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自古以来,荷花和月色都是文人争相吟诵的对象。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描写月色和荷花的名句呢?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月光如水水如天”、“云破月来花弄影”教师:是啊,荷花和月色都是非常美的景物。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他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画面。二、带着问题阅读:请阅读课文:并在课文
2、中找出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明确: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齐读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通过朗读,请学生讲讲,朱自清描写的荷塘月色给我们什么感受。明确:优美,那么美在哪里。三、文体研习导入后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师:首先齐读第四段,初步感知、体会。然后用幻灯出示修改版的荷塘:幻灯显示:荷塘上面,全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加风致了。对比分析朱自清的荷塘和我的荷塘,很明显,美与不美,一目了然,天壤之别了。此时,我
3、便放手让学生赏析第四段“美在哪里”。评析:如果让学生直接赏析朱自清的语言艺术,恐怕生硬,而且会有副作用,于是我设计了一段没有任何修饰的文字,两相比较,不言自明,学生自然能联系所学知识,逐一赏析。生1: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本体是叶子,喻体是舞女的裙。生2:拟人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袅娜是鲜花盛开的样子,羞涩则是含苞待放的模样,写得非常生动形象。生3:像闪电般,比喻。生4:肩并肩密密地挨着,拟人。生5:脉脉的流水,拟人。流水含情脉脉,饱含深情,却是无声地流着。师:“脉脉”是一个叠词。段落里还有不少叠词。叠词有两大作用,一是舒缓语气,减慢节奏;二是修饰描摹。请同学们选择几个
4、,体会一下。学生举例:“田田”、“层层”。两个词都是修饰叶子,但侧重点不同。田田,突出荷叶很密,是横向的,平面的感觉;而层层,则侧重高低,纵向的,有横有纵会更有立体感。师:(赞赏)非常好。请大家再看看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和第二段“曲折的小煤屑路”。读一读,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吗?生:开始的时候作者心情“颇不宁静”,迫切想去一个宁静的去处,因而,用的是“曲折”,节奏快一些。而“曲曲折折的荷塘”在第四段,作者这时已经发现了一个可以让他“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的好地方,心情自然放松下来了,因而,语言节奏也该放慢了,叠词可以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生:比喻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本体是清香,喻体是歌声,写出了清香渺茫,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感觉很有味道。师:什么味道?生:清香和歌声,感觉不一样,一个是嗅觉,一个是听觉。师:很好,这就叫通感。通者,打通;感,感觉。打通感觉,就是通感。朱自清是现代白话作家中比较早去巧妙运用通感的。拓展一下:有一首歌,暗香知道吗?声音很粗笑容甜美评析:拓展的意义有二,一是进一步理解通感这种修辞;二则能有效调节气氛,让热烈的气氛稍微冷却,制造有起有伏的课堂节奏。探究辨析:师:还有哪些(炼字)生:“月光如流水一般”比喻很有特色。师:不仅比喻有特色,动词也用得很好。“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请同学
6、们用其他词来替换“泻”和“浮”,然后对比效果。学生讨论,评点。生:“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比喻很有味道。“满月”的“朗照”是“酣眠”,痛快、酣畅淋漓;“淡淡的云”遮月,是别有风味的小睡。师:“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经常被我背成“小睡也别有风味”,有“的”和没“的”有区别吗?生:有区别,有“的”,感觉语气舒缓一些,温和一些,比如说:他这个人很坏。他这个人很坏的。(非常好)生:“的”是一个助词,轻声助词收尾,能抑制句调上扬,读来轻盈柔和,这种感觉更符合荷塘月色静谧的意境。朗读这三段时,应采用怎样的语调?作者带有何种感情?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这种心情的语句明确:平稳舒缓。淡淡的喜悦。我且受用
7、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诗意的画面。在这样的景色,抒发作者什么样情感。明确:在文章中找,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其中,对第四段、第五段进行仔细鉴赏,然后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探究作者的情感历程。思考:写这篇文章时,朱自清才29岁,但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前途无量,他为何如此惆怅和苦闷?你能否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四、介绍写作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补充介绍作者: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