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二节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素材实业救国一词的由来 “实业”一词据说是康有为首先提出的。1898年,他在请厉工艺奖创新折中,建议将中国“定为工国”,“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可见,康有为当时所说的“实业”特指工业。后来,随着实业一词开始流行,其含义逐步扩大。如张謇认为,“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实业在大农大工大商”,他所说的“实业”泛指工业、农业和商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崇尚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中国,因而形成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以粤商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为主体,南洋华侨集资创办的在旧中国最大的一家民族
2、资本烟草企业。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原在香港经营怡兴泰商号、贩运土洋新货于日本、香港、泰国之间,数年后积余资本3万多元。简氏兄弟见当时天香烟销路颇好,遂于1905年在香港注册,创立广东南洋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鹅颈桥设厂制造卷烟,生产“飞马”、“双喜”等牌香烟。但由于初办烟厂,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与排挤,产品没有销路,前后开工仅13个月,就负债10多万元,1908年,以资本亏蚀殆尽而歇业。1909年,简氏兄弟将自己的商号怡兴泰全部抵偿债务,决心重整旗鼓,并得到其叔父简铭石的资助下,改组广东南洋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南洋公司所出的国产香烟颇受欢迎,营业不断增
3、长。此后,其分支机构相继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和南洋群岛一带。从此奠定了南洋公司的基础。1918年,又改为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额定资本为500万元,实收270万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卷烟重新进入中国市场,中外卷烟竞争加剧,国内赋税加重,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内部开始腐化。从1927年起,公司开始走下坡路,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简氏家庭内部矛盾日益尖锐,企业濒临倒闭。至此,宋子文等官僚资本集团乘势以占公司半数的股份和绝对优势控制了企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被日寇炸毁,公司业务中心由上海迁至香港。1938年公司将汉口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迁渝设厂,此后由于通货膨胀严重,机构臃肿,设备残旧,
4、流动资金缺乏,导致业务衰退,已无力称雄于同行业。1948年总公司又回迁香港。1949年宋子文去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结束了在大陆的经营。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张謇,生于1853年,卒于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提倡实业救国、棉铁主义、村落主义,名驰中外。对农林渔牧水利气象教育诸多方面之建树,多开风气之先,尤以垦荒植棉、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最著成效。甲午战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创办了
5、大生二厂、大生三厂以及大生副厂。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
6、门学校。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著作有柳西草堂日记、张季子九录及张謇函稿。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荣氏兄弟是江苏无荣巷人。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畅,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13年荣氏兄弟出资4万元与人合资创办福新面粉厂,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盈利率达80%。到
7、1921年止,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各厂面粉畅销全国,其“兵船”牌面粉,更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一战间出口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荣氏兄弟为中国民族面粉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有名的“面粉大王”。面粉厂经营的成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投资实业的浓厚兴趣。1915年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创办申新纺织公司。1922年止,申新已有4个厂,产纱锭达13万余枚,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织企业公司。申新的发展速度当时远远超过了其他民族纺织厂,20年代的纱绽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申新的“人钟”牌棉纱与“兵船”牌面粉一样,畅销于市
8、场,成为全国闻名的棉纱之一,荣氏兄弟因此又被誉为旧中国的“棉纱大王”。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荣氏企业遭到空前的浩劫,其中如申新八厂、茂新一厂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破坏毁损,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敌人“军管”劫夺。留居上海的荣宗敬目睹一手创办的事业被毁于一旦,郁积成疾,1938年2月撒手离世。上海解放前夕,对国民党彻底失望的荣德生不愿与国民党仓皇出逃,他全力阻止迁厂逃资,为新中国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建国后,荣德生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3学术观
9、点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发展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有人认为外因即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黄金时代得以到来的主要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首先,外国商品输入量下降,从而改善了中国民族工业品的国内市场环境,减少了外国工业品的竞争。其次,由于战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部分商品的需求增加,为中国货物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出口增加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出口需求量大的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有人对此持相反意见,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并未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一次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在
10、华的经济力量和经济掠夺并没有削弱。截止1913年末以前,自1842年以来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列强所有对华贷款、借款、投资等近22亿美元的资本没有抽走分文;已经设立的13家银行及85个分支机构、500余家工矿企业、40多家航运公司及其他一切侵略机构没有一家撤走。这些原有的外国资本和侵略机构不仅仍在正常运转,继续不断地吸吮和蚕食着中华民族的财富,而且“帝国主义者在欧洲打仗和胡聊着西方时,从未停止想到中国、印度、波斯”大战期间,主要参战国英法两国在中国的权益不仅没有受到损害,而且还略有发展。而没有直接卷入战争的美国和日本,不仅完全填补了德俄等国在华势力,而且进行了新的侵略。因此,持此种观点
11、的人认为,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不仅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反而有所加强,所不同的是由战前列强共同争夺中国,变成英、美、日联合掠夺的新格局。因此说一次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快速发展,是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显然论据不足。而这一时期国际商品流向和商品市场的转移才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真正契机之所在。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企业黄金时代的时限大多研究者认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但白吉尔在黄金时代的序言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实际仅指1910年代中期到1920年代中期约十年的时间。这既是因为这时中国的资产阶级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奇迹”或“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第一次指洋务运动),也是因为这一时期中国国家的作用严重衰弱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人格得以较纯净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政治上表现得最为积极与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