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部分所列“理解”的4个考点和“分析综合”的3个考点(详见第10单元“考纲阐释”),主要是针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在高考中,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一般按照理解题、分析综合题、翻译题(湖北卷还有断句题)的顺序排列。为了与高考卷试题的顺序对应,我们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作了切分和整合,编写为三个单元:第11单元重点突破“理解”,第12单元重点突破“分析综合”,第13单元重点突破“古文翻译”。相关考点在对应的单元落实。“理解”能力层级所列的4个考点,本单元涉及三个: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
2、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般会单独命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考查理解和辨析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辨析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对这两个方面的考查,一般在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中落实。分析近几年高考湖北卷的试题可以发现,这三个考点是高考较为稳定的
3、考查内容。其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翻译题的形式呈现;对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考查一般会糅和在翻译题和断句题中;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考查除了会出现在翻译题和断句题中,偶尔也会出现在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选择题中。一、(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21分)廉希宪事略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
4、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
5、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氏:作为姓氏B诸贵假以劲弓 假:借给C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D明日当诣政事堂诣:前往试题
6、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所考的四个实词都是常见文言词语,C项“浼”,是“恳请、请求”义,如“央浼二位干这件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答案:C。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3分)()三发连中,诸贵惊服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方读书,略不答因令彻去坐椅及出,愧赧无人色且戒内人备酒馔ABCD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项。是叙述家族兴旺,皆官至一品,是说刘整自己惭愧。与廉希宪不同寻常的举止无关,由此可排除A、C、D项。答案:B。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7、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羁留在北方的一些南宋书生要求回家,廉希宪在皇帝面前为他们求情,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同意让这些书生回家。原文所述并非廉希宪向皇上举荐这些书生,更没有重用他
8、们的信息。答案:D。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3分)(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2分)(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4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亿”“顾”2处,每译对1处给1分。“亿”,料,猜测;“顾”,只,只是,不过。第(2)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侧立”译对给1分。“侧立”,在旁边站立,站在侧面。第(3)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肃”“录”“居止”每译对1处给1分。“肃”,恭敬,庄重;“录”,记下,记录;“居止”,住的地方,住址,住处。参
9、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参考译文廉希宪,字善甫,维吾尔族人。他于辛卯年五月二十五日在燕地出生的时候,正碰上他的父亲孝懿公任廉访使的公文刚刚下达,孝懿公高兴地说:“这孩子今后一定能光耀我们的家门,我听说古人因担任某官而获得姓氏,这不正是上天要用廉姓作为我们家族姓氏吗!我们应该顺应天命。”于是全族接受天命姓廉。廉希宪身材高大魁梧,举止非同寻常。19岁时陪同父亲孝懿公到北边觐见皇帝,因此进入朝廷侍奉世祖皇帝,也因为他聪明,有庄重的仪容,见解博大精深,世祖皇帝给予了他前所未有的恩宠。(一次)各位权贵重臣在皇帝面前比试射箭,有一位看着廉希宪,然后拿出三只箭,似乎要递给廉希宪的样子,廉公说:“你难道
10、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权贵把劲弓借给他,廉公三发三中,权贵们都非常惊讶佩服,赞扬说:“真是一个文武全才,一个前途无量的书生。”元朝初年,廉公被授予平章政事。执政的当天,中书右丞刘整因刚刚归顺元朝,担任都元帅一职,带领众多随从,前往廉公家中求见。廉公共有兄弟十人,后来都官至一品。廉公的弟弟蓟国公希贡穿着如同平民,替刘整通报。廉公当时正在读书,毫不理会。蓟国公出来后说明情况,刘整恳求蓟国公再次进去向廉公通报。廉公于是下令撤去所有的坐椅,自己据中坐下,让刘整进来。刘整行礼起身后,在旁边站立,廉公不和他说一句话。刘整请求告退,廉公对他说:“这是我私人宅院,你有什么话想要说,明日应
11、当到政事堂去说。”刘整出来后,十分羞愧面无人色。过了不久,被滞留在北方的一些南宋的读书人,饥寒交迫模样狼狈,衣帽破烂不整,拿着自己写的诗文来请求拜见廉公,廉公的兄弟都揶揄嘲笑他们,蓟国公进去替这些书生通报,廉公赶紧下令摆设坐椅,并且告诉家仆准备酒席,廉公亲自走出大门外,恭敬地迎接他们进来,陪大家面对面坐在一起,摆上酒菜。廉公非常有礼节的招待他们,并且记录下他们的住址。那些读书人只是说自己生活十分困苦,请求回到南方。廉公第二天就向皇帝禀报了这件事,皇帝也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这天晚上,廉公的兄弟们都问他说:“今天来的刘元帅,是皇上倚重信任的人,你反而轻薄地对待他;江南的穷书生,你却如此厚重地礼遇他
12、们。我们对此不能没有疑问。”廉公回答说:“我是国家的重要大臣,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影响着天下人的价值取向。刘整虽然地位尊贵,但他是一个卖国的叛臣,所以我要使他屈服并让他感到羞辱,让他知道君臣之义的重要。像这几十个贫寒的读书人,都是学习孔子儒家学说的人,在南宋,他们既不能坐在朝堂上为官,也不能参加君王的宴会,为什么非要将他们滞留在这里呢?况且如今我们的国家从荒凉的沙漠崛起,礼乐教化本就单薄脆弱,如果我再不尊崇礼遇这些读书人,那么儒家文化将要被彻底清除了。” 廉公是如此的重视继承发扬礼乐教化,这对于发扬光大儒教来说是有很大功劳的。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13、(3分)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考查形式为断句。本题选择散句,长短结合,可供辅助理解的虚词也比较少,难度有所增加。断句前先通解文意写廉希宪守母丧,再断易处,如“呕血”“既葬”等,再攻克难处。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答案: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参考译文遭遇太夫人去世,廉希宪率领全族人按照古代的礼仪办丧事,三天没有吃
14、东西,只要一悲恸就吐血,(靠人)扶着才能站起来。母亲安葬之后,他就在墓旁修建了墓庐守孝。大臣们认为(在元朝)为母亲守孝没有先例,想要极力的劝他回到朝廷,(于是)大家一起来到墓庐,听到廉公在悲伤地哭号,最终也不忍心劝他(回朝廷)。二、(2013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6分)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
15、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
16、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注】觌(d)相见。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受而籍之以归籍:登记造册B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D仍赐白
17、金万两 仍:于是,又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的能力。A.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造册。解释正确。B.典:主管,掌管。该用法在文言文中虽不常见,但可根据语境推断。C.预:有“安乐、预备、事先做准备、参与、干涉”等意思,也有“预先、事先”的意思。解释为“参与、加入”时,它是一个通假字,通“与”。本项的意思是“副帅潘美预先向他祝贺”,从语境来看,这里的“预”应该是“事先”的意思。D.仍:虚词,通常可解释为“于是”。但这里的用法比较罕见,用在“手为和药”和“赐白金万两”这两个行为之间,解释为“又”正确。答案:C。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18、3分)()A.B.C. D.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的能力。A.以:介词。表动作处置的对象,把/表行为凭借的工具,用。B.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事物”。C.何:表示疑问的代词,为什么,有什么。D.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三人称代词,他(曹彬)。B、C两项意义和用法都相同,学生很容易判断出;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法相同而意义有差别;D项两个“之”不仅意义不同,用法(即词性)也不同,符合题干要求。答案:D。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19、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C请煜入宫治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D上觉,遽诘所以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试题解读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翻译等)”的能力,重点考查翻译能力。A.关键词是“致命”“讫”。“致命”古今异义,此处“致”可理解为“传达”,“命”可理解为“命令,旨令”;“讫”当“结束”讲。如此理解符合上下文意。B.关键词是“近名”,从上下文看,曹彬接受礼物一是因为吴越人的盛情难却,二是为了避免被人误解自己拒收礼物是为了求取清廉之名。故而先接受礼物,避免有沽名钓誉之嫌;后“悉上送官”,以保证清廉之实。因此,这里的“近名”是“近于邀名”的意思,而
20、不是选项所解释的为了“得到好的名声”。 C关键词是“治装”,所给的解释合乎语境。D.“遽”“诘”“所以”都是文言文常见的词语,理解也符合文意。答案:B。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试题解读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将选项与文本的相关内容进行
21、比较和分析。D项的相关内容主要在3、5段,“心存戒备”“有所防范”在文本中没有依据,因此D项不符合文意。答案:D。10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4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的能力。该题借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来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与判断。就本题而言,潘美的“笑”与第5段中曹彬预见皇上不会马上兑现承诺相关,其心态当然是对曹彬的钦佩;太祖“笑”是自己被曹彬猜透了心思,其心态较复杂,有尴尬,也有赞许。参考答案:“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上亦大笑”:太
22、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赏识曹彬的意味。参考译文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曹彬刚满一周岁时,他的父母把各种玩具摆在席子上,看他选取什么。曹彬左手拿兵器,右手拿礼器,一会儿又拿起一枚官印,其他什么东西都不看,人们都感到惊异,认为他不寻常。(后周显德)五年,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私人相见时他人赠送的礼物,曹彬一件也没有接受。吴越人驾小船追上送礼物给他,送了好几次,曹彬仍不接受。过了一会儿说:“我若一直拒绝,就是在刻意追求清廉的名声了。”于是接受下来,一一登记后带回,全部上交官府。起初,太祖赵匡胤掌管(后周)禁军,曹彬保持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务不登门拜访。大臣们在一起宴会聚饮,
23、也很少参与,所以太祖很器重他。(北宋)建隆二年,太祖把他从平阳召回朝廷,对他说:“我过去经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故意疏远我?”曹彬叩头道歉说:“我是后周皇室的近亲,又是朝廷重臣,恭敬地任职,还唯恐招致过错,哪里敢随便结交呢?”(北宋)开宝七年,征伐江南。在长期围城期间,曹彬常常延缓军队的进攻,希望李煜出降。城池即将攻破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军务,部下诸将都来探望。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愈的,只要诸位诚心诚意地发誓,在攻下城池那天,不随便杀害一个人,我的病自然就会好了。”诸将答应了。第二天,曹彬的病情稍有好转。第三天,金陵被攻陷。李煜和他的大臣一百余人来到军营门前请罪,曹彬安慰他们,以宾客
24、的礼仪相待,请李煜回皇宫收拾行装,曹彬率数人骑马守候在宫门外。旁边的人悄悄对他说:“李煜进宫一旦发生意外,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没有决断,必定不会自杀。”李煜和他的大臣终于得以保全性命。当初,曹彬率军出征李煜的时候,太祖对他说:“等打败李煜,应该封你为使相。”副统帅潘美预先向他道贺,曹彬说:“不会是这样。这次出征,仰仗皇上的天威,遵循朝廷的谋略,才能成功,我有什么功劳?更何况使相是最高的品级啊。”潘美说:“为什么这么说呢?”曹彬答道:“太原还没有平定呢。”回师还朝,献上俘虏。太祖对曹彬说:“本来应该封你为使相,但是刘继元还没有平定,暂时还得等等。”听到这话,潘美偷偷地看着曹彬微笑
25、。太祖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照实回答。太祖也大笑,于是赏赐给曹彬钱20万。曹彬退朝后说:“人生在世何必位至使相,好官职也不过是多得些钱罢了。”咸平二年,曹彬患病,真宗乘车亲临府第探视病情,亲手为他调药,又赐给他白银万两。六月去世,终年69岁。真宗亲临吊唁,为他哭得很悲伤。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原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详见“附录”),大体可视为“常见文言实词”的范围。考查的重点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如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形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种语言
26、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不敢倍德”(鸿门宴)中,“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中学教材里把一些古今字也纳入通假字的范畴(如“莫”是“暮”的古字,现被当作通假字)。通假字以同音替代为最常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现今已不同音了。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生”通“性”,其声母、韵母、声调现在都不相同了。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可能是某个字的通假字。题1:(2013江西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题例
27、仅列试题中与讲解相关的部分。下同。编者)D昏礼宜昏昏:结婚。试题解析联系上文可以知道,这里的“昏礼”其实就是“婚礼”,前一个“昏”同“婚”,解释为“结婚”,正确。题2:(2012全国新课标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试题解析D项考查的实际上就是通假字。“阙”应通“缺”,解释为“空缺,缺少”。D项解释错误。2一词多义。文言文中的实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在词典中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如师说中的“师”,在不同的句子中就有不同的意思,在“古之学者必有师”中作名词,指“老师”;在“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中作动词,是“
28、学习”的意思。题:(2013全国新课标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撰写。C深昧求贤之意也 昧:冒犯。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恣:任意。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其含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结合句意甚至上下文加以理解。考查的4个文言实词在词典中都有多个义项。“代”,有“代替、代理、置换、朝代、一代代”等义项,A项是介绍李揆的籍贯、身世,因此“代”解释为“世世”正确。“属”,有sh、zh两种读音,读sh时有“同一家族、类别、是”等义项,读zh
29、时有“连缀、嘱咐、劝酒”等义项;B项中的“属”应读zh,是“连缀”的意思,引申为“撰写”,可从“衡少善属文”(张衡传)中迁移。“昧”,可以解释为“暗,不明”,如“幽昧”;可以解释为“糊涂”,如“愚昧”;可以解释为“隐藏”,如“暧昧”;可以解释为“冒犯”,如“冒昧”。C项中的“深昧求贤之意”,根据上下文意,应理解为“严重违背了求取贤才的意图”,其中的“昧”是“违背”的意思。不能解释为“冒犯”。D项中的“恣”,有“放纵、无拘束”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任意、随意”。答案:C。可见,准确理解某个文言实词,不能脱离语境,应根据文意推断该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3古今异义词。历史在演进,语言也在演变。很多词的
30、词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演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词义扩大。如“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由专名变成通名,泛指一切河流。第二,词义缩小。如“谷”,原是谷类的总名,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了。第三,词义转移。如“信”,古代指送信的人,后来“信”由“音信”的意思转指“书信”,而“信使”的意思必须“信”和“使”二字连用,单用就没有这个意思了。第四,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就是“凶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第五,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之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第六,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指地位低下,见识
31、浅陋,无贬义,现在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第七,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汉语词汇中的这部分词,古今都在使用,但意义已有不同,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现象。这部分词也是考查的主要对象。碰到这类词,部分考生容易犯望文生义、以今释古的错误。题1:(2013安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亲戚:父母试题解析现在的“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一般不包括父母。而文言文中的“亲戚”一般指“内外亲属”,父母兄弟皆可称;有时特指父母。A项中将“亲戚”与“昆弟”并列,将“亲戚”解释为“父母”,正确。题2:(2012全国新课标卷)对下列
32、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试题解析“怀”释为“衔恨”,符合语境。但“怀”的现代词典义中就没有“衔恨”这个义项。“古今异义”也经常在翻译题中考查。题3:(2013安徽卷)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试题解析这里的“中国”就是古今异义词,在该句中它是指“中原地区”,如果把它等同于现在的“中国”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尉佗所踞的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只是现在中国的一部分。参考译文: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就比不上汉王!4偏义复词。古汉语中有一些由两个近义的或同类的或互为反义的单音节
33、词素组成的复合词。在具体语境中,这类复合词中的一个词素有时只起陪衬作用,它所表示的意义虚化甚至消失了,整个词语的意义只由另一个词素来承担,在使用中呈现这种特点的复合词就叫做偏义复词。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只有“异”的意义,“同”为衬字。考生对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不可掉以轻心。对偏义复词的考查,一般只出现在翻译题中。题: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试题解析这道翻译题中的“出入”为偏义复词。“出入”,偏在“入”。参考译文:防备别的盗贼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例1:(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姚敬恒先生事略清全祖
34、望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
35、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敬恒对曰:“游魂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
36、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注】孤露父亡无所荫庇。市廛(chn)店铺集中的地方。时通“伺”。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敬恒皇恐,长跪谢谢:感谢B访以海上事 访:询问C闽督肃然颔之 颔:点头同意D遂以此落其家 落:使衰败思维导引此题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A.“谢”在今天常用于“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予表示感激”,但在文言中多为“认错、道歉、推辞、凋
37、落”等意义。此处是姚敬恒用成色不好的银子做买卖,引起母亲的强烈不满,他因此向母亲认错、道歉,因此A项中“谢”应是“认错”之义。B.“访”有“询问、调查、探问”等多种意思,这里是闽督姚公向姚敬恒咨询“海上事”,从后文姚敬恒回答的内容可以推知,“访以海上事”的“访”应是“询问”的意思。C.“颔”的本义是“下巴”,引申义是“点头”表示同意,其实也可以视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由前一句的“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可知,姚敬恒家境日益困窘,这里的“落”有“衰败”的意思;“落”后带有宾语“其家”,可见是使动用法,“使衰败”的意思。答案:A。就这一阅读文本,我们还可以就其他“常见文言实词”命制试
38、题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敬恒皇恐 皇:非常。B潜斋雅爱之 雅:高雅。C泊然自晦 晦:隐藏。D闽督姚公盛延之 延:推荐。思维导引本题重点考查辨析通假字及多义词。A.“皇”通“惶”,“皇恐”即“惶恐”。解释为“非常”不准确。B.“雅”有“非常、十分”的意思,也有“平日、向来”的意思,这两个义项在文中都说得通。“高雅”为今义。C.“晦”解释为“隐藏”正确。D.“延”本是“延长、伸展”的意思,又可作“邀请”讲,如“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陶渊明桃花源记),再引申为“招待”。“闽督姚公盛延之”的下文是闽督咨询台湾事宜,没有出现敬恒得到推荐的结果,如果把“延”解释为“推荐”,
39、显然不正确。因此,这里的“延”是“招待”的意思,“盛延”即“盛情款待”。答案:C。例3.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以勉学者B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C潜斋不肯轻受人物 D复摭拾其事以传之思维导引本题重点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A.“学者”在本文中是指“求学的人”,今义多指“学有成就的人”。B.“十一”文中指“十分之一”,今义指基数词“11”。C.“人物”在文中是两个词,即“别人的财物”;而今义用作一个词,即“指被描写的人或有突出贡献的人、有才能之人”等。D.“摭拾”古今意义相同,意思是“拾取,搜集”。高考试卷一般不用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古今异义词,而是糅和在翻译题中考查。答案:D。
40、参考译文李二曲集中另外辑录前代讲学的各位士人,有的出身于农工商贾之中,共编为一卷,用来勉励后学之人。以我最近所听到的一些事情来看,近来应潜斋的高才弟子有叫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的,都没有靠父母的荫庇,而成为儒家学者。凌嘉印、沈文则的名声尤其高,记载于沈端恪公为他们作的传记里,而姚敬恒亲身践行潜斋教诲,和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姚敬恒,名叫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姚家,是杭州的名门大族。姚敬恒年少时死了父亲,他母亲有贤德。姚敬恒不去应考科举,隐身在集市之中,经营小本微利的生意来养家。他母亲有一天看见他买进蚕丝,(使用的)银子成色不好,非常生气,说:“你也做这种卑劣的事情吗?我对你
41、很失望。”姚敬恒非常恐慌,长跪在地上向母亲认错,请求改正自己的行为。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每天朗诵大学一遍,应潜斋先生一向喜欢他。他一言一行,都牢记老师的教诲,淡泊名利隐藏自己的德行,凡事都以回归到淳厚的本性来对待。沈甸华先生去世,应潜斋两天不吃饭,姚敬恒问道:“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应潜斋长叹道:“是因为没办法为他办丧事啊。”姚敬恒说:“请让我替先生为他做这件事。”后来殡葬开销都是他一手拿出来的。应潜斋不肯轻易接受他人财物,只有姚敬恒送的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不义之财啊。”然而姚敬恒也不敢拿出更多东西给他,每次观察到他钱物匮乏时才给他,终其一生没有改变
42、。应潜斋死后,姚敬恒按照古代师生的礼节来办丧事。姚江黄晦木先生看人很少有符合他心意的,唯独看见姚敬恒就赞许他,说:“他是特立独行一类人的传记中应该记载的人物啊。”姚敬恒曾经到福建一带游学,福建总督姚公盛情款待他,询问他平定台湾的事情。姚敬恒回答道:“苟延残喘的郑氏政权没多久就会被平定的。但是福建老百姓财力枯竭,您怎么来休养民力?”福建总督听后肃然点头。然而因为四处求学问道的缘故,他经营的小生意没什么收益增加,再加上经常施舍,渐渐入不敷出,因为这种状况而使家道衰败。晚年因为冤假罪名被关押在牢狱,宪使到监狱中审察囚犯,姚敬恒正朗诵大学,宪使认为他很奇特,进入他的牢室,看见他几案上都是二程、张载的书
43、籍,于是喊他一块坐下谈论这些书,宪使很是吃惊,当天就释放了他。然而姚敬恒最终因为贫穷而死。他生平做事,只在亲为,不写书,因此了解他的人很少。我在潜斋墓表里给他附记了一篇志,又搜集他的一些轶事为他作传,来跟凌嘉印、沈文则的传文相配,暂且等待以后有李二曲这样的人来记载整理他的事迹。可惜的是访求他母亲的姓氏,竟然没有访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经常用到以下一些推断方法。1双音词推断法。古汉语词汇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词汇多双音节词。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联系。推断某个单音节实词的含义时可以将其扩充为双音节词,再依据语境取舍。如:朝朝阳(朝:早晨)、朝
44、廷、朝见、朝代等,辞言辞、文辞、推辞、辞让、告辞等等。2字形分析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由“形旁”与“声旁”组合而成。“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形旁”往往能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有效信息。如“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橹”从“木”旁,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它的大意为“木制的船具”;“不刊之论”的“刊”,形旁从“刀”,由此可推断其意义应该与“刀”有关(刀削竹简以改错)。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中的“造”字,形旁为“辶”,含有“走”的意思,联系“造”后面的文字“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
45、意不符;“过”也同理,形旁为“辶”,也可译为“拜访”,如“过故人庄”。还有文言文中常见的“牒”字,也是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纸没有发明时,古人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因此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大多与“文件、文书”有关。对于不熟悉的形声字,如果能从字形去分析推断,常会有茅塞顿开的惊喜。3结构分析推断法。对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词性,明确“身份”,推断词义。古人为文往往追求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大多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我们可以据此推断词语的含义。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46、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形旁从“足”,由此即可大致推断为小步(实为“半步”);再如“追亡逐北”中“亡”与“北”对应,由“亡”的意思也可推知“北”在此处也指“逃亡的军队”;再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用”“以”对应,均为“被任用”之意;又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中,“腰”与“戴”(头戴)对应,可推断“腰”用作动词,其义为“腰佩”。4成语联想推断法。不少成语源自古籍,其中很多词保留着古汉语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借助我们熟知的成语,对阅读材料中的文言实词的词义作推断或印证,有时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如从成语“日薄西山”中“薄”的含义,可推知“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中的“薄”为“迫近
47、、接近”的意思。5课文知识迁移推断法。试题中考查的一些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我们可以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这些知识迁移到解题的实践之中。例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实词题中“属”的含义,在课文中就出现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考试说明列出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详见“附录”)明确界定了高考的范围。备考时要熟悉这18个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虚词有时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如“与”,同样译作“和、跟、同”时,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有时用法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之”,同样作代词时,所代对象却大不相同。所谓“理解用法”,
48、就是辨识词性,看它是用作连词还是介词、助词还是代词等。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来指代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见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但用作代词的这些词,往往还兼具其他的词性和用法。如“而”还用作连词,“其”还用作副词,等等。在特定语境中应首先辨识某一虚词是不是代词,确认是代词后,再辨析它指代的具体对象。2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与这些词或词组组成介词结构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3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副词是用来修饰
49、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则”等。4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5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表达某种语气,或起结构作用、调节音节作用的词。常见的助词有“之”“乎”“者”“也”“所”等。6兼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词,常见的有“焉”“诸”“盍”“叵”等。如“青麻头伏焉”,“焉”是“于之”之义,释为“在那里”。如“投诸渤海之尾”,“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
50、音词,“诸”就是“之于”。再如“盍各言尔志”,“盍”就是“何不”的意思。又如“居心叵测”,“叵”就是“不可”。例1:(2013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思维导引本题4个选项的8个句子都选自文本材料。A.“议以咏首荐”是指郡里举荐进士,把张咏作为首选推荐,“以”用作介词,“把”的意思;“以故”可以看作固定结构,是“因为”的意思,因此,这里的“以”用作介词,表示原因。B.“咏引前事为言”是张咏拿以前的事情跟(皇上)说,“为”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向,可译为“向、对、朝”;“为所”是固定结构,表被动,“为”用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51、。C.“(咏)遂敦勉(之)就举”与“三人者悉登科”是接连发生的两件事,“而”用作连词,表顺承;“宽其罚”与“遣之”是接连发生的两件事,“而”用作连词,表顺承。上下两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D.“饥者八九”是指饥饿的人十之八九,挨饿的人很多,“者”,用作代词,表“的人”;“求霖者三十年”的主语是“张咏”,即张咏寻找傅霖30年,“者”用作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答案:C。例2:(2013天津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思维导引本题每组的第一个句子选自文本材料,第二个句子选自学过的课文。这就要求备考时关注课文中的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将它们弄懂并熟记在
52、心。A.以:连词,表目的,来,用来/是省略句,即“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以”是介词,表原因,因为。B.为:动词,做/介词,替,给。C.乃:都作副词,表顺承,于是,就。D.而:“无甚增益”指收入不高,“无甚增益”与“勤施”间意思发生转折,所以“而”用作连词,表转折/“烟光凝”与“暮山紫”是同时呈现的不同景象,因此“而”用作连词,表并列关系。答案:C。例3:(2013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思维导引本题每组的第一个句子选自试卷上的阅读材料,第二个句子选自学过的课文。A.“良”指“良材”,“且”连接“材”与“良”,是连词,表递进关系/“且”用
53、作副词,表示“将要”的意思。B.两个句子中的“也”,都是用在句中,表语气的停顿。C.上文是说现在难以推广并教育乡人以至天下人,“人愚也,则愚矣”是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因此,“则”用作连词,表承接,可译为“那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则”是连词,表转折,义为“却”。D.“莫之与”是宾语前置句式,即“莫与之”,“之”是代词,指代“求文者”/“年岁之不吾与”用作“恐”(担心)的宾语,因此“之”放在主语“年岁”与谓语成分“不吾与”之间,表示取消这个主谓短语的独立性。答案:B。解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试题,可运用如下几种方法:1语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整体意思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4、。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根据句意“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就可以确定“以”是介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又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根据句意“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复仇的心愿”,就可以确定“其”在这里是表达期望的语气,用作副词,“一定”(或“千万”)的意思。2位置推断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据此可推断它的意义和用法。比如“也”,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也”表判断语气。“也”如果用在句子中间,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中的“也”。3
55、语法分析法。同一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例如“之”,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名词之间,则为指示代词“这样”,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之”;如果处在主谓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中的“之”。在阅读实践中,部分考生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把虚词的连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混淆。如“虽然”,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有两种意思:虽然这样,即使这样。在现代汉语中则只是一个双音节词。用今义释古义。如把“始皇既没”(过秦论)中的“既
56、”解作“既然”,其实,“既”在句中是“在之后”的意思;把“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中的“无”解作“没有”,其实“无”在该句中是“无论”的意思。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们将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拆分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分别讲解。编者)考试说明列举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重要能力,对这一能力的考查,主要在文言句子的翻译中落实。1判断句。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有用“者,也”的,其中
57、“者”一般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2)用副词“乃”“即”“则”“皆”“耳”等表示判断。(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注意:古汉语中用“是”表判断的并不多见,“是”主要作代词用。)(4)用“非”“未”等表示否定判断。(5)无标志词的判断。既不用判断词或副词,也不用语气词,仅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题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试题解析是典型的“者,也”式判断句。中的“者”与“假舟楫”构成“者”字结构的名词短语,“也”表示陈述语气,可见有“者”“也”的句子也不一定是判断句,应仔细辨析。参考
58、译文: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借助船和桨的人,不一定擅长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题2:(2013山东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能凌岁寒而不易其行者,非松也耶!试题解析此句中的“非”表否定判断,句中的“者”与“能凌岁寒而不易其行”构成“者”字结构,“也”在句中表否定判断的语气。参考译文: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题3:(2011辽宁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试题解析“为国劳臣”句中,动词“为”表示判断。参考译文: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30来年。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59、。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试题解析此句中的“其先赵郡人”是无标志的判断句,译时要补出判断词。参考译文: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2被动句。古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直接用“被”字,而常用“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见于”式,此外还有无任何标志词的被动句。题1:(2011重庆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试题解析“此辈迫饥寒为盗”中的“迫”之后,省略了介词“于”,“迫饥寒”即“被饥寒逼迫”。参考译文:这些人是被饥寒逼迫而做盗贼,安抚他们很容易题2:(2012四川卷)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世即我用,而我奚
60、以为用?试题解析句中的“为”表被动,“为”后承前省略了“用”的主动者“世间”。参考译文: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被世间用呢?题3:(2012辽宁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试题解析句中的“为所”表被动。参考译文:后来(周)因醉酒的过失被有司检举,皇上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题4:(2012山东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试题解析句中的“见”表被动,“甚见亲信”即“非常被亲近信任”。参考译文: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非常被亲近信任。题5:把下面的句子
61、翻译成现代汉语。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试题解析句中的“不容”,独立地看,是“不容纳”之义,但联系上下文,则应解释为“不被容纳(接受)”。这是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参考译文:他的品行清廉,所以一直到死也不能被容纳。3变式句。原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知识短文文言常用句式,将语序与现代汉语一般句式不同的文言句式统称为“变式句”,重点讲解了“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4种句式。考试说明只列出了“宾语前置”一种变式句,其实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并不只此一种,所以,本书将文言文中几种主要的变式句一并列出讲练。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提高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题1
6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试题解析该句是主语后置。“甚矣”是“乌纱之横”与“皂隶之俗”的谓语。参考译文:官吏的专横、差役的粗俗,也太过分了啊!题2:(2012上海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苟,子何欲?试题解析此句中“子何欲”是宾语前置句式,即“子欲何”,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用作宾语时前置。参考译文:如果是这样,先生还想说什么呢?题3:(2011全国大纲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试题解析此句中“不职有司数十辈”为定语后置式,“数十辈”是“不职有司”的定语,即“数十辈不职有司”。参考译文: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了
63、几十位不称职的官员,各个部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题4:(2011山东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勿惧以罪,勿止以力。试题解析这里“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是介词结构后置,“以罪”用作“惧”的状语,“以力”用作“止”的状语。“勿惧以罪”即“勿以罪惧”,“勿止以力”即“勿以力止”。参考译文:不用刑罚恐吓他们,不用强力禁止他们。4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成分,是文言文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如果对此缺乏识别能力,在阅读中就可能张冠李戴,甚至颠倒逻辑关系。成分省略的类别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题1:(2013湖北卷)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整展拜
64、起,侧立,不予之一言。试题解析此句“不予之一言”省略了主语“廉希宪”。参考译文:刘整行礼起身后,在旁边站立,(廉公)不和他说一句话。题2:(2013安徽卷)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试题解析“吾不起中国”中的“起”之后,省略了介词“于”。“故王此”中的“王”之后,省略了介词“于”。参考译文: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5固定结构。常见的固定结构有:“有所”“无所”“所以”“直耳”“无乃乎”等等。它们的搭配形式固定,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古文时不能分开来理解。掌握常见的固定结构,有助于提高“理解并翻译
65、文中的句子”的能力。题1:(2011四川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试题解析“得非乎”是常见的固定结构,可翻译为“莫不是吧”。类似的结构还有“得无乎”,可翻译为“恐怕吧”或者“是不是呢”。参考译文: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吧?”题2:(2012江西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试题解析“所以”也是一个常见的固定结构,在这里是“用来”的意思。参考译文:学田(的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例1:
66、(2013天津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例2:(2013浙江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例3:(2013广东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思维导引以上三例覆盖的考点很多,既有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又有对省略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固定结构等的考查。例1的“朋友之丧而若此”是省略句,“而若此”既省略了主语,又省略了谓语动词,即“(你)而若此(悲伤)”。“无乃”是固定结构,“恐怕”的意思。例2的“劳于求”“密于法”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式,即“于求
67、劳”“于法密”。“若今之患哉”是省略句,“若今”之前省略了谓语动词“导致”。例3中“傅先生天下贤士”是判断句,“吾尚不得为友”是省略句,即“吾尚不得(与之)为友”。参考译文:(例1)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例2)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例3)傅先生是天下的贤士,我尚且不能跟他结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对他直呼其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这类试题的解题方法通常有如下两种。1格式对应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和变式句。在古文中,这些句式大多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例如:判断句有“者
68、,也”“者,”“也,”等格式,被动句有“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格式。变式句也有规律可循,如“宾语前置”,常见的有否定句和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常在后置的定语前加“之”或在定语后加“者”;“介词结构后置”,有介词“于”“以”等作标志。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不难将古汉语中的特殊句式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常规句式。2标志性词语判定法。有的虚词是构成某种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式标志词,可以提高答题准确率。如表示被动的“见”“为”“为所”“于”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表示定语后置的“之”(如“蚓无爪牙之利,
69、筋骨之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特指词类活用的现象。文言文中,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如名词用为动词),并进而产生出适合于特定语境的意义,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作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对于词类活用,高考可能用解释加点词语的方式设题考查,也可能在翻译题中考查。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文言文中名
70、词若处在谓语的位置,而且句中又没有其他动词或形容词,即是活用为动词。例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目”用作动词,是“用眼睛示意”的意思。题1:(2013江西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华生者,世家江北。试题解析“家”,本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动词了,意为“居住”。参考译文:有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题2:(2012江苏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试题解析“礼”本为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是“以礼相待”的意思。参考译文:(王蒙正)了解苏公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2)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
71、动用法,是指名词不仅活用为动词,而且该名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使宾语产生的。例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中的“肉骨”,意思是“使白骨长出肉来”。此处的“肉”用作动词,但不能直接翻译为“长出肉来”,而要译为“使长出肉来”,因为“肉”的“长出”,不是“骨”的主动行为,而是在外力(即主语)的作用下产生的。题1:(2013福建卷)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试题解析据文意,是韩愈登华山,到了绝顶上却无法下来了,嚎啕大哭,县吏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那么,“下”就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参考译文: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
72、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题2:(2012天津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寿:使长寿试题解析D项“可以寿世者”中的“寿”为名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长寿”正确。整个句子可译为:可以救人并且使世人长寿的(高明医方)。(3)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为”的意思,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认为怎样”“当作什么”,是“主语”主观上的想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例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客观上仲永的父亲不是宾客,是“邑人”把他当作宾客对待。又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
73、”“友”都是意动用法,全句可译为:把鱼虾当作(我的)伴侣,把麋鹿当作(我的)朋友。(4)名词用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指的是名词直接出现在动词前面用来修饰、限制动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的一种用法。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中的“犬”,用在动词“坐”之前,描写另一只狼坐的姿态,作“坐”的状语。全句可译为: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则像狗一样坐在(他)前面。2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用动词代表与某一行为动作有关的人或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用法。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中的“出”“入”,就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作“出产的东西”“收入
74、的东西”讲。题:(2012湖南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试题解析“动”本为动词,这里用作名词,“举动”的意思。参考译文: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与名词的使动用法相似。动词和它的宾语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大多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句式。题:(2012山东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试题
75、解析此句中的“感动左右”即“使左右感动”,“感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参考译文:(阴兴)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光武帝就听从了他。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本是用来描写人和事物(包括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而在古汉语中,有时被描写的对象没有出现,或者是被省略了,描写的对象被特定的形容词所取代,那么,形容词就活用为名词了。如“尊贤而重士”(过秦论)中的“贤”,本身是形容词,是“贤能”“优秀”的意思,这里指“贤能的人”“优秀的人”,活用为名词,充当宾语。题:(2013湖南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试题解析“旧
76、”,形容词,这里作名词,指“旧交(老朋友)”。参考译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在句中活用为一般动词。如“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中的“明”,本是形容词,句中用作动词,意为“照明”。又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句中加点的形容词“老”“幼”,活用为一般动词,可翻译为“尊敬”“爱抚”。全句可译为:尊敬自己的长辈,(把这种孝心)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女,(把这种爱心)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女。(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当一个形容词作使动用法时,这个活用了的
77、形容词表示的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呈现的性质或状态,这个性质或状态是在“主语”推动下产生的。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凄”“寒”,表现的就是宾语“神”“骨”在小石潭清冷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也可以说是作者当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可以直译为“使人的心灵感到凄凉,使人的身体感到寒冷”。题:(2011福建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为“一柱”,可乎?试题解析句中的“新”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新”,就是将那个亭子修葺之后使那个亭子焕然一新。参考译文:我为你翻新那座亭子,并更名为“一柱”,可以吗?(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
78、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美”,意为“认为美”,邹忌的外貌在他妻子的心目中呈现的状态是“美”,全句的意思是“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题:(2009浙江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B凶其身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试题解析A、B、D三项中加点的词都是使动用法,C项的“薄”与“厚”意思相对,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薄”的意思。答案:C。例1:(2013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科举考中B推辱主帅 推
79、:追究C不痛绳之 绳:捆绑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思维导引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以及词类活用等现象。A.“第”本来是“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是名词,这里与“未”一起作句子的谓语,活用作动词,解释为“科举考中”正确。B.“推”解释为“追究”符合此处语境。C.“绳”在句中带有宾语“之”,做谓语,用作动词,但把“绳”解释为“捆绑”不合此处语境。文中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不痛绳之,无以为禁”,“不痛绳之”的后果是“无法禁止”,所以“绳”应理解为“约束、制裁”。其实,这里的“绳”的意思可从“绳之以法”中迁移。D.“知”解释为“掌管”正确,类似的用法还有“知州”“知县”。答案:C。例2:(2013广东卷)将下列
80、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思维导引本题涉及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考查。“活”是使动用法,即“使活”,“自活”即“使自己活下来”。“蜂聚”的“蜂”修饰动词“聚”,是名词直接用作状语,意为“像蜜蜂一样”,形容众多。“名之”的“名”用作动词。“名”用作动词一般作“命名、称呼”讲,而“敢名之”是张咏对阍吏所禀告的“傅霖请见”这句话的斥责,因此,这里的“名”是“直呼其名”的意思。参考译文:(这些人)如果不以贩卖私盐来活命,一旦纷纷聚集起来做盗贼,那么祸患就更严重了。傅先生是天下的贤士,我尚且不能跟他结成朋友,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其名
81、!例3:(2013天津卷)(文本姚敬恒先生事略见第99页)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思维导引本题涉及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考查,重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作动词。“宪使异之”的“异”带有宾语“之”(敬恒),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意动用法,“以为异”,即“认为很奇特”。“语之”的“之”指代“程、张之书”,因此,“语”名词用作动词,是“谈论”的意思。参考译文:宪使进入牢中看囚犯时,姚敬恒正在朗诵大学,宪使认为他很奇特,进入牢内,看到桌上都是二程、张载的书,喊他坐下谈论这些书,宪使很吃惊,当天就把他释放
82、了。要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辨清它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我们知道,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多作状语、定语,动词多作谓语。如果一个词语出现在不相对应的位置上,就要考虑它是否被活用了。1主语和宾语位置。主语和宾语一般都由名词、代词充当。当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了。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至”本来为动词,这里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了,就活用作名词“到的人”了。又如“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归去来兮辞)中,“幼”本为形容词,这里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了,就活用作名词“小孩子”。2谓语位置。谓语通常情况下由动词来充当。当名词、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时,就
83、活用为动词了。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刃”为名词,出现在谓语位置上,活用为动词,是“杀”的意思。又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氓)中,“黄”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变黄”;在“项伯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善”是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留侯张良”,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是“善待”的意思。3状语位置。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主语),那就是动作的修饰语(状语),名词处在动词前又不是主语,那么只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名词“兄”并不作主语,在这里是“事”的修饰语,即用作状语,意为“像对待兄长一样”。板块一文言实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
84、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通“挡”,抵挡。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返回。D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答案B(本题重点考查通假字的使用。当:读dn,对等,比得上,不是通假字。)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B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雕刻。D不能喻之于怀 喻:比喻。答案D(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喻:明白。)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悟:感悟。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85、然 如:往,到。C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违:耽误。答案A(本题重点考查通假字。悟:通“晤”,面对面。)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启:告诉,禀告。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至、及。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谬:错误。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快。答案D(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疾:强,这里指声音大。)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抵抗。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D好古文,六
86、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普遍。答案B(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抗:匹敌,相当。)6解释下列句子中“顾”的含义。相如顾召赵御史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参考答案回头看。顾虑,顾及。看望,拜访。表轻微的转折,只不过。表反问,难道。(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快:畅快。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畜:牲畜。C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D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负:倚仗。答案B(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畜:畜养。)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
87、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答案C(本题重点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切齿:古今义都表示痛恨。A.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B.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D.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夫妻关系。)9解释下列句子中“道”的含义。有碑仆道何可胜道也哉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参考答案名词,道路。动词,说。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道德,道义。(本题考查一词多义。)10解释下列句子中“信”的含义。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忌不自信小信未孚,神弗
88、福也信可乐也低眉信手续续弹欲信大义于天下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参考答案动词,信任。动词,相信。名词,诚意。副词,确实,实在。动词,放任,随便。动词,通“伸”。动词,守信用。名词,凭信之物。(本题考查一词多义。)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再拜献大王足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举酒欲饮无管弦予左迁九江司马参考答案拜两次,表示恭敬的礼节。太子所住的地方,借指太子。借指音乐。降职。(本题在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同时,也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加点词语在文言文中有特定含义,不可用今天的意思套用。)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爽快。B收天下之兵,聚
89、之咸阳 兵:军队。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免除。D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赂:赠送礼物。答案D(本题重点考查古今异义。A.爽:差错。B.兵:武器。C.除:授予官职。)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均:权衡。B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幸:希望。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D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被缠绕。答案C(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当:判处。)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B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谏:挽回。C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待:等待。D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彩:阳光。
90、答案C(本题考查多义词。待:凭借。)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B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D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答案C(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看不起。A.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达爱情的语言。B.辛苦:古义,辛酸悲苦;今义,不轻松,多指工作和劳作的感受。D.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来往和运输。)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C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D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答案D本题考查古
91、今异义词。戏弄:捉弄、耍弄。A.以为:古义,这里是省略句,即“以(之)为”,“把作为”;今义,认为。B.偏袒:古义,这里是“袒露一只臂膀”的意思;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C.果然:古义,这里是“饱足的样子”的意思;今义,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答案C(本题考查偏义复词。C.“得失”无偏义,“得”指“成功”,“失”指“失败”。A.偏义复词,偏指“作”,这里是“劳作”的意思。B.偏义复词,偏指“国”,“家”是衬字。D.偏义复词
92、,偏指“入”,这里是“进入”的意思。)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聊乘化以归尽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召有司案图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参考答案造化,指自然。指男子20岁。古代君主自称。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表谦卑,说自己像对方的犬马一样。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年纪。指官吏初到任。(本题考查有特定含义的古代词语。)板块二文言虚词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则:连词,表顺承,那么,就。A.于:介词。引进与
93、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对于/表比较,比。B.而:连词。表修饰,不译/表顺承,就。C.者:代词,用在动词短语后,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人”/助词,用在后置的定语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于:介词,表被动。A.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以便,用来。B.也:助词。表句中停顿/表判断。C.乎: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对于/助词,表反问语气。)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 D.答案A(且:副词,将要。B.所: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与“为”连用
94、,表被动。C.何:代词,什么/副词,表反问,哪里,怎么。D.与:连词,和/介词,跟。)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 D.答案C(因:介词,趁着,趁此。A.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助词,表陈述语气。B.乃:副词。表转折,竟然/表条件,才。D.为:介词,替,给/助词,表反问语气。)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 D.答案D(与:介词,跟。A.若:代词,你/动词,像。B.其:副词,表强调/连词,用在选择句中,表选择,是还是。C.为: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语气助词,表反问。)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
95、组是()A.B.C.D.答案B(何:代词,什么。A.以: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拿。C.其: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D.若:代词,你/连词,表假设,如果。)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 D.答案C(乃:副词,才。A.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表疑问。B.乎: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介词,表比较,相当于“于”,可译为“比”。D.焉:疑问代词,哪里/助词,表陈述语气。)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以:介词,表原因,因为。A.于:介词。表处所,从/表比较,比。B.乃:副词。表条件,才/表顺承,于是,就。C.
96、则:连词。表转折,但是/表顺承,就。)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B.C.D.答案A(以:连词,表修饰。B.而:连词。表修饰/表并列。C.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到/表比较,比。D.与:介词,跟/连词,和。)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中“因”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B欲因此时降武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答案A(题干中的“因”为副词,有“于是”“就”的意思,A项中的“因”的意义和用法与之相同。B.介词,趁着,趁此。C.介词,依靠、凭借。D.介词,通过,经由。)11下列
97、各句中,“所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D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人等)”。A、B、C项均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是焚先王之言A/B/C/D/答案C(: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结构助词,用在表时间的词的
98、后面,起舒缓语气、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代词,代指“卫律”,代指“其子”,作宾语;: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彼且恶乎待哉彼且奚适也顾计不知所出耳参考答案渐渐。都。只,不过。实在。只是,不过。w,何,什么。何,哪里。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本题重点考查18个虚词之外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虚词。)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君安与项
99、伯有故范增数目项王田园将芜胡不归不知东方之既白参考答案难道,岂。固:原本。安:哪里。谁。向来。怎么。多次,屡次。何,为什么。已经。(本题重点考查18个虚词之外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虚词。)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奚惆怅而独悲盍各言尔志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曷不委心任去留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参考答案何,为什么。何不,表反问或疑问。没有,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何,为什么。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到底。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则,就。(本题重点考查18个虚词之外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虚词。)板块三文言句式1下列句
100、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且相如素贱人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答案A(是:指示代词,这,这些。不表判断,两个句子之间是条件关系。B、D两项分别用“也”“者,也”表判断。C项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2下列句子中,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B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答案D者:的人;也:表判断语气。A.者:助词,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起舒缓语气、调节音节的作用;也,仅表陈述语气,不辅助判断。B.者:的人,“坚明约束者”即“坚守契约的人”;也:仅表陈述语气,不辅
101、助判断。C.者:的人;也:仅表陈述语气,不辅助判断。可见,含有“者”“也”的句子不一定表判断。(按语气分类,句子分四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判断句也属于陈述句的范畴。)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表被动意义的一项是()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答案D被:动词,受,遭受。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A.见于:表被动。B.于:介词,表被动。C.为:介词,表被动。4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B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C戍卒叫,函谷举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所用者答案A“见”是代词,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
102、人动作行为的承受,可以翻译为“自己”“我”。“慈父见背”即“父亲就离开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世了)”。B.“为所”表被动。C.“函谷举”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应翻译为“函谷关被攻占了”。D.“为”后省略了“之”,“为所用”即“为之所用”,表被动。5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贤哉,回也C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渺渺兮予怀答案C嗟呼:叹词,放在句首,表示惋惜。此句为常式句。A、B、D三项都是主语后置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B.“贤哉,回也”即“(颜)回贤”。D.“渺渺兮予怀”即“予怀渺渺”。6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大王来何
103、操 B子卿尚复谁为乎C而又何羡乎 D谁可使者答案D(“谁可使者”意思是“谁是可以出使的人呢?”疑问句,不是宾语前置句式。“谁”是这个句子的主语,并非动词“使”的宾语。A、B、C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A.“何操”即“操何”,拿了什么。B.“谁为”即“为谁”。C.“何羡”即“羡何”。)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何陋之有C莫之夭阏者 D悟已往之不谏答案D(本题重点考查宾语前置句式。这里的宾语前置有两种形式。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便成了宾语前置的标志,如B项“之”是宾语“何陋”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104、即“有何陋”。但D项不是特殊句式,“之”处在主谓结构“已往不谏”中,取消其独立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提到动词的前面,如A、C项,“未之有”即“未有之”,“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8下列句子,不是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A子何恃而往 B微斯人,吾谁与归C君安与项伯有故 D惟兄嫂是依答案C(C为疑句问。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何恃”即“恃何”,倚仗什么。B.“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D.“惟兄嫂是依”即“惟依兄嫂”。)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古之人不余欺也!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而今安在哉?盖简桃
105、核修狭者为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参考答案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但是现在在哪里呢?大概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来雕刻的。身居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本题重点考查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句式。其中,中的“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中的“之”也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否定句中代词“余”作宾语,宾语前置;是疑问代词“安”作宾语,宾语前置。)10下列句子,都含有定语后置结构的一组是()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马之千里者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ABCD答案B本题重点考查
106、定语后置句式。“行李之往来”意为“往来的使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匈奴使留在汉者”意为“留在汉的匈奴使”,“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是判断句,句子的主语“道之所存”和宾语“师所存”都是主谓结构,“之”都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两个分句的独立性。“者”用在动词短语之后,可译为“的人”。“马之千里者”意为“千里马”,“之”“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意为“六七百辆车,一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古汉语中,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如“为人五,为窗六”(雕刻了五个人,六扇窗子)。定语后置句为。11下列句子,不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式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时则不至
107、,而控于地而已矣C师不必贤于弟子 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答案B(于:介词,引进动作到达的处所,到。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时候还不能到达,就落到地上了。按现代汉语的通常语序,A、C、D三项的语序是:A.以孝悌之义申之;C.师不必于弟子贤;D.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农人告余以春及。参考答案曾向穆、曹二位乐坛高手学弹琵琶。后世的读者也将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怀。冰是水凝成的,却比水寒冷。农民把春天到来这件事告诉我。(本题重点考查介词结构后置句式。)13请给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归类,并把答案填写在横线上
108、。(只填序号)不然,籍何以至此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以其无礼于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去以六月息者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鸡豚狗彘之畜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_介词结构后置:_答案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注意:中“于河东”补充说明“移”的处所,“于”可译为“到”,翻译时不能提前,不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式。)14下列各句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B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C(赵王)遂与秦王会(于)渑池D良曰:“请(沛公)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答案D(从后文的问答以及“沛公曰:君为我呼入,
109、吾得兄事之”可知,“往谓项伯”的是张良,而不是沛公。)15仿照示例,用括号补出下列各句的省略成分。示例:见燕使者咸阳宫。(秦王)见燕使者(于)咸阳宫。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去来江口守空船。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寓形宇内复几时。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蟹六跪而二螯。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参考答案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商人)去来(经商),(我)(于)江口守空船。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往),得(于)夜见汉使。寓形(于)宇内复几时。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击柱。蟹(有)六跪而(有)二螯。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公从之。(烛之武)辞曰:“臣之
110、壮也,犹不如人”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于是余有叹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相与枕藉乎舟中参考答案没有用来的方法。把当作。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来没有,不曾。到了,一直到。互相,一起。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桃李不言”,李将军之谓也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君何以知燕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参考答案再说,至于。因此。说的就是怎么办。差不多。凭什么。哪里用得着呢。板块四词类活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芷阳间行道:取道。B谬其传而莫
111、能名者 谬:错误。C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答案B(本题重点考查使动用法。谬:使错,弄错。)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率领。B宁许以负秦曲 负:辜负。C空以身膏草野 膏:肥沃。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称王。答案A(本题重点考查使动用法。句中加点词后面的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该动词活用作使动。从:使从,使跟随,意译为“率领”正确。B.负:使负,使承担。C.膏:肥,肥沃,这里活用作使动词,使肥沃。D.王:使称王。)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单于壮其节 壮:钦佩。B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奇特。C
11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轻视。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拒绝。答案A(本题重点考查意动用法。壮:认为壮,意译为“钦佩”正确。B.奇:以为奇。C.耻:以为羞耻。D.绝:横渡。)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以为粪土。B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迟:以为迟。C侣鱼虾而友麋鹿 友:以为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答案D(本题重点考查意动用法。怪:认为奇怪。)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固知一死生为虚诞B且庸人尚羞之C艰难苦恨繁霜鬓 D襟三江而带五湖答案C(本题重点辨析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繁:形容词的使动
113、用法,使增多。A.一:把看作一样;B.羞:以为羞耻;D.带:以为带:A、B、D三项均为意动用法。)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示意。B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寿:长寿。C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结网。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用桨划。答案B(本题重点考查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用法。寿:名词用作动词,向人进酒或献礼。)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舍相如广成传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参考答案名词用作动词,乘车。名词用作动词,种植。名词用作动词,下、落。名词用作动词且是使动用法,让住宿。名词用作动词,指识其本名。(
114、本题重点考查名词用作动词的用法。)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席卷天下,包举宇内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答案D(本题重点考查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日:太阳。“日”在这里没有活用。A.席:像席子一样,用作状语。B.东:向东,用作状语。C.函:用匣子,用作状语。)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天下云集响应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怒发上冲冠参考答案从小路。像回声那样。像对待兄长一样。像星斗一样。在朝堂上。向上。(本题重点考查名词作状语。)1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115、。此亡秦之续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审容膝之易安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参考答案动词用作名词,后继者。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动词用作名词,水流。仅能容纳双膝,极言居住空间之小,借代小屋。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本题重点考查动词的活用。)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将军身披坚执锐宾主尽东南之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参考答案圣人。锋利的兵器。俊杰。感到高兴的心意。危急的情况。艰险遥远的地方。(本题重点考查形容词作名词的用法。)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谨庠序之教谨:谨慎。B渺沧海之一粟 渺:
116、渺小。C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高大。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答案D(本题重点考查形容词作一般动词的用法。A.谨:用作动词,认真从事。B.渺:用作动词,渺小得像。C.高:用作动词,加高。)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 善:对友善。B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C固前圣之所厚 厚:老实、厚道。D齐彭殇为妄作 齐:把看作相等。答案C(本题重点考查形容词作一般动词的用法。厚:推重。)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缓慢。B便言多令才 令:美好。C倚南窗以寄傲 傲:傲岸。D时矫首而遐观 遐:远。答案C本题重点考查形容词作名词的用法。傲:在句中充当“寄”(寄托)的宾语,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15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将答案填写在横线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所以游目骋怀则其至又加少矣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以故其后名之曰樯橹灰飞烟灭参考答案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奔驰。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名词用作状语,像灰一样。(本题综合考查词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