谣诼谓、淫、酾、槊、赋、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18年7月,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被曝光。疫苗事件,仍然让人()。近来,人们

56、在关注疫苗质量的同时,又开始重提疫苗滥用的话题。有自媒体文章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狂犬病的宣传在中国是一个惊天骗局,是()的疫苗公司与某些不良媒体以及所谓专家合作的成果!”文章引经据典,对比各国狂犬病发病率和疫苗使用数量,得出了看似很客观的结论:在中国,有超过99%的疫苗是不需要用的。真可谓()。这些文章在朋友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让人觉得中国人的很多疫苗接种是多余的。有人甚至还这样问:“_”我们接种疫苗是为了预防,而接种的结果很可能是其中的大部分疾病我们一生都不会遇到,因此可以说是“多余”了,但就像我们购买保险一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保险被“浪费”而不愿意有机会用到这份保险。针对全国狂犬病发病

57、数不断上升,并出现假疫苗致人死亡事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各地药品监管部门(),积极推进狂犬病疫苗质量跟踪检查工作,加大对狂犬病疫苗生产企业GMP跟踪检查力度,各级部门要认识到切实加强对狂犬病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督管理是确保人民用药安全与否的基本保障。17. 依次填入文中()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大惊失色 利令智昏 信誓旦旦 亡羊补牢B. 心有余悸 利欲熏心 信誓旦旦 将功补过C. 大惊失色 利令智昏 言之凿凿 将功补过D. 心有余悸 利欲熏心 言之凿凿 亡羊补牢18.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人民用药安全与否的基本保障是加强对狂犬病疫

58、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督管理。B. 加强对狂犬病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与否是人民用药安全的基本保障。C. 切实加强对狂犬病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督管理是人民用药安全的基本保障。D. 加强对狂犬病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督管理是确保人民用药安全的基本保障。19. 下列在文中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那打狂犬疫苗会产生副作用吗?B. 难道这些狂犬疫苗都是假的吗?C. 那我们还有必要打狂犬疫苗吗?D. 狂犬病宣传真的是一场阴谋吗?【答案】17. D 18. D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

59、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大惊失色”,形容十分慌张,吓得脸色都变了;“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第一处是说疫苗事件虽然过去但人们回想起来还是感到害怕,应使用“心有余悸”。“利令智昏”,因贪利而失去理智,不顾一切;“利欲熏心”,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第二处主要是说疫苗公司贪图财利而迷住心窍,应使用“利欲熏心”。“信誓旦旦”,誓言说得真实可信;“言之凿凿”,形容说话有真凭实据,而不是空泛的用语。第三处,前面说“文章引经据典,对比各国狂犬病发病率和疫苗使用数量,得出了看似很客观的结论”,此处主要是强调有根据,应使用“言之凿凿”。“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

60、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将功补过”,用建立的功绩来抵偿以前的过失。第四处,前面说“全国狂犬病发病数不断上升,并出现假疫苗致人死亡事件”,可见应是对问题进行补救,防止继续受损失,没有“功”,应使用“亡羊补牢”。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切实加强对狂犬病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督管理是确保人民用药安全与否的基本保障”,该句的主要语病是不合逻辑,前面说“切实加强”,是一种做法,后面说“安全与否”,是两种情况,属于一面对两面,AB两项都存在这一问题

61、;C项,“人民用药安全的基本保障”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动词“确保”。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有人甚至还这样问”中“甚至”说明后面的问题是紧承前面而来,而前面说“让人觉得中国人的很多疫苗接种是多余的”,既然认为是“多余的”,那紧跟着应是“还需不需要打”;再看后面,“我们接种疫苗是为了预防,而接种的结果很可能是其中的大部分疾病我们一生都不会遇到,因此可以说是多余了,但就像我们购买保险一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保险

62、被浪费而不愿意有机会用到这份保险”,从作者所作的买保险的比方来看,人们还是希望打疫苗,这应是针对前面的问题给出的回答,由此可知,横线处的问题应是“那我们还有必要打狂犬疫苗吗”,而ABD三项的内容与后面的解答不一致,故选C。【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

63、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

64、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

65、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20.下面是佛山中学高一年级的一则通告,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通告近日,有高一学生从宿舍的四、五楼对着楼下抛掷杂物,这种行为会影响楼下行人。咱们的学校是一所拥有三十多年优良传统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全体同学务必严格遵守校园规章制度,不要又有此类行为。恳请大家配合。特此通告。高一年级2018年12月28日【答案】(1)“影响楼下行人”改为“危及行人”;(2)“咱们的

66、”改为“我们”;(3)“务必”改为“必须”;(4)“不要又有”改为“杜绝”;(5)“恳请”改为“希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佛山中学高一年级的一则通告,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是否得体。作为通告,要使用书面语言,不能使用口语,如“咱们的学校”就不恰当,可以改为“我们”,“不要又有”改为“杜绝”;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如“影响楼下行人”过于啰嗦,改为“危及行人”;从通告的内容来看,用语不能过于委婉,如“务必”较委婉,可以改为“必须”,“恳请”意思是“诚恳的

67、请求”,与通告的内容不合,可以改为“希望”。【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

68、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1.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请在高一上学期所学课文中任选一篇,根据所提供的下联撰写上联,要求能概括所选课文内容或特色,上下联相应位置词语词性要相同,并在联后注明所据课文。上联:_( )下联:至人达逍遥境界(逍遥游)【答案】 (1). 勇者传不朽精神 (2). 记念刘和珍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拟写对联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高一上学期所学课文中任选一篇,根据所提供的下联撰写上联,要求能概括所选课文内容或特色,上下联

69、相应位置词语词性要相同,并在联后注明所据课文”,然后回顾高一上学期所学的课文,文中的人物形象,再分析所给的下联,把握其结构模式,最后进行拟写即可。“至人达逍遥境界”可以断为“至人/达/逍遥境界”,“至人”是偏正结构,中心词是“人”,由此可以在相应的位置填写“的人”;“达”是动词,“逍遥境界”是偏正结构,“逍遥”是修饰语,“境界”是中心词。明确了这些内容再回顾必修一和必修二中的课文,明确这些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她的不朽精神一直影响至今,如小狗包弟的作者巴金先生,他是一个勇于反思自己的智者,等等,围绕这些内容在对照所给下联进行拟写即可。四、写作(60分)22.

7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请以“这不是很好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答案】这不是很好吗都说失去了才学会珍惜,但失去,也可能带来新的收获。国庆期间,母亲打着去老家旁的一片树林里游玩的名号硬生生的把我从本该与电子产品度过的七天假期中拽了出来。但想到摆在老家里的那台超大尺寸的电脑,我还是随父母一同去了。但我的心里只想着:此次出行,不为赏景,只为游戏。父母一到家放下行李就带我走到森林。他们动作迅速的连给我看一下电脑的时间也不给。树林不远,不行一刻钟就到了,我的心就像爆米花机器中的玉米一样跳的不停,不是因为到了树林,而是心里还想着电脑。进入

71、树林,眼前充斥着红色,太红了,树叶的火红填满目光所及的一切地方,简直令人感到背后一阵寒意。脑顶还响着来自天空的合唱声,“叽叽喳喳”,让人心神不定,头皮发麻。到了吃中饭的时间,父母就带我回去了,到了我熟悉的巷口后,我便像被猎豹追逐的羚羊一样直奔回家中。回到家里,鞋子都来不及脱就直接冲上了楼,进入那间令我梦寐以求的电脑房,锁上门,摆好椅子,启动电脑,正式进入我的“虚拟世界”。我不停地敲击着键盘,点着鼠标,眼睛盯着屏幕一下也不眨。也不知过了多久,刹那间,电脑屏幕毫无征兆的暗了。我连忙赶下楼,询问原因。但父母只是“死气沉沉”地盯着我。他们仿佛被施法定住了,就连空气好像在一瞬间也都凝固了。半晌,父亲压低

72、声音说道:“现在几点了?”我一脸疑惑的说:“什么?”父亲马上提高了音量冲我说道:“现在已经三点了!”我突然一怔,我竟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三点了,这意味着我从11点开始一直玩到下午三点。面对正在气头上的父母,我实在不敢抬起头。问过奶奶后,我才知道家里停电了。不知是何种意念在操控我,我竟向母亲提出再到刚刚那片树林看看的要求。再回到那片树林,明明是一片五个小时前漫不经心走过一遍的树林,再到这竟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树林正接受午后阳光的沐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再看这片树林,与家人一起看这边树林,我不再感到背后有寒气,而是体会到艳丽的红色展现的生命的灿烂,头顶的鸟鸣不再喧闹,而是变得柔美婉转。偶然的停

73、电,让我失去了电脑,可是我却能与父母再次来到树林,与家人一起,感受大自然。这不是很好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首先解读命题的内涵。命题“这不是很好吗”是一个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即“这是很好的”,使用反问的语气强调“好”,同时也暗示考生,一开始应该感觉这样不太好,或者内心不太满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发展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或感受,最后发出“这不是很好吗”的反问。命题是一个主谓句,“这”是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很多,如离开城市投入自然的怀抱,感受自然的气息,这很好;如离开父母的怀抱感受成长的感觉,这很好;如离开旧的集体来到新的地方,感受来自他人的善意,

74、这很好;如放下手机,离开电脑,与父母交谈,与同学谈心,感受亲情友情,这很好;如冬天的寒冷中感受梅花的清香,夏天的炎阳中感受火热的力量,这很好本文的选材范围很广,可以源自自然,可以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可以是风景,可以是人情,关键是要写出其“好”在何处,从中感受到的真、善、美,感受到的积极向上的力量。然后分析体裁,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最后分析行文结构,记叙文的行文结构主要包括时序顺进式(平铺直叙式)、穿插回放式

75、(线索串珠式)、平列展开式(画面组合式)、对比映照式(抑扬褒贬式),如本题可以采取线索串珠式,如以“这不是很好吗”作为线索,串起几幅画面,展现这几幅画面的美好,并在其中融入自己对自然之力、人情之美的感受。立意方向:自然中感受力量和美好;困难中感受互助和温暖;失败中总结经验;独处中感受思想和成长。素材:就在春、夏、秋、冬四位神奇的演员表演各自的绝招时,时间老人的步子也飞快地迈动着。当冬表演结束后,一年过去了,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大地上的景物随着春夏秋冬的更替而不断地变化着。可爱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人间,那一片生机的景象便随之来到四面八方,整个世界像刚从一个漫长的睡梦中苏醒过来。百花争艳的春

76、天是充满活力的季节,烈日曝晒的夏天是富有热情的季节,瓜果飘香的秋天是极具魅力的季节,白雪飘飘的冬天是最富遐想的季节。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走过,留下圈圈年轮。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上走过,留下了什么呢?因为有志,小溪汇成了大海;因为有志,枯枝盼到春的绿叶;因为有志,人类助长了山峰的高度。让我们站在地平线上,构筑我们的梦想吧,因为我们有志,并会为梦想拼搏的,我们将会是大海、绿叶,站在山顶的那个就会是我们

77、。【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