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绵阳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西周规定天子都城边长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七里,子男五里。这一内容体现了A.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B.维护政治秩序的目的C.中央集权体系的建立D.西周发达的建筑水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通过材料中天子都城、公国都城、候伯国都城、子男都城的不同建制,可知西周时期,等级制度森严,不同的等级不可越级,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都城建制,故B项正确;各国的都城与各国的经济实力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集权体系的建立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西周的建筑水平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2、。 2国语周语上记载:西周后期,因连续对外用兵,周王室财政已濒于破产,周宣王乃“料民(调查核实户口)于太原”。周宣王的料民A.推动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B.说明井田制已经名存实亡C.消解了分封制下的等级关系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周厉王时期,人们为了躲避税收的剥削,渐渐地开辟私田,于是周厉王首开废井田、履亩而税的先例,其子周宣王是在小农遍布的封建社会状况下逐渐实行革新的,而经济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户籍登记造册是征收赋税和派发徭役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故A项正确;鲁国的初税亩规定按亩纳税,承认了私田的存在,井田制才名存实亡,故B项错
3、误;调查核实户口,以便征收军赋、田赋和兵役,以扩充兵员和充实财力,分封制的等级关系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西周后期,诸侯隐瞒人口导致周王室财政困难,分封制瓦解,中央无法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故D项错误。 3许倬云说:战国的社会结构与春秋不同,已经逐渐抽去了氏族贵族的一层,剩下的只是君主和被统治者,没有中间许多阶层的逐渐分权。材料意在说明A.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B.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C.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D.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中“普遍”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中“彻底”的说法错误,故B项错
4、误;材料反映的是世卿世禄制度遭到冲击,可见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并没有得到重用,故D项错误。 4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这反映了当时A.道家放弃了任性无为B.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C.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D.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根据材料可知,庄子认为,遥远的古代君主统治天下,好像什么都没做,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这还是无为的思想,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无论荀子还是
5、庄子,都提出了治国的理念,其目的都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属于法家思想,更不可能成社会共识,故C项错误;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思想,这与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不符,故D项错误。 5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春秋白农(平民服装)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这表明A.儒学得到重视B.民间广泛接受儒学C.平民地位提高D.西汉重视人才选拔【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凭借儒家经典可以做到三公这样的高位,可以封侯,这说明儒家学说成为民间学习的主要对象,儒学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故A项正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
6、。平民地位提高、西汉重视人才选拔与材料中公孙弘因春秋而封官没有必然联系,故C、D两项错误。 6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当时风气,故主有难或去世,故吏要尽力营救,甚至为之守丧三年。被察举者承担的义务与故吏类似。这主要体现了A.察举制影响了人才选拔B.郡县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察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没有影响人才的选拔,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郡县制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
7、料信息“当时风气,故主有难或去世,故吏要尽力营救,甚至为之守丧三年。被察举者承担的义务与故吏类似”反映了被察举制者讲感情,因私人原因影响行政效率,这说明早期官僚政治不成熟;材料中没有最高执政集团的信息,故D项错误。 7魏晋以来,中国南方人才数量超过北方,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人口比北方多B.政治重心南移C.南方基础教育发达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魏晋以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方人口涌入南方,南方人才数量超过北方,故D项正确;南方人口数量比北方多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
8、故B项错误;南方基础教育发达只是单一形式,背后还是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故C项错误。 8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A.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C.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D.门阀政治受到了严重冲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玄学。魏晋时期儒家学说仍占正统地位,只是受到了佛道的挑战,故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体现了道家学说仍有市场,其思辨性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门阀政治受到
9、了严重冲击,于是开始寻找寄托,故D项错误。 9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的现象仍然存在于科举考试过程中。这一现象说明A.州县发展差异B.商品经济发达C.民族之间差异D.人口迁徙频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由于各州县人口数量多少不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其名额分配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导致地域分配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考生便到机会相对较多的州府“冒籍”应试,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10唐太宗时期,按照山川形势把天下划分为十道,派遣黜陟(官吏进退升降)使或者观风俗使分巡,但时设时废,没有定制。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各道设采访处置使
10、,有固定的治所,所辖地区成为当时最大行政区。后来,唐王朝宣布废除十五道,但藩镇割据基本还是原来道的势力范围。这表明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山川形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C.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调整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职位成为趋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太宗时期的时设时废,唐玄宗时有固定的治所,最后唐王朝宣布废除十五道,据此可知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唐太宗时期只是按照山川形势把天下划分为十道,体现不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B项错误;从唐太宗时期到唐玄宗时期,疆域变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唐玄宗时期如
11、此设置,后废除,不能说明行政官员兼任监察职位成为趋势,故D项错误。 11唐国史补记载,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江东节度使薛兼训因越人不善机杼,乃访求军中未婚者,厚给资财,令其去北方娶织妇为妻以归,“岁得数百人,由是越俗大化,竞添花样,绫纱妙称江左”。这表明此时A.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B.棉纺织技术向闽粤地区扩展C.私营纺织作坊不断推广D.北方丝织技术仍然占据优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此时棉纺织技术还没有出现,故B项错误;私营纺织作坊不断推广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C项错误;材料“因越人不善机杼,乃访求军中未
12、婚者,厚给资财,令其去北方娶织妇为妻以归”“岁得数百人,由是越俗大化,竞添花样,绫纱妙称江左”体现了南方学习北方纺织技术,北方丝织技术先进,占据优势,故D项正确。 12李世民死后,其才人武则天被李治纳入宫中,封为昭仪,最终成为皇后。其实整个唐代妇女改嫁非常普遍,皇家公主、达官贵妇皆无禁忌。这反映了唐代A.儒家正统地位动摇B.纲常伦理败坏C.自由开放时代风貌D.市民阶层兴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唐代儒家仍占正统地位,只是受到了佛道的挑战,故A项错误;封建纲常伦理没有败坏,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整个唐代妇女改嫁非常普遍,皇家公主、达官贵妇皆无禁忌”体现了自由开放之风,故C项正
13、确;市民阶层兴起是在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3宋神宗时期,朝廷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由王安石和枢密使陈升之共同主持,筹划和制定新的法规。宋神宗还任命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的苏辙负责条例司文件的起草工作。这主要体现了宋神宗A.重用高官加强变法领导B.继承祖宗之法注意集权C.强调集体决策减少失误D.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用高官加强变法领导属于表面现象,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王安石和枢密使陈升之筹划和制定新的法规,苏辙负责条例司文件的起草工作,体现了分权,故B项错误;“由王安石和枢密使陈升之共同主持”“与王安石政见
14、不同的苏辙负责条例司文件的起草工作”体现了群策群力,集体决策减少失误,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变法结果,故D项错误。 14“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A.秦都咸阳B.汉都长安C.隋都长安D.宋都东京【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中的信息“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说明城市中的商业经营时间已经不受限制,夜市十分繁荣,还有专门的娱乐场所,这一商业现象普遍出现始于宋朝,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15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
15、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A.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B.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元朝的行省仍受中央的节制,没有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故A项错误;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保证了地方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
16、交中央,元朝的行省仍受中央的节制,这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6明代初期,田赋实行实物征调,官员的官俸禄米也必须到南京支取,路远费多,官员也得不到实惠。后来决定在南方实行“金花银”新制,所得田赋银两悉数解入国库,再以白银支付俸禄,后来又将此项改革推行到北方。这项措施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财政制度变革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杜绝了官员贪污腐败现象D.缩小了南北的经济差距【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推动了国家财政制度变革是主观上,不是客观上,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田赋实行实物征调”“以白银支付俸禄”
17、可知,白银的普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支付方式的改变,与官员贪污腐败无关,同时也无法杜绝贪污腐败现象,故C项错误;赋税征收方式的变化与缩小了南北的经济差距无关,故D项错误。 17清初设立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严防亲王权臣乱政。但是清代中期以后,亲王入值军机处成为常态。如同治时期的恭亲王奕,宣统时期的庆亲王奕劻。这反映了A.军机处权力失控B.君主专制加强C.军机处取代内阁D.皇权逐渐削弱【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亲王入值军机处成为常态反映了军机处权力没有失控,故A项错误;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是由皇帝身边的人组成,也就是皇帝的亲信等,而军机大臣并没有
18、实权,只是跪受笔录,故B项正确,D项错误;军机处设立后,内阁变成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这只是表面信息,没有反映实质,故C项错误。 18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上谕:“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便利故也。”道光十年(1830年),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这说明当时A.英国在中国贸易畅通无阻B.清廷放弃实行海禁政策C.广东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D.海禁政策并未严格执行【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禁政
19、策。材料只是说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并没有体现贸易畅通无阻,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处通商,不可以说畅通无阻,故A项错误;“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何尝断绝”体现了清廷实行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贸易中心是伦敦,而不是广东,故C项错误;“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便利故也”说明了当时存在走私现象,海禁政策并未严格执行,故D项正确。 19明朝政府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清雍正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材料反映出A.佃户人身地位有所提
20、高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清朝专制程度弱于明朝D.儒家传统思想受到破坏【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宋以前,田主和佃户的关系是主仆关系,这是一种良贱关系,佃户属“贱民”身份。宋律规定,佃户犯主人,加等论罪;田主殴死佃户,减刑二等。元代佃农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元律规定“诸地主殴死佃户者,杖一百七,征烧埋银五十两”。到明洪武定刑律时,就不载主佃条例了,仅在“乡饮酒”的仪礼中规定佃户向田主行“以幼事长之礼”。材料反映了租佃关系的深刻变化,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准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形成,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清朝专制程度弱
21、于明朝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儒家传统思想受到破坏与租佃关系没有联系,故D项错误。 20下图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社会情况。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今去农而改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士农工商各执行一也,皆治生之事业”“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举反在次者”A.工商业已成为经济主力B.商业成为当时的第一产业C.商人成为重要社会群体D.政府已改变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农业始终占主导地位,工商业不可能成为经济主力,故A项错误;商业成为当时的第一产业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今去农而改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可知,商人群体在社会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故C项
22、正确;政府没有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21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做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礼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可以推断A.追求神仙成为士人普遍风气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D.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材料“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分别体现了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即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的思想
23、,故B项正确;追求神仙成为士人普遍风气中的“普遍”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儒家礼教地位只是受到释道的挑战,并不是地位低,故D项错误。 22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这表明雅典A.法律不保护私有财产B.公民没有言论自由权利C.民主政治导致了内耗D.城邦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保护私有财产,故A项错误;公民拥有言论自由权利,只是要服从城邦利益,故B项错误;材
24、料中没有体现内耗,体现的是服从大局需要,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说明个人财富要贡献给国家,城邦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故D项正确。 23梭伦的中庸之道未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其离任后,雅典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庇西特拉图乘机建立了僭主政治。他对法律的修订和普遍颁行,使得政府日益正规化,他设立的巡回法庭进一步打击贵族势力,以独裁形式进一步推行民主政治进程。这表明A.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相一致B.梭伦改革导致了僭主政治C.僭主政治奠定雅典民主基础D.适度集权有利于推动改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僭主政治是一种专制独裁,与民主政治不同,故A项错误
25、;庇西特拉图乘机建立了僭主政治,梭伦改革导致了僭主政治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进一步打击贵族实力,以独裁形式进一步推行民主政治进程” 说明了适当的独裁推进了民主进程,故D项正确。 24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者子产顺应时势,铸刑书于鼎,公布于公元前452公元前451年。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牌上,分布于罗马广场。由此可见A.二者体现文明发展的诉求B.两国已进入了法治社会C.中国的青铜技术传入罗马D.中国的习惯法早于罗马【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中将法律刻于鼎或者青铜牌,便成为成文法,这是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产物,故A项正确
26、;法治社会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我国战国时期与古罗马时期尚未进入法治社会,故B项错误;古罗马的冶炼技术是否源于中国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成文法的形成,与习惯法无关,故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汉初的几十年,虽然废除了秦王朝个别过于残忍的法律条文,但就司法体系和司法实践而言,几乎完全因袭秦王朝。当时以贾谊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建议汉王朝约法省刑,以安定民心。董仲舒认为,要克服汉承秦制的弊病,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小补,而关键在于改变汉王朝的指导思
27、想,换言之,就是以春秋作为汉王朝最高法典,以春秋决狱,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案子是这样的: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而误伤乙。按当时法律,杀人者死,甲殴父当枭首。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原心”(根据动机)诛罪原则分析,甲的本意是保护自己父亲,属于正当防卫,其本意不是为了伤害自己父亲,故只能属于误伤,而不能算犯罪。由于这种司法原则合乎以血缘、伦理、宗法、地缘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需要,因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摘编自马勇董仲舒传材料二 西塞罗(公元前106年前43年)是古罗马最有才华的政治家之一,他不仅当过执政官、元老院元老、总督,积极从事政治活动,而且
28、也是当时最伟大的演说家、哲学家、散文家。他生活的时期,法学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解释市民法,回答市民法的问题,周旋于细枝末节当中。西塞罗则认为要从法律根源深处来解释法的问题。在他看来,自然法亦即正确的理性,才是真正的法律,是衡量一切是非的标准;上帝是自然法的制定者、解释者和监护者;成文法必须符合自然法,否则就称不上是法律。自然法、理性和上帝是统一的,公正、善和成文法则是它的体现。所有的人在这种神圣的自然法面前都是平等的,但不是财产的均等,而是理性的共有。摘编自西塞罗论法律(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与战国时期法家法制观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董仲舒、西塞罗关于
29、法律认识的共同点。分别说明两人对法制建设产生的历史作用。【答案】(1)法家:严刑峻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董仲舒:德主刑辅;强调纲常伦理等级;关注动机,原心定罪。(2)共同点:批判继承前人的解释;追寻法律本原,探寻法律本质;法律为现实服务。历史作用:董仲舒改变了汉初严刑峻法局面;引礼入法,推动法律制度的伦理化,推动中华法系的发展;法律具有伸缩性,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西塞罗指导了罗马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成为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先驱;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价值。【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古代中国法制观。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
30、国时期法家法制观主张严刑酷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董仲舒强调纲常伦理,材料一的案例体现了根据动机诛罪原则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信息“塞罗则认为要从法律根源深处来解释法的问题。在他看来,自然法亦即正确的理性,才是真正的法律”体现了追根朔源,探寻本质;“所有的人在这种神圣的自然法面前都是平等的,但不是财产的均等,而是理性的共有”体现了法律为现实服务;第二小问,董仲舒的历史作用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西塞罗的作用可从其对罗马法的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
31、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以下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藏本(局部)。由于宋太宗采取鼓励文人谏言的政治措施,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成为宋代画家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向。张择端欲通过清明上河图向宋徽宗展现一些社会顽疾。在画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射箭的城垛也没有,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设防的都城。这些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宋徽宗初期已日渐衰败的
32、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同时他将船与桥的矛盾和桥上文武官员的矛盾交织为全卷的视觉中心,通过表现船桥险情等诸多场景,也隐藏着对现实社会中一些隐患的忧虑。摘编自解开的历史密码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时代特征。结合材料说明研究图像资料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特征:城市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生活丰富;北宋中期管理松弛,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思想宽容。问题:(1)对图像进行真伪甄别,确定史料价值。如对宋明清版本清明上河图的鉴别,虽然明清版本也有价值,但是宋代版本对了解北宋更有价值。(2)图像资料和文献史料相结合,图像往往不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图文互证,谨防“过度推论”。艺术可以
33、虚构,清明上河图必须和宋代关于开封的记载相结合才有价值。(3)关注图像中大量出现的内容,人物的外貌、服饰特征、姿态,文字、符号等,挖掘图像的显性信息。如商贩众多,旅店众多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达。(4)关注图像中本应出现而未出现的内容,挖掘其中的隐形信息。如没有守卫等反映了城市管理松弛。(5)关注图像的任务场景的逻辑关系,把握主题。如虹桥和城防反映的问题。(6)关注图像创作者的创作背景、目的和个人意图。如北宋的政治环境宽松,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的时代背景,张择端欲通过清明上河图向宋徽宗展现一些社会顽疾。(7)从受众的角度揭示图像所引发的个人情感或社会心态。如宋徽宗对清明上河图反映的盛世期望,等等
34、。【解析】本题考查北宋时期的社会特征。前一小问,只需从经济、政治、科技和思想方面表述即可,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的描述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队伍的发展壮大,也出现了一些满足市民需求的文化娱乐项目,如瓦子、勾栏等,市民生活丰富多彩;“这些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宋徽宗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体现了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管理松散;“由于宋太宗采取鼓励文人谏言的政治措施,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成为宋代画家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向”体现了思想相对宽松自由;后一小问,从史料的真伪性、挖掘隐形信息、了解作者个人创作背景及本质意图等方面进行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5、。材料 两宋以来,江南苏松常嘉湖等地区成为全国的大粮仓,但是随着江南农业的富庶,重赋的灾难又落到江南。全国赋税绝对值不断上升,而苏松常嘉湖又畸重。明中叶丘浚说:“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江南农业在兼营商品性作物和手工业中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然而历几个世纪苦斗而获得的较高经济效益,却被不合理的高赋税所吞食。本来可以有所飞跃的江南农业实际上被“均调”拉平了,处于与北方相差无几的积累水平。如果不是这样,江南地区经济的突破恐怕会出现得较早;就一个地区而言,难说就不能率先经济转型?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
36、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农业发展新特点。(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江南地区经济未能实现转型的原因。【答案】(1)特点:多样化经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城乡联系紧密;外来作物的引进与种植。(2)原因:国家赋税徭役繁重;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手工业受压制;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的影响;封建政府的压制;人口众多,人地矛盾尖锐。【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第(1)问,材料信息“江南苏松常嘉湖等地区成为全国的大粮仓”“江南农业在兼营商品性作物和手工业中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反映了农工商多样化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引进和种植了外来作物。第(2)问,根据信息“然而历几个世纪苦斗而获得的较高经济效益,却被不合理的高赋税所吞食”反映了赋税繁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这阻碍了社会进步,导致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激化,阻碍了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