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考点一“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针对_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考点串讲分层突破 台湾问题2酝酿:1981年叶剑英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_”。3形成: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4宪法保证:_年写入宪法,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5成为国策:1984年,全国人大_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九条方针1982六届二次(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条件(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日渐完善
2、。(3)港澳同胞的愿望。2过程(1)香港回归: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_年7月1日,收回香港主权。(2)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_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主权。199719993意义(1)洗刷了民族耻辱,翻开香港、澳门历史新的一页,祖国统一大业迈出坚实的一步。(2)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3)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考点二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必要性:台湾问题的解决,将大大加快_的进程。2发展的表现(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日,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3、中国现代化告台湾同胞书(2)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台湾民间回内地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增加。(3)_ 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1992(4)1995年,江泽民就台湾问题提出八项主张,强调“坚持_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5)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_,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6)目前,海峡两岸各领域的正常往来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一个中国反分裂国家法【易混易错】“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
4、,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归纳概括】“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异同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区 不同点 设立的区域 港澳台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自治程度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社会制度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区 不同点 设立的目的 实现中国和平统一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 相同点 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对点训练(2012福建厦门检测)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5、()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D享受权利不同 解析:选A。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政策,前者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最大区别应为A。【轻巧识记】祖国统一的基本内容 用数字“一、二、一”掌握祖国统一的基本内容。“一”指一个构想:“一国两制”。“二”指两地回归: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设立。“一”指一大期盼:两岸和平统一。【易混易错】(1)“一国两制”的政策首先在香港得以成功实践,但“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2)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3)解决台湾问题之所以不放弃
6、使用武力,原因在于台湾岛内外的反华敌对势力企图将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并不是针对广大台湾人民。考点整合一 祖国统一的历程考点整合 阶段 表现 原因 认识 建国初至“文革”时期 未解决港、澳、台问题 历史遗留,国民党退往台湾(1)国家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和愿望(2)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具有特殊性 新时期“一国两制”构想;港、澳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取得重大发展 综合国力提升;政策保证;人民的愿望 考点整合二 祖国统一台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祖国统一是海峡
7、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不利因素(1)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是台湾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2)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存在是另一个巨大的阻碍因素。命题视角预测探究 把脉高频考点,突破教材重点 角度(1)近两年特别注重历史理论和史实的考查,侧重于再认再现和知识迁移应用(2)对“一国两制”,港澳回归的时间、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高频考点关注 立意 对本讲高频考点仍以选择题为主,不过近年来高考所涉题目不多,立意侧重于体现“爱国精神”高考例析(2009高考上海卷)“几
8、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皇家警察”和“香港警察”,名称变化的背后是香港主权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才会出现由“皇家警察”转变为“香港警察”的情况。【答案】D尝试命题1 1984年6月,邓小平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
9、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对邓小平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一国两制”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B中国政府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C中国政府倾向于社会主义吞掉台湾 D中国政府倾向于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解析:选A。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邓小平说的话的关键信息是:“出路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据此判断A正确。尝试命题2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从下面两图的转变,说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中国政府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中国政府承
10、诺放弃使用武力 A B CD 解析:选C。目前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条件还不具备,故错误;中国政府多次申明解决台湾问题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故错误。海峡两岸关系问题 人民网枣庄2011年8月1日电 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29日在山东枣庄开幕,会议主题是“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巩固和平发展成果”,海峡两岸关系问题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当今两追踪社会热点,隐性介入考点岸在社会经济方面进行广泛合作,这也是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参选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主打牌之一,参选人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提出的“十年政纲”计划,众所瞩目的也是与大陆关系部分,从此热点切入,隐性介入考点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视角。高考例析(2010
11、高考海南卷)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解析】“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的传单体现了台湾民众回归大陆,打破两岸隔绝的迫切愿望,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A项正确;“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和平统一”的口号在1979年提出;2008年海峡两岸才真正实现“三通”,B、C、D三项与“1987年”不符。【答案】A尝试命题3
12、2011年8月2日东南网综合报道,日前针对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蔡英文提出的“十年政纲”计划,马英九亲自规划黄金十年,与大陆关系都是重要部分,当前海峡两岸已实现了“三通”。两岸“三通”的意义在于()两岸直航有助于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三通”可增加台湾优势、重振台湾竞争力 符合两岸同胞利益、符合两岸关系发展需要、符合历史前进潮流 实现“三通”后,两岸关系将迎来一个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AB CD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两岸“三通”的实现表明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发展。尝试命题4 海峡两岸由敌对隔绝向频繁交流
13、转变的原因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措施 台湾当局被迫逐渐放松对两岸“三通”的限制 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努力AB CD 解析:选A。海峡两岸关系缓和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都是转变的原因。【史料文本】材料1: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透析史料研习,洞察命题趋向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材料2:图一:2009年11月6日,以
14、“开放、合作、发展、共赢”为主题的第五届湘台经贸交流合作会在衡阳市隆重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出席大会开幕式。图二:2009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夫人刘永清在新加坡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夫人连方瑀。图三:2011年10月19日至21日,第七次“陈江会谈”在天津市举行。双方就一系列协议进行了商谈。【信息解读】粗读 材料1反映了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的思路,从而说明了国家统一并非只有武力一条路;材料2中三幅图片均是海峡两岸交流的内容,综合两则材料说明和平统一是可行的。细读 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反映了合作的平等性。说明邓小平想用平等、协商的方式完成统一大业。划线部分的关键
15、信息反映了海峡两岸不同领域的广泛交流。【史料应用】1材料1中,邓小平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那么其前提是什么?答案:坚持“一个中国”。2材料2中划线部分反映出了哪些交流?答案:经贸交流、高层会谈、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推动。3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国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的根本利益一致
16、解析:选C。坚持“一个中国”与“一国两制”不是一个概念,台湾当局主张的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4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辜汪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辜汪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D“辜汪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解析:选C。“九二会谈”是1992年的大事,A、D两项的大事都与这一时间不符,B项表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