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476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1.陈独秀认为:“三纲之名词,虽不见经,其学说实质是孔教之本意”;有学者认为“虽不见经”,但见于“子”,在韩非子忠孝一篇中说过这样一种说法:“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这说明A. “三纲”之说来源于法家学派B. 陈独秀对孔教理解偏颇C. 汉代儒学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D. 儒家与法家同源【答案】C【解析】【详解】由“三纲之名词,虽不见经,其学说实质是孔教之本意”“虽不见经”,但见于“子”及“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可知,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等其他学派思想,故C

2、正确;“三纲”之说吸收了法家等其他学派思想,并非“来源于”,排除A;陈独秀对孔教理解正确,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儒家与法家同源,排除D。2.左传昭公七年载:“单献公(春秋单国国君)弃亲用羁(寄客)。”结果单襄公、单顷公的族人杀掉单献公而另立单成公。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 宗法制度已经名存实亡B. 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C. 人们对血缘关系的认同D. 宗法性家臣保持了政治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单献公被杀,是因为背离“亲亲”的原则,这反映出春秋时期人们对血缘关系的认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仅依据单献公“弃亲用羁”并不能得出当时“宗法制度已经名存实亡”的结论;B选项错

3、误,材料强调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认同,而非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稳定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唐代宗大历二年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这从侧面反映了A. 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B. 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C. 唐朝城市经济的发展D. 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由唐代宗时期的“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到唐德宗时期的“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说明唐朝时期城市经济得到了进

4、一步的发展,民间破坏坊市门墙的行为较为普遍,故政府不得不调整统治策略,不再像原来的那么严苛,故选C。唐德宗时期对门墙破坏行为的惩罚尽管有所放松,但结果仍是要雇工匠进行修补,这说明这时坊市制度还未遭到破坏,排除A;市政设施是指在城市区、镇(乡)规划建设范围内设置、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无偿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而坊市门墙是统治阶层为限制商业的发展设立的,其不属于市政工程的范畴,排除B;材料未提及社会其他矛盾,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4.明朝,汉江改道,陕西省的商人乘船顺流而下,将货物贩运于汉正街中转,汉口之名可以说是因陕西商贩而得名,即汉水入长江口。明朝末年,

5、成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 这一现象反映了A. 长途贩运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B.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C. 城市规模的扩大推动商业发展D.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汉水入长江口”并结合明朝的商业发展状况可知,汉口之所以能够成为四大名镇之一,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区域位置对商贸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B正确;材料信息未反映商人地位的提高,A错误;材料反映的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不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推动商业发展,C错误;明清时期积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即使商业有所发展也不代表政府政策松动,D错误。故选B。5.晚清中央和各地方设具有传习性质的工艺局,其中直

6、隶各属传习工场艺徒人数达2712人。直隶各属民办工厂,所用技师匠目,多属该工艺局毕业工徒,据此可知A. 政府行为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B. 满足中国抢占国际市场的需求C. 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到来D. 近代企业带有传统官营的色彩【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民办工厂,所用技师匠目,多属该工艺局毕业工徒”来看,晚清时期政府推动了工厂的建立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中国近代工业化产生了推动作用。A正确;此时中国尚不能维护国内市场,更不用提及抢占国际市场,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时中国处于民国政府统治时期,清政府已被推翻,C错误;工艺局有官办色彩不能代表整个近代企业都带有官营的色彩,D错误。故选

7、A。6.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族提出“退回东北”,建立独立政权;蒙古上层制造“外蒙独立”,西藏达赖喇嘛在英国的唆使下发起了“西藏独立”。南京临时政府将“反满兴汉”口号转变为汉、满、蒙、回、 藏为基础的“五族共和”理论,这一转变A. 表明中华民国反侵略的决心B. 有利于以和平方式促成政权的过渡C. 赋予社会革命新的时代内涵D. 进一步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中华民国成立后,面临着满、蒙、回、 藏等民族问题,而五族共和理论的提出有助于缓解民族之间的矛盾,增加民族认同感,进而有利于以和平的方式促成政权的过渡。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不涉及反对外来

8、侵略,A错误;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不属于新的内涵,C错误;五族共和强调五大族群和谐相处,共建共和国,不能体现出民主的思想,D错误。故选B。7.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新华日报关于百团大战和太平洋战争的报道分别为110篇、65篇,其中使用“我军”等第一人称代词分别为208次、30次。国民党中央日报的同题报道分别为71篇、69篇,使用“我军”等第一人称代词分别为2次、48次。二者报道的差异反映出A. 中共开始构建独立话语体系B. 意识形态影响媒体报道立场C. 国家命运主导媒体报道策略D. 国共合作深受国际形势制约【答案】B【解析】【详解】中共在报道百团大战和太平洋战争的篇幅方面明显存在差

9、异,而且前者使用第一人称的频率较高,而国民党在报道百团大战和太平洋战争时,在对百团大战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方面明显不及对太平洋战争的报道,说明意识形态影响了媒体报道的立场,B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当时国共两党面临的国家命运是一样的,但是两党的媒体报道策略却有别,因此排除C;题干主旨是两党在媒体报道中呈现出的意识形态分歧,而非强调两党合作,排除D。8.如图所示为现代中国某一时期迅速发展的几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些组织A. 促进了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建立B. 导致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C. 改变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D. 有利于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有

10、大户带头、部门牵头、产品批发中介、供销社改造以及龙头企业联结4,这些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D正确;题干涉及的区域和群体是农村和农业,而非工业,排除A;通过不同类型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带动,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解决就业,而非向城市转移,排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是农民掌握土地使用权,题干所列的合作组织并未对土地制度进行变动,因此未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9.罗马帝国时代,出现了这样一种流行趋势:不允许分离奴隶的家庭,不能单独出卖丈夫而留下妻子和孩子;人们正式地埋葬奴隶,而不是让他们暴尸荒野或是让其他奴隶埋葬他们。这种趋势说明A. 罗马劳动力日益匮乏B.

11、 自然法观念影响增强C. 奴隶的政治地位提高D. 万民法得以贯彻实施【答案】B【解析】【详解】帝国时代出现的对于奴隶家庭完整性的重视、注意正式的埋葬奴隶的趋势,说明当时对奴隶的最基本权利有一种出于道德自觉方面的维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法观念中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人权,材料中所述现象正是受到自然法影响而出现的,B正确;题干现象和罗马劳动力匮乏无关,排除A;古罗马帝国是奴隶社会,奴隶并没有政治地位,排除C;万民法针对的是自由人而非奴隶,排除D。10.我的1980是回望30年前“口述史”式的报告文学,作者访谈了包括原深圳市委书记方苞在内21位“资深”深圳人,讲述他们的“1980”,再现了深

12、圳特区创立之初的无数瞬间,为改革者、开拓者、见证者与普通人立传。其意在A. 开创文史结合的新型文学B. 实践文艺“二为”的总方向C. 纪念和宣扬开放开拓精神D. 丰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我的1980再现了深圳特区创立之初的无数瞬间,为改革者、开拓者、见证者与普通人立传”可知1980年的深圳开始建设到今天的现代化大城市,实现了从无到有、见证了历史的发展,而许许多多普通人为深圳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我的1980是为了纪念和宣扬建设者开放开拓精神,故选C;报告文学在中国19世纪就出现,不是开创,A错误;B项与题意主旨不符,错误;我的1980不是现实主义的作

13、品,排除D。11.德国音乐家卡茨把音乐审美划分为自律论”和“他律论”,其中“他律论”认为,制约音乐的法则来自于音乐之外,音乐总是包含着纯粹音响现象之外的某些人类情感的东西,比如富有诗意,注重情感表达,充满幻想。属于这一流派的音乐作品是A. 雨果悲惨世界B. 德彪西月光C.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D.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音乐总是包含着纯粹音响现象之外的某些人类情感的东西,比如富有诗意,注重情感表达,充满幻想”结合所学可知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符合题意,故选C;A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文学作品,排除;B是印象主义音乐,排除;D是浪漫主义绘画作品

14、,排除。12.下表是美国历史上被视为杰岀英雄的总统们在印第安人问题上留下的最黑暗的一面,它成美国历史上最可耻的污点。这反映出任数总统黑暗与污点1华盛顿公开演讲:印第安人和野兽都是极其凶残的动物,两者唯一区别就是形状不同。由于总统支持,士兵开始公开杀戮印第安人,将印第安人人皮剥下来做长靴子。3杰斐逊1807年,公开讲道:印第安人会因为我们侵占他们的土地而反抗,英勇的白人必将拿起斧头反击过去,他们也许会杀死我们一部分人,但我们会杀死他们全部。4麦迪逊1814年,亲自签署了法令:白人每上缴一个印第安人头皮,就可得到50到100美元奖金那个时候的50美元可是非常值钱的。16林肯将屠杀印第安人行动推向高

15、潮,在他号召下,联邦军队经过一千多次围剿,将许多村子中的印第安人屠杀殆尽,处死了38个酋长。A. 总统是国家权力的核心B. 美国三权分立形同虚设C. 美国民主平等的局限性D. 印第安人生存空间恶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华盛顿、杰斐逊、麦迪逊、林肯等杰出英雄,对待印第安人的态度,都是极其残暴的,这显现出种族主义的偏见,与美国宣扬的民主自由格格不入,从而说明美国民主平等的局限性,故选C ; A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性问题,排除;故选择C,排除ABD。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同周边的大多数国家一直维持着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这就是人们

16、通常所说的宗藩关系,或称藩属关系。对属国来,尊奉中国为上国,“奉正朔,求册封,定名分”,取得中国的承认和保护,名正言顺地进行统治;而对中国来说,则以属国为屏藩,维护天朝的安宁。“在理论上,且一般地实在:在实践上,中国并不设法通过这些方式来直接干预这些属国的内政”,只要“照儒家的模式一道生活,并履行他们的义务,遵行有关的礼仪制度,这些国家大部分是自主的。”谢俊美宗藩政治的瓦解及对远东国际政治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藩关系的特点。材料二 宗藩体制作为封建的不平等国际关系,它早在汉朝就已产生。中间虽然由于中国国内政情的变化或因藩邦变化而呈现时断时续的状态,但就此体制而言,却一直延

17、续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尚维持了近50年之久。鸦片战争前,清朝帝国虽早巳衰弱,但由于没有列强入侵,东亚封建宗藩体制这一国际系统结构没有新因素介入去打破它内部的平衡,因而宗藩体制得以暂时维系。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张的中心是中国,而对朝鲜等藩邦的侵入较少,因此,晚清宗藩体制能维持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才逐渐解体。高世华简论19世纪7090年代的宗藩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i9世纪宗藩体制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是与周边国家的一种政治关系;是儒家思想应用于对外关系;是一种封建的政治联盟;是儒家化的国家关系的体现;体现了周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敬慕。(2)趋势:逐渐解体。原

18、因:近代中国社会的不堪一击;清政府的实力相对衰落;清政府对藩属国实行让步等错误政策;瓦解宗藩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藩属国意欲摆脱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关系;西方列强的入侵;番邦弱小、愚昧、顽固守旧。【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中国同周边大多数国家一直维持着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得出是与周边国家的一种政治关系;根据“奉正朔,求册封,定名分”得出是儒家思想应用于对外关系;根据“奉正朔,求册封,定名分”“以属国为屏藩,维护天朝的安宁”得出是一种封建的政治联盟;根据“照儒家的模式一道生活”得出是儒家化的国家关系的体现;根据“照儒家的模式一道生活,并履行他们的义务,遵行有关的礼仪制度”得出体现了周边国家对中

19、华文明的敬慕。(2)趋势:根据“晚清宗藩体制能维持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才逐渐解体”得出逐渐解体。原因:根据“鸦片战争前,清朝帝国虽早已衰弱”得出近代中国社会的不堪一击,清政府的实力相对衰落;根据“宗藩体制得以暂时维系”“逐渐解体”得出瓦解宗藩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宗藩体制作为封建的不平等国际关系”得出藩属国意欲摆脱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关系;根据“新因素介入去打破它内部的平衡”得出西方列强的入侵;根据“中国国内政情的变化或因藩邦变化”得出清政府对藩属国实行让步等错误政策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山西大学堂发展历程表晚清时期1902年由山西巡抚岑春煊和英国人李提摩太共同创办,是中国

20、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继京师大学堂之后的第二所国立大学。学校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1905年首批毕业生分别被授予拔贡、优贡和岁贡的“贡生名义,并选派了优秀学生40名留学日本。西学专斋初办时教习多为外籍人,教学内容和方法基本与英国学校相同。开设课程一般为近代学科,并开有理化实验课。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新的教育法令,将其改名为山西大学校,取消中学专斋与西学专斋建制,设立预科和本科,分文法工三科。1931年改名为山西大学,1937年被迫停办,1939年复校。抗战期间,曾迁至晋南、陕西三原、秋林等地。建国后19521

21、953年进行院系调整,将数学、生物、化学三系并入师范学院,工学院纺织工程系、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冶金工程系并入北京钢铁学院,财经学院并入中国人民大学。1953年9月11日,山西大学正式解散。师范学院独立建院,定名为“山西师范学院”。1961年7月,根据中共山西省委的决定,山西师范学院与1959年新成立的山西大学合并,名称仍为山西大学。摘编自行龙山大往事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大学发展的案例,蕴含了近现代教育诸多信息。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并得出结论。(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结论不能简单重复论题。)【答案】示例1:论题:晚清时期,近代教育呈现

22、出转型期特征。阐述:晚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发生深刻变化。西学不断传入,教育改革逐渐推行,加上清末“新政”的推动以及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近代教育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如教学内容近代化、教学方法科学化、师资新型化等。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守旧势力的参与及影响,再加上办学动机、经费困难和学生来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其难以摆脱传统教育的色彩。结论:晚清时期,由于受时代发展、传统教育思想及客观条件的影响,近代教育皇现出新旧交织的转型期特征。这一特征的出现一方面有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但同时也使这一过程艰难而曲折。示例2:论题:近现代教育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阐述:晚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发生深刻变

23、化,随着西学不断传入、洋务运动开展和政治变革的相继进行,中国近代化也拉开大幕。传播西学需要载体,近代化发展需要新式人才,近代教育改革遂逐渐推行,近代教育渐趋发展。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教学改革,使教育内容更趋实用性,抗日战争时期,为免学校受战火焚毁,保存近代化建设的人才基础,学校内迁;建国后,出于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及受苏联建设模式的影响,高校院系进行调整。这些都说明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结论:近现代教育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对时代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教育发展都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时代所需的专业人才,推动社会文明进程。【解析】【

24、详解】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拟定论题,如根据“晚清时期”、“学校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选派了优秀学生40名留学日本”、“西学专斋初办时教习多为外籍人,教学内容和方法基本与英国学校相同。开设课程一般为近代学科,并开有理化实验课”可知,晚清时期,近代教育呈现出转型期特征;然后,根据材料,联系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可以从出现转型的原因、转型的表现、最后结果三个角度分析,原因方面,晚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发生深刻变化。西学不断传入,教育改革逐渐推行,加上清末“新政”的推动以及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转型的表现,教学内

25、容近代化、教学方法科学化、师资新型化等;最后结果,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守旧势力的参与及影响,再加上办学动机、经费困难和学生来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其难以摆脱传统教育的色彩;最后,形成结论,晚清时期,由于受时代发展、传统教育思想及客观条件的影响,近代教育皇现出新旧交织的转型期特征。这一特征的出现一方面有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但同时也使这一过程艰难而曲折。15.材料 宋代铜钱铸造量为历代之最,但民间常出现无钱可用的“钱荒”现象。铜钱的大量外流使北宋朝廷以严厉的刑罚展开“钱禁,即严禁铜钱外流及毁钱铸器,但收效不大。王安石变法后,解除了“钱禁”.他认为,开放“钱禁”有利于物资流入;以此“理财”而

26、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王安石废除“钱禁”后,铜钱毫无阻碍地外流,毁钱铸器的现象更为严重.“钱荒”现象更趋严重,百姓售出自己的大部分产品,仍不足以缴纳官府的免役钱。至宋仁宗年间,宋廷恢复了“钱禁”法令.据汪圣铎两宋货币史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出现“钱荒”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解除“钱禁”失败的历史教训。【答案】(1)铜钱大量外流;民间熔钱铸器严重;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铜产量跟不上需求等。(2)对改革复杂性认识不足;缺少配套措施;经济思想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等。【解析】【详解】(1)根据“铜钱的大量外流”、“严禁铜钱外流及毁钱铸器”并结合所

27、学可知,北宋出现钱荒主要和铜钱外流、民间熔钱铸器、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以及铜产量不足等有关。(2)根据“铜钱毫无阻碍地外流,毁钱铸器的现象更为严重”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解除“钱禁”带来的历史教训主要是对改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缺少配套措施,经济思想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等。16.材料 尽管中国和美国卷入了战争,但战争还是被严格地限制在局部地区。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美国和中国都不认为朝鲜的未来是真正关系到重大的民族利益的问题,因此,美国没有使用原子,苏联也没有出兵,战争保持在一个“小事件”的水平上,尽管战争的规模很大。到1951年年中时,很明显,整个战线已处于僵持状态。大规模的战

28、斗逐渐停止了,停战谈判开始进行。经过两年激烈的、时常中断的谈判之后,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缔结了一个停战协定,当时,朝鲜的大部分农材已破坏,大约10%的朝鲜人已被打死。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特点。(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朝鲜战争对朝鲜、中国和日本的影响【答案】(1)特点:二战后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交织进行,复杂尖锐;两军较量异常激烈;冷战格局的扩展。(2)影响:给朝鲜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保卫了朝鲜的独立;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中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解析

29、】【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尽管中国和美国卷入了战争,但战争还是被严格地限制在局部地区”“尽管战争的规模很大”可知,二战后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根据材料“到1951年年中时,很明显,整个战线已处于僵持状态。大规模的战斗逐渐停止了,停战谈判开始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战争中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交织进行,复杂尖锐;根据材料“经过两年激烈的、时常中断的谈判之后,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缔结了一个停战协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军较量异常激烈;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来看,朝鲜战争时冷战格局的扩展。(2)影响:根据材料“朝鲜的大部分农材已破坏,大约10%的朝鲜人已被打死”可知,给朝鲜带来了深

30、重的灾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战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对中国而言,朝鲜战争使得中国的国际威望提升,而朝鲜的独立为中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日本而言,朝鲜战争期间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汉族,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甲午状元。甲午战争后,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人称“状元实业家”。他以家乡为基地,以创办大生纱厂为起点,先后创办了20个企业,领域涉及轮船、纺织、垦牧、港贸、交通、电力、冶炼等;并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在南通建立起以纺织为中

31、心的“大生地方经济体系”。在他的主导下,南通被打造成“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还致力于教育事业,一生创办370所学校,涵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其南通纺织专业学校,首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1905年立宪运动兴起,张謇积极参与,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三次全国性立宪请愿运动求早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均遭清廷拒绝和镇压。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对清廷彻底失望,最终决定“不要再去捧持落日”,改而“扶起朝阳”,转而归附革命,拥护共和,参加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担任实业总长。当时南北两政权对峙,国家面临分裂瓦解危险。张謇利用早年同袁世凯的师生关系和革命党人的有关承诺,极力劝导袁世凯顺

32、应共和潮流、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促使袁态度发生重大改变。此外,张謇还亲自起草了清帝退位诏书,利用临时政府有关清室优待条件,从而保证了新旧政权的和平交接,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谢俊美再论张謇与辛亥革命(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社会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謇。【答案】(1)特点:以“救国”目标;涉及领域广;与时俱进(重心由经济、教育后转向政治领域;政治主张由立宪转向共和);社会影响大。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浪潮兴起;民主共和思想传播;等等。(2)评价: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张

33、謇以爱国救亡为己任,积极开展“实业救国”的实践,并大力发展近代教育,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杰出贡献。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顺应共和潮流,积极协调南北矛盾,推动了国家统一的实现。张謇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他的“救国”理想难以实现。【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材料“宣扬实业救国”反映出以“救国”为目标;材料“领域涉及轮船、纺织、垦牧、港贸、交通、电力、冶炼等”说明涉及领域广;材料“还致力于教育事业”说明致力于教育;材料“转而归附革命,拥护共和”反映出政治主张由立宪转向共和;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社会影响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2)根据材料“状元实业家”“首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极力劝导袁世凯顺应共和潮流、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保证了新旧政权的和平交接,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创办近代企业、发展教育、推动国家统一、“救国”理想难以实现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