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理解 B。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具体语境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能够判断就行。一、18 个常见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考纲划定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之 其 而 则 以 乃 于者 因 也 乎 焉 与 何 为 若 且 所。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句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二、18
2、 个常见文言虚词例析1而(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赤壁赋)表示因果关系。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
3、房宫赋)(2)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何(1)用作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用作疑问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3)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
4、兵而谁何。(过秦论)(4)固定结构: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状)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3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其是之乎?(报任安书)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吴起列传)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词尾,
5、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劝学)4乃(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表条件、结果:才。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
6、记)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用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5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第 三 人 称 代 词。作 主 谓 短 语 中 的 小 主 语,应 译 为“他”“它”(包括复数)。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7、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2)用作副词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与妻书)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用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表示假设
8、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静女其姝。(诗经静女)路漫漫其修远兮。(离骚)6且(1)用作连词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再说。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陈情表)让步关系。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2)用作副词将,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暂且,姑且。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7若(1)动词像,好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及,比
9、得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作代词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3)用作连词如果,假如,表假设。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4)副词表示揣测,似乎,好像。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5)复音词“若夫”“至若”“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者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转换,再说,至于。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8所(1)名词,处所,地方。某所,而
10、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地方”“的事物”“的情况”等。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志)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所以”表原因和表凭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凭借)(3)复音词所谓:所说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所在:到处;所在之处,处所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
11、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到处)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所在之处,处所)9为(1)动词“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判断词,是。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2)介词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
12、飞)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对,向。为之奈何。(鸿门宴)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10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置杯焉则胶。(逍遥游)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代词相当于“之”。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哪里,怎么。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3)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缦立远视,而
13、望幸焉。(阿房宫赋)寡人无复与焉。(晏子治东阿)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11以(1)介词表示工具,拿,用。娘以指叩门扉曰。(项脊轩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表示凭借,凭,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表所处置的对象,把。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表示原因,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2)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又”“而且”“并且
14、”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表承接关系,“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表目的关系,“而”“来”“用来”“以致”等。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修饰关系,“地”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3)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跟“上”“下”“东”“西”“外”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或范围的限制。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4)动词以为,认为,作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5
15、)复音词以为认为。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把作为或把制成。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是以、以是: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12因(1)介词依照,根据,凭借。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趁着,趁此,趁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
16、秦论)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2)副词于是,就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段太尉逸事状)因招樊哙出。(鸿门宴)(3)动词沿袭,继承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13于介词介词,在,从,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介词,“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介词,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介词,向,对,对于。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被。此
17、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介词,与,跟,同或不译。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介词,比。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14与(y、y、y)(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比,和比较。孰与君少长。(鸿门宴)(2)连词和,跟,同。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鸿门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3)动词给予,授予。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结交,亲附。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参加,参与(y)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晏子治东阿)(4)通假。通“欤”(y)。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其可怪也与
18、。(师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15也(1)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将伐颛)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2)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3)固定结
19、构“之谓也”“其之谓也”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固定结构“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16则(1)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表示转
20、折、让步关系。译为“可是”“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17者(1)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作“的”“的(人、东西、事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用 在 数 词 后 面,译 为“个 方 面”“样 东西”“件事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是”或不必译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1、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今者有小人之言。(鸿门宴)曩者辱赐书。(报任安书)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2)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18之(1)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指示代词,这,此。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2)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A.结构助词;B.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氓)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d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ab.句的“之”字放在主谓之间,但没有改变句子的属性,“氓之蚩蚩”“桑之未落”仍然是主谓句。cd.句的“之”字放在主谓之间,但改变了句子的属性,“道之所存”变成主谓结构短语充当主语,“师之所存”变成主谓结构短语充当谓语;“东方之既白”变成主谓结构短语充当宾语。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
23、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a扣舷而歌之。(赤壁赋)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c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3)动词,到去。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三、介词和副词的搭配规则介词放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构成介词短语,表示原因、处所、方向、对象、凭借、方式等。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副词放在动词、形容词前面,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说明时间、地点、范围、程度、方式等概念。副词本身具有修饰功能,有独立的意义。例子重点参见“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
24、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副词“于是,就”。2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通“呵”,“喝问
25、”;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它是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3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的“为”字的用法,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替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4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
26、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5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陈述句,“也”虽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五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一句话点睛 从搭配词去准确辨析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