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评价:第五章 第一节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280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评价:第五章 第一节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评价:第五章 第一节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评价:第五章 第一节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评价:第五章 第一节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评价:第五章 第一节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评价:第五章 第一节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评价:第五章 第一节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评价:第五章 第一节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评价:第五章 第一节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评价:第五章 第一节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评价:第五章 第一节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时评价:第五章 第一节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十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40分钟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下图是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丙分别是()A.空气稀薄、海拔高、苔原B.空气稀薄、海拔高、高寒荒漠C.海拔高、空气稀薄、苔原D.海拔高、空气稀薄、高寒荒漠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青藏高原()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B.冰川萎缩,雪线不断下降C.热量改善,生长季节延长D.冻土南移,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1选D,2

2、选C。第1题,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强但气温低;受地形影响,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高原内部,降水较少,因此高原内部多荒漠。第2题,地壳隆升属于岩石圈运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无直接因果联系;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冰川消融萎缩,雪线不断上升;热量改善,生长季节延长;冻土北移,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3、4题。3.图中()A.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4.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B.大气对地

3、面辐射的吸收增强C.石灰岩地貌的溶蚀作用变缓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度扩展【解析】3选C,4选B。第3题,图中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第4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大气升温。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溶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度扩展。动物对地理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发挥着稳定功能。据此回答5、6题。5.把

4、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最可能出现的景象是()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C.初期食草动物大增,后又数量锐减D.草原退化、沙化6.美国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公园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鹿的数量增长过快,那么他们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允许猎杀鹿,获取更多收入B.将鹿驱赶到黄石公园以外C.从非洲进口食肉动物狮子、猎豹D.从加拿大引进灰狼【解析】5选C,6选D。第5题,狮子、猎豹等被大量捕杀后,虽然短时间内会使食草动物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但之后食草动物的数量又会因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减少,狮子、猎豹又会因猎物充足而数量大增,进而达到一

5、个新的平衡。第6题,A、B两项是“短期”行为,C项热带草原的食肉动物难以适应美国黄石公园的环境。“蝴蝶效应”是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的,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据此完成7、8题。7.“蝴蝶效应”同时反映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哪种特性()A.要素的内在联系性B.环境特征的一致性C.发生发展的统一性D.区域之间的差异性8.按照“蝴蝶效应”的原理,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导致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下游地下水位下降下游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A.

6、B.C.D.【解析】7选C,8选C。第7题,“蝴蝶效应”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符合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的发生发展的统一性。第8题,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还能使下游地下水位抬升,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2021德州高二检测)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分的最低值。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统计图”,完成911题。9.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

7、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10.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弱的是()A.富士苹果B.山丁子C.久保桃D.山桃11.该地区最可能是()A.华北地区B.四川盆地C.内蒙古高原D.云贵高原【解析】9选C,10选C,11选A。第9题,气温高低影响水分蒸发,土质颗粒影响蓄水量,降水多少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湿度影响大。基岩不是土壤组成,故影响最小的因素是基岩性质。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凋萎湿度越大,抗旱能力越弱。读图可知,图中久保桃凋萎湿度最大,抗旱能力最弱。第11题,苹果、山桃、核桃等是暖温带植物,该地区应位于温带,最可能是选项中的华北地区。而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位于亚热带地区,可能性小。内蒙古高原以畜牧业

8、为主,果树栽培较少,且位于中温带地区。二、非选择题(共22分)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据史料记载,黄土高原在汉代时是一派草肥水美、山清水秀的景色,但自唐代以后,由于大兴土木、连年战争,大量砍伐森林植被,再加上近代“以粮为纲”的影响,就变成了今天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的地表形态。(1)请填写下面纲要信息图,完善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2)黄土高原景观发生这种变化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3)目前,在黄土高原地区植树造林、生态退耕效果明显,这将对该地区水土流失及黄土高原景观产生什么影响?【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植被破坏严

9、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第(2)题,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第(3)题,植树造林、生态退耕都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可以减轻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率。答案:(1)如下图所示:(2)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演化过程,具有整体性特征。(3)会使水土流失减弱,黄土高原植被稀少的景观发生改变。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材料一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其神秘的色彩吸引了许多富有探险精神的驴友。材料二图1为驴友手绘雅鲁藏布大峡谷简图,图2为青藏高原隆起带来的环境变化。(1)驴友们发现在峡谷两侧

10、有古海洋生物化石。试分析古海洋生物化石存在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系的原因。(2)有驴友这样描述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历来以陡峭险峻著称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峰急拐弯南流,构成举世闻名的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高山构成地形上的巨大屏障,峡谷则构成气流上的通道。”文中所述“气流”为来源于洋的。大拐弯峡谷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成因是。(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解析】第(1)题,雅鲁藏布大峡谷处的高山中存在古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曾经是海洋,古海洋生物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于古海洋的沉积岩之中;后经过地壳的上升运动出现在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系之中。第(2

1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南迦巴瓦峰地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附近,文中所述“气流”为来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大拐弯峡谷”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且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第(3)题,板块运动致使青藏高原隆起,从而导致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因素随之发生改变;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答案:(1)古海洋生物先形成于沉积岩之中,后受到地壳抬升作用,存在于高大山系中。(2)印度西南季风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3)地壳隆起,地势抬高;气候变冷、干燥,多

12、冰川、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耐寒的食草动物为主,如牦牛等。 (20分钟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2021菏泽高二检测)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约2 0002 500 m),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416题。14.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15.随着海拔的升

13、高,草本植物入侵减弱的原因有()气温降低光照减弱降水增加种子传播距离加大A.B.C.D.16.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 ()A.生物量增加B.生物耗水量增加C.土壤肥力降低D.土壤水分降低【解析】14选B,15选C,16选C。第14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较低海拔地区的草本植物入侵为重度入侵,坡度为3035,故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第15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草本植物生长条件变差,正确;随着海拔升高,光照没有减弱,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先增加后减少,错误;草本植物从较低海拔向上入侵,随着海拔的升高,种子传播距离加大,入侵减少,

14、正确。第16题,结合图示可知,无入侵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随着入侵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故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土壤肥力降低;草本植物入侵后,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故无法判断生物量和生物耗水量是否增加,从图文材料中也无法判断土壤水分是否降低。二、非选择题(共15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5分)格达半岛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地表冻土广布,此处设立了西伯利亚纬度最高的自然保护区,驯鹿在广阔的苔原上栖息繁衍。随着气候变化,格达半岛及周边区域出现大量天坑,据调查其为地下甲烷在高压状态下爆炸形成的坑洞。甲烷是有机质在隔氧环境下分解而成,其对地表辐射的吸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二

15、十余倍。下图为格达半岛位置示意图。(1)简述格达半岛土层中多甲烷的原因。(2)气候专家认为甲烷坑洞的出现将会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进程,请解释原因。 (3)说明甲烷坑洞对驯鹿生存的影响。【解析】第(1)题,根据“甲烷是有机质在隔氧环境下分解而成”,从有机质、隔氧环境、积累等角度分析格达半岛土层中多甲烷的原因。第(2)题,抓住“坑洞甲烷吸收地面辐射冻土消融加快”的线索解释原因。第(3)题,结合图文材料,从栖息地变化、环境变化和安全隐患等方面说明甲烷坑洞对驯鹿生存的影响。答案:(1)格达半岛气温较低,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多;地表多冻土,隔绝氧气,土壤有机质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形成甲烷;甲烷在冻土封闭环境下进行积累。(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冻土消融,大量甲烷从土层进入大气层;甲烷对地表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增强温室效应,使得冻土消融加快,更多甲烷进入大气。(3)甲烷坑洞导致驯鹿栖息地面积减小,趋于破碎化;坑洞对驯鹿的迁徙觅食造成安全隐患;坑洞释放的甲烷导致气温升高,驯鹿喜寒难以适应。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