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集训10第3单元阅读古代诗歌(1)共110分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余干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1)这首诗是怎样体现时间变化的?请具体说明。(5分)(2)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具体阐释。(6分)1(1)用“暮天”“枫叶稀”显示已是秋天的日暮时分,用城门关闭暗示夜色渐浓,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捣寒衣”的砧声,用特定的景物显示时间的推移。(2)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草木摇落,霜摧叶稀,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间和节令,又蕴含着诗人凄清、冷寂的情怀,隐隐透露
2、出一种郁郁的思乡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渔家傲欧阳修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注】本词描写一群采莲姑娘,在荡舟采莲时喝酒逗乐的情景。当(dn)作为、代替。厮相。与下句“相”互文同义。(1)词的上片描绘出了姑娘们什么样的情态?(5分)(2)词的下片运用了映衬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2(1)花底敲桨,女伴相寻,喝酒逗乐,“忽”“逡巡”“旋”三个动词,汇成一连串快速的行动节奏,描绘出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2)色彩映衬:花的红艳和
3、脸的红晕相互辉映;绿阴下醉倚,绿叶与红颜映衬。嗅觉映衬:花的馨香和酒的清香映衬。醉后绿阴下稍眠,与“红相向”“惊起望”又形成“静”与“闹”的映衬。通过多重映衬,构成了一幅美女莲中嬉戏的生动画面,抒发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11分)双调沉醉东风秋景卢挚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注。【注】潇湘画里宋代画家宋迪曾画过八幅潇湘山水图,世称潇湘八景。历代题咏者不少。潇、湘,湖南境内的两大水名。湘水流至零陵县和潇水合流,世称潇湘。这里极言潇湘两岸的风景如画。(1)此曲所写景象有怎样的特点?
4、(5分)(2)“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各化用了谁人诗文中的什么名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3(1)前五句写黄昏之景,有全景,有局部,动静结合;后两句写静夜之景,景随行程变,人在画中游。二者又有机地构成一幅幅随时空推移的动态的画面,传达出作者欣赏自然风景的惬意之情。(2)借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枯松倒挂倚绝壁”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这两个名句。前句描写悬崖之上枯松倚绝壁而倒挂的画面,既写出了枯松的奇姿,又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给人以突兀不凡之感;后句写秋天傍晚江上明丽的景物。两句一苍劲,一明丽,构成了一幅动静相衬的画面。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5、11分)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注】海湖泊。火山即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1)两首诗都写从军将士所处的环境极为严酷,其严酷各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5分)(2)两首诗的第四句都重在写人,它们描写人物时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6分)4(1)陈诗写的是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给行军带来困难;岑诗写的是在盛夏五月时火焰山炎威赫赫,常人视火山为畏途,而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必经此地,自然极其困难。两者一极冷
6、一极热,环境严酷有别。(2)“红旗直上天山雪”运用借代的方法,“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冰天雪地中行军,队伍不乱,勇猛直上,画面生机勃然,展现的是唐军将士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角声一动胡天晓”运用象征的手法,号角将胡天惊晓,实则意味着只要一声号令,唐军便可决胜,一扫黑暗,使西域重见光明。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横塘注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注】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1)全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说明。(5分)(2)这首诗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意?(6分)5(1)描写了春尽夏至暴雨过
7、后的景色。暴雨过后横塘水涨而与堤岸相平,雨水从乱山高处急泻而下;桃李花瓣零落殆尽,满眼全是青青的草色。(2)对比。将桃李与青草对比,暗示一种哲理:桃李花虽艳丽,遇暴雨即零落,生命脆弱短暂;青草虽然朴素,暴雨洗礼之后却更显生机。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1)颔联的景物描写对情感的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2)颈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6(1)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寒云”二字
8、,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友人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烘托作用。诗人回转身时,又逢暮雪霏霏,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后归家时有增无减的孤寂之感。(2)颈联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泊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表达了惜别和感世、伤怀的情感,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抒发的高潮。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临江仙注晁补之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注】这首词是作者被贬为信州(今江西上饶)酒税后所作
9、。(1)词的上片塑造了词人怎样的形象?(5分)(2)下片第一、二句构思巧妙,请具体分析。(6分)7(1)在松林捣药,到竹丛漫步,水源已到而足犹未驻,云涛四起仍茫然远眺,这似乎是一个十分恬淡超脱的隐士,但实则突出了一个胸积沉郁者的形象。(2)借怨责一只夜鸟的悲啼,倾诉出自己萦怀难解的谪居之怨、思乡之苦,既用啼声打破了上片结句营造的看似宁静的氛围,揭示出词人内心的并不宁静,又引出下文表达的怀归之情,承上启下,构思巧妙。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和淮上遇便风苏舜钦注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注】苏舜钦宋朝诗人,曾任监进奏院等职,被劾除名
10、。诗人在朝之日,就曾疾愤构陷之徒,“愤懑之气,不能自平”。(1)诗的第一句写出了淮水的什么特点?第二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2)杜甫的望岳写山本是“望”而未登,诗末却呼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立意高远。有人认为此诗也不妨解作“遇便风而生云帆沧海”之思,请结合诗的三、四句作简要分析。(6分)8(1)第一问:“浩荡”点出河宽水盛,“清”点出水色澄澈,“天共流”,写出淮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的画面,进一步突出“清”,全句写出了淮水沧波浩瀚之势。第二问:“长风万里送归舟”,诗人凭借顺风,不久即可回到阔别的故乡,真是天助,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2)由于害怕船泊喧嚣卑湿之地,才更显得“吹入沧
11、溟始自由”的可贵,畅快淋漓。诗人行程中遇顺风而想象出风助船行,吹入浩荡广阔的自由之地,这富于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使人自然地想象到诗人冲决羁绊、背负青天作逍遥游的胸怀,立意高远。而这“吹入沧溟”之想,实是诗人受到弹劾后渴望洗刷冤情、还自己清白、重获自由的思想写照。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注】秋作秋天在地里劳作。舂舂米。漂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年轻时穷困,一连多天饿着肚子钓鱼,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妈妈每天拿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
12、。(1)颔联的“苦”“寒”有双重的含义,请结合诗境具体分析。(5分)(2)诗的最后两句是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9(1)“苦”“寒”二字表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田家秋作苦”中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内心的悲苦;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接一声,“邻女夜舂寒”中的“寒”字,既用来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用来烘托邻女内心的凄凉。(2)借用典故抒情。诗中的“漂母”特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诗人,使诗人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诗人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3、11分)送魏颢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况是何况是。关城指潼关。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有人评价此诗较好地“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请结合颔联具体说明。(6分)10(1)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离别愁绪和谆谆告诫。“鸿雁不堪愁里听”,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怅惘凄切;“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对方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2)颔联中的“鸿雁”“云山”,写感官接触到的物象,是写景;“愁里听”“客中过”,由景生情,抒发忧愁情绪。全联同时又是叙述旅途的孤寂,也是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