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1 学习目标 2 课前预习 3 进入课堂 学 习 目 标 1熟读背诵这首诗歌,体味诗的语言、节奏之美;2体味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课 前 预 习 1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曾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师,却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唯一人,又被称之为孟山人。擅写五言诗,有孟浩然集,收诗263首,多抒发个人感想情怀和描写山水景物。诗风清新简朴,生活气息浓厚,读来倍感亲切。代表作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赠张九龄)以及早寒江上有怀过故人庄和宿建德江,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
2、春晓。(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2了解背景 孟浩然居住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水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栖(q)隐岩扉(fi)寂寥(lio)幽(yu)人
3、2一词多义(1)向人随沙岸向江村 _项王东向坐 _秋天漠漠向昏黑 _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_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_(2)乘余亦乘舟归鹿门 _致万乘之势 _因利乘便 _奔向 面对,朝着 将近 从前 假如当初 乘坐 shng,兵车 趁着 进 入 课 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_ 答:写了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2诗人选择归隐鹿门,他在归途中见到了什么景象?_ 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陶醉于大自然之中,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二)教
4、师点拨,引领思路 1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写景和用典的好处。“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径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两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
5、以。末两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唯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2如何理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亦”?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作者的归途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是说世人回家,而作者却要到先贤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去归隐田园,所以用一“亦”字。这是两样的归途,两样的心境。表明作者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夜归鹿门歌寻景黄昏江景图现境争渡向江村的“人”(急切)乘舟归鹿门的“我”(淡然)悟境
6、(喧闹的)渡头(寂寥的)鹿门明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淡淡的孤寂之情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诗人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梁渡头争渡喧喧:吵闹B人随沙岸向江村向:向着C忽到庞公栖隐处栖:居住D岩扉松径长寂寥岩扉:石门B 【解析】向:奔向,走向。2下面对诗歌开头两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B“争”字写出了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的场面,这种场面使诗人厌恶,这也是诗人要归隐的原因之一。C山寺的僻静与渡口的喧闹形成了对比。D诗人作为一个
7、旁观者静观人们争渡回家,而他要归鹿门,暗示了诗人的隐逸身份。【解析】“这种场面之一”不对。B 3下面对“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句是写诗人在山中所见之景。B“烟树”是说被雾霭笼罩的山树的朦胧;而被月光映照,雾霭散去,树影尽现,愈加迷人。C用“开”而不用“照”字,多了一份动感,更能体现月光皎洁明亮的情态。D“忽”是“忽然”的意思,表示自己来到庞公栖隐的地方是出乎意料的,并非自己本意。【解析】表现诗人沉浸于大自然美景中,似已忘乎一切,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栖隐处。D 4下列对夜归鹿门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
8、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让人感知到诗人洒脱的胸怀。B诗歌的三、四句,写世人回家,诗人却离家去鹿门,两种归途的比较,表露了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和对世俗的厌恶。C诗歌的五、六句,写在攀登鹿门山的路上,月光照着树林,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D诗歌的七、八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做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B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
9、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运用了对比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6“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
10、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注】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中女子虽出身贫寒,却也想着托个媒人找个好归宿,但又知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会自取其辱。B颔联写了人们只知道追逐时髦的梳妆打扮,没有人喜爱高尚的风格和情调。C颈联,描写贫女的才能,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双眉与画卷比美,让人对贫女印象深刻。CE D诗歌句句写贫女,也似句句在写作者自己,贫女形象与贫士形象融为一体,这是诗歌的高明之处。E全诗没有典故,不用比拟,语言风格凄婉柔丽,以深刻的内涵使诗作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解析】C对比手法分析错误,应为“比喻”(象征)。E.语言风格错误,应为“平实质朴”。8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分别塑造了“贫女”和“贫妇”形象,请简析它们各自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答案】白诗,通过描写一个贫妇怀抱孩子拾麦穗的心酸情景,表达了对繁重租税的指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秦诗除了表达对贫女深切的同情,还通过对出身贫贱但品格高尚的贫女的描写,含有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愤慨以及对像贫女一样才能出众的人在现实中却怀才不遇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