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355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制造技术进步B. 法家思想影响C. 政治伦理规范D. 审美观念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周代的青铜器纹饰更多的体现了秩序和规整,而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为礼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变化反映了周代政治伦理相对于商代更加规范,C正确;青铜制造技术的变化不能构成纹饰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法家思想在西周并未出现,排除B;审美

2、观念变化不是纹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2.著名史学家冯尔康认为,从殷周到现代,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近现代宗族变异时代五个阶段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我国古代宗族制度A. 社会功能逐浙增强B. 政治功能彻底消逝C. 主体呈官僚化趋势D. 不断推动社会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宗族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秦唐宋元的大宗族大门阀逐渐向地方绅士富豪势力转变。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演变可知,伴随着我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宗族呈现出政治势力减弱、社会功能增强,主体平

3、民化的特点,故A正确;政治功能彻底消逝说法绝对,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主体呈现平民化趋势,不是呈现官僚化趋势,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转型的信息,D错误。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代,诸子学说揭示出中国古代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A. 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礼乐制度B. 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学说地位C. 推动了古代社会制度创新D. 开启了思想自由的全新时代【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并结合所学知识百家争鸣的意义可以得出,

4、百家争鸣推动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的制度创新与发展,故C正确;A“彻底否定”说法不正确,排除;儒学主流学说地位的确立是在汉代,故B不正确;思想自由在中国古代不适用,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般都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故D不正确。4.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A. 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B. 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C. 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D. 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秦始皇采取的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的措施,是为了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故答案

5、为D项;秦朝信奉法家思想,没有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将法家和儒家思想进行融合,排除B项;秦朝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没有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排除C项。5.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D.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答案】A【解析】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故A选项正确;九品中正

6、制替代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故排除B选项;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排除C选项;土地私有制替代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排除D选项。6.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A. 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B. 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C. 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D. 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可知“内命”没有“经中书门下省”,说明没有经过三省程序集思广益,无法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排除A;“内命”“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

7、体现了皇帝独断专行,皇权至高无上,故选B;既然“内命”不经中书门下省,说明“内命”与宰相无关,不可能实现宰相相互制约平衡,排除C;在专制皇权之下,不可能规避官吏擅权现象,排除D。7.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A. 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 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 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 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宗教信仰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人们将科举的人视为文曲星下凡,将考试的贡院称为选佛之场,将登记的名册称为千佛名经,可

8、见人们把科举考试看得很神圣,表达了人们期望神佛保佑,科举及第的愿望,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A、B、C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都是科举制的作用,但材料主旨在于古代民间对科举及第的崇拜,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A、B、C项错误。8.明清之交国破家亡,一些知名学者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他们破陈立新的精神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与创新。据此可知A. 精英人物更利于文化的传承B. 明亡清兴代表了社会的进步C. 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规律D.

9、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深刻的检讨”“也有批判与创新”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明清之际的文化在一些知名学者的批判中得以创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进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他人群的传承效果,不具有可比性;B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选项不是从材料信息中提炼得出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9.在明朝的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内阁和司礼监双方权力的大小,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据此可知明朝A. 中枢权力分配日趋合理B. 内阁已无实际权力C

10、. 杜绝了权相的出现D. 体现权力制衡的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内阁和司礼监都依仗皇权进行权力的争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权力制衡的色彩,故选D项;根据“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可知中枢权力分配不合理,排除A项;内阁有票拟权,排除B项;丞相制度在明初就已经废除,权相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10.军机处设立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军机处出现以后,入直军机,参与机密事务的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处的“首席”必须由内阁大学士担任。清史稿中感叹:“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11、赋予了内阁大学士决策权C. 体现了皇权运作的规范化D. 逐渐背离机构设置的初衷【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处设立之前参与决策大臣没有明确规定,军机处设立之后参与机密的大臣必须是三品以上,而且对军机处的首席做了明确规定,反映了皇权运作的规范化,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军机处的职责和对于加强皇权的作用,故排除A;清代皇权至上,决策权被皇帝掌握,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军机处职能的变化,故排除D。【点睛】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

12、也无品级和俸禄。需要强调,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11.鸦片战争前,少数士大夫针对鸦片泛滥情况提出:“纹银易烟出者不可数计。必先罢例禁,听民间得自种罂粟。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责商必与易货,严银买罪名。”下列选项最符合“少数士大夫”主张的是A. 利用市场维护经济安全B. 严格禁止外商走私鸦片C. 反对政府介入鸦片问题D. 官府种植与夷争利【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者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来看,材料中的主张是想

13、通过占领和控制鸦片市场来减少白银外流,即利用市场来维护经济安全。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中的“来者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来看,没有严格禁止外商走私鸦片,也不反对政府介入鸦片问题,排除B、C项;从材料中的“听民间得自种罂粟”可以看出,官府没有种植鸦片,排除D项。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 平等的外交观念已经形成B.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 外交心态由自大转为自卑D. “师夷长技”已成外交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不得提书夷字,是对传统华夷观的冲击,即对“天朝上国”观念的冲击,故B正确;此时的外交并不平

14、等,排除A项;自卑的说法不准确,不能体现,排除C项;“共识”说法错误,排除D项。1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大沽口,客观上减轻了太平天国军事压力。洪秀全曾将洋人过境说成是“兄弟团圆”,言称“西洋番弟听朕诏,同顶爷哥灭臭虫”;“衷心归顺成藩属,替爷替哥杀妖魔”。这反映出太平天国A. 与外国平等往来的愿望B. 与英法合作共同反抗清朝C. 继续秉持传统宗藩观念D. 和西方国家宗教信仰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衷心归顺成藩属”“西洋番弟听朕诏”,说明太平天国将西方国家视为藩属国,继续坚持传统的宗藩外交,故C符合题意;传统的宗藩外交并非近代平等外交,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天

15、平天国幻想英法代其推翻清王朝,故B不符合题意;天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与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存在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4.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为资政新篇A. 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B. 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C. 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D. 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提到,“资政新篇一本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

16、的潮流,故B正确。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属于天朝田亩制度,故A排除。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与资政新篇不一致,故C排除。当时清政府没有全面改革内政,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故D排除。15.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材料出自 (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 论持久战C. 新民主主义论D. 论联合政府【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可知,所述是对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阐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17、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经历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由此可知,该材料出自新民主主义论,故C正确;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主要涉及农民和农村革命问题,故A不正确;论持久战是对抗战形式的分析,故B不正确;论联合政府是对抗战胜利后中国政治走向的预期,故D不正确。16.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开始南行并发表重要讲话,香港文汇报报道,“中国改革将起高潮”。西方舆论则认为,中国能公正地评价资本主义,表明中国已懂得真正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了。这意味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A. 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B.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C. 体现了舆论力量具有一定预见性D. 勾画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答

18、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看,香港媒体报道“中国改革将起高潮”,西方舆论“中国已懂得真正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主义了”,这都从侧面预示着表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将会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故A项正确;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方向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故排除B项;舆论对邓小平“南方谈话”反应是在一些新闻媒体报道之后,不能说明民间的预见性,故C项错误;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十四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故选A。17.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 参政议政十分活

19、跃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 内乱引发思想纷争【答案】B【解析】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符合题意;A是材料现象;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C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思想纷争,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8.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

20、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A.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B.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C.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D. 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可知,公民操纵的公民大会决定着雅典城邦重大的决策,故B正确;“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说明希腊小城邦是由政治自主权的,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希腊的统一诉求,故C错误;雅典公民大会是公民直接参政的场所,代表的是民意,故D项本身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

21、罗马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公民大会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雅典民主政治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但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具有明显的弊端,本题就是体现出雅典直接民主

22、下决策的随意性。19.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前夜说:“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这表明苏格拉底的思想是A. 歌颂直接民主B. 城邦利益至高无上C. 赞扬社会道德D. 追求人的自由平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是城邦利益至高无上,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直接民主,故A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社会道德,故C项排除;人的自由平等,在

23、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20.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下列内容符合该模式的是A. 地中海气候古代希腊城邦林立B. 维护君权独尊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C. 征服扩张加剧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D. 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答案】C【解析】【详解】随着罗马帝国扩展,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而且出现了很多商业纠纷,在这种挑战下,万民法应用而生,符汤因比的模式,

24、C正确;古希腊城邦林立和希腊半岛的地理环境有关,而非气候环境,因此气候和城邦不能形成挑战应战关系,排除A;郡国并行制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而非皇权的强化,两者不构成挑战应战关系,B排除;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在鸦片战争之前,两者不构成挑战应战关系,排除D。21.罗马共和国中后期,罗马统治者出台了一系列对以豪华宴会为代表的奢侈现象进行规制的法律。此类法律从宴会的客人、饮宴的花费、饮食和餐具等方面对宴会进行规制。这些规制A. 杜绝了奢侈现象的出现B. 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C. 严格限制了公民的自由D. 改善了社会不良风气【答案】D【解析】【详解】法律从宴会的客人、饮宴的花费、饮食和餐具等方面对宴会

25、进行规制,这有助于遏制铺张浪费情况,能改善社会不良风气,D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法律针对的是豪华宴会为代表的奢侈现象进行规制,涉及的群体是社会上层,并不能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排除B;法律涉及的只是社会上层,而非整个公民群体,排除C。22.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这三个运动都A. 特别强调人平等自由B. 具有明显的反对资本主义倾向C. 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D.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欧洲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D项正确;宗教改革并没有强调人

26、的平等与自由,A项错误;三者都不反对资本主义,B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没有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C项错误。23.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需统统大换血。这揭示出西方政党政治A. 导致了政治人才的匮乏B. 实现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C. 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D. 扩大了政治人才的空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显示,西方多党制选举造成政治人才的政党化和闲置,这不利于政治人才的整合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党选举制度下政党对政治人才

27、的争夺和政治人才的闲置,不是缺乏政治人才,A项错误;多党制下,不同党派秉承不同的政治理念,体现出政治理念的多元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不同政党的政治人才随政党共进退,在野党政治人才无法参与国家管理,缩小了政治人才的空间,D项错误。24.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这些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A. 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诞生B. 共和政体的确立C.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D. 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事件是标志着这些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并

28、不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诞生,A错误;英国和德意志帝国都不是共和政体,排除B;这几个国家是在欧洲和美洲,他们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排除C;各国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只是说明人类社会由“人治”发展到“法治”,故D项正确。第II卷(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专制”二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的“专制”来自西方。清末,西方的“专制”、“君主(立宪)”、“共和”等政体理论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人传入中国。他们指出,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完全没有民主共和之意,虽历史上有明君贤相,成宪家法,也无法改变中国专制制度的总体属性。梁启超

29、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开明专制论等材料二近代学者钱穆一直批判“中国专制论”之说,他在抗战时期所著的国史大纲中指出,中国政制的演进,首先历经先秦去“封建而跻统一,后有汉代“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之政府,到隋唐,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他认为传统政治本就富于理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紧密,与民众也并非如西方社会那般对立,他还强调,士人本

30、来受教于农村,通过“选贤与能”进入政府,代表民意去实现“天下为公,士人主导的政府也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据钱穆国史大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梁启超、钱穆所持的观点及其依据。(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钱穆所持观点的主要原因。【答案】(1)观点:梁启超等认为中国专制论。依据:法律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先秦分封制崩溃导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秦汉时期世袭贵族政治衰微,失去了对君权的制约;民众的自由平等理念薄弱;历朝君主不断侵蚀相权使专制不断强化。观点:钱穆等认为中国并非专制论。依据:战国的秦去除分封而实现国家统一;两汉的士人组成平民政府逐渐成型;隋唐科举制度扩大了平民

31、政权的基础;传统政治的理性使政府与社会关系相对和谐;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主权力。(2)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面临民族独立与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梁启超的观点出于清末反封建帝制、追求民主政治的需要(民主革命);钱穆出于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树立民族精神抗日保国的需要(民族独立)。【解析】第(1)问,梁启超的观点和论据,据材料概括观点“中国专制论”,并据材料“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封建衰而专制起”“贵族政治之消灭”“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概括其论据。钱穆的观点和论据,据材料概括出观点“中国并非专制

32、论”,并据材料“先秦去封建而跻统一”“士人之政府”“隋唐,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富于理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紧密”“士人主导的政府也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概括出其论据。第(2)问,结合当时的社会性质和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26.国家的制度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资产阶级统治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选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公务员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运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

33、制,包括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监督机制、法治机制等。虽然民众无法对国家权力实现真正控制,但它在训练公民参政议政素质、形成社会政治生活的规范和秩序、提高国家管理的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摘编自陈松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借鉴与超越材料二 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地地道道的英国的。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背景,概括其主要特点。(2)

34、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模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怎样通过这一方式完成政治民主化历程的。【答案】(1)背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工业革命后社会问题的暴露。特点:形成和完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体现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实现了较为有效的社会治理;有健全的民主运行机制;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2)特点:渐进改革。历程: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君主权力,保证议会权力,确立君主立宪制;18世纪初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可得出资

35、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根据材料“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资产阶级统治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主管理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社会问题的暴露,推动西方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推动西方民主政治的建设。特点,根据材料“资产阶级统治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选制度”可得出形成和完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运作法治机制等”等信息可知,体现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根据材料“形成社会政治生活

36、的规范和秩序”可得出实现了较为有效的社会治理;根据材料“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包括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可得出形成了健全的民主运行机制。(2)特点,根据材料“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等信息可知,英国模式体现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改革的特点,即渐进改革的特点。历程,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度;1701年颁布王位继承法,将王位继承权掌握在议会手中;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逐渐实现国王“统而不治”的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7、,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这固然来自武王的早逝和成王的年幼,更重要的是殷商的反对势力还很强大。因此,开国后很长的时间,周人还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而是一方面以夏之礼乐来抗衡商文化;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后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据典籍记我,周初的礼乐改革,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周公摄政六年的制礼作乐。第二,周成王时的“兴正礼乐”。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礼乐制度既成,周王

38、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摘编自付林鹏周颂有瞽与周初乐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礼乐改革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继承中创新;渐进性。成因:西周文化水平低于中原;平定叛乱后需进行政权建设;周公和周成王的重视。(2)意义:巩固等级秩序;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影响后世。【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周初礼乐改革具有在继承中创新和渐进性的特点。依据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结合所学从西周文化水平低于中原、平定叛乱后需进行政权建设、周公和周成王的重视等方面分析周初礼乐改革的成因。(2)依据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结合所学从巩固等级秩序、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和影响后世等角度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