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632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8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易错点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3高考预测】1.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成就3.民族团结、区域开发和祖国统一4.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5.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突出成就【难点突破】难点1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其贡献在于 ( )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审查和解决了党内的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A B C D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 ( ) 首次正确分析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经济

2、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水平首次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并已在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A B C D3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历经各种艰难和曲折,战胜诸多风险和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作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意义重大而深远。 请回答: (1)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党是怎样体现“人民性和民主性”精神的? (2)1978年以前,中国共产党执政有哪两次全局性的决策失误?它们是如何被制止的? (3)在执政的50多年中,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两次转移。请简述第二次转移的具体内容及其思想基础。4健全与发扬社会主义

3、民主和法制,要坚持实事求是,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政治民主化是我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20世纪以来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指出20世纪初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事件。 (2)概括指出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政治所作的努力。 (3)“文革”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如何从思想观念和方针政策上扫除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障碍? 【解析】 政治民主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现,本题考查了20世纪以来我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推动民主化进程而作的种种努力。第(1)问实际是考查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权和捍卫民主共和制所作的斗争。第(2

4、)问关键在于抓住时间“20世纪40年代”和主角“中国共产党”。解答第(3)问时可通过回顾“文革”时期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盛行、党的民主生活被破坏、法制被践踏的内容,再对应题中的关键语句“文革结束以后思想观念和方针政策”作答。【特别提醒】本专题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主要包括党召开的历次重要会议和思想、理论、党风建设等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i既要注重基本史实和历史思维方法的把握,又要关注与之相关的具体问题,多层面获取知识。特别要注意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如分析民主与法制建设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注意归类。难点2 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突出成就1中共十一届

5、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 ) 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A B C D2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来说,这一制度有助于 ( ) 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事业 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自治权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共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否入选,然后用排除法确定正确答案。【答案】B 3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作出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的重大决策,但实践效果并不相同。请回答: (1)扼要指出这两次决策的实践结果的

6、差异。 (2)简要分析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3)从上述分析中应总结出什么重要结论?【特别提醒】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三大文明成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中国之初是开始阶段;“文革”十年是重大挫折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进入正轨且硕果累累。注意阶段性特征的把握,弄清其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客观题要使用排除法和直选法二者的结合。主观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精练性。【易错点点睛】易错点l 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 )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

7、基础 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 B C D2 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 )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从中共八大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20世纪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种前进性表现在 ( ) 对社会阶段的认识工作重心的转移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 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 B C D4下列对我国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最恰

8、当的评价是 ( ) A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我国依据阶级斗争这一主要矛盾制定方针政策 C我国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上实行了冒进政策 D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挫折,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5在近代,西方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进步。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们强大后,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带来战争和灾难。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并日益成为捍卫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西方主要国家是怎样以不同方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2)概述西方列强在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

9、资本主义不同阶段对外侵略扩张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二十多年来取得了哪些重要的建设成就?(4)中国是捍卫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即使富强之后,也不会威胁别人,为什么?【特别提醒】(1)正确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新中国历史上的转折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归纳、分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意义。(2)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正确性及其重大历史意义,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3)全面掌握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

10、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大举措,把握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历史地位。(4)要注意联系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如联系减免农业税,体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变式训练】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振兴民族工业,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接管私人资本主义企业C合理调整工商业D稳定物价统一财政2、对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全新课题的最完整表述是 ( )A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B完成中华民族统一大业C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时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3、中共八大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是 ( )A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B调整、巩

11、固、充实、提高C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准确再现能力。4、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A B CD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具体体现在 ( )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A B CD6 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请回答:(1)这三次变革之所以被称为社会巨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史实加以

12、说明。(2)围绕上述根本原因,说出这三位伟人分别提出了哪些设想?(3)孙中山的设想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邓小平的没想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的设想是否实现,谈谈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答案:(1)根本原因:这三次都使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生重大变化,都对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一次变革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有利于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第二次变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次变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

13、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环节进行了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易错点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成就1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 )A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错误解答】A【错解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准确再认再现能力。主要解答错误在于史实记忆混乱,错误地以为新中国的成立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知道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还经历了一个过渡时期。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正确解答】 B 2 新中

14、国成立初期,中央合理调整工商业是为了 ( ) A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 B实现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C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 D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3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响应,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中国提出这些原则的历史场合是 ( ) A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建交谈判 B同印度、缅甸等国协调邻国关系的外交会谈 C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 D讨论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的万隆会议4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

15、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 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特别提醒】在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成就时,一要注意把这些成就落实在建国后的四个历史时期之中,切忌相互混淆;二要注意把握建国后四个历史时期建设成就的特点,可以从这一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

16、文化建设,以及外交等方面归纳成就;三是在分析原因时,内因方面要从党的决策、科技进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等方面归纳,外因应从国际局势是否安定,中国是否有外援还是遭受封锁、禁运等方面归纳。1、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在农业经济中取得的最突出成就是 ( )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农村经济全面振兴 C粮食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D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 )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3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

17、做法符合 ( )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C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能并存D计划经济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答案:B解析: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是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地表现为 ( )A“求同存异” B不结盟政策 C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D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5、下列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果的是 (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走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

18、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A B C D答案:A解析:将所学知识与各个题支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6、195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 ( )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我国有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共八大召开,集中力量开展经济建设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A B C D易错点3 民族团结、区域开发和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 废除剥削制度 消灭阶级压迫 统一国家财政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A B CD

19、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 ( )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 A B C D【错误解答】A【错解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新中国基本民族政策的再认再现能力。题目中的前三项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而“民族区域自治”则是在此原则下具体实施的政策和措施。【正确解答】C3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 )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登辉主政期间,台湾岛内出现一股“台独势力”。陈水扁主政以来,“

20、台独”分裂倾向愈演愈烈。“台独”主要表现在: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大肆宣扬“台独”,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他们不仅为两岸交流制造麻烦,而且一心要分裂中国领土。“台独”势力遭到多数台湾民众在内的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人的一致反对。 新华网北B电材料二:第57届联大总务委员会决定,不把冈比亚等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参与联合国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第十次遭到失败。我国政府一贯坚持“解决台湾问题,我们特别强调决不放弃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正是为了不使用武力,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目前阻碍我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因素

21、有哪些?“台独”为什么遭到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的反对?(2)台湾当局和冈比亚等少数国家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失败,与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之间有什么联系?【特别提醒】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应抓住七大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东北、西南、西北和中部崛起等。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应从历史的、现实的,内部的、外部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自然的因素等方面综合分析。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应联系其辐射的地区、国内外情况等方面归纳。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变式训练】1、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是

2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D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答案:D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早在建国初即已建立。2、下列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C体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D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答案:D解析:此项言过其实,我国宪法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3、建国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其意义表述不确切的是 ( )A实现了民族的平等B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

23、结C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D通过和平方式废除了剥削制度4、我国能够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最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C改革开放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显著发展D“一国两制”构想为相关各方所接受一5、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在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材料一:自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以来,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地区(延伸至环渤

24、海地区)不仅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政治中心,也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域。材料二:1840年英国殖民者沿海北犯,到达天津白河口;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鉴于西方列强两次海上入侵,清政府洋务派开始筹划构建近代海防。1888年,旅顺口和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竣工,整个北洋海防体系的建设宣告完成。李鸿章得意地说: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1)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什么特色? (2)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筹建北洋海军的主要目的是什么?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场战争给

25、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简要说明在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以前,日本对于环渤海地区的侵略情况。当时,北京地区爱国救亡运动的情况如何? (4)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建成的重要钢铁和能源基地分别是 、 。改革开放以后,该地区1984年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有 、 、 、 。【2013高考突破】1、新时期以来,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表现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农村改革深入发展 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D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1C解析:题干中有两个限定,一是新时期,主要是指改

26、革开放以后;二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A、B、D三项都不属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范畴。正确选项为C项。2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土地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实行打击富农和地主的政策D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C解析:建国初的土地改革的特点是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3 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 ( )打击的对象是当时的私营工商业者 主要目的在于稳定物价 使人民政府统一了财经 结束了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物价暴涨的局面A B C D3D解析:人民政府统一财经针对的是全国财力匮乏,与稳定物价无关。4 新中国

27、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其中不包括 ( )A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B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C用和平方式解放西藏D在全国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5 19531956年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B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C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党中央正确总结苏联经验和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6 以下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存在着使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隐患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D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

28、恢复6D解析:一五计划实施的基础之一是国民经济已经恢复。7 下列符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民族政策的是( )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达成 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和兰新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 江苏吴江市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开展经济技术合作A BC D8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 )A平抑物价的斗争 B镇压反革命运动 C抗美援朝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 ( )首次正确分析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水平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并已在祖国

29、统一大业道路上成功运用A B C D10 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沿每14个城市,其中位于环渤海经济开放区的是 ( )A连云港 B北海 C温州 D大连10D解析:位于渤海经济开放区的只能是大连。11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其长远意义在于 ( )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的现代化C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身素质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12 就中国收回香港问题,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说明 ( )A英国霸权地位完全丧失B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在

30、国际关系上的主动权就越大C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态度强硬D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威望12B解析:中英谈判中,中国能收回香港是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B选项正确。13 邓小平在“文革”中再次被打倒的主要原因是( )A“四人帮”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B“四人帮”诬告邓小平是“天安门事件”的总后台C毛泽东听信了“四人帮”的诬告D毛泽东不允许邓小平否定“文革”的做法1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它 ( )A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B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C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D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4B解析:A项在当时尚做不到;C项

31、是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而提出的;D项是针对改革开放中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而提出的;只有B项正确。1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理由是(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它作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它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ABC D16 下列新中国外交成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取得的有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粉碎了美国借朝鲜局势威胁中国的企图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圆满成功A B C D17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32、前,党和国家在私营工商业中建立起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是通过 ( )A镇压反革命运动 B三反运动 C五反运动 D民主改革运动18 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主要调整的是 ( )A产品的供销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 C国民经济发展比例 D国民经济发展速度19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具有的共同点有 ( )变革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都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 都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A B C D19B解析:不符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确。20 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创造性地发展马列

33、主义理论的是 ( )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0B解析:A、C、D三项都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21. 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B. “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 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22.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

34、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23.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 “大跃进”运动期间C.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D. 杂交水稻推广后解析:B “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地提高生产计划指标。2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

35、段的国情决定的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A. B. C. D. 25.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 )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A. B. C. D. 解析:D 七届二中全会在新中国成立前召开,故排除。建立人民公社,搞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左”倾错误,不属于执政能力提高的表现,错。26.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

36、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材料反映了( )农村经营权发生变化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A. B. C. D. 27.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曾经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数次调整。“文革”以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 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B. 以乡镇政府代替人民公社C. 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8.读下图,图片所示两个历史时期的农业与农民问题的相同点不包括( )A. 生产资料所有权 B.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C. 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D. 是农村发展经济建设的重大改革解析

37、:B 直到1987年,中国人民才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来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材料二:周恩来在中共八大报告中详尽论述了经济方针,指出:“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她发展。”材料三:胡锦涛主席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抓住经济建设这个

38、中心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材料四: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经受考验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和苏联共产党却丧失了执政党地位。 (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由“走俄国人的路”转入到“走自己的路”上来。这两条路具体指什么?这个转变说明了什么? (2)指出材料中经济方针提出的背景。(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在哪两次会议上作出的决策?试以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史实,说明我党是如何落实改革开放的决策的。(4)你认为中国共产

39、党人应该从中吸取哪些主要的教训?3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经历了几次变革,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此请回答: (1)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手段是什么?(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重要创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分配方式。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建国初期及“一五”期间形成的“旧体制”进行改革。这种“旧体制”被称为什么?其在经济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40、?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改革中有哪些主要的转变?32.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但工业化的道路贯穿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个历程。请回答:(1)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哪些地区?(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有哪些表现?(3)建国初期,中共为加速中国工业化,在经济领域实行了哪些重大措施?(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党和政府为此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5)从中国百年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3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历史变迁的四个画面材料二 德国两位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曼飞在他

41、们的制度经济学中文版序中写道:“很少有一个国家的国民比中国人更多要遭受艰难、战争、骚乱和困苦(但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这一不幸趋势的转向。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请回答:(1)你对材料一展示的中国历史变迁有何感想?(2)材料二中“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什么?并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进步的原因。(3)概述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发展趋势。原因: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3)内容: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