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089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作品版权由王玉忠老师所有,授权予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本公司热忱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有意者请登录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盗用必究!共5页第5页9 南州六月荔枝丹【背景资料】 一、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校园之星科

2、技有限公司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二、关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通信 李乡浏同志在贾祖璋和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南州六月荔枝丹回忆与贾老的一次通信一文中说,他于1983年暑假备南州六月荔枝丹课,颇感课本注释不详,曾写信向贾老请教。信中询及以下三点:1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全诗能否录示,以便解题;2明代徐火勃的咏荔枝膜诗,请示予全首,有助于分析“夸张的说法”;3“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在内,现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希望得悉这13种的书名及其作者。 贾老作复如下: 1陈

3、辉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2徐火勃咏荔枝膜: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3X广中荔枝谱 唐(?)郑熊(粤X书已失传) 荔枝谱 宋 蔡襄(1059) 闽 X增城荔枝谱 宋 张宗闵 粤 X莆田荔枝谱 宋 徐师闵 闽 闽中荔枝谱 明 屠本畯(1597) 闽 荔枝谱 明 徐火勃 闽 荔枝乘 明 曹蕃(1612) 闽 荔枝食谱 明 宗珏 闽 荔枝通谱 明 邓庆采(1629) 闽 记荔枝 明 吴

4、载鳌 闽 荔谱 清 陈定国 闽 荔枝谱 清 陈鼎 粤闽川 岭南荔枝谱 清 吴应逵 粤 (摘自中学诗文释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三、几点商榷(刘学仁) 1第四段写“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理由,一是“有野生的荔枝林”;一是很早已在我国培植。这两点似乎还不足以说明“原产我国”,是不是别国也有野生的荔枝呢?是不是别国也早有栽培呢?没有反面的论据。如果确有根据,应该明确提出。 2 第六段说“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这两句话不易理解。前一句是说“膜”,后一句是说“花纹”。仔细体会好像是这个意思: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

5、紧贴着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由于壳的内壁有紫色花纹,透过白色薄膜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便把这紫色花纹看作是薄膜的花纹,而说成“膜如紫绡”了。后面引徐火勃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荷瓣”“桃花”,似乎是“壳”和“膜”分开了,似“荷瓣”“桃花”的是壳呢?还是膜呢?好像是膜才恰当,“薄”才“盈盈”“片片”,才“娇”,才随“风”飘落,可是膜又是白的,不像“荷”也不像“桃花”了。总之,这一段似乎说得不够明白。 3第七段写荔枝“肉”也不够明白。指出通常说的肉实际上是“假种皮”后,又说明前面说的“膜”才是真正的果肉。下面接着说“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这句话里的“肉”指的是习

6、惯上说的“肉”呢,还是前面已经讲清楚了的“膜”呢?从后面的“入口”看,应仍是指习惯上说的“肉”,那么这“肉”的“细胞壁”又指的是什么呢?显然不会是“膜”(真正的肉),那是要扔掉的。 (摘自高中语文教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示范教案】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二、以引用为重点,学习用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三、从课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认识上受到一定的启发教育。教学设想 本课文用两教时,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第一教时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掌握说明的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第二教时着重研究说明

7、方法,特别要弄懂引用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读。 (一)明确教学要求(见前面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自学课文。要求:(1)结合注释阅读全文,标出读不准音的、不懂意思的、难写的字词,查词典解决,做到能读;会写、懂意思;(2)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特色,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3)参考“思考和练习一”,写出课文的结构提纲;(4)划出课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们的表达作用;(5)提出疑问。 二、研读课文。 (一)解题。 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 “

8、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作标题要好。 (二)研究课文内容。 1背诵(或抄录)荔枝图序全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提问:白居易写荔枝,从树形、树叶到花、壳、实;味等等

9、,写得比较全面,而课文的第1段为什么只引用了其中“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为写作目的和说明内容服务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须有所选择。第1段里所引4句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重点。这一段把自己幼时对荔枝干的认识同白居易对荔枝的描写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提出问题,为下面进行具体说明开了路。这篇说明文的开头不是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而是写得比较生动,这就是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2编写结构提纲,弄清说明的顺序,理解文章的脉络。 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问题,因为在课文的“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文章“说明荔枝的

10、生态结构和有关荔枝生产的一些问题”,“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绍了荔枝的生产情况”,把这4段作为一个层次。其实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写荔枝的产地,前两段主要利用历史资料和古籍记载,具体说明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后一段是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说明荔枝生长的北限是成都、福州。这几段跟荔枝的生产并无直接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对“生产”的解释是:“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至于第14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不宜归附在上面这个层次。 (2)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个解释,课文第13段说的“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就是指它的生活习性。因此,提示和

11、练习把课文分成生态结构和生产情况两部分,是不恰当的。鉴于以上原因,可以列成以下的结构提纲: 开头提出问题外壳颜色外部形态(表) 形状南 大小州 果实特点六 (主)月 (里) 内膜荔 内部结构 果肉(假种皮)枝 具体说明 种子(核)丹 (次) 花和栽植特点 生长特点 产地 生长习性结尾发表意见 通过这个结构提纲,使学生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生态特点,因此从生理特性写起,写到它的生活习性。并且以生理特性为主,生活习性为次,这是文章总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写果实的特点,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表到里,即从外部形态写到内部结构,一层一层,从外壳一直写到内核,条理非常清楚。

12、第10段说明荔枝的花,在分段处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课文的练习,把它归入内部结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而有的就把主体部分分为“果、花、产地、习性”四大段,这种分法可以参考。 (列提纲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要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 3课文说明荔枝的外壳,用了哪几种方法? 一是比较,如荔枝壳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红缯来比喻荔枝壳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学术语相结合,使读者容易明了,如说“龟裂片”“好像龟甲”,说“片峰”“有的尖锐如刺”。 4第3段到第5段,分别说明荔枝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写法相同之处,是先写通常的情况,再写特殊的情况。比如荔枝大多

13、数是深红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红等其他颜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脏形,但也有细长如指和圆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达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这样写就符合实际,给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识。 尽管这三段的布局差不多,但具体的写法却不一样。写颜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说明方法,渲染丁绚丽的色彩;写形状,主要是用对植物学的术语(如蒂、果肩、果顶、缝合线等)作通俗的解释来说明的;写大小,主要是通过数字来说明,其中还引用有关的著作为依据,来增强说明的准确性。 5学习引用的说明方法。 这篇课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间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

14、,从作用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增强文学性的,使文章显得生动、有文采、如第3段的“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有的是增强科学性的,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如第5段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的数字。请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属于增强文学性的,哪些是属于增强科学性的? 第6段摘引徐煳的诗,那是夸张的描写,引用它是为了增加一些文学情趣,从而使读者产生一些美感。最后一段全引苏轼的诗,主要也是增强文学性,使人由此而展开联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为了使说明更加确切可靠而写的。如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第11、12段的历史资料和古代著作等。第

15、8段引杜牧全诗,旨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但这是首古代名诗,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个事例,是从反面说明荔枝种植不能超过它生长的北限,但因为写的是具体的故事,还引了一些诗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6学习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通过做练习和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在说明中使用数字很重要。数字说明要确切,该用确数的时候用确数,可用约数的地方用约数。如“一年开花四次之多”,不能写成“一年开花四次左右”;“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不能写成“通常是直径四厘米”。 在约数中还有一种限数,就是限定在约数之中的数字,如“五十人以内”、“三年以上”、“一百元左右”。可

16、以补充以下句子指出其中的确数、约数和限数: (1)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2)“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枝,尚生长在莆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 (3)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三、练习。 (一)比较下边每组里的两个语句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 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 (2)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 盛产荔枝的地区 (3) 能产荔枝的地区 写说明文,除了数字要用得确切以外,词语的运

17、用也要确切。可是,这道练习并不能帮助学生辨析怎样遣词造句才是确切的,因为离开了语言环境,就无从辨别两句中哪一句表达得更恰当。因此,对这道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做这样的练习: (1)对第句话,要求学生找出原文,根据整个句子和上下文的意思,分析为什么这样说是很恰当的。比如,“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句中“也许”一词用得恰如其分,因为所讲的是使荔枝北移的事,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要超过生长的北限进行种植,历来没有成功的事例,从这一点说,北移“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又有可能性呢?这里作者讲了一个条件,就是“科学发达”。然而,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就必须用“也许”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 (2)对第句,可以要求学生给它补上一些话,把意思说得既完整又确切。例如,“随着高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人类上月球去办工厂,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二)把课文改写成一篇语言平实的说明文,要求条理清楚(不一定完全按照课文的顺序),通俗易懂。在课内完成,口头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