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1单元 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450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1单元 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1单元 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1单元 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1单元 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1单元 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1单元 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A.仁B.礼C.中庸D.德治解析:“孔子出门必坐车”反映的是个人的行为要与其身份等级相符,故选B项。答案:B2.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该校训应出自以下哪部典籍()A.韩非子B.墨子C.老子D.论语解析:“仁在其中矣”体现了“仁”的思想主张,孔子主张“仁”,而孔子

2、的思想主张及言行均被其弟子整理记录在论语一书中。答案:D3.(2014海南)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解析: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A项属于道家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属于儒家思想;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D4.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下面对“道”解释正确的是()A.道德规范B.等级秩序C.法律规定D.自然法则解析: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道”是指自然法则。答案:D5.

3、郑人买履的故事讽刺了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该典故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解析:在诸子百家中,法家强调趋势革新。答案:D6.某学者评论“百家争鸣”时指出:“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由此可见()A.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B.争鸣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C.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D.“百家争鸣”只关注人际关系解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一种反映,由此可见争鸣的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答案:B7.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成了中华文化

4、的正统和主流;虽在舆论上不太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以上论述分别是指()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解析:儒家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重视“严刑峻法”,强调以法治国,实际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道家主张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成为隐士的精神家园;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但很快沉寂。答案:D8.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另立新君)。

5、”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孟子的主张相比,董仲舒的主张()A.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董仲舒强调“君权神授”,极力维护专制皇权,这显然修改了材料中孟子关于君臣关系的观点,故选A项。答案:A9.钱穆说:“直从汉代起,我们可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日渐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解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士

6、受到重用,因而形成了“士人政府”。答案:C10.汉书元帝纪载:“三月壬戌朔,日有蚀之。诏曰:朕战战栗栗,夙夜思过失,不敢荒宁。惟阴阳不调,未烛其咎。”材料中的思想被称为()A.大一统B.天人感应C.罢黜百家D.表彰六经解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指出,如果统治者荒淫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因此历代帝王每遇灾荒便会思考自己的过错,故本题选B项。答案:B11.西方学者称中国古代某学说为“Neo-Confucianism”,这是一种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哲学,提供了一套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形而上学体系。该“学说”是指()A.孔孟儒学B.董仲舒的新儒学C.程朱理学D.明末清初的儒学解析:依

7、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逐渐形成了理学体系,故选C项。答案:C12.(2014广东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解析:红楼梦是清初的小说,当时理学占统治地位,所以“四书”备受重视,故选A项。答案:A13.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子弟,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

8、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子弟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解析:A、B、C三项都只是涉及了材料中朱熹所述的一个方面,只有D项最全面地反映了材料中朱熹的思想,不论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还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要符合“理”,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答案:D14.斯宾诺莎的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社会之所以需要法律,是为了约束人们,使之听从理性的指导,而人并不是生来就能听从理性指挥的,因此,法律是人类本性的需要。以下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与之有相似之处的是()A.董仲舒B.朱熹C.李贽

9、D.王夫之解析: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从这个角度看其与斯宾诺莎的思想有相似之处,故选B项。答案:B15.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朱熹“格物”之法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要由近及远、由浅而深、层层递进,通过“格物”获得知识,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答案:B16.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在王阳明看来,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都是同一的。”以

10、下言论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解析: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人心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强调加强道德修养,抑制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C项体现的是“知行合一”,故B、C、D三项均与材料中汤因比的观点不符。答案:A17.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是()A.挑战正统儒学权威B.彻底否定孔孟之道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倡导君民共主解析:李贽大胆批判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表现出鲜明的反正统精神,因而被视

11、为“离经叛道”,故A项正确。B项错在“彻底”,C项错在“道家”,D项与李贽思想不符。答案:A18.(2014浙江文综)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朱熹李贽A.B.C.D.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思想家的主张。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有“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等,与题干主张不相符,故排除。亚里士多德从“中道”思想出发,倡导理性,提出了“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朱熹从儒家伦理道德出发,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李贽则从反对理学的角度出

12、发,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选D项。答案:D19.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解析:顾炎武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这一思想重在激发人们对国家兴亡的社会责任感。答案:B20.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B.儒家思想止步于秦汉C.中国传统文化一成不变D.中国文化排斥其他文明

13、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儒家学说)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

14、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1)材料一提出的“晚周时期大动乱”给思想领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儒家提出的“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6分)(2

15、)春秋战国时期“迂阔难行”的儒家学说为什么自汉武帝时代起成为正统思想?其社会影响如何?(8分)(3)材料三中说的“思想界的活跃”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分析当时“思想界的活跃”的社会根源。(6分)解析:第(1)问,结合“百家争鸣”和孔孟思想的内容概括回答。第(2)问,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概括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概括其社会影响。第(3)问,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及明清的时代背景概括回答。参考答案:(1)影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原则: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2)原因:汉武帝时,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形

16、成,需要有大一统的思想为精神支柱;儒家学说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需要。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3)体现:这些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君主专制等主张,对封建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根源:明清时期商业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有所发展。22.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

17、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穆(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干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明)何尔健廷尉今训约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虎墩崔氏族谱族约(1)依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4分)(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依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4分)(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依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6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6分)参考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2)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4)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推动思想文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