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喀斯特地貌 第13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与喀斯特地貌 考点整合 第13讲 考点整合 土壤 水 大气 生物 地貌 有机整体 各要素 物质运动 牵一发而动全身 制约 联系 第13讲 考点整合 岩石 大气 水 光合 呼吸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例第13讲 要点探究 1.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 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北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层的冷水不停上泛,给这里的鱼类和鸟类等生物带来大量养料。形成秘鲁渔场。但是,每隔数年,这种
2、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太平洋上沿岸的冷水上泛势头也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海水向东回流。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异常,即厄尔尼诺现象。2.列表比较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不同表现。以“厄尔尼诺”现象为案例来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下表所示:第13讲 要点探究 第13讲 要点探究 第13讲 要点探究 1 人们发现有些年份的圣诞节前后,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温暖的海水“杀死”了大量鱼群,并引起相关环境变化,人们称此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回答(1)(3)题。(1)材料
3、中鱼群被大量“杀死”的原因是()A.来自赤道方向的暖水有毒 B.来自赤道方向的暖水使该海域大量浮游生物死亡 C.来自赤道方向的暖水致使该海域浮游生物过度繁殖 D.热带肉食性鱼类随来自赤道方向的暖水南下(2)“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使其经过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向秘鲁附近海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 使全球降水总量变化,降水异常增多 A.B C.D 第13讲 要点探究(3)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厄尔尼诺”现象实际上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B.“厄尔尼诺”现象是生物要素的变化而引起的 C.“厄尔尼诺”现象反映出地理环境中的
4、每一要素都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D.“厄尔尼诺”现象反映出某一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13讲 要点探究 解析 第(1)题,“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海域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是温暖的海水使浮游生物死亡,鱼类的饵料减少。第(2)题,“厄尔尼诺”使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向其附近海域大气输送了大量热量,使气温升高,并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但全球降水总量变化不大。第(3)题,“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也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同时反映出某一区域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其他区
5、域,体现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1)B(2)B(3)B点评 厄尔尼诺现象时有发生,既是热点还是难点,对这部分内容要重点掌握。探究点二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第13讲 要点探究 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的交换 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四大圈层间所交换、传输能量的来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重力能以及地球内部的热能等。四大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如下图所示:第13讲 要点探究 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生物在地理环境四大圈层中物质
6、运动中的作用与过程如下图所示:第13讲 要点探究 四大圈层间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界形成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另一方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如人类对碳元素的影响,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第13讲 要点探究 2 实验原理分析和探究。步骤一 如下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
7、盆中,瓶口向上。第13讲 要点探究 步骤二 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步骤三 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1)推测你会发现的现象,并有步骤地写下来。(2)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3)对于沙子而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 _。(4)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_和_的交换。(5)假如该实验模拟发生在黄土高原上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填入字母完成下图。第13讲 要点探究 第13讲 要点探究 解析 该题用实验演示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需要同
8、学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以及平时的细心观察。第(1)(4)题主要是以模拟实验的办法来演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第(5)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土流失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这里要注意联系图中箭头由中间向外指,土壤侵蚀引起地貌变化和植被退化,依次推理。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统一演化的过程。第13讲 要点探究 答案(1)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里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2)水循环现象;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3)外力作用(4)物质 能量(或热量和水分)(5)如图 点评 此题利用实验的形式来考查地理整体性中的
9、相关知识,很有新意,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理解。第13讲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 正确认识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1.形象记忆喀斯特作用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第13讲 要点探究 2.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形态及成因 喀斯特作用主要是水和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以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为例,当水中含有CO2时,对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的综合反应式是:CO2H2OCaCO3Ca(HCO3)2,这种化学反应是可逆的。当水中CO2的含量增加时,其溶解CaCO3的能力也相应增大,从而加强水的溶蚀作用。相反,若水中的CO2含量减小,则可引起水中CaCO3的重新淀积。第13讲 要点探究 3.
10、桂林“山水”的形成的原因 3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回答(1)(3)题。第13讲 要点探究(1)该版面景观是()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鼎湖山保护区 D长白山天池(2)该地貌景观的主要成因是()A.冰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3)该地貌景观是由于()A.地球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B.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地球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D.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第13讲 要点探究 解析 此题用人民币引入问题,主要考查了桂林山水的成因、地貌等问题。20元纸币背景图案为广西桂林山水,是流水溶蚀
11、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答案(1)B(2)B(3)D第13讲 要点探究 第13讲 要点探究 2011南京调研读地貌景观图,在甲、乙、丙、丁四幅图中,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 解析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被水溶解侵蚀形成的地貌,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答案 A 第13讲 要点探究 第13讲 教师备用习题 教师备用习题成书课件中将选用部分2011年最新模拟试题供教师参考。1“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地球运行轨道、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2010年10月29日联合国宣布在全球延缓实施“地球工程
12、”。回答(1)(2)题。(1)“地球工程”旨在遏制哪种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A大气污染 B湿地丧失 C物种灭绝 D全球变暖 解析 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可以遏制全球变暖。答案 D 第13讲 教师备用习题(2)依据整体性原理,联合国延缓实施“地球工程”的理由不可能是()A影响生物多样性 B增强太阳辐射强度 C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 D增强自然灾害风险 解析“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太空挡走阳光、造云阻挡阳光、人工制造巨型“树木”用以过滤二氧化碳、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用以反射阳光,减弱太阳辐射强度。答案 B 第13讲 教师备用习题 2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
13、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据此完成(1)(2)题。(1)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A耐湿 B耐旱 C耐盐 D抗倒伏(2)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A化肥 B农家肥 C农药 D淡水 第13讲 教师备用习题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题意,沿海滩涂是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盐碱化程度高,所以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具有耐盐碱性特征。(2)本题主要考查沿海盐碱滩涂改造改良的主要措施及可行性。淡水是改造沿海滩涂盐碱地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由题意,如果缩短滩涂改造的时间,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淡水淋洗土壤以降低盐度。答案(1)C(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