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 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要点一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和类别 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2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地形因素尤为突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3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分布形态分布位置举例高原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的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山区条带状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
2、和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山前和河流的两岸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呈带状,表现为沿海聚落带和沿河聚落带沿海发展和沿河发展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地形区聚落分布原因聚落形状高原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多呈带状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呈明显的条带状地形区聚落分布原因聚落形状平原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地势
3、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带状、团状(3)我国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北方南方西部住宅形式多平房,住宅有院落房屋多斜顶,没有院落,房前屋后都是农田或菜地多账幕式住宅规模、密度多为大型聚落,密度较小多以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最大多为小型聚落,密度最小聚落形态多团状聚落团状聚落和带状聚落各占一定比例多散居、流动性村落农业生产以杂粮、棉、麦等旱作作物为主以水田为主灌溉农业、草场牧业以及高寒农牧业(4)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和南方丘陵山区聚落的差异地区地形规模分布人口北方平原地区平坦广阔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聚居的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地形复杂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
4、居的人口较少 特别提醒(1)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宏观来看,山区村落分布在地势平坦,靠近河流的地方(便于供水和水运),聚落受山地中河流谷地的影响,致使容易在谷地中沿河流分布成带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供水和水运)。从微观上来看,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表现为:地形: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利于排水及排污;河流:临近河流,便于供水和水运;植被:覆盖率高,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气候:向阳,光照充足。山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冬季风背风坡,冬季气温较高。说明:降水类型有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台风雨,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不是地形雨。(2)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为乡村提供工业品和各种
5、服务(乡村是城市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乡村为城市提供粮食和副食品(城市是乡村粮食及副食品的消费市场);乡村贫穷,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社会治安状况差;乡村贫穷,农村人口为了温饱滥垦滥伐,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要点二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和交通线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2公路、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区位因素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地形平原在平原地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地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水文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
6、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气候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区位因素主要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国道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尽量节省运营时间和运营路程,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技术因素可使运输
7、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自然障碍和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3.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影响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原因方式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公路为主,铁路次之影响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原因线路走向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在山岳地区交通运输建设选线一般应按地形大
8、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的需要;降低技术难度的需要;工程施工安全的需要;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的需要。(如果像平原地区那样,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挖较多的山坡,填实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这将会增加工程量和工程难度,严重破坏山体,从而导致山体的不稳定性,引发地质灾害。但线路也不能完全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会使线路过于曲折和起伏,导致营运困难)影响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原因线网密度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山岳地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运营量,
9、增加经济效益 特别提醒(1)铁路线选择的区位因素:沿线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地质状况及地质灾害、气候条件、气候灾害、冻土)沿线地区的经济状况 一般为以下a、b两方面内容:a铁路线经过城市多、经济发达、客货流量大 b铁路建设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带动沿线人民脱贫致富 原有铁路基础(原有铁路线路长,新建铁路线路短)技术条件(如青藏铁路冻土施工技术已圆满解决)有利于国防安全,民族团结及激活全国铁路网 说明:部分铁路由于纬度高,气候寒冷,全年不能持续运营,有的铁路沿线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出现山洪暴发,并激发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铁路运营。(2)我国进藏铁路首选青藏线的原因及青藏铁路的区位因
10、素:青藏铁路沿线地区地势平坦、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工程量小,投资较少,工期较短,而滇藏川藏铁路线所经过地区山高谷深、地势高差大,地貌复杂且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状况复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工程难度大,所经过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易出现山洪暴发;青藏铁路新建铁路里程短(兰青铁路已经修到青海省的格尔木);冻土技术难题已解决;可以加快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动沿线人民脱贫致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及激活全国铁路网。(3)石油出口管道(输油管)线路选择的区位因素:1)加大石油出口量和石油出口渠道的多元化(消费市场广阔)及原料丰富;2)带动沿线经济发展;3)石油出口管道在本国,
11、有利于线路安全;4)避免石油管道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荒漠化及石油泄露对湖泊的影响);5)原有管道基础及距离;6)沿线自然条件的影响:沿线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 地质状况和地质灾害 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纬度低、石油流速快、运量大)。(4)我国从孟加拉国的实兑市计划铺设一条至昆明的输油管道,铺设该管道遇到的不利条件有:管道需穿过高山峡谷,沿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施工难度大;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质状况复杂,沿线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频发;管道经过地区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洪水危害大。(5)我国计划从哈萨克斯坦建设一条输油管道,
12、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石油,请分析中哈石油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石油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我国石油需求量大,且经济发展速度快,石油需求量日益加大;哈萨克斯坦距中国近,石油管道建设线路短、投资少、运费低;原有管道基础好、新建管道线路短;沿线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但工程建设易造成沿线土地荒漠化。(6)我国西南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原因是什么?多山地高原,地形崎岖,耕地少,土壤贫瘠,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埋藏深,地质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要点三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变化特点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2变化原因
13、受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原因的影响。近年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3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的变化时期距今时间气候变化特点地质时期的气候距今22亿年到1万年以温暖时期和被称为冰期的寒冷时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气温波动为1015历史时期的气候近1万年有时为温暖时期,有时为寒冷时期,经历了510的波动近代气候近一二百年气温呈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4.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影响及表现影响表现海平面上升,海岸带被淹海岸带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部分地区被淹;影响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水产养殖业、港口设施和海岸建筑物改变水循环蒸发加剧,改变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事件发生概率;地表径流
14、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水矛盾;冰川融化,雪线上升改变热量带和干湿区全球变暖,使得中纬度气温升高,热带、亚热带范围可能扩大,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耕作业区退化为草原,草原区退化为荒漠影响表现资源条件变化温度和降水的增减,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加剧自然灾害对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改变原有生态系统使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将导致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水温度和洋流的潜在变化使得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二氧化碳浓
15、度升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生产率提高,形成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影响表现影响生产领域农业影响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气温升高,温度带北移,高纬地区生长期延长,产量提高;陆地蒸发加剧,土壤水分减少,热带半干旱地区产量下降,中纬度谷物带病虫害加剧;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聚落对滨海地区的聚落、基础设施产生不利影响工业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企业承受日益严重的政策压力和税收负担;节水、节能技术和耐干旱、耐高温培育技术获得广阔市场;减少高纬度地区的供暖能耗,增加低纬地区的制冷能耗危害人体健康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炎热天气出
16、现频率增加,加快和扰乱新陈代谢;改变某些传染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滋生环境 5.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对策类型具体对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 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效率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植树造林增加
17、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采用固碳技术(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对策类型具体对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政策手段实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应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污染税费、实施排污权交易(包括各国之间的联合履约)、提供补助资金和开发援助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培训技术手段节能技术,发达国家已把开发节能和新型能源技术列为能源战略的重点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 特别提醒(1)全球变暖的原因 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既有
18、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气候的变化。近50年来,全球气温升高(又叫全球变暖)的主导因素是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加剧。最主要的是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有CO2排放量增加和自然环境CO2消耗量减少。如下图所示:(2)全球变暖不是所有的地区温度都升高,也有局部地区可能温度降低。全球变暖会使全球极端气候频率增加,如干旱、洪涝、寒潮等。全球变暖也有有利的一方面,使高纬、高寒地区热量条件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3)图示法分析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北半球)典
19、例1(2010江苏南通)下图中的a图为“某大陆局部地域自然带分布现状示意图”,b图为该地域“未来可能出现的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导致图示变化过程的原因,其还能造成()自然灾害减少 全球降水增加 雪线高度上升 农耕纬度提高 A B C D(2)造成图示变化过程的人类活动可能有()积极兴修水利工程 采伐林木扩大耕地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A B C D【剖析】本题组以示意图考查提取信息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知识上主要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原因。图示显示自然带北移,特别是高纬度冰原带变为苔原带,说明气温升高。结合全球变暖相关知识可解答。【答案】(1)C(2)B
20、典例2(2010河北保定)西北通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以往因受冰封影响,航运有限,但依2007年的观测,西北通道有望未来实现通航。回答(1)(2)题。(1)如果西北通道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营阶段,下列国家经济受冲击最大的是()A丹麦 B日本 C加拿大D巴拿马(2)根据北冰洋海冰的变化趋势预测,阿拉斯加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A森林火险等级下降 B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下降 C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D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剖析】图中显示西北通道是位于北美洲北部的极地航线,极地航线具有距离短的优势,若进入商业化运营,则必然影响美洲的巴拿马运河;北冰洋海冰范围变小,
21、说明气温升高,则较寒冷的地区温度升高会使其更适宜树木的生长。【答案】(1)D(2)D 典例3(2010江苏百校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聚落环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依据图中信息,与自然环境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 B顺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 C临近河流,聚落呈团块状分布 D植被破坏导致荒漠化日趋严重(2)该区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建筑物增多,季风受阻减弱,降水增多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C过度樵采,荒漠化加剧 D占用耕地,粮食自给率下降【剖析】第(1)题,该区域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南坡为迎风坡,故南坡降水多;沿河流聚落呈条带状分布
22、。第(2)题,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答案】(1)B(2)B 典例4(2010山东淄博一模)我国云南大理有句歌谣:“大理有三宝,风吹不进屋是第一宝”,大理位于点苍山和洱海之间,夏季吹西南风,冬春季节吹西风即下关风(如下图),下关风风速大,平均为4.2米/秒,最大可达10级,因此这里的房屋坐西北朝东南,成为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据此回答(1)(2)题。(1)依据图文所提供的信息,请判断图中方框内的指向标应为()(2)这说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自然环境影响社会景观的形态和功能 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所有社会要素的特征都是自然环
23、境造成的 人文景观对自然景观有指示作用 AB CD【剖析】第(1)题,下关风为西风,从图中来判断,只有C项符合要求。第(2)题,房屋的朝向受风向的影响,说明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环境的形态和功能;反过来,房屋的朝向也可以反映风向,即人文景观对自然环境有指示作用。【答案】(1)C(2)D 例1(2010江苏)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1)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AKLOP线 BKMOP线 CKMNQ线DKRQ线(2)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AKRQPT线BKMNQPT线 CKLOPT线DKST线【剖析】第(1)题,
24、等高线向海拔低值凸出为山脊。山脊一般是河流的分水线。故甲河与乙河分水线是KMOP线。第(2)题,受地形影响,为减缓坡度,在高原山区一般沿缓坡修建公路。KST线穿越的等高线稀疏,坡度最小。故选D。【答案】(1)B(2)D 例2(2009天津文综)读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下图),回答(1)(2)题。(1)甲成为图中区域规模最大的村落和集市,最主要的条件是()A地处河流上游,水质良好 B周围地貌多样,风景优美 C地形平坦开阔,交通方便 D背靠丘陵缓坡,滑坡很少(2)地质队员发现乙处有金矿出露,考虑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能找到沙金(沉积物中的细小金粒)的地方是()A a B b C c Dd【剖
25、析】第(1)题,图示显示甲处地处宽阔河谷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这是甲成为该区域最大村落和集市的最主要条件。第(2)题,等高线凸向高处为河谷,显然乙位于河谷上游,d则位于同一条河谷的谷口处,且地势平坦,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能找到沙金。【答案】(1)C(2)D 例3(2010安徽)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回答(1)(2)题。(1)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D波动上升(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
26、环境的影响有()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 低 温 冻 害 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 天 然 湿 地 面积扩大【剖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19622007年间,平均气温的变化有升有降,但总体趋势应为波动上升。第(2)题,气温波动上升,作物生长期变长且气温在19622007年间,某些年份气温升降幅度较大可能会使安徽受低温冻害损失加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会加大蒸发量,使天然湿地面积缩小。【答案】(1)D(2)C 例4(2010江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A B C D(2)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B 旱 涝 灾害增多 C某些物种灭绝D 土 壤 肥 力 下降【剖析】第(1)题,大气保温作用主要是通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还给地面而实现的;图中为大气吸收环节,为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为太阳辐射。故选A、C。第(2)题,气候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生长发育;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旱涝灾害增多,从而影响粮食生产。故选A、B。【答案】(1)AC(2)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