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考点一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 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考点串讲分层突破 职 权:中 书 省 负 责 _、_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起草诏令门下省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2)演变 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设“_”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军政归枢密院掌管,分割宰相军权;财政归_掌管,分割宰相财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中书门下三司元朝:废除三
2、省,实行一省制,只设_。其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中书省2选官制度(1)隋唐前的选官制度:西周实行“_”制;战国、秦、汉初按_授爵;汉武帝时期实行_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实行按照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世卿世禄军功察举制(2)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隋朝创立: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唐朝完善:科举制到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_分科、_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统一定期宋代因“重文轻武”,更为重视科举考试,以致选官过冗过滥。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_方式更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意义: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八股取士3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
3、对官僚):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时是刺史;明清中央有_,各省有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对皇帝):隋唐是门下省,宋代是_。都察院谏院考点二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_的同时,又分封同姓王,导致中央和封国之间矛盾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七国之乱”。郡县制措施:汉武帝时,对诸侯国实行“_”,强干弱枝,同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背景: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形成了_的局面,后来演化成五代十国的格局。推恩令藩镇割据措施:a.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_”,但发兵权归枢密院。b.削实权
4、: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c.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的_。三衙物质基础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2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 背景: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措施:a.1380年,裁撤_,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b.演变: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此后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有了“_”之权。中书省票拟(2)清朝 军机处
5、的设立:_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职权: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但本身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雍正影响:a.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b.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轻巧识记】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完善的体现 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两个“趋势”:一是从汉至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归纳概括】三省六部制的实质及对古代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
6、1)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2)积极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分相权,加强了皇权。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对点训练1(2012北京海淀二模)“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宜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具有此种行政审核功能的机构是()A汉朝的中朝 B唐朝中书省 C唐朝门下省D明朝的内阁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侍中的职责是审读百司奏抄,以驳正违失,由此可知是唐朝门下省。汉朝的中朝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7、,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选C项。对点训练2(2012珠海期末测试)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解析:选C。根据所学,材料中“隋唐政治制度”指在中央实行的三省六部制。A项中“独立施政”和B项中“地方分权”都不符合三省六部制说法。D项“皇权顶峰”是指清雍正帝时期军机处的设置。【易混易错】(1)推恩令:“推恩令”得以顺利推行的重要原因在于得到了诸
8、侯嫡长子之外诸子的支持,“推恩令”推行前,嫡长子之外的诸子无分封权。(2)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分析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与支持。内阁只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归纳概括】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对于稳定和重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
9、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消极影响: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在根本上潜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对点训练3(2012山东潍坊高三质检)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 地 义 的,哪 里 就 根 本 没 有 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对该论述正确的理解是()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 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人性”君主专制有害无利AB CD解析:选A。马克思主义认为君主专制
10、是最典型的“人治”、具有残暴性、极大地压制“人性”。但是,君主专制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建设、防止分裂割据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故“君主专制有害无利”说法错误。考点整合一 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考点整合 时期 名称 内容及其影响 战国时期 军功爵制 商鞅变法时实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也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时期 名称 内容及其影响 两汉 察举制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不利于人才选
11、拔 时期 名称 内容及其影响 隋朝 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整合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
12、,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郡国并行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等。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设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总之,从秦至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而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逐渐削弱、消失;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的设立直至设立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命题视角预测探究 把脉高频考点,突破教材重点 角度
13、(1)近两年高考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内容考查较多,突出机构职能的变革对加强中央集权影响方面的理解和应用(2)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等高频考点多加关注 立意 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选择题、非选择题都比较多。命题立意侧重于“以史为鉴”,并结合“科教兴国”战略这一高考热点 高考例析(2011高考广东卷)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据材料信息“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可判断该选官制度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其选拔官吏的主要
14、依据是门第高低。“该现象逐步消失”说明隋唐以后实行新的选官制度,即科举制,故选D项。【答案】D尝试命题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解析:选B。由材料中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批,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尝试命题2 某机构虽总辖军国政务,但不是一个正式权力机关。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作
15、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下列哪一引言并非对该机构及其大臣的描述()A“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B“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C“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D“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解析:从文明史观看古代政治制度 近年来的高考对文明史观的考查越来越多。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观念,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关注新史观,学会知识迁移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即它注重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和规律。在这一视角下可对三省六部制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
16、等进行命题。高考例析(2011高考北京卷)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解析】A项削弱诸侯王势力,B项北魏实行三长制,主要是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A、B两项。明太祖废除丞相,清朝时期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矛盾,D项错误。宋代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C项正确。【答案】C尝试命题3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
17、设立参知政事 AB CD解析:选D。本题考查结合史实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题目反映了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题干关键词语是“直接变革宰相制度”,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不合题意;唐朝实行三省制分割相权,宋朝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符合题意。尝试命题4 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D清代的军机大臣 解析:选C。从材料“本无相名”“票拟”“六部”中可推断出其为明代的内阁大学士。【史料文本】材料1:东汉桓帝、灵帝时的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
18、第(门第)良将怯如鸡。”摘自中国通史透析史料研习,洞察命题趋向材料2:(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摭言【信息解读】粗读 材料1反映了东汉桓帝、灵帝时所选出的“官员”的现实情况,说明该“选官”方式存在很大弊端。材料2反映了唐太宗时的选官方式选出了真正的人才。细读 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去判断该“选官”制度,并透析出其历史“史实”。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直接从“进士”就可判断出其“选官”制度。【史料应用】1材料1中“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根据材料说明这一制度受到抨击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答案:察举制度。官场被世家大族垄断,推荐的
19、人才名不符实。2材料2中“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反映出了该“选官”制度是什么?答案:科举制。3“丁兰,河内野王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则与,不和不与。后邻人忿兰,盗斫木母,应刀血出。兰乃殡殓,报仇。帝嘉之,拜中大夫。”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二十等爵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丁兰官拜中大夫是由于其对母亲的孝行。在所提供的选项中,只有B项按孝行等可以推荐做官,即举孝廉。而A项是按军功授予官职,C项是按家族门望,D项是按考试成绩。4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谈到某制度 时 说:“前 代 选 用,皆 州 郡 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时开创了()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D征辟制解析:选C。沈既济的观点中,首先说出了察举制的弊端,造成了地方豪强势力的恶性膨胀,官府不得不把官吏的任免权收归到中央。为了选拔出优秀的人才,隋朝开创了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