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基础自测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商鞅变法对秦国所起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A.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B.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C.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D.为秦统一方国奠定了基础下列战国时期思想家没有主持过变法运动的是A、李悝 B、吴起 C、申不亥 D、韩非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下列著作不属于“六经”
2、内容的是A、诗 B、春秋C、书D、尚书(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材料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
3、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三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书更法回答:(1)由材料一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2)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的观点。(4)据上述材料
4、,结合所学内容简述以上三个儒、法代表人物对待变革的思想发展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综合创新运用】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结合史实思考:孔子编订诗经时为何不选赵国的诗歌A.赵国偏远,孔子不曾到过B.赵国和鲁国在当时是敌对的国家C.孔子游说赵国时,赵王对孔子非礼D.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主要的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孔子的“仁”
5、的学说与孟子的“仁政”观点在内涵上是一致的。B、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针锋相对的。C、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D、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由战国商鞅所著。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据论衡本性篇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长。如此,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子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之徒,亦论情性,与世之
6、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世硕,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都是孔子的养子。转引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儒家思想史第一章材料二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 额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材料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荀子性恶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对人性的看法分别是怎样的?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
7、料二中所认为的人性本质的内容有哪些? (3)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共同之处是什么?(三)问答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概述这种文化现象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技能提高】1.探究学习研究主题: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探究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结合教科书内容阅读相关资料。探究方法:归纳分析的方法。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等。成果展示:利用小组探究的结果,撰写历史习作早期儒学基本特征述评。2.实践活动。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调查了解家乡风俗中还有哪些传统礼制的遗存。参考答案【基础自测训练】(一)单项选择题 B
8、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各家学派思想的掌握及联系当时社会情况加以综合分析的能力。 D 提示:联系变法以后秦国的发展情况回答。 D B 提示:本题考查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对法家思想的深入分析。 D(二)材料解析题(1)“仁”的学说。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是进步的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他的“仁”的学说也含有维护传统制度的旧思想。(2)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孟子的政治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因此有“亚圣”之称。(3)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4)轨
9、迹:孔子为总结中国古典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思想有保守的倾向,主张回复周礼。孟子提出了王道主义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文化基点上提升了儒学的理想。商鞅主张激进的变革。他们三人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提示:所列举的材料只是提供线索,在理解材料中的观点的同时,还要结合所掌握的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创新运用】(一)单项选择题 C 提示:考查记忆。 D提示: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局势的了解。 D提示:将该政策与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结合起来考虑。 CA 提示:注意区别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二)材料解析题 (1)材料一认为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其
10、关键在于“养而致之”;材料二主张性善论;材料三主张性恶论。(2)孟子认为性“善”的具体内容为: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3)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圣人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来“化性”,人仍可以成为圣人。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提示:此题考查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殊途同归特点的认识。(三)问答题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3)各国纷争的局面形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4)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突出特征:体现了历史变革时期最富自由意识和创造精神、学术空前活跃的特点。提示:该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条件。【技能提高】1.探究学习熟练掌握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各个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多阅读课外书籍。2.实践活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