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2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164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2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2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2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2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2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2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2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32百家争鸣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安阳市高三联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22021长沙市高三联考百家争鸣是思想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有关“价值、意义、方式、礼仪”等知与行的多方面知识,构成了古代社会精神层面生活的源泉与核心。这反映出百家争鸣()A.诸派思想内容无需后人创新B.对后世影响领域宽广巨

2、大C.各家学说都具有较大实用性D.不利于推动当时社会转型32021枣庄市高三模拟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徳矣。”其意在强调()A.救饥是仁的具体化 B应该遵循等级秩序C.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D治国要以徳政为主42021青岛市高三模拟孟子指出,“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据此可知,孟子()A.主张人应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B.倡导通过修身养性恢复人的善性C.继承和发展了以民为本的思想D.旨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52021苏州市高三模拟孟子在评价孔子时曾说

3、:“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这表明先秦儒家主张()A.与人相比,天最尊贵 B与天相比,人是中心C.命运面前,有所作为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62021惠州市高三联考孟子劝诫“为政者”接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给予民众以福利,使“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才能赢得天下。这表明孟子()A.开启儒家民本思想的先河B.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C.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D.提倡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72021杭州市高三模拟滕文公问治国之道。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荀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该言论

4、()A.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 B主张礼法并用以治民C.主张推行重商以富民 D反映了社会道德沦丧82021新乡市高三模拟“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A.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C.小国寡民 D礼法并用92021青岛市高三模拟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有思想家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该思想()A.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B.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体现了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D.成为中国传

5、统文化的主流102021泰安市高三联考战国时期,韩非子认为的君臣是买卖关系,即“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并强调“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的主张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较为发达B.专制集权趋势不断加强C.君臣之间互相利用D.世卿世禄制度彻底废除112021日照市高三模拟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术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责实”“而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该学派()A.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B.主张“圣人执要,四方来效”C.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D.推动了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122021洛阳市高三模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最讲“爱”的莫过于墨子,誉之为“世界平等博爱主义第一

6、大家”,这是因为墨子的主张()A.代表手工业者的利益 B倡导主动地爱护别人C.强调爱不分厚薄亲疏 D强调各国要和平相处132021聊城市高三联考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墨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道家代表)则归墨”。墨家学派能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在于()A.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统治阶级大力支持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142021蚌埠市高三模拟据记载,楚惠王的使者穆贺当面抨击墨子的学说是“贱人之所为”;荀子批评墨子的学说是“役夫之道”。这说明,墨子的学说()A.反映了平民阶层的要求B.抑制了

7、统治阶级的暴政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阻碍了社会变革的进程152021锦州市高三联考下表所列言论出自孙子兵法中的不同篇目。言论出处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篇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篇夫用兵之法,全国为止,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谋攻篇对上述言论相同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实用至上 B人文关怀C知己知彼 D中庸守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8分,第17题12分,共40分)162021潍坊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

8、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宋代士大夫提出:“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有博大的社会胸襟,深切的忧患意识,高远的抱负和人生理想。主张人人皆可为圣贤,以圣贤为目标,就会表现出一

9、种圣贤的精神气质。到了明清之际,一些士大夫认为,只讲成就圣贤人格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豪杰精神,才不会出现亡国亡天下的惨痛历史。著名代表人物有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认为士大夫必须要具备一种智勇双全、创造功业的豪杰精神。士大夫要做圣贤,首先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豪杰,有没有经世的能力,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有没有卓越的事功。摘编自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之际“士大夫精神”侧重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72021滨州市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马克思主义根

10、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有关社会转型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正确且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课时作业321解析:据题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思想学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这在本质上说明原有的统治秩序出现问题,需要建立

11、新的社会秩序,故选B;A、C、D项都是表现,没有反映出本质问题,排除。答案:B2解析:根据材料“百科全书”“知与行的多方面知识”“构成了古代社会精神层面生活的源泉与核心”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百家争鸣的思想成果包含内容多、影响范围宽广巨大,故B符合题意;诸派思想内容无需后人创新,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各家学说并不是都具有较大实用性,例如道家学派追求精神自由的学说,故排除C;百家争鸣有利于推动当时社会转型,故排除D。答案:B3解析:据材料“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可知,孔子主张赈灾应该是君主的事,官员或个人不能代替君主来做,这

12、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更说明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和等级化,B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张臣子应该遵守等级秩序,而非强调君臣关系,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应该由谁来救灾,而不是“德政”,D与题意无关。答案:B4解析:题干中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这体现了孟子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理解与阐述,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说孟子阐述人、天、地三者关系,并未涉及主张人应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故排除A项;材料虽然有“性”,但这里的“性”指的是人的本性,孟子虽提出“性善论”,但是材料中并未指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

13、恢复人的善性,故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以民为本”这一主张,故排除C项。答案:D5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依礼法而进,依道义而退,至于得与不得就听由命运安排。即一个人,只要按照本分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就要当仁不让地努力进取;不应该做的事情,就要想都不想地果断后退,故C项正确;A、B、D项都不符合题意。答案:C6解析: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可知,孟子看到了民众强大的力量,认为只有为民众谋福利,才能赢得民众支持,赢得天下,D项符合题意;孔子本就有民本思想,排除A项;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D7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老百姓有他们的规律,有固定产业的人才有一

14、定的原则,没有固定产业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原则。没有一定原则的人,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处罚,这等于陷害。说明孟子的言论强调要以民为本,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A项正确;B项是荀子的主张,排除B;C、D项都没有体现,排除。答案:A8解析:根据“不知有之”,即“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说明该主张是要减少统治者对社会和经济的干预,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特点,属于道家的主张,故选B;A、D是儒家主张,排除;从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小国寡民的特点,排除C。答案:B9解析:根据材料“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可知,这里的是非、“彼出

15、于是,是亦因彼”体现了朴素的道家辩证法思想,B正确;讲求实际功利是法家的主张,排除A;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排除D。答案:B10解析:韩非子认为的君臣是买卖关系,是借此进一步打破依靠伦理关系来维持的旧有的秩序,进而进一步加强了专制集权体制,故B项正确;当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材料也不能体现,排除A;材料并不强调二者利用,排除C;D项太绝对,排除。答案:B11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法家的主张,B项的意思是圣明的君主独掌大权,四方的官员都来效力,与法家的思想相符合,故B项正确;A项是墨家,C项是儒家,D项与法家无关,三者均排除。答案:B12解析:结合所学内

16、容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即无差别地去爱所有人,强调爱不分厚薄亲疏,故选C;A、B、D中的说法不能准确体现墨子兼爱的含义,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C13解析:根据所学,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而当时的统治者较重视社会生产,因此也较重视下层的民众,因此代表下层平民利益的墨家思想地位突出,故B项符合题意;墨家主张非攻,其思想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排除A、D;“大力支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答案:B14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贱人之所为”“役夫之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的学说之所以被地主阶级所抨击,是因为墨子的学说反映了平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夸大了墨子学说的作用,

17、均排除。答案:A15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子兵法代表了先秦的兵家思想,以上理论强调慎重考虑之后才能出战,最好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体现了先秦兵家的慎战思想,强调的是人文关怀,B选项符合题意;实用至上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慎战思想,A选项排除;知己知彼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中庸守正的思想属于孔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答案:B16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可归纳出传统社会秩序变动和各国变法招揽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私学教育发展,学术下移。意义:根据材料“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并所学知识可知,其意义主要体现为

18、:推动各国变法,为各国官僚队伍提供后备人才;百家争鸣,推动学术文化的繁荣;自尊自主精神,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影响后世。(2)变化:根据材料“主张人人皆可为圣贤,以圣贤为目标,就会表现出一种圣贤的精神气质”“一些士大夫认为,只讲成就圣贤人格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豪杰精神”可归纳出变化是从宋代强调圣贤情怀到明清之际强调豪杰精神。原因: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及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原因: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变动;各国变法,重视人才;私学教育发展,学术下移。意义:推动各国变法,为各国官僚队伍提供后备人才;百家争鸣,推动学术文化的繁荣;自尊自主精神,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品格

19、,影响后世。(2)变化:从宋代强调圣贤情怀到明清之际强调豪杰精神。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现实;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猛烈冲击传统道德观念;宋明理学严重脱离社会现实,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对明代灭亡的反思;对儒学传统的批判继承;进步思想家的推动(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推动)。17解析:根据材料中关于社会转型的定义“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并结合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观点:春秋战国存在社会转型,是一种质变。论述:根据所学知识,从春秋战

20、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领域分别论述,突出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具体论证过程如下:首先,经济方面,经济变革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渐走向瓦解,私田增多,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个体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建立。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开始推行。第二,政治方面,周王室日益衰微,分封制、宗法制渐趋崩溃,形成了诸侯争霸兼并的局面。战国时,各诸侯国积极开展变法运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军功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世袭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渐趋建立起来,国家格局走向统一。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21、。第三,思想文化方面,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出现思想大解放。私人讲学兴起,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质变的社会转型。答案:示例论题: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社会转型,是一种质变。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和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经历着划时代的社会转型。首先,经济方面,经济变革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渐走向瓦解,私田增多,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个体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建立。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开始推行。第二,政治方面,周王室日益衰微,分封制、宗法制渐趋崩溃,形成了诸侯争霸兼并的局面。战国时,各诸侯国积极开展变法运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军功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世袭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渐趋建立起来,国家格局走向统一。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第三,思想文化方面,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出现思想大解放。私人讲学兴起,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质变的社会转型。(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