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水的性质【课标分析】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的性质对人类的影响。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A让学生了解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区分盐度和密度的概念B让学生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在海洋上是怎样分布的C让学生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和影响机制D让学生分析不同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并了解人类对其应用情况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的性质对人类的影响”。要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的影响前,必然建立在对海水性质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等方面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具体要求包括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维度的海水温度分布图表,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
2、律,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理解海水盐度和密度的概念,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总结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掌握三大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它们的应用。本“课标”特别强调“运用图表资料”,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读懂图表信息,总结归纳各个性质的分布规律,通过对比区分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再通过运用自然规律、结合影响因素解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评价中,学生通过读取图表信息寻找规律的过程,以及学生通过识记规律来解释现象的过程,都作为考核学生的内容。这是教师在设计评价习题时的关注点。【教材分析】水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之一,而海洋是水圈的主体
3、,其中,海水的理化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教材安排在必修1的第三章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微观表现,同时对第三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海水性质的时空分布规律”没有在新课标中提及,却是课标要求的隐含条件,为本课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温度、盐度、密度、物质的三态变化等概念,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物理课和化学课上有过涉及,学生可将基本概念迁移运用到对海水理化性质的概念解释中;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对海洋水体的大致分布有一定的宏观了解。高中地理要求更加细致地认识海水的理化性质和海水的运动类型。海水的理化性质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是个值得关注的主题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逻辑思维和分析
4、能力,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高中学生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通过交流讨论可加以完善,同时培养其协作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区分海水温度、盐度、密度三大重要海水性质的基本概念。2理解三大海水性质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影响机制。3掌握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时空分布规律。4理解不同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5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读图方法,读取有效信息。过程与方法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维度的海水温度分布图表,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2理解海水盐度和密度的概念,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
5、和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总结主要影响因素。3掌握三大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它们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问题的动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理解海水的性质存在的时空变化规律。2理解海水的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与备注导入:海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壳形成的初期,经过漫长的地壳变动、大气成分的变化和广泛的生物运动,改变着海水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播放视频:美国国
6、家地理纪录片地球成长史(上)给出问题:视频中海水从何而来,有多久的历史?带着问题看视频初步认识到海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壳形成的初期。纪录片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易激发学生兴趣,带着问题观看可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出新课内容。一、海水的温度(物理性质)1探究海水温度的分布变化规律(水平分布)2探究海水温度的分布变化规律(垂直分布)3影响海水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4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读图:投影“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与“世界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1根据图一,海洋总体收入与支出是否相平衡?不同纬度的热量分布情况如何?该热量分布是否与图二的温度变化相吻合?由此能得出什么样的
7、分布规律?2根据我国夏季和冬季海洋等温线分布图(甲乙两图),能够得出什么结论?3对比纬度相当的不同海区海水等温线分布,分别与其附近地区作比较,能得出什么样的分布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掌握读图方法。根据分析得出结论一:对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水温由高纬向低纬递减。结论二: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温,温度梯度小于冬季。结论三:纬度相当的海区,暖流流经海区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温度较低(初步涉及洋流的知识)。结论四:海水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变化而递减。1000m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000m
8、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小。分析:可从太阳辐射量(地球在近日点的速度大于远日点)、洋流(北半球暖流汇入多于南半球)、南极浮冰、海陆分布(大陆板块的相互运动北半球较为频繁)结论:影响海洋水温的因素除海水热量平衡的分布及变化(纬度和季节)之外,还有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合作协助意识。4太平洋170W附近纬度由高到低垂直方向上的水温有什么共同点?5总结以上规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例图得出影像海水温度的其他因素:为什么南北半球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变化的幅度不同?6教师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师生合
9、作完成课本活动“分析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总结规律,得出主要影响因素。小组互动探究一:阅读课本P50思考题(中高纬度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如何变化?),以小组为单位,分点作答,建立框架,同时小组长记录讨论过程。学生通过对生活实践的理解和分析,从感性的认识层面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面。二、海水的盐度(化学性质)1探究影响海洋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2探究海洋盐度的分布规律3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过渡:我们都知道海水是咸的,不能直接被人类利用,是什么决定它的这个属性?(引出盐度的概念)1让学生阅读课本P52-53页的内容,找出盐度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影响?2引导学生运用影响因素分析实际问
10、题。明确红海盐度世界最高而波罗的海盐度世界最低。解决问题:为什么红海盐度高而波罗的海盐度低?(提示:从纬度位置、气候、河流分布、与外海连通状态入手)3引导学生读图,得出海洋盐度的分布特征,比较盐度和温度分布规律的最大差异,并解释原因4引导列举说明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海水盐度的利用,另外通过讲述2011年“抢盐潮”,强化学生对海盐应用的认识小组互动探究二:阅读课本P54活动题(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分点作答,建立框架,同时小组长记录讨论过程。阅读并分析图表学生通过对生活实践的理解和分析,从感性的认识层面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面。该内容较为浅显,采用让学生
11、自行阅读的方式,培养阅读与挖掘信息的能力。最高盐度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四周为沙漠地区,注入淡水少;海域比较封闭,与外洋海水交换少。盐度达4.1。而最低盐度海区波罗的海:所处纬度较高,蒸发量小;陆上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海域比较封闭,与外洋海水交换少。盐度不超过1通过两个图像对比更加直观地区分温度和盐度影响因素的差异。温度随纬度呈单峰分布格局,而盐度则呈双峰分布格局。温度与热量收支密切相关,而盐度则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多寡密切相关。横向对比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联系生活的事件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形成科学求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海水的性质:密度(物理性质)1探究影响
12、海洋密度大小的主要因素2探究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3探究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4拓展延伸过渡:海水的温度、盐度对海水的另一个性质密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让学生找出影响海水密度的三大因素。2鼓励学生自己读图,找出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3举例“长尾鲨”的“海中断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自读“自学窗”,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水资源危机?从事例表象入手深入分析,阅读课本P55,找出原因,得出结论。自读“自学窗”,思考问题。该内容较为浅显,采用让学生自行阅读的方式,培养阅读与挖掘信息的能力。根据以上的读图方法,学生自行分析得出结论一: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变化趋势与其温度变化趋势相反。水平方向上,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得出结论二:垂直方向上,总体而言,海水结构稳定,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有时随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浮力变小,出现“海中断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