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备课参考》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124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课参考》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备课参考》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备课参考》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备课参考》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备课参考》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备课参考》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备课参考》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备课参考》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备课参考》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备课参考》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备课参考》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备课参考》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备课参考》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综合检测(二)(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拨弄/弄堂喧哗/寒暄市侩/反馈B蒙骗/蒙蔽毗邻/纰漏效仿/发酵C翘楚/翘首悲怆/创造溯源/夙愿D劲头/劲敌迄今/起讫斟酌/甄别解析:选B。A项,分别读nn/ln,xun,kui/ku;B项,分别读mn/mn,p/p,xio/jio;C项,分别读qio,chun,s;D项,分别读jn/jn,q,zhn。2下面一段文字,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如鲁迅这样洞察世事、不为势利左右的学者,或者说真正的知识分子可谓寥若晨星。可以

2、说,鲁迅被称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是当仁不让的,中学课本删减他的文章是极度短视和愚昧的做法。A左右B寥若晨星C当仁不让 D短视解析:选C。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地去做,不退让。此处应为“当之无愧”。当之无愧:完全够条件承当某种荣誉,不用惭愧。A.左右:支配,操纵。B.寥若晨星:稀少的像早上的星星。D.短视:眼光短浅。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的3位化学教师对“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的生成”实验提出质疑,并经过上百次实验研究发现,灰绿色沉淀不是被氧化的结果,而是氢氧化亚铁吸附了亚铁离子引起的。B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

3、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C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D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解析:选D。A项,语意重复,“质疑”有“提出”的意思。应将“质疑”改为“疑问”。B项,搭配不当,在“输送氧气”后加上“的能力”。C项,句式杂糅,在“柠檬中含有”后面加“的”。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_,_。_,_。_,_,是由景物的诱发而在

4、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意境”是一个由“意”和“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ABCD解析:选A。文段阐述的对象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其特点是有意境。中有“中国古典园林”,应排最前;与相对应;与相对应;是对“意境”的解说,与后文衔接,所以选A。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李梦登,福建人。乾隆庚寅除孝

5、丰知县,不携家室,与同志三数人,惘惘到县。始谒巡抚,门者索金,不应,因持刺不许入。梦登则绳床坐军门,竟日不去,曰:“予以吏事见,非有私谒。俟公他出,即舆前白事,奚以门者为?”门者勉为通谒。巡抚察其状,戒之曰:“君悃愊无华饰,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梦登前曰:“孝丰俸入,岁不过三十金,不能供幕客食。且梦登与偕来者,三数孝廉,皆读书服古,朝夕讲求,宜若可恃。”巡抚哂之。无何,卒用公式劾免,历官才三月也。梦登居官,出无仪卫,门不设监奴,有质讼者,直诣厅事。梦登便为剖析,因而劝谕之,两造皆欢然以解。比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胥吏或请事,则曰:“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转用奴隶

6、勾检者?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县庭无事,辄独行阡陌间,与父老商榷利病,或遇俊秀子弟,执手论文,娓娓竟日,县人安之。梦登之罢官也,代者至门,交印讫,长揖而去。问库廪官物,犹前官封识也。稽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狱讼,曰:“悉劝平之。”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遍抵同官。曰:“梦登为县仅三月,未尝得罪百姓,有事未尝不尽心,然竟坐免,何故?”梦登罢官,窭甚,不能归,百姓争食之。负贩小民,侵晓,各以所羡果蔬粟米,杂沓投门外,比门启,取给饔飱,亦不辨所从来。然闲居周一岁,未尝有大匮乏。最后,县人醵金为治归计,并制青盖为赠,题名至万人,荣其行。尝受惠于梦登者,凡数辈,徒步负担,送梦登

7、抵其家。(节选自清稗类钞吏治类)【注】悃愊(kn b):至诚。窭(j):贫穷。醵(j):凑钱,集资。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除:废除,罢免 B比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 比:等到 C安有子女白事父母 白事:丧事D与父老商榷利病 病:病痛解析:选B。A.除:授予官职,任命。C.白:陈说。白事:陈述事情。D.病:弊端。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予以吏事见 斧斤以时入山林B有质讼者,直诣厅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梦登之罢官也 备他盗 之出入与非常也D尝受惠于梦登者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解析:选C。C.都是取消句

8、子独立性。A.介词,因为;介词,按,按照。B.代词,的人;助词,表句中停顿,并与“也”合起来表判断。D.介词,从;介词,表被动,被。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B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C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D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解析:选C。从文段语意上理解即可正确断句。前文提及“你至诚而又朴实”,后文承前内容展开,“这很好,可是你先前没有做过官,对官场的事务都不熟悉,应该尽快物色精通律令文

9、书的幕僚到幕府中来,或许可以帮助你弥补不足”。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巡抚看到李梦登,先是“戒之”,对他予以表扬和劝诫,体现了巡抚对他的赏识和关爱,然而自负的李梦登并不领情,巡抚只好“哂之”,以示无奈。B李梦登为官县衙不设门吏,甚至不要衙役,百姓可直达办事厅;出门不带仪仗卫队。他认为官员被称为父母官,就应该爱民如子。这体现了他廉正、亲民的特点。C李梦登任期虽短,却深得民心。他被罢官以后,因为穷困有家难回,当地百姓纷纷接济他,最后又集资、制万民伞,送他回家。这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清廉、爱民。D李梦登自认为干得不错,对于自己为什么被免职感到困惑不解,文章说是“

10、卒用公式劾免”,其实不愿也不会迎合攀附上司才是李梦登被免职的真实原因。解析:选A。巡抚是个圆滑世故的官场老手,虽然表面上夸奖了李梦登,言外之意却是训诫他不要书呆子气,要懂得官场“规矩”。巡抚的“哂之”是冷笑、嘲笑,笑他迂执、不懂世故。说李梦登“自负”“不领情”也不恰当。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3分)译文:_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遍抵同官。(3分)译文:_解析:翻译时注意关键词“盍”“罢”“俟”“省”“谴”等词的意思。答案:你们如果一定想要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何不放弃做衙役而去当农民呢?如果不愿这样

11、做的话,那就请等我离任去职以后吧。可是他自己不明白被罢官的原因,一一写信给在同一官署任职的同僚。(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李梦登“清正廉洁”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4分)答:_解析:结合文意,找出李梦登所做的事情,再做筛选。答案:始谒巡抚,门者索金,不应;问库廪官物,犹前官封识也。参考译文:李梦登是福建人。乾隆庚寅年被任命为孝丰知县,他不带家眷,只和三两个志趣相投的人茫然若失地到孝丰县赴任。首先去拜访浙江巡抚,门卫索要钱财,他没有理睬,门卫于是拿着他的名帖不让他进去。李梦登于是拿张胡床往衙门前一坐,整天不走,说:“我是因为公事拜见巡抚大人,又不是私下里请托拜谒。我等巡抚大人出来

12、时,在他的轿子前面禀告公务,要你们这些门卫干什么呢?”门卫只得勉强替他通报了。巡抚看到他这情况,告诫他说:“你至诚而又朴实,这很好,可是你先前没有做过官,对官场的事务都不熟悉,应该尽快物色精通律令文书的幕僚到幕府中来,或许可以帮助你弥补不足。”李梦登走上前去,说:“卑职每年的薪俸,不过三十两银子,养不起幕客。不过卑职带来的几个朋友,都是秀才、举人出身,都好读书信奉古人,早早晚晚地与他们商议、请教,应该还值得依靠。”巡抚冷冷一笑(没再说什么)。没多久,终于因为他办公不合官场程式,被弹劾罢免了,任职才三个月。李梦登做官,外出不设仪仗侍卫,衙门不设门卫,有打官司的人,可直入县衙大厅找他。李梦登便立即

13、替当事人剖析事情的利与害,劝他们息讼止争,诉讼双方都能愉快地和解。等到出了县衙,始终见不到一个衙役。衙役有人请求分派事情,他就说:“哪里有子女(比喻百姓)向父母(父母官)陈说事情,却要衙役(像对待犯人一般)去拷问检查他们的?你们如果一定想要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何不放弃做衙役而去当农民呢?如果不愿这样做的话,那就请等我离任去职以后吧。”县衙没有公务的时候,他就常常独自行走于田间地头,与父老商谈施政之利弊,倘若遇到正在读书的年轻人,则拉着手与之谈文章、谈学问,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县里的人都习惯了。李梦登罢官的时候,接替的新任知县来到衙门,他把大印交接完毕,就深深地作了一揖离开了。(移交时新任知县)

14、问及县衙库房存储粮款公物,仍贴着前任知县的封条。查考诉讼案卷、文书档案,他说:“各自都有主管的人(意思是各有专人负责,有条有理)。”(新官)问及诉讼情况,他回答说:“(百姓的纠纷)都经过劝解平息了。”可是他自己不明白被罢官的原因,一一写信给在同一官署任职的同僚,说:“我担任知县仅仅三个月,未曾得罪百姓,有公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做好的,可是竟然遭到免职,到底是什么缘故呢?”李梦登罢官后,非常穷苦,穷得连家都回不去了,百姓争相接济他。小商小贩一清早就纷纷把没卖完的蔬菜、水果、粟米等放置其门外,等到他开门,拿来做饭食,也不问哪来的。可是这样闲居了满一年,未曾出现过非常匮乏的情况。最后,孝丰县人民集资为他

15、办理回家的事,并且制作了一把青色的伞赠给他,上面题名的人达上万人,让他荣耀地踏上归途。曾经受到过李梦登恩惠的几个人,他们步行挑着担子,一直把李梦登送到了福建家中。10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一、二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答:_解析:抓住关键诗句分析,可以看出“地白”、“树栖鸦”从视觉写;“冷”从触觉写;“露无声”从听觉写。营造的意境是澄澈、空明、凄清。答案: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来写的。“地白”、“树栖鸦”从视觉写;“冷”从触觉写;

16、“露无声”从听觉写。营造了澄澈、空明、凄清的意境。“地白”,给人澄澈、空明之感。“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2)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换成了“在”,你认为“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3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比较“落”和“在”的表意效果可以看出,“落”是动词,能给人以动感,而“在”字却没有。答案:“落”字好。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参考译文:月光

17、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生亦我所欲,_,_。(孟子鱼我所欲也)(3)枯藤老树昏鸦,_,_。(马致远秋思)(4)牺牲玉帛,_,_。(左传曹刿论战)答案:(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4)弗敢加也必以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生命与道德 张岱年在中国

18、哲学史上,有关于“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的争论。这些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所谓利,指有益于生活;所谓欲,指生活中的要求。而所谓义,所谓理,指生活所应遵循的准则。“理义”亦即道德。生命、生活与理义、道德,究竟有如何的关系?一切生物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人为了维持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就必须满足一定的需要。所谓欲望、所谓情感,即是对于生命需要的意识。生活中有所需要,在意识中便表现为欲为情。在这一意义上,欲与情是应该肯定的。然而欲与情又包含许多矛盾,因而引发了许多问题。作为一个人,必须保持自己的生命力。生命力的保持与发展有待于欲望的满足。追求欲望的满足,亦即追求利益。人与人之间,各自追

19、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发生矛盾冲突。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过于激烈,毫无调和之余地,势必同归于尽。为了保持社会生活的继续存在,必须对于个人利益的冲突加以调节,使人与人之间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这类准则即是道德。道德即是调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作为具有社会性的生命,不但有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的需要。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但是人不仅有物质生活,还有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何谓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即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何谓真?真即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何谓善?善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亦即道德。何谓美?美即艺术的享受。人与人之间有竞

20、争的关系,也有合作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胜过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然后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发展。恩格斯说:“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合作与斗争是同时存在的。道德即调节斗争与合作的基本准则。人的生活是社会生活,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的生命力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保持和发展。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然而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存在于群体之中。作为一个人,不但要考虑个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别人的利益,考虑群体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标志着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自古以来,人们聚居而为族。经过历史的发展,人类分成许多民族。每一民族共同体可以说有其持续不断

21、的生命,可以称之为群体生命。群体生命大于个体生命。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也可以说,道德本于生命,而在一定意义上又高于生命。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力,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充实生命力必须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即满足一定的欲望;但是欲望的满足不可能是无节制的,如果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而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同时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纠纷扰乱。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应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生命的充实提高与道德的自觉自律都是必要的。孟子曾引阳虎之言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所谓为富

22、指执政者聚敛民财,所谓为仁指施行仁政。聚敛民财与施行仁政确实是相互违反的。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来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群体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还是可以相容的,不但可以相容,而且相得益彰。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来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乏先例。如孔子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是“以仁为己任”的,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品质。当代有许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富仁合一的典范。12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中国哲学史上,历来就有关于“义利

23、”与“理欲”关系的争论,这种争论实质上是要解决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B人为了维持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就必须满足生活所需,但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追求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的欲望。C每个人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就必然会有竞争与矛盾冲突,而要处理好竞争与矛盾冲突,就离不开道德的有效调节。D每一个个人都必须存在于群体之中,群体生命大于个体生命。而道德的作用,就是规范个体行为而保护群体利益。E个体生命的欲望与利益需要关注,因为这是个体生命力得以充实和发展的前提,但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自律与约束。解析:选CE。A项,应为“义与利”、“理与欲”两对关系,而非“义利”与“理欲”的关系。B项,与原文“生命力的保持与发展

24、有待于欲望的满足。追求欲望的满足,亦即追求利益”的表述不符。D项,道德不仅保护群体利益,也保护个体利益,但个体利益不能损害他人或群体的利益。13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能体现“道德标志着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的一项是(3分)()A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后,依然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B礼记檀弓下中记载的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C朱自清病重,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美国的“施舍”。D洪涝时,堤坝决口,多名解放军战士不顾生命危险,用身体抗击洪水。解析:选B。不食“嗟来之食”并未超越个人利益,体现的只是对个人人格尊严的保持,肯定的是人格高于生命。14根据文意,“群体生命”要保持正常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25、4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信息要点的筛选。在文章的第5至第7自然段中,作者集中论述了“群体生命”的有关问题,据此筛选即可。答案:个体生命必须得到保持和发展(或充实和提高)。需要道德来调节个体之间的合作与斗争。群体中的个体必须加强道德的自觉自律。15生命和道德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答:_解析:文章对这个问题的具体论述有多处,从头梳理可以发现“需要道德的制约”“调节作用”“道德本于生命”“高于生命”等信息要点。答案:生命力的保持和发展需要道德的制约;道德即是调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或道德即调节斗争与合作的基本准则);道德本于生命,而在一定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26、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天鹅之死 汪曾祺 “阿姨,月亮是白色的,跟云的颜色一样。”“阿姨,天真蓝呀。”“蓝色的天,白色的月亮,月亮里有蓝色的云,真好看呀!”“阿姨,树叶都落光了。树是紫色的。树干是紫色的。树枝也是紫色的。树上的风也是紫色的。真好看!”阿姨,你也好看!” “我从前好看。” “不!你现在也好看。你的眼睛好看。你的脖子,你的肩,你的腰,你的手,都好看。你的腿好看。你的腿多长呀。阿姨,我们爱你!” “小朋友,

27、我也爱你们!” “要上坡了,小朋友,小心!” “哦!看见玉渊潭了!” “玉渊潭的水真清呀!” “阿姨,那是什么?雪白雪白的,像花一样的发亮,一,二,三,四。”白蕤从心里发出一声惊呼:“是天鹅!” “冬泳的叔叔,那是天鹅吗?” “是的,小朋友。” “它们是怎么来的?” “它们是自己飞来的。” “它们从哪儿飞来?” “从很远很远的北方。” “是吗?欢迎你,白天鹅!” “欢迎你到我们这儿来做客!”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飞过了大兴安岭,雪压的落叶松的密林里,闪动着鄂温克族狩猎队篝火的红光。白蕤去看乌兰诺娃注,去看天鹅。大提琴的柔风托起了乌兰诺娃的双臂,钢琴的露珠从她的指尖流出。她的柔弱的双

28、臂伏下了。又轻轻地挣扎着,抬起了脖颈。钢琴流尽了最后的露滴,再也没有声音了。天鹅死了。白蕤像是在一个梦里。她的眼睛里都是泪水。她的眼泪流进了她的梦。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飞过了呼伦贝尔草原,草原一片白茫茫。白蕤考进了芭蕾舞校。经过刻苦地训练,她的全身都变成了音乐。她跳天鹅之死。大提琴和钢琴的旋律吹动着她的肢体,她的手指和足尖都在想象。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飞过太阳岛,飞过松花江。飞过华北平原,越冬的麦粒在松软的泥土里睡得正香。 “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森林起了火了。白蕤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因为她说:“天鹅之死就是美!乌兰诺娃就是美!”有人命令她跳天鹅之死。 “你不是说天鹅

29、之死就是美吗?你给我跳,跳一夜!”她跳天鹅之死。她羞耻。她跳天鹅之死。她愤怒。她跳天鹅之死。她摔倒了。天鹅在天上飞翔,在天上飞翔,玉渊潭在月光下发亮。 “这儿真好呀!这儿的水不冻,这儿暖和,咱们就在这儿过冬,好吗?”四只天鹅翩然落在玉渊潭上。白蕤转业了。她当了保育员。自从玉渊潭来了天鹅,她隔两三天就带着孩子们去看一次。孩子们对天鹅说: “天鹅天鹅你真美!” “天鹅天鹅我爱你!”甲、乙两青年,带了一支猎枪,偷偷走近玉渊潭。天已经黑了。一声枪响,一只天鹅毙命。其余的三只,惊恐万状,一夜哀鸣。天鹅还在吗?在!在那儿,在靠近南岸的水面上。 “天鹅天鹅你害怕吗?” “天鹅天鹅你别怕!”湖岸上有好多人来看

30、天鹅。他们在议论。 “这个家伙,这么好看的东西,你打它干什么?”“想吃天鹅肉。” “现在的人变坏了,变得心狠了!不知爱惜美好的东西了!”有人说,那一只也活不成。天鹅是非常恩爱的。死了一只,那一只就寻找一片结实的冰面,从高高的空中摔下来,把自己的胸脯在坚冰上撞碎。孩子们听着大人的议论,他们好像是懂了,又像是没有懂。他们对着湖面呼喊: “天鹅天鹅你在哪儿?” “天鹅天鹅你快回来!”孩子们的眼睛里有泪。他们的眼睛发光,像钻石。他们的眼泪飞到天上,变成了天上的星。写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清晨(选自汪曾祺作品精选,有删改)【注】乌兰诺娃: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曾两次到访中国。16小说叙述了两个故事,请分

31、别概括这两个故事的内容。(4分)答:_ _ _解析: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分析概括能力。小说是双线结构,明线是孩子们看到天鹅的故事,暗线是与天鹅相似的白蕤的故事。答案:故事一:年轻美丽的白蕤热爱芭蕾舞,“文革”时受到迫害,后在玉渊潭做了幼儿保育员。故事二:四只美丽的白天鹅从遥远的北方飞到玉渊潭越冬,其中一只被两个偷猎的青年猎杀。 17小说中画线的文字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5分)答:_ _解析:画线部分是孩子们与老师的对话,既有对优美景物的描写,又反映出孩子们纯真善良的心灵,同时又与下文天鹅的被杀形成鲜明对比。答案:以充满童真的对话展现了玉渊潭的美丽风光,营造了如诗如画的意境。通过新奇的想象,

32、表现了孩子纯真美丽的心灵,与后文青年猎杀天鹅的冷酷丑恶行径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女主人公白蕤的美丽。与结尾孩子们对美的呼唤构成呼应,突出主题。 18小说以“天鹅之死”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 _ 解析:标题是文本主旨的体现,本题可在第1题情节概括的基础上提炼出前两点作答;第是对两个故事共性的归纳:控诉人性的冷酷。答案:小说借美丽的天鹅飞来玉渊潭过冬,却死于捕猎青年枪口之下这件事,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美的摧残。“天鹅之死”象征着芭蕾舞演员白蕤艺术生命的终结,小说通过叙述白蕤在“文革”中遭受厄运、不能再登台表演的故事,表现了对那个摧残艺术美的时代的批判。作者借“天鹅之死”,

33、呼唤人性的回归。无论是现实中还是舞台上的天鹅,它们的死都是对人性冷酷的控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风流余韵话板桥公元1765年12月12日,享年七十三岁的郑板桥离开了人世。当时被板桥骂过的世人,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许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而那些专门以造伪为生的所谓“名士”书画家,从此也可以大胆地制造赝品以骗得附庸风雅的富贾大商们的金钱。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道光以前,伪造板桥作品的现象一度达到高峰。张大镛说:“数十年来所见先生书画,不下百余件,真迹不过十之二三。直到20世纪40年代,赝作仍然多得吓人。”不过这些赝品的出现,却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板桥作品的

34、生命力,以及板桥名声的生命力,尽管这些可以损害板桥的名声,模糊人们心目中板桥的形象。但是对于真正喜欢板桥、研究板桥的人来说,这些赝品是藏不住尾巴的,最终会露出作伪的破绽。最有趣的是,板桥生前卖书卖画,并未变富,以至于晚年嫁女时,不能陪出很多的嫁妆,只好画幅兰石图轴,聊以解嘲,而作伪者却凭借赝品由贫变富。曾经有一个叫谭子犹的人,他是乾隆时的一个木匠,曾经学板桥的字画。板桥去世后,他竟然卖赝品而稍稍变富,而且子孙因此而变成小康人家。板桥书画,可谓“活人一术”。郑板桥是一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博物馆里收藏着,影响着有史可查的历史人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散落在广大的民间,在

35、民众的口碑里广泛地流传着。在我们今天的许多旅游胜地,几乎到处可以看到“难得糊涂”的横幅。这幅书法作品是板桥五十九岁时创作的,当时他正在潍县做七品县令,正赶上潍县连年的灾荒。在赈灾救灾的过程中,他为潍县人民做了不少的好事,却也得罪了不少的官绅。尤其使板桥困惑的是:为什么在灾难面前,政府不提前预防?为什么在赈灾、救灾之后,老百姓没有得到好处?为什么在赈灾过程中,那么多人冒领、滥领救灾物资,又有那么多的人被遗忘?就是在这种既知又不知,知又不能道破的人生困惑之中,板桥写下了这浓缩人生困苦又深含人生哲理的四个大字:“难得糊涂”。“难得糊涂”在板桥的思想里,它的真意是不能糊涂。直到晚年,他还写下了这样的对

36、联:“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这样一位充满激情的人物,他能糊涂吗?现实的苦难,世道的不平,对一个心中流淌着正义热血的正直士人来说,他是不可能糊涂的,这样的人面对人间的种种不平,不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有时不得不装糊涂罢了,这是“难得糊涂”的精髓。可是,对于那些为蝇头小利而偷生的势利小人,要他们在利益面前糊涂一下,放松一把,那也是难以做到的。板桥当年为大商人写有一副对联:“打松算盘,得大自在。”劝诫商人在金钱面前糊涂一点,但这可能吗?这又是“难得糊涂”的警世之意。当然,一些乡愿之辈,圆滑之辈,世故之辈,也可以把板桥的“难得糊涂”作为人生的座右铭,那就是清人钱泳在履园从话中对“难得

37、糊涂”的庸俗解释:“郑板桥尝书四字于座右铭,曰难得糊涂,此极聪明人语也。余谓糊涂人难得聪明,聪明人又难得糊涂,须要于聪明中带一点糊涂,方为处世守身之道。若一味聪明,变生荆棘,必遭怨尤,反不如糊涂之为妙用也。”这样解释,就把板桥作品中蕴含的“真气”、“真意”、“真趣”一扫而空了,使之了无余韵了。在现实生活中,板桥敢于冲破种种流俗观念。在学术、艺术思想领域,板桥坚决主张独立思考,善于提出独立的见解,反对人云亦云,反对囿于古人,在今人之下。因此,板桥告诫他的弟弟要善于读书,只有“诚知书中有书, 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 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主张乎?”总而言之,“读书要有特识,依样画葫芦,无有

38、是处”。(节录自“世界伟人传记丛书”郑板桥)19本篇传记侧面写了郑板桥哪些事?各有什么作用? (4分)答:_解析:这是一篇评传,作者的评论很多,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评论基于的内容不外乎两点,一是郑板桥去世后很多人靠赝品挣钱,二是郑板桥在潍县任职时写的“难得糊涂”。其作用可从作者的评论中找到。答案:写郑板桥去世后,很多人靠制造板桥书画的赝品来挣钱,甚至变得富有;作用:表明了板桥作品的生命力,以及板桥名声的生命力。写今天很多的旅游胜地都能看见“难得糊涂”的横幅;作用:说明郑板桥是一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家,同时也揭示出“难得糊涂”的不同含义,刻画出郑板桥的精神品质。20在节选部分结尾,郑板桥

39、告诫弟弟“读书要有特识”,请简要分析怎样做才能“有特识”。(5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从“读书要有特识,依样画葫芦,无有是处”一句中可见,“特识”即“不能依样画葫芦”,而这句话又是为了证明郑板桥“主张独立思考,善于提出独立的见解”这一观点的,所以回答时还要兼顾这两点。答案:要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张,不能人云亦云。学习古人,学习书本,但不能拘泥于古人和书本。不能机械模仿,不能依样画葫芦。21“难得糊涂”在郑板桥思想里是“不能糊涂”,但郑板桥又劝诫商人在金钱面前“糊涂一点”,而清代钱泳把“难得糊涂”理解为一种“处世守身之道”。你怎么理解“难得糊涂”?请联系本文,谈

40、谈你的理解和看法。(6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作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题干列出了三种观点,解答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相关观点进行探究即可。但要注意观点鲜明,说理充分。答案:观点一:我觉得“难得糊涂”的意思是“不能糊涂”,在现实苦难和世道不公面前无论别人如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于一个关心百姓、心系国家、充满激情的人,不会糊涂,也不能糊涂,郑板桥的书画作品正是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格的写照。观点二:“难得糊涂”是指对于那些为蝇头小利而偷生的势利小人,要他们在利益面前糊涂一下,放松一把,那也是难以做到的。整天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的人,生活得会很累,因此“难得糊涂”警示我们:

41、不要在名利面前过于计较,要学会大度、宽容和超脱,人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观点三:很多人的处世之道:不要凡事都要弄个明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无关的事,糊涂一点好。人生不必过于认真,“难得糊涂”,这种处世守身之道带有明显的自私和利己主义,是我们应该摒弃的思想。五、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22下面的表格是中国最大的独立购物搜索门户网站“帮5买”对2013年11月11日商品价格的调查结果。由上表数据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不出现数字):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表格中信息的归纳与转换。抓住表格题头的问题和表格内容中的数字,可以看出:相同的产品,不同的卖家价格不同;价

42、格越高的商品价格差别越大。可见,卖家的选择很重要。答案:同款产品在不同平台的价格不同,价格越高的商品价格差别越大。购买价格高的商品时,平台选择非常重要。苏宁和京东商品价格接近。亚马逊商品价格相对较低。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成功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94年5月,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3年10

43、月,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北京时间2013年12月6日凌晨2点50分逝世。请你为曼德拉拟一副挽联,要求:内容要结合曼德拉的生平事迹,上下联结构一致(平仄不作要求)。上联:_下联:_解析:采用对偶的方式,紧扣曼德拉的生平事迹,能表达出对他的尊重颂扬即可。答案:(示例1)黑人领袖非暴力先驱元首典范世纪伟人真民主斗士国民慈父(示例2)从囚徒到总统肤黑心红一生奋斗为自由下地狱登天堂胸博志坚百年努力求尊严(示例3)反种族隔离斗士二十七载冤狱首任南非民选元首倡和平自由圣贤实现民族和解以德报怨感动世界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位哲人曾说过:“一年既然分为四季,可是鲜花,不一定非在春天盛开。”的确,春有百花夏有荷,秋有丛菊冬有梅,花开不只在春天,这是物性使然。 自然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请以“花开不只在春天”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