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540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

2、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

3、,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

4、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

5、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

6、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答案】1. A 2. A 3. B【解析】1. 试题分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2. 试题分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7、。3. 试题分析: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

8、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

9、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

10、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

11、!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

12、”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案】4. B 5. 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6. 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

13、,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点睛:本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查,考查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要注意选项对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的表述是否正确。如本题B项文意分析不当。5. 试题分析:理解词语的含义,主要包括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的来

14、源、词类、结构入手,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如本题“窗子”既可以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也可以指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6. 试题分析: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

15、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如本题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

16、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

17、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

18、“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7. 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

19、一项是( )A.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B.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

20、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 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E.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9. 怎样才能有效改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7. D 8. AC 9. 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

21、习惯;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理解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主要原因”错,从原文中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来看,“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仅仅是原因之一。故选D。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B项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该项“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说法错误,且“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

22、集的意识”属臆测,从文中信息无法推出这一点。C项“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错,相关材料二第三段,原文是“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的资源属性与污染属性并不矛盾,作者并没有否定“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这一说法。D项,“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错,原文是“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措施”,选项变“未然”为已然。故选AE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在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同时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切

23、忌凭空随意作答。比如,从材料一所列之表可以看出,虽然知道垃圾应该分类的人很多,但仅了解简单分类的人也不少,由此可知还应加强宣传;从材料二中“有人说”的话语可知,政府要负起责任;由材料二结尾“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等语可知要大家都尽力;等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平阳人。乾道八年进士,累官太常丞。孝宗临御久,事皆上决,执政惟奉旨而行,群下多恐惧顾望。谊谏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名乎?”及论乐制,谊对曰:“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上遽改容曰:“卿可谓不以官自惰矣。”知徽州,陛

24、辞,属光宗初受禅,谊奏:“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至郡,歙县有妻杀夫系狱,以五岁女为证,谊疑曰:“妇人能一掌致人死乎?”缓之未覆也。会郡究实税于庭,死者父母及弟在焉,乃言:“我子欠租久系,饥而大叫,役者批之,堕水死矣。”然后冤者得释,吏皆坐罪,阖郡以为神。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丞相留正不克用。孝宗崩,上不能丧。谊与少保吴琚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嘉王代祭。及将禫,正忧惧,仆于殿庭而去。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汝愚问策安出,谊曰:“此大事,非宪圣

25、太后命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宪圣之戚也,同里蔡必胜与侂胄同在阁门,可因必胜招之。”侂胄至,汝愚以内禅议遣侂胄请于宪圣,侂胄因内侍达汝愚意,宪圣许之。宁宗即位,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不听。汝愚雅器谊,除授建明多咨访,谊随事裨助,不避形迹,怨者始众。尝劝汝愚早退,汝愚亦自请。侂胄疑将排己,首谒谊,退束装,冀谊还谒,留之通殷勤,谊不往。 初,金攻庐、楚不下,留兵缀濠州以待和,时时钞掠,淮人大惊。谊昼夜拊循,益严备御。朝廷惧生事,移知隆兴府以卒,后谥忠文。(宋史列传一五六)【注释】觖:je:不满意,浸棘:危险,越来越严重。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26、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B. 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C. 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D. 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11.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 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B. 宫、商、角、

27、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C. 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D. 孝宗,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谊不忘职责敢于劝谏。孝宗独揽朝纲,他谏之以理;谈论乐制、出官辞行,谏孝宗、光宗以戒骄修德。B. 徐谊一心为政敢冒大不韪。孝宗驾崩,光宗生病,他果断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并代父主丧。C. 徐谊为民伸冤备受爱戴。徽州任上,细心断案,平反冤狱,真凶

28、得惩,全郡人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D. 徐谊立场坚定不畏强权。见韩侂胄居功自恃,他告诫赵汝愚远之;韩侂胄欲拉拢他,徐谊无所畏惧并不回访。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2)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2)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渐渐变成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

29、应当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其中标志词应抓住:“曰”“然”“也”等,再结合本句意思:孝宗的病越来越重,光宗长期拖延不去问安,徐谊入朝进谏,退下来告诉宰相说:皇上待人接物从容不迫,但目光直视不眨眼,神思恍惚,是真的有病。应当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皇子嘉王参与决策大事。句子可以断开为: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

30、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故选C。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而不是庙号。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孝宗驾崩,光宗生病”错

31、误,“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是在孝宗病重时。故选B。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谯”译为“责备”,“济”译为“办成大事,做成大事”,“未之有”宾语前置句,译为“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2)句中:“以”译为“因为”,“望”译为“怨恨”,“饱”译为“满足”。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

32、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徐谊,字子宜,又字宏父,温州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多次升迁做到了太常丞。孝宗在位时间久,朝中事情都由皇帝决定,(朝臣)执政大多是奉旨行事,百官下属多半畏惧观望。徐谊进谏说:“像这样就是君主一天比一天圣明,臣下一天I 一天愚蠢,陛下和谁共同创造功业声名呢?等到谈论乐理制度,徐谊回答说:“宫调混乱就意味着荒淫,说明君主骄横;商

33、调混乱就意味着倾险,说明臣僚败坏。”皇上立刻改换神情说:“你可以说是不因官职怠惰自己的人了。”徐谊被委任为徽州知府,他向皇帝辞行,恰好光宗刚刚继位,徐谊上奏说:“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到郡上任,歙县上报有个人的妻子因杀夫被关在狱里,有年仅五岁的女儿作证。徐谊怀疑说:“妇女能一巴掌把人打死吗?”徐谊因此把案件搁置此案未审查批复。适逢郡里在郡衙庭院究核实物税,死者的父母和弟弟都在,(父母)于是说:“我儿子因欠租被绑时间很久,饿的大叫,衙役打他的脸,掉在水里淹死了。”这之后蒙冤的人得到释放,相关官吏都判了罪。全郡的人都认为他神明。孝宗的病越来越重,光宗长期拖延不去问安,

34、徐谊入朝进谏,退下来告诉宰相说:皇上待人接物从容不迫,但目光直视不眨眼,神思恍惚,是真的有病。应当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皇子嘉王参与决策大事。丞相留用不能采纳徐谊建议。太上皇帝孝宗去世,光宗重病在身不能主持丧礼,祭奠祝祷的事,有关部门不敢代理,百官都没有换穿丧服。徐谊和少保吴琚商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立嘉王代姓祭礼。等到将要举行禫礼,留正忧虑恐惧,仆倒在宫廷而离开。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赵汝愚问有什么办法,徐谊说:“这是大事,非得到太皇太后的命令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是宪圣太后的亲戚,同乡蔡必胜和韩侂胄都在阁门任

35、职,可以靠蔡必胜招致他。”韩侂胄来到,赵汝愚把內禅的建议派韩侂胄向宪圣请求,韩侂胄经由宦官传达了赵汝愚的意见,宪圣答应了他。宁宗即位,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从不满变成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应当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赵汝愚没接受他的意见。赵汝愚向来器重,授任官职提出建议时常常咨询他的意见,徐谊随时协助,(赵)不避讳显露形迹,怨恨的人开始增多。曾经劝赵汝愚早日抽身退步,赵汝愚自己也向皇上提出请求。韩侂胄怀疑自己将受排挤,首先去拜见徐谊,回来之后整装等待,希望回访,好留下他表达深情厚谊,徐谊没有前往。起初,金人没有攻下庐州、楚州,留住兵马在濠州等待议和,常常

36、出来抢劫,淮州人大为惊恐。徐谊白天黑夜安抚他们,更加紧张备战准备抗击金人。朝廷害怕滋事,调任他为隆兴府知府而死,后谥号忠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颖滨遗老。14. 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15. 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

37、 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闾阎争相问寻作者是谁,鱼鸟也惊猜他是谁,从侧面突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鱼鸟惊猜”运用拟人手法。“鱼鸟惊猜”,物亦惊猜他是谁,表意深刻,形象生动。 15. 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活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解析】(1)试题分析:“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运用对偶句,写走过里巷,大家争着来问候讯问诗人,忽然碰到鱼鸟,它们看到诗人也感到惊讶,纷纷猜测。写出了人们和鱼

38、鸟对诗人出门的惊讶,联系首句“闭门不出十年久”,可知人们和鱼鸟惊讶的原因,显然这里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目的是突出诗人的深居简出。“鱼鸟亦惊猜”则是拟人的手法。【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

39、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2)试题分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

40、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本题诗中“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写诗人回去后无言静卧,只能期待和不时出现在梦中的古交谈,表达出的是一种无奈孤独寂寞之意。【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

41、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本题中两诗都是对“雨”的吟咏。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

42、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 ,_ ”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人的情感。【答案】 (1).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2). 众人匹之 (3). 不亦悲乎 (4). 南阳诸葛庐 (5). 西蜀子云亭【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一般分为两类,此题一是给出上句填写下句,另一种是给出情境进行填空。本题属于后一种。诸子散文与唐代铭文,一散一韵。注意语境提示和不写错字,注意“匹”“庐”的写法。第卷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让灵魂诗意地栖息,过着

4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B. 廖凡是中国内地著名男演员,2014年凭借其在白日焰火中不温不火的表演获得了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C.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闻名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见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D. 厦门的海,娴静温柔;而烟台的海,那一览无余的金色的沙滩,直向天边铺展开去,平坦如砥,沉雄壮阔。【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D项,“平坦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形容人心胸开阔,现在常指道路平坦,畅通无阻。句中形容沙滩平坦开阔,使

44、用正确。A项,“求田问舍”,本意是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房价,比喻没有远大志向。此处感情色彩不当。B项,“不温不火”,形容人的性情温和或形容销售行情不火爆。句中形容表演,对象不当,此处应使用“不瘟不火”。C项,“目不见睫”,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不合语境,此处应使用“目不交睫”。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比如 “求田问舍”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而句中对于失意文人没有贬低的意思,故错误。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不温不火”,句中

45、是形容廖凡的表演,对象不当。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 在信息化的今天,中秋民俗依然活跃在全球华人中间,它是华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节日。B. 昨天上午,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主城和开发区的大部分地区将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雨雾,请注意防范。C. 习近平不但读书多,而且对文学有

46、很高的鉴赏力,譬如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时,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深度,托尔斯泰有广度,他个人更喜欢托尔斯泰。D. 急避险造成损害,是指行为人在遭到紧急危难的情况下,为避免或救护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损害,不得已而对某一较小的利益造成的损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子意思。A项,“民俗”不能是“节日”,搭配不当;B项“主城和开发区的大部分地区”歧义,“主城和开发区”并列不当;D项“避免或救护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损害”句式杂糅。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人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47、,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其实是很不一样的,你的心灵状态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世界的面貌。一个心灵贫乏的人,他看到的世界也必定是贫乏的,他只关心物质和利益,他在世界上也就只能看到物质和利益;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可能发现和欣赏世界的丰富的美。A. 虽然可能但是就B. 虽然所以因此却C. 但是因为所以就D. 但是如果只有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题中,处表示转折,排除A,B根据前的分号可判断分号前后为并列关系,排除C。点睛:关

48、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二、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三、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例如: 1.虽然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

49、给人不通顺的感觉。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五、不要滥用关联词。例如: 1.他自己不跟老师讲,并且要我讲。 2.我的成绩差,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滥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第二句,滥用“但是”,应删去。20.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概括网络的优点和局限性,不超过40字。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它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体验

50、和享受,有时甚至超越人体本身所能带来的感受,让人以超乎真实的外貌、感觉进入网络平台。但这些只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不能取代人们的生活,只能模仿人的感受而不能取代人的感受。【答案】实现资源共享,能带来丰富和美好的体验和享受,但不能取代人的生活和感受。【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属于提取关键词。 如何提取关键词,可采用如下一些方法:方法一、提取要素。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记叙类材料,记叙性文段包括消息在内。对这种文体形式的压缩,要把握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包括对象、身份等)、事件。概括起来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 有什么结果。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整提取关键词。方法二、摘取中心。这种

51、方法要注意准确地把握一段语言材料的中心,打叶削枝,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根据要求把多余的枝叶去掉。一般说来,新闻材料往往要抓住第一句或第一段,即新闻的导语。议论类或说明类的材料要能抓住中心论点或者要说明的中心意思,然后再在中心句中提取关键词。方法三:分层提炼。针对语意较复杂的材料,我们可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先给原有的语段划分层次,提炼各层次的要点,然后再提取关键词。本题可结合语段加以概括。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全面实施乳制品加工工艺标准化监管,彻底消除企业过热加工的

52、乱象是优质乳工程的保证。即使拥有优质原料奶,_,也不能生产出优质乳制品。我国的乳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过热加工现象,主要是因为企业低价收购低质的原料奶,细菌数量高,_ ,可谓“一热遮百丑”。但是,_ ,比如维生素C的损失率达到30%,使牛奶失去应有的营养作用。【答案】 (1). 如果加工工艺不合理 (2). 只能依靠过热加工来灭菌 (3). 过热加工又会严重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表达运用题,解答此题,要注意分析整个语段的中心内容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处于“即使也”之间,说明是个假设情况,根据前文“加工过热”可知是假设加工工艺不合理;句承接企业加工过热的原因,得出

53、结果,“只能依靠过热加工来灭菌”;句与前句构成转折,突出过热加工的危害,与后句“使牛奶失去应有的营养作用”照应,即破坏营养成分。据此组织答案。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六、作文(60分)22.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有人说:“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要求:请结合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答案】扬长避短,彰显个性鸟儿因为长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才选择天空,鱼儿因为长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才选择海洋,骏马因为身姿矫健才选择驰骋千里。所以,要成功就要扬长避短,彰显自我个

54、性。骆驼和羊来到一个长满茂盛枝叶的园子外,枝叶伸展到墙外,骆驼抬头就吃到了叶子,而羊踮起蹄子也不能吃到。于是它们来到园子口,羊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骆驼跪在地上也进不去。它们之所以一个吃到墙外的,一个吃到墙内的,原因就是骆驼高大而羊矮小。其实道理就在这里,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无论何时都只有发扬长处,避开短处,针对自身的个性和优势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才是最明智的做法。成功不仅仅是把与生俱来的长处机械相加,而且是有计划地对长处进行发展。这就是鸟儿能有清脆的歌喉,而鸭子仅仅能“呷呷”叫几下的原因。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用扬长避短的方式进行各种思考。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面对各种选择和激烈竞争,都不

55、得不发扬长处,保持自我,展现特色。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很是严峻。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不能只追求高薪工作,只要专业对口,努力奋斗,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由此上升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借鉴外来的技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利用外在因素发展自身所拥有的,在吸取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创出一个国家的特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每个人之所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就是因为经过各种实践证明那个位置适合你。不用刻意羡慕别人,随着自己的成熟和发展,对自己的优势和个性进行培养和褒扬。一个文科生不能勉强去研究宇宙飞船,不能要求贝多芬去像梵高一样画一棵向日葵。所以我们必须要扬长避

56、短,发展自己的个性。是鸟儿就要选择天空,是鱼儿就要选择海洋,是骏马就要选择辽阔的草原。成功就要扬长避短,保持个性,彰显个性!【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本则材料中,可以抓住关键词“原创”“盗版”来立意。立意角度示例:要活出自我;要培养创造性;不可盲目模仿别人;等等。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还可以写其他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