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课 赤壁赋武赤壁在蒲圻,蒲圻现已更名为赤壁市。出武汉,车向西,开了两个多钟头才到达。登上赤壁山,扑面见长江,滔滔滚滚,一泻千里,顿觉心阔。山上有扶剑而立的周瑜雕像,高大魁伟,雄姿英发。山下赤壁临江,波涛拍岸,浪花四起。宽阔的江面上,有一艘大船在向西航行。长江北岸,朦朦胧胧,岸低树远。(朱增泉文武赤壁之武赤壁)“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东坡的诗句在脑海浮现,东坡的塑像在西湖展现,东坡的审美在西湖体现。我足迹踏过的每一处,都有他的影子,自然,平淡,既是生活也是追求。西湖孤山之上,苏轼踪迹无处不在,有可感的,有可读的,有可羡的。苏东坡纪念馆,东坡居士像、碑廊及与东坡有关的历史文物应有尽
2、有。历史的真实在这儿还原,浪漫的故事在这儿流传。(苏轼的西湖)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得意与失意,他都不愁眉苦脸,他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贬黄州,没有官俸,只好开荒于团练营的东坡以糊口时,还自称“东坡居士”,大有“审容膝之易安”的乐趣。一次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独东坡仗藜徐步,引以为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刘艳琴来世便嫁苏东坡)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3、”。21 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背景解读1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
4、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赋的特点是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知识链接2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苏轼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上有很多乌
5、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虽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3与苏轼有关的各类并称“唐宋八大家”(散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宋四家”(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三苏”(文学):苏洵、苏轼、苏辙,又分别称“老苏”“大苏”“小苏”。“苏黄”(诗及书法):苏轼、黄庭坚。“苏辛”(豪放词):苏轼、辛弃疾。“欧苏”(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苏门四学士
6、”: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1纪年有干支纪年法,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岁在癸丑”(兰亭集序);帝王年号纪年法,如“汉末建安中”(孔雀东南飞)、“永和九年”(兰亭集序);王公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蔺相如列传)。文化常识2纪日有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特定称谓纪日法,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叫晦,如“七月既望”(赤壁赋)、“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3纪时有十二时段纪时,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十二地支纪时,即子、丑、寅、卯、
7、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午战于彼,未还于此”(柳毅传);更鼓纪时,如“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1字音壬戌(rn x)桂棹(zho)举酒属客(zh)愀然(qio)舳舻(zh l)歌窈窕之章(yo tio)酾酒(sh)横槊(shu)冯虚御风(png)渔樵(qio)江渚(zh)倚歌而和之(y h)匏樽(po zn)蜉蝣(f yu)山川相缪(lio)扁舟(pin)扣舷(xin)狼籍(j)枕藉(ji)嫠妇(l)徘徊于斗牛之间(du)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zng)2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3古今异义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望美人兮天一方(古
8、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女子)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4词类活用舞幽壑之潜蛟(使动用法,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哭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使动用法,使端正)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行)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砍柴)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西望夏口(名词作状语,向西)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5一词多义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结构助词,的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助词,主谓之间,
9、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之无禁 代词,它 倚歌而和之 代词,它,指代歌声 如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到去,往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动词,好像,像 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的样子 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相当于“于”,在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语气词,表疑问,吗 然苏子愀然 助词,的样子 何为其然也 代词,这样 而而不知其所止 连词,表转折,却 扣舷而歌之 连词,表承接 客喜而笑 连词,表修饰 6特殊句式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于赤壁之下”作状语后置)寄蜉蝣于天地(状语后置句,“于天地”作状语后置)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句,“乎舟中”作状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吹洞箫者”定语后
10、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何为”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安”宾语前置)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何”宾语前置)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困”应是“被困”)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也”表判断)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也”表判断)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答案】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
11、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2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答案】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这种感情与豪放风格不矛盾。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能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苏轼之意并不在
12、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依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3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答案】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结构浑然一体。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此时的乐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1结构图解2主旨解读本文以文赋的形式,记叙自
13、己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写了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透露出自己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所追求理想的执着,及身处逆境却依然豁达开朗的积极的生活态度。1“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呢?【对应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的含义。【提示】解答该题首先要理解“徘徊”的本义,然后,结合文本解答在文中的含义。该词“徘徊”在文中表现作者的心情,写出了月亮的含情脉脉,不忍离开。【答案】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从侧面写了作者的内心,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
14、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2第一段中所说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出自诗经中的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第二段中,又写出了扣舷而歌的歌词,试比较这两首诗歌,它们在内容、情感上有何不同。【对应考点】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提示】解答该题要理解月出一诗的内涵,可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然后结合“渺渺兮予怀”“美人”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思慕的焦点只在爱人身上,“月出皎兮”只是比兴,
15、末句直抒胸臆,写出男子的焦灼心情。赤壁赋中之歌虽从月出化出,但胸怀、境界却更加邈远空阔。歌的前两句叙事、写景,与赋中月夜泛舟的情境相合,“渺渺兮予怀”与“劳心悄兮”一样是直接抒情,但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女,倒令人想起屈原诗中喻指的圣主贤君与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难觅、天各一方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3舷歌之后,赋中又写了客吹洞箫之声。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从开篇处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应考点】鉴赏文章的情感和表现手法。【提示】解答该题首先要找出作者描写箫声的句子,然后,结合句子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答案】写
16、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箫声起,悲意生。从开篇至此处,情绪变化正是由欢乐转为悲哀。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全文无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技法镜鉴【即时小练】请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17、的方式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答案】深秋的乡村几乎无景可看。天更高了,没边没沿;云更淡了,袅如青烟;叶子都落了,在风里打着回旋,与另一片叶子互诉着遗憾。我该站在哪里呢?粮食都静静地停泊在院子里或封进了围囤。燕子们走了,剩下一个空空的巢窠挂在屋檐上,一只壁虎慌忙爬了进去,仿佛寻找到了一种温暖。院子里的树也落尽了叶子,直挺挺地高出了房檐许多。麻雀是不走的,叽叽喳喳地聒噪着,商量着从谁家窃一些可以越冬的粮食。门被风一吹就开,灌进来些风,也放出我的脚步。是啊,没有什么季节比现在更让人轻松。不用忙着播种、浇灌和收获,力气都出走了,人如空壳般就这样飘着荡着,来到了庄稼地。甜霜苦霜也不知下了几回,草们也
18、落败了,或者叫沉睡,近处远处,只剩下一片空旷的原野。文言文阅读之筛选信息【考纲透视】本考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在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地筛选并提取相关信息。文言文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等,常常采用六句话编成四组的形式考查。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要求考生对文中某个人物的言行举止、品行操守进行概括,或者对某个形象的性格特点、思想倾向进行归纳,或者对某件事情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或者对作者表达的观点进行认定。对接高考解答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审清题干,明确方向
19、。要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谁”“什么”“怎么样”等。(2)判明性质,识别错误项。题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念表述出来的,而所列选项多为对具体事实的叙述,这就需要能够准确地判断“事实”的内涵、性质,由此判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3)把握规律,辨明陷阱。考题中常见的陷阱:暗换对象、曲解文意、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事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无中生有、添枝加叶、答非所问等。【考查趋势】筛选文中信息题是必考题型,近两年高考全国卷换成客观题,主要以先概括后分析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判别选项表述正确与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与王昆绳书(清)方苞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
20、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真题典例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
21、,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雪风,入逆旅,不
22、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注】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蔑蔑:藐小,不足称道。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A BC D【答案】D【解析】是方苞自述南下的经历;是方苞的生活状态;是方苞害怕出现的情况。排除,所以选D。2下列对原文内
23、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答案】B【解析】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不是“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而是“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参考译文】方苞叩拜:自从在学舍携手而别,未能再次相见。收到(您的)亲笔信,字里行间情义真诚而言辞质朴。即使把我曾经交往过的所有人都算上,又有谁能超过(您)呢?
24、我周旋于朋友交往将近十年,志趣性格一致、能理解我内心的,还有像兄长您这样的吗?(我)从京郊出发,乘船南行,免受风沙尘埃侵扰之地的困苦,耳清目爽。再者好久没有在父母身边尽孝,能够回家探视双亲,便稍稍忘记了自己经济困顿、地位低下的现状。只是挂念几位朋友,在他乡分离,无法约定何时重聚。时常梦见兄长与褐甫等人击掌欢谈,新老朋友尽情嬉笑大喊,惊醒后倍增独居之遗憾。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在家里过了八天,便为生计所迫前往宣城和歙县,从小路到了泾河。沿途看见左右的高峰直插云霄,河水清澈见底,山崖岩石错落层叠,云雾随风在山崖间飘浮往返,古树、奇藤、长竹茂盛盘曲充满生机。那一带村落的居民,看起来非常悠闲。于是(我)想
25、到古时庄周、陶潜之类的人,(他们)安闲自得,放荡不羁,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天地日月山川的精华,浸润滋养(他们的)胸怀,使他们积聚奇异的才能,所以他们的文章都像(他们的人格)一样突出。假如我能够在这个地方有一亩大小的房屋、几顷田产,耕种劳作养活自己,极力钻研经籍著书立说,胸中开朗广阔,不被利欲功名侵扰打乱,这样(我)所能取得的成就,不一定赶不上古人。如此终年奔走劳顿,向人求取衣食,有时长途跋涉,为利所诱、为贫困所迫而颠沛困顿;有时形体劳累,心怀忧惧,被尘事束缚,没有一天能让身心宽松闲适下来。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怕自身辛苦憔悴,唯恐心智混乱,荒废了学问的积累和增
26、进,胸怀远大的志向却最终一事无成。我已虚度了二十六年光阴。假如虚度时光浑浑噩噩,像过去一样平庸,那么这样再过四十、五十年,又有什么困难呢?自己一生无所收获,对后人没有贡献,这样将和芸芸众生一样藐小。每每想到这件事,就像身缠不治之症,半夜起来,围着房屋徘徊,童仆感到奇怪,不知(我)在说什么。我的心事,能向谁诉说呢?我的兄长怎样为我筹划呢?我的兄长,您考中了举人,读书的朋友之间没有不相庆贺的,而我私下感到其中有值得担心的地方。韩愈说:“大家都前进时,未必不需要后退。”但愿(您)能时时清醒地认识自己。我近来想读尽诸家经典,打破旧的学说门户之见,探求他们立说的根据。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
27、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时光荏苒,唯有勉励自己,求得独居的安慰。方苞叩拜。文武赤壁之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美文赏读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
28、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从山上望下去,滩地上的楼群内,对着马路有一所赤壁小学,校门口挂着牌子。若是苏轼有灵,他一定也在盼望“江山
29、代有才人出”吧?苏东坡在黄州落难几年,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翻译成现在的说法,就是让他到汝州去当人武部副部长,也算是落实政策,为他重新安排了工作。其实那是给他一个虚职,明确规定他到了汝州“不得签书公事”,去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临行前,他又写了一首别黄州,诗中有“桑下岂无三宿恋”之句,对黄州这几年“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的落难日子难以忘怀,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
30、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
31、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
32、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赏读】作者借助游览赤壁,而生感喟,想到了写下三篇与赤壁有关的文章的苏轼,联想到他有才无法施展,唯有以“文”空感叹的悲哀。文章赞叹他虽没有周瑜赤壁之战胜利的伟业,但是也用他的文笔大获全胜,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名篇。文赤壁,武赤壁,内涵不同,又息息相关。武力打天下、守天下,文力治天下、修天下。文武之道,文在前,武在后,从长远观点看问题,文力比武力更强大。文武相济,可以安天下。好书(文)推荐苏东坡突围(余秋雨)走近苏东坡(李国文)文白对译点击进入WORD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