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意地抒写柔软的内心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多以短篇为主,篇幅不长,多以记事和写人为主。先生擅长造意境,环境描写淡而有味,小说中的人物多为平凡的普通人,写他们的境遇、经历和身上的某种精神,好的或者坏的行为,文字不事雕琢,自然、真诚且朴实,让人读之流畅的如流水一样,而且自有一番优雅浸于其中,颇有古道的风味,结尾多出人意料,却又引人入深,教人留恋文章中的风味,以及眷恋其笔下充满诗意的生活和那颗柔软内心。近读先生的小说集矮纸集,对于汪老的文字又多了几分喜爱,喜爱其中的平实,特别是他诗意地抒写柔软的内心。陆游于1186年春于临安时所写的临安春雨初霁,寄情于景,感慨世态炎凉和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全诗如下:世味
2、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作者很喜欢其中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遂将此部小说集名为矮纸集。这两句诗道出的既是一种闲适的生活,又传达出来的是不甘于闲适的寂寞和无奈。在这部小说集里,既有对于日常人家生活的诗意描写,又有对于普通人遭遇的同情和愤慨,从作者笔下溢出来的是浓浓的柔情。故乡,对于游子而言是终其一生魂牵梦绕的记忆,是灵魂里始终难以忘却的天堂。儿时的生活,以及在这块土地上的所见所闻都会在自己的心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对于汪曾祺而言,他所熟悉的地方仍然是故乡高邮,因而写起来得心应手,有意或
3、是无意地处处展示着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所展现出来的美,自然美、社会美和人情美。他写高邮的民俗,写得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留恋不已;也写高邮的普通人,写他们的遭遇和经历,写他们温厚的性格和身上的某种品质,对于他们的艰难生存抱有一种天然的同情和发自内心的敬意。一、普通人的经历和生活鸡鸭名家以作者离乡十年、远行归来后见到的两位老人为主人公,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他们的经历。“刚才那两个老人的是谁呢”,故意设疑,引人入胜。在父亲的提示下,作者知道了这两个“值得记得的人”,随后作者记忆的闸门也打开了,讲述这两个老人的传奇经历或者说是特种技艺。余老五是炕房的师傅,平时没有什么事情,就在街上逛来逛去,只有每年春
4、夏之间,看不到他的影子。清明前后,正是炕鸡子的时候,余老五此时正待在炕房里。“一样借以量度的器械都没有,就凭他这个人,一个精细准准而又复杂多方的表,不以形求,全以神遇,用他的感觉判断一切”,他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心,把握的温度和时间都特别到位,炕出来的鸡特别大。不是东家养着余老五,是余老五养着东家。面对别人的聘请,余老五能够不为所动。陆长庚是窑庄一带的能人,向下的活计没有一件难得倒他。可是运气不好,干什么都不成功,日子越过越穷,他也变得懒散了,好喝酒、好赌钱,像一个潦倒的不得意的才子。人们说他跟鸭子能通话,“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人送诨号陆鸭。“我”家长工倪二赶鸭子去卖,渡江的时候鸭子跑散
5、了,情急之中,找到陆鸭,他果然迅速找到了所有的鸭子。作者以一种敬仰的态度来追叙这两个人的充满了传奇色彩经历,他们的勤劳和质朴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异秉讲述的是王二一家通过勤劳节俭渐渐发达的故事,是对普通人家勤劳致富的赞颂;故人往事含有很浓的怀旧色彩,是对于旧时旧事旧人的追忆,写了戴车匠、收字纸的老人、花瓶和如意楼与得意楼的老板,或是事实或是传奇,总而言之有一种来自老时光的特有味道;买眼镜的宝应人讲述的是宝应人王先生的故事,他为人和善,跑东跑西,推销自己的东西,结尾说明他的欺骗,却也道出了生存的艰辛;熟藕怀念的是它的香味和做熟藕的王老;侯银匠主要讲述了他的女儿的能干和勤劳以及自己的愧疚之情;水蛇腰则
6、讲述了年少漂亮的崔兰结婚后引起人们的议论,议论中多少含有一些不平,其实崔兰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二、当地的人情美受戒和大淖记事是汪曾祺先生历来被人称道的两篇小说,这其中自是因为那样一种省略故事情节而又使用多维结构勾勒全篇的特殊处理方法,此外还有的是充溢于其中的美,自然美、人情美和野性美。作者运用诗化般的语言,欲说还休,给人以想象空间,使之不断得到多种解读。在这两篇小说里,作者讴歌了一种纯粹、明净而又脱离世俗的爱情。无论明子和英子,还是十一子和巧云,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爱恋,而脱离世俗的肉欲。如果说明子和英子的爱情是用朦胧的、将醒未醒的,是爱情种子萌芽的阶段,那么十一子和巧云的爱情就是清醒的,
7、是来之不易的,是经历一种折磨或者说考验后的厮守;如果说受戒讴歌的是一种纯粹的爱情的觉醒,那么大淖记事中更多了一份野性和美感。在受戒中关于寺庙里和尚的描写,也与传统中的和尚颇有区别和意味,他们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生活自由自在;在大淖这个地方,“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他们在男女关系上是比较随便的”。在这两部小说里,作者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评价而没有给予道德层面的批评,反而是对于这样一种保持生命野性和天生的爱的认可和肯定,是对于一种活泼自由的生命形式的肯定。晚饭花在一篇之中讲述了三个爱情故事,一个有一个的境界:珠子灯中的孙小姐出身书香门第,嫁给了王常生,夫妇二人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8、后来王常生病逝,留下遗言“不要守节”。在孙小姐的思想里从未出现过这种念头,一个人静静地生活,沉默寡言,佣人扫地时常常能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孙小姐守寡至死;晚饭花中李小龙很喜欢看好看的王玉英,每次放学经过王家时,都会看到王玉英还有开得旺盛的晚饭花,“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最终王玉英嫁给了钱老五,在李小龙看来,“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三姐妹出嫁讲述了挑担子买混沌的秦老吉家的三个女儿出嫁的故事。秦老吉勤劳能干,爱干净,所卖混沌花样多,分量足,所养的三个女儿活泼懂事、勤劳友爱、感情很好。大凤许给了一个皮匠,二凤许给了一个剃头的,三凤许了一个卖糖的,三
9、姐妹在同一天出嫁。嫁得不远,可以常常回家帮老秦做些家务,可老秦却有自己的担忧:“谁来继承他的这副古典的,南宋时期的,楠木的混沌挑子呢?”珠子灯中孙小姐守节不移,既是由于自己所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更重要的和更为可贵的是对于往日感情生活的怀念和留恋,正如纳兰性德笔下的“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其中有一种浓重的氛围;晚饭花则是写年少的遇见和暗喜还有深深的失望和无奈。王玉英不就是一株晚饭花吗?那样一个年轻漂亮的少女,孤单寂寞而又恣意地绽放在幽深的小巷里,带着一份听天由命的迷惘和对未来生活的模糊憧憬。除了李小龙无人欣赏,只是少年和少女却终究还是错过。李小龙的每日路过和相望,竟没有使王玉英发觉。少
10、年不愿意打扰少女的绽放,就像少女不曾知道少年的心事。那样的少不更事、青涩年华和云淡风轻,终于成为一种过往。三姐妹出嫁则是一种简单而世俗的嫁娶,平凡人的结合,没有命运的驱使,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成长和按部就班的生活,或许这也是一份难得的安稳和幸福。三、朴素温厚的人格魅力以及生存的艰辛岁寒三友中的三友是:王瘦吾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画画。他们三个是一块长大的,日子也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但是三人的名声都是好的。他们的命运随着各自的生意好坏而跌宕起伏,有过好的时候,也有过坏的时候。王瘦吾开着绒线店,却常常仅够裹腹,下雨时儿子连
11、双胶鞋都买不起,他一直想着发财。后来开了一家绳厂,生活有所好转,最终因为别人的挤压而生意失败;陶虎臣在一次事故中坏了一只眼睛,后来因为放焰火得到了一笔好生意,此后乡匪四起,后又政府取缔鞭炮,陶不得不关门。女儿被保长抢走,天天挨打,还染上了脏病;靳彝甫三代画画,喜画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但是一年卖不出几件,生活也是饱一顿饿一段。此后得到当地画家季匋民的赏识,推荐到上海举办画展。靳彝甫从上海回来后,看到王、陶二人的遭遇,忍心卖掉了手里心爱的三块田黄,接济王、陶二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人困难之中见真情的古道热肠让人感动。平凡人的温厚和朴实总是让人很温暖的,这样一种难得的情愫是任何时候都难
12、得的,但却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出现的。生存的艰辛让我们感到难以支撑下去,但是这份温暖给予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八千岁和陈小手同样传达了生存艰难的时代命题。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普通人的境遇是何等艰难。据说八千岁是靠八千钱起家的,因此人称八千岁。八千岁经营的是一家米店,家境殷实,却异常简朴,生活也很单调,俨然脱俗一般。宋侉子是相马的,别有一番功夫,他相马方法独特,相得的马确实有劲,加上为人豪爽,颇受人爱戴。但是宋侉子却把得来的钱花在虞小兰身上。但是八千岁没有想到会遇上八舅太爷,一个所谓的旅长。八舅太爷来到这里以后,霸占了虞小兰,又让当地的名厨轮流给他做饭,并且搜刮当地的有钱人,八千岁也不例外。八
13、千岁让儿子请宋侉子来出主意。宋侉子又请虞小兰从中斡旋,钱自是不可避免,只是比别人少了一百大洋。陈小手是一个男性的产科医生,因为手特别小而出名,专能治难产。但是因为是男的,所以被人瞧不起。有一年,来了联军。一个团长夫人难产,找到陈小手。陈小手累得筋疲力尽,使得母子平安。得到盘缠后,跨马离开,还未骑远,就被团长一枪毙命。小结如果说,萧红女士的小说有着散文般的风致,那么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有一种诗的味道。大学期间,汪先生读书博杂,尤其是钟于古典文学和笔记体文学,他从其中获得很大的收益,并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在汪先生的文章里,我们常常会有亦真亦假的感觉,是小说,但又不是纯粹的小说。他对于的文字的应用特别有一番功夫,文章如流水一般缓缓流来,温润细腻,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自然清新。在他看来,文学不需要什么主义来加以解释或加以归类。他眼中的文学创作就是发现生活中的美或者不美并借助文学加以表现。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因此我们很难给他的作品归为哪个主义,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领略他的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以及那颗柔软的内心。谢谢汪先生的辛勤耕作,让我们得以在丰富的中国文学长廊中有幸触摸这样一种别有一番风味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