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考点一 农民阶级的抗争(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1)根本原因:_激化了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考点串讲分层突破 鸦片战争(2)直接原因: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痛苦不堪。(3)起义准备:洪秀全创立“_”,力量迅速壮大。2经过(1)兴起发展: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相继攻克广西、湖南、湖北等一些重要城市。1853年3月攻克_。拜上帝会南京(2)达到全盛:定都天京;经过北伐与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3)由盛转衰:天京变乱。(4)后期斗争:军事上: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政治上:任用_主持朝政,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洪
2、仁玕(5)最终失败: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3意义(1)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2)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_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成为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资本主义(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尖锐。(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活跃。2口号:“_”。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镇压招抚镇压。扶清灭洋4失败原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_;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5意义: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3、;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反动本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_。联合镇压改革运动考点二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抗争(一)辛亥革命 1革命背景(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2)清政府试图通过_来挽救其统治危机。新政2酝酿准备(1)组织准备: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政 党 _在东京成立。(2)思想准备: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论战,宣传了革命思想。中国同盟会(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黄兴等人发动的_起义最为著名。3革命爆发(1)概况 1911年10月10日,_起义。黄花岗武昌起义胜利后,成立_,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4、。定国号为“_”,政体为“五族共和”。(2)影响: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湖北军政府中华民国4革命高潮(1)中华民国的成立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_ 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1912年3月颁布_,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面临的形势: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2)帝制的终结(清帝退位):1912年2月,_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5革命失败:1912年3月,_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宣统帝袁世凯6历史意义(1)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
5、民主革命。(2)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二)五四爱国运动 1背景(1)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2)十月革命给中国指明了革命发展的方向。(3)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导火线。2经过(1)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2)中心:由北京转移到_;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三罢”斗争将运动推向高潮。上海3初步胜利(1)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
6、、陆宗舆的职务。(2)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4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_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新文化(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_、勇于解放的精神。(4)标志着_的开端。追求真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易混易错】(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激化,即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的尖锐(鸦片战争)是通过阶级矛盾起作用的。(2)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
7、,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的背景下,资政新篇处于无人喝彩的尴尬境地,缺乏实施的社会背景,具有空想性。(3)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两对,而“扶清灭洋”只反映出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分析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归纳概括】对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它带有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对点训练1(2012皖中高三联考)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
8、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D拥护清朝走向民主解析:选C。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而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斥一切西方事物,故C项为正确答案。【思维拓展】广义的辛亥革命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狭义的辛亥革命指武昌起义。【易混易错】(1)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2)辛亥革命的失败并非军事意义上的失败,而是政治意义上的失败,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必然使
9、中国重新陷入封建的、买办的独裁统治之下,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3)辛亥革命的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或封建制度,因为其后建立的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的一党专制都属于封建专制统治。(4)五四运动的结果:五四运动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五四运动只能说取得了初步胜利,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归纳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进步性 在政治上: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而且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
10、入人心,树立了民主共和的观念。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思想文化上: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2)局限性: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也没有较深地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对点训练2(2012锦州统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有()中华民国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 其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从此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11、AB CD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明显错误,排除。临时约法的这一规定是“主权在民”这一发源于西方的民主思想的体现,正确;它否定了“主权在君”的君主专制制度,正确。故选B。【分析比较】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类别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 相同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追求独立与民主 类别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 不同点 革命范畴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先进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三民主义 群众基础 充分而深厚 缺乏 革命目标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意义影响 是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考点整合一 太平天国运动体现的新的时代特点1革命任务: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任务,因此称其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考点整合 2革命结果: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3向西方学习: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说明近代的中国农民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4反封建方面:颁布了前所未有的土地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尽管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但明确的平均分配土地的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考点整合二 对辛亥
13、革命“成功”与“失败”的认识 1成功(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政权中华民国。(2)思想上: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但它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在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成为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袁世凯的“皇帝梦”和张勋的拥戴清室复辟之举,都被这一历史大潮席卷而去,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为即将兴起的历史变革浪潮准备了前提。2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没能够保住政权,政权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篡夺。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没有结束,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14、封建国家。命题视角预测探究 把脉高频考点,突破教材重点 角度(1)近两年高考特别注重新情景、新材料的运用,突出教材基础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2)对资政新篇、“扶清灭洋”口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局限、五四精神等高频考点关注 立意 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涉及,但仍以选择题为主,命题立意侧重于具体历史史实的“意义和局限”高考例析(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
15、权的手段不同【解析】五四运动时,国人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民族意识普遍增强,即民族觉醒程度高,民族觉醒的程度不同又导致群众的参与度不同。公车上书只是少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参与其中,五四运动中学生、工人、商人都积极参与,因此答案为A项。【答案】A尝试命题1 太平天国运动中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A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B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最早的方案 C太平天国实行的主要革命纲领 D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解析:选B。资政新篇与洪仁玕个人在香港的特殊经历有关,它不是革命实践的产物,排除A项。它根本没有实行,排除C项。它与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没有关系,排除D项。尝试命题2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
16、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解析:选A。题干中的第一点意义表明国民的民族意识增强;第二点意义表明国民的民主意识增强,所以A项是正确答案。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2011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社会各界举行了纪念活动。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2012年是中华民国追踪社会热点,隐性介入考点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
17、阶级共和国的主权在民、民族平等及三权分立的建国基本原则,从百年纪念意义的视角可对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内容进行高考命题。高考例析(2010高考海南卷)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解 析】注 意 态 度 变 化 的 时 间,1895年与1900年,从甲午战败到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人们对清政府丧失了信心,对革命党态度也
18、发生了变化。【答案】B尝试命题3(2012揭阳质检)下图是坐落于武汉市的一个著名建筑,2011年6月正式建成,10月10日正式开放,以纪念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一百周年,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解析:选C。材料的关键信息是时间,2011年的一百年前是19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尝试命题4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早在2003年12月,温家宝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的贡献有()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制度 建立资产
19、阶级共和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AB CD解析:选D。表述有错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的是新文化运动,故错误。【史料文本】材料1: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透析史料研习,洞察命题趋向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2: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
20、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信息解读】粗读 材料1反映了民国初年报纸的状况,从而说明了报纸是宣传政治思想的重要渠道。材料2反映了戴季陶与一老农的对话。从而说明了辛亥革命思想宣传的局限性,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细读 划线部分关键信息反映了辛亥革命在城市的影响广泛,新思想深入人心,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说明老农不了解“中华民国”。【史料应用】1据材料1中部分划线信息评价辛亥革命。答案: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等。2据材料2中划线信息评价辛亥革命。答案: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中国,
21、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等。3(2012济南市模拟)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问题是()A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B清末“新政”注意改善民生,农民很怀念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D清朝皇室自愿交出全部财产分给农民 解析:选C。由“民国二年”可知时间是1913年,由“农村百姓家”和对联内容可知当时农村百姓的思想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比较小。因此答案为C。4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其也有独特的意义。著名学者王闿(ki)运曾撰联一副:“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下列对该对联最早出现时间的猜测,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时期B民国初期 C新中国成立之初D改革开放新时期 解析:选B。从对联中的“男女平权”“阴阳合历”等信息可判断,该对联最早应出现于民国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