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知识与能力: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讲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间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
2、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透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同时,理解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二)导入新课如果问我们同学,我们中国古代哪一朝代最为强盛,我猜想,绝大多数同学会说:唐代。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盛的国家,制度完善,经济繁荣,文化开明。那么唐代这样的盛世伟业的开创者,奠基人,我们不得不提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唐代的开创者,他辅佐父亲李渊从太原起兵,灭隋,平等大小起义军队,完成统一;同时他也是整个唐代伟业的奠基者,他在位时期,各项政治制度趋于完善,经济文化繁荣,民
3、族稳定团结。因此我们说,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三)讲授新课一、唐太宗生平简介1、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2、劝父亲太原起兵,建功立业统一全国。3、培植势力,发动玄武门之变。4、平定边疆,实行开明民族政策。5、对外开放、兼收并蓄。6、善于用人、纳谏。7、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二、东征西讨定基业(军事统一全国)1、隋末农民起义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2、军事统一全国(1)太原起兵:617年5月起兵,11月开进长安。 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2)
4、统一战争: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 消灭刘武周势力。 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624年唐朝消灭各地农民军和格局地主武装,统一全国。三、玄武门之变1、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2、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四、民族政策1、平定边疆(1)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2)平定西突厥2、加强管理(1)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2)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3)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4)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3、和亲
5、政策(1)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2)意义:双方来往更加频繁,唐朝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传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4、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5、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五、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2、原因:(1)、唐太宗用贤、纳谏一、唐太宗善于选拔、使用、爱惜人才。二、虚心纳谏: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三、能反思和自我批评:帝范(2)、完善三省六部制度(3
6、)、经济上轻徭薄赋,修养生息: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4)、对外兼收并蓄(5)、有效开明的民族政策3、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蓄。这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四)配套练习(与课堂教学同步配合)二、东征西讨定基业选择题(1)下列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B、为了方便巡游江南C、防洪灌溉是其主要
7、功能D、是隋炀帝暴政之一问答题(1)书本11页议一议:李世民率兵作战的主要战术提点。三、玄武门之变选择题(2)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太子之位,他这一做法违背了( )A、嫡长子继承制B、禅让制C、世袭制D、分封制问答题(2)书本12页想一想:在宫廷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否具有普遍性?为什么?四、民族政策选择(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4)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吐蕃与唐盟约“患难相恤
8、,暴惊不作”B、使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C、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D、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5)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安事苦民。”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 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 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A、 B、 C、 D、五、贞观之治(6)、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唐的统一和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繁荣的基础(7)秦汉时
9、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 )A、专制王权不断加强B、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负担不断减轻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8)唐代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对外交通发达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9)唐朝长官行政的中央机构是( )A、门下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行省(10)“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做出了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考古以证今,归时而达用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D、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参考答案:选择题:CABCCCAABC问答题:参考教参答案。(五)教后记对本课的备课和教学容易疏忽一个问题:课本内容与本课实际要求的重点的出入。课标着重要求本课让学生掌握“贞观之治”的表现,和太宗皇帝一系列政策对后世的影响。而我们人民版教材中对于贞观之治仅仅在“用贤和纳谏”问题、民族问题上下了很大篇目,而对其统治期间政治、经济、文化、对外等方面几乎只字为题。所以在备本课时,对贞观之治的其他相关内容突破书本做了一些补充。在教学中我也发现,适当的补充后,学生对“贞观之治”也确实有了更全面和客观的理解。如果光读课本那么学生很容易简单认为跟唐太宗有关的无非就是打仗和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