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4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调研)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D)A缺乏人才B缺少技术C开局不利D迎难而上解析:依据材料,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也对中国实行技术上的严密封锁,从而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在严峻的压力下,中国人没有屈服而是
2、迎难而上,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研制原子弹没有国际社会的帮助,在严峻的外部条件下开始自主研发,没有涉及中国原子弹研制缺乏人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研制原子弹缺乏外来的技术援助,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就缺少技术,排除B项;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时得到了苏联的帮助,说明开局是好的,排除C项。2(2020江苏南通一模)右图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6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C)A成功步入航天时代B尖端科技领先美苏C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D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解析:中国核爆炸成功表明中国国防能力大大加强,故选C项;中国成功步入航天时代是在1970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核武器实验成功,但无法说明我
3、国领先美苏,排除B项;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排除D项。3(2020山东烟台调研)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非常巧妙(联合国大会辩论开始前),而且速度快的异乎寻常,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材料表明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C)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B促进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D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解析:材料“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揭示了中国氢弹爆炸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故本题选C。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与材料
4、中的“1967年”不符,更何况氢弹爆炸成功不可能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排除A项;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与材料中的“1967年”不符,排除B项;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正式形成,排除D项。4(2020湖南娄底调研)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该决定(D)A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指针B调整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C全面落实了“科教兴国”的战略D有利于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解析:关于科学
5、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材料中“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有利于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故选D项;材料中的措施不可能是当时工作的根本指针,只是改革中的具体指导措施之一,排除A项;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有步骤的改革,而非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中国于1995年宣布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与材料中“1985年3月”不符,排除C项。5(2020辽宁沈阳调研)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6、“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B)A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B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出台D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解析:根据材料“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一五”计划时期,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2001年扫盲教育基本完成,排除A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出台,排除C项;根据材料“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
7、高等教育”可知这一时期注重高等教育,但未涉及效仿苏联,排除D项。6(2020四川德阳一模)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B)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解析:题干中提及新中国前期的四次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扫盲运动并非一般意义的文化教育,而是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塑造,是希望民众认同新中国政权,故选B项;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排除A项;高科技水平的提高需要大学科
8、研人员的钻研,排除C项;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的支撑,排除D项。7(2020湖北荆州调研)1978年12月26日,正处在圣诞假期中的美国迎来了52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对这一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A改革开放促进中美两国教育交流B中国大力推行全方位外交的政策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中美交流D中美正式建交开创中国留学教育解析:根据材料“1978年12月26日,正处在圣诞假期中的美国迎来了52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促进了中美两国教育的交流,故选A项;中国大力推行全方位外交是在20世纪80年代
9、后,排除B项;“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C项;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D项。8(2020河南许昌调研)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习班”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A社会发展渴求专业人才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解析:据材料“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学习经济学和“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
10、的高等院校留学”,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可知此时的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故选A项;据所学,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材料没有显示引进外资等相关信息,因此不能说明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排除B项;材料强调人才的培养,是为了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举措,并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排除C项;材料强调为了适应改革开放进行人才培养,不能说明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排除D项。9(2020贵州贵阳调研)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
11、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D)A提出了“双百”方针B颁布了义务教育法C恢复了高考制度D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解析:据材料“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可知科技与教育作用比较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采取了“科教兴国”战略,故选D项;依所学,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A项;依所学,颁布义务教育法的目的在于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排除B项;依所学,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C项。10(2020安徽A10联盟摸底)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
12、华北、华东、中南为重点,实行全国一盘棋。通过院系调整,绝大多数省份都设有一所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校。当时的院系调整(B)A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B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C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D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解析:由题干信息“院系调整实行全国一盘棋绝大多数省份都设有”可知,当时的院系调整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故选B项;1952年我国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且材料中没有提及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信息,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院系调整指的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而国民教育体系包含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多个方面,排除C项;当时的院系调整只是力求改变高等教育水平不平衡和落后
13、的局面,到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排除D项。11(2020安徽蚌埠一模)据统计,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 836个,1980年增加到3 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 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C)A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B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C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解析:根据材料“据统计,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 836个,1980年增加到3 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 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可知,这一时期新中国艺术团体的发展布局是相当不平衡的,“文革”
14、以来的“左”倾思想依旧在作祟,故选C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的艺术团体虽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但戏曲剧团仍占绝对的优势地位,领域布局失衡情况极其突出,排除A项;根据这一时期文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可以看出,文化体制改革尚未深入进行,排除B项;根据这种失衡的文化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双百”方针尚未得到彻底的恢复与执行,排除D项。12(2020安徽皖西南联盟调研)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设立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以奖励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家。上述奖项的设立(C)A清除了文学上的“左”倾错误B引领了新时期文学的新思潮C有利于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化D体
15、现了文学改革的持续深化解析:“设立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体现的是政府对文学发展的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故选C项;“清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些奖项的设立与文学新思潮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学改革,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0山西运城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国初年,民智低下、民德浇薄。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19121918年全国开办为失学儿童创设的半日学校共1 746所。通俗教育馆主要开展博物
16、、图书、体育、音乐、讲演、出版等活动,民众在购票后即可入内。讲演一直是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毫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 据毛文君近代中国19111937城市民众教育馆述论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 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
17、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 据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相比,新中国初期工农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影
18、响。(13分)答案:(1)政府主导进行;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侧重培养国民的基本文化素养;教育对象范围较小,以城镇市民为主,女性参与较少;组织较为松散;各地发展不平衡;成效不大(缺乏普通民众的认同)。(2)新发展:教育对象范围扩大,以工农大众为主;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组织相对完善;实践操作性较强。影响: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通过业余教育将群众组织起来,有利于重构基层社会;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巩固了人民政权);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改革;促使社会风貌焕然一新。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年与新中国初期通俗教育的不同特点及发展变化的状况及原因。第(1)问,
19、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的特点,主要结合材料进行逐条归纳、概括即可,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按照材料中标点符号变化的提示,进行特点的归纳。第(2)问,要注意对照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的特点,进行逐条对比,概括出“新发展”,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发展”造成的影响。14(2020天一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运动史 1952年121422 1953年181626 1954年8200 1955年242630 1956年192117 1957年61218 摘编自孙义坤建国以来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述评 上表为19521957年高考历史试题内容情况表(单位
20、:%)。从中概括出该时期我国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答案:示例一:特点:注重对革命史的考查。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或新中国成立后“三大运动”“三大改造”的开展);阶级斗争史(革命史)思想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历史教学大纲及历史教材的影响。示例二: 特点:内容侧重于政治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历史教学大纲及历史教材的影响;苏联教育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独立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能力。表格列举了19521957年高考历史试题情况的统
21、计表,即各知识点所占的分值比例。材料列举了三大知识点所占的比例,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运动史三大部分。结合19521957年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结合国际背景,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新中国刚刚成立阶级斗争史观占主导地位,所以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占较大的比列,这是注重对革命史的考查;而不管是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都属于政治史,这三大部分占了高考考查的绝大部分;社会主义运动始终处于较高的比例,这说明在美苏“冷战”的影响下,注重意识形态的考查;而1954年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考查是零,这与1954年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淡化意识形态,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国内刚刚展开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