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素养评价(五)(第五章)(7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完成第1、2题。1.在水循环过程中,圈层物质进入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A.降水B.水汽输送C.蒸发D.径流2.圈层的矿物质进入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A.搬运、沉积过程B.侵蚀、搬运过程C.风化、侵蚀过程D.变质、沉积过程【解析】1选C,2选B。第1题,由图分析可知,圈层是水圈,圈层是大气圈,在水循
2、环的各环节中,水圈中的水体进入大气圈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蒸发。第2题,由图分析可知,圈层是岩石圈,岩石圈的矿物质通过流水侵蚀、搬运作用进入河流或其他水域;矿物质进入水圈首先经过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无关;风化、侵蚀的产物需经过搬运才能进入水圈;变质作用与岩石圈中的矿物质进入水圈无关。(2021南京师大附中高二检测)俄罗斯南部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属于贫营养湖,湖水透明度极高。俄国大作家契诃夫曾描写道:“湖水清澈透明,透过水面就像透过空气一样,一切都历历在目,温柔碧绿的水色令人赏心悦目”每春秋季时湖面常会出现4米以上的风浪,湖边沙滩上生长着一些奇特的松树,有23米高的根部裸露
3、在地上,成年人可以自由地从根下穿行。据此回答3、4题。3.导致贝加尔湖湖水“温柔碧绿”的原因不包括()A.湖泊较深B.湖中的藻类植物繁殖快C.河流入湖泥沙量小D.湖泊周围的人类活动少4.“高跷树”根部裸露的原因是()A.降水丰富,便于树木吸收水分B.风浪巨大,导致根部土壤侵蚀C.冻土深厚,根部不易深入土壤D.积雪掩盖,利于树木安全越冬【解析】3选B,4选B。第3题,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属于贫营养湖,湖水透明度极高,湖泊较深可能导致湖水“温柔碧绿”;贝加尔湖纬度较高,水温较低,且属于贫营养湖,湖泊中藻类物质繁殖速度不会很快;河流入湖泥沙少,使湖水透明高;湖泊周围人类活动少,对湖泊污染小
4、。第4题,该湖位于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湖泊“每春秋季时湖面常会出现4米以上的风浪”,说明“高跷树”根部由于风浪巨大,土壤被侵蚀而裸露;湖水并非终年结冰,且树木生长在湖岸沙滩上,冻土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积雪掩盖不会导致根部裸露。(2020威海高二检测)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读图完成5、6题。5.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A.太行山区B.长白山区C.昆仑山区D.武夷山区6.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
5、正确的是()A.B.C.D.【解析】5选D,6选A。第5题,图片中有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该同学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最可能位于武夷山区。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均位于温带。第6题,是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茶花是灌木,适宜在中层,便于采茶。樟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知识拓展】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植被是环境的一面镜子,植物的种类与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热量热量充足的地区:植被常绿热量不足的地区:植被落叶或呈针叶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形成森林植被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形成草原植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土壤地形:海拔
6、不同,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不同。(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植被的主要功能: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防沙,减轻灾害。(2021运城高二检测)风火山地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区,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夏季融化深度为0.81.5 m,土壤发育缓慢。区域内植被群落类型有高寒沼泽草甸、高寒高草草甸、高山草原。下图表示2004-2017年风火山多年冻土区风速、气温、相对湿度的月平均值。读图,完成7、8题。7.决定该区域夏季气温的主导因素是()A.太阳辐射B.海拔C.植被D.土壤8.该区域冬季相对湿度低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小,蒸发弱土壤冻结,蒸发弱气温低,蒸发弱白昼短,
7、蒸发弱A.B.C.D.【解析】7选B,8选B。第7题,该区域地处青藏高原,该地夏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低,主要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第8题,由图可知,该地冬季风力大,蒸发强,错误。冬季冻土活动层冻结,土壤失去水分蒸发通道,土壤冻结,蒸发弱正确。该区域冬季气温在-10 以下,气温低,蒸发弱正确。与同纬度相比,该地海拔高,白昼时间较长,错误。读我国30 N附近甲山坡聚落数量和植被随海拔分布示意图,回答9、10题。9.甲山坡在海拔约2 2002 800米地段聚落数量多的原因是()A.气温高B.坡度较小C.气温低D.靠近河流10.甲山坡出现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规律的植被是(
8、)A.常绿林 B.高山草甸C.针叶林D.干旱灌木【解析】9选B,10选D。第9题,图中显示海拔2 2002 800米处,甲山坡坡度最小,同时聚落最多;另外,此海拔不是最高或最低,则气温也不是最低或最高,也不靠近河流。第10题,注意该地位于30 N,为亚热带气候,山麓分布常绿林,向上分布针叶林、高山草甸,符合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但河谷分布干旱灌木不符合此规律,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在自然界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山地的阴阳坡植被的差异悬殊。读我国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完成第11、12题。11.与阴坡相比,该森林植被阳坡所占比重小,主要是因为阳坡()A.坡度陡
9、,土层薄B.光照强,气温高C.蒸发弱,水分少D.腐殖质少,土壤贫瘠12.该森林植被最可能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解析】11选B,12选D。第11题,与阴坡相比,阳坡光照强、气温高、蒸发强,造成水分条件差。第12题,读图可知,该山地林带主要分布高度为1 8001 900米,过渡带之上的自然带为高山苔原带,故该森林植被可能为针叶林。(2021临沂高二检测) 随着气温的下降,美国森林中的树叶会变幻出多彩的颜色,展示出多姿多彩的秋天颜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下图是美国本土赏秋地图。据此完成13、14题。13.美国本土不同地区赏秋时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
10、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地域分异A.B.C.D.14.造成图中M地区赏秋时间晚于N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降温较慢B.降水较多C.海拔较低D.植被较密【解析】13选C,14选A。第13题,美国不同地区赏秋时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东西不同上。东部地区由北向南越来越晚,这是由纬度差异造成的;而西部山区则随海拔发生变化,这是因山区海拔不同,水热组合差异造成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第14题,M地区赏秋时间晚于N地区是因为M地区东部、北部均有山地阻挡冷空气,且受海洋影响较大,气温较高,入秋较迟;而N地区居于内陆,地形开阔,受冷空气影响大,入秋较早。(2021日照高二
11、检测)山地林线指高山带针叶林分布的上限,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和风力等因素影响。下图中的曲线为横断山区28N附近自西向东各山脉东坡林线的分布变化图。据此完成15、16题。15.R地最可能的自然带是()A.冰雪荒漠带B.常绿阔叶林带C.灌丛草甸带D.针阔混交林带16.导致横断山区各山脉东坡林线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降水B.海拔C.气温D.风力【解析】15选C,16选A。第15题,高山带针叶林之上气温低,降水较少,形成的是灌丛草甸带,灌丛草甸带之上是冰雪荒漠带,而常绿阔叶林带和针阔混交林都在高山带针叶林之下。第16题,横断山脉降水主要由西南季风带来,因此东坡为背风坡,背风坡的降水比西坡少,同
12、为东坡的情况下,各山脉的林线分布高度差异大,主要是由降水量不同引起的;结合材料“山地林线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和风力等的影响”,与海拔的关系较小;同纬度同一高度的气温差异小;各山脉东坡为背风坡,风力差别较小。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下面图1为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图2为图1中MN一线剖面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形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大量鱼类死亡的原因。(2)请说明C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3)据图2简析MN一线剖面的地形变化对P地自然景观的影响。(4)甲、乙两处都位于山地东侧,海拔相近,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
13、异显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并说明形成这些差异的主导因素。【解析】第(1)题,该处渔场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沿岸存在上升流,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上升流减弱,水温升高,从而导致鱼类死亡。第(2)题,主要从地形和洋流方面分析。第(3)题,从图2中可以看出,MN一线剖面地形不断隆起,海拔升高,阻挡了西风,导致P地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第(4)题,甲、乙两处都位于山地东侧,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主要从基带、自然带种类与数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答案:(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水温升高,鱼类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上升流减弱,表层营养物质减少,鱼类饵料缺乏。(2)受高大山脉限
14、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南北方向延伸。(3)对西风的阻挡作用增强;P地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4)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要表现: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不同。主导因素:纬度位置。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对物种生长范围和生长条件的研究日益为地理学界所重视。“红石滩”景观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东南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它的形成必须有大量原生的石头(即表面干净、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如图示意四川西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注: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
15、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重要指标)。(1)说明“红石滩”景观的形成需要的条件。(2)分析“红石滩”景观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海拔较高的原因。(3)指出贡嘎山郁闭植被东、西坡分布上限的差异并分析原因。(4)简述“红石滩”景观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附近的原因。【解析】第 (1)题,由材料中“红石滩”景观主要分布在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可得出其形成条件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潮湿。橘色藻附着于表面干净的原生岩石上,丰富的矿物为藻类生长提供养分。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南方以亚热带气候为主,纬度低、热量丰富,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可满足橘色藻及“红石滩”的形成条件。第(3)题,影响植被生长
16、状况的条件主要是水热以及其组合状况。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西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第(4)题,读图可知,郁闭植被分布区位于流石滩下方,海拔4 000米左右。相比分布海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低,温度适宜;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构造运动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将上方流石移至郁闭植被分布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高,人为破坏较少。答案:(1)较低的气温条件;潮湿干净的环境;大量裸露的原石环境;丰富的矿物等。(2)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纬度较低,但平均海拔较高,山体上部气温较低,满足“红石滩”景观形成的条件
17、等。(3)差异: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主要原因:贡嘎山西侧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组合状况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4)相比分布海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低,温度适宜;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构造运动活跃且为大量泥石流发育的途经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相比海拔较低处,郁闭植被分布区人为破坏较少等。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 200 m,以下简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而寒冷,暖季草类植
18、被茂盛,年平均气温-1.7 ,年降水量小于600 mm。土壤释放的CO2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下面图a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日变化图,图b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 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日变化图。(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肥沃的自然原因。(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3)结合图b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解析】第(1)题,海北站冷季漫长而寒冷,暖季草类
19、植被茂盛。高山灌丛草甸土肥沃的原因从有机质的来源、分解方面分析即可。第(2)题,图中横轴表示时间,左纵轴表示CO2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分析曲线变化即可得出,从变化趋势和极值两方面描述即可。由图中三条曲线变化特征可知CO2释放速率与温度有关,而土壤CO2的释放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结果,说明温度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分解速率,从而影响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第(3)题,由图b可知,草盛期CO2释放速率大,牧草返青期、草枯黄期释放速率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
20、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答案:(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小值出现在6:00。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地表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CO2释放速率降低。(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