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语文高中鲁人版学案 必修四学生版:宋 词 二 首学生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000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语文高中鲁人版学案 必修四学生版:宋 词 二 首学生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语文高中鲁人版学案 必修四学生版:宋 词 二 首学生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语文高中鲁人版学案 必修四学生版:宋 词 二 首学生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语文高中鲁人版学案 必修四学生版:宋 词 二 首学生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语文高中鲁人版学案 必修四学生版:宋 词 二 首学生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语文高中鲁人版学案 必修四学生版:宋 词 二 首学生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学习目标:1、 能够了解词人的境遇,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写法; 2、理解典故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3、联系苏轼、辛弃疾的有关词作,小结体现豪放风格的词作一般特点。学习重点:能够了解词人的境遇,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写法学习难点:1、 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理解典故的含义2、 落实背诵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赏析法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 回顾预习(一)相关文学常识苏 轼1、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

2、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2、苏轼在黄州生活概况在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苏轼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出狱后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

3、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谴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日他都到那里去读书,与朋友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苏轼游赤鼻矶,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这一年(1082)。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故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苏轼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辛 弃 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

4、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5、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做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

6、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二)课文内容填空1、字词解释大江: 风流人物:雪: 一时:遥想: 英发:纶(gun)巾: 樯橹(qing l):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华发:尊: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_,是我国_时期爱国词人_的作品。词人归宋以后,一直_,始终_。这首词写于1205年。当时,宰相韩侘胄要草率北伐,任命词人为镇江知府。词人既_,又_。在登上镇江东北_时,_,写出了这首词。3、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是借代用法的是()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二、自主

7、、合作、探究1、念奴娇赤壁怀古(1)分析下列词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切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火。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主旨概括描绘了赤壁附近的( )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 ),抒发了词人的( )以及对自己( )的感叹。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2)主旨概括通过( ),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 ),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 )的愤慨 三、当堂达

8、标找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四、反思提升五、拓展延伸【人物形象分析】周瑜?煮酒论诗词: 定 风 波 苏 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学习 指导注意目标,心中有数。巩固知识,检查自己。a、课本注释1;b 、查阅资料。a、课文下注释; b、查字典; c、要能够默写独立完成下列题目,注意理解句子含义。独立完成习题,掌握基础知识。再返回头品读文章,结合内容体会 作者情感。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

9、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

10、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

11、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此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颇值得玩味。此词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