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整合与素能培养03 案例实录规范答题01时空坐标纵向成线04热点话题全新讲练02 专题归纳知识整合01 时空坐标纵向成线 通史构建 宏观把握02 专题归纳知识整合 线索发散 单元深化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1土地改革(1)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着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采取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作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1)内容:依靠合作社的统一经营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
2、,发展合作社就能增产,合作社规模越大越有优越性。(2)作用:到1956年底,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实质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3人民公社化运动(1)内容:人民公社化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兵学商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2)作用:它的核心是以提高公有化程度来扩大规模。4家庭承包责任制(1)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2)作用:
3、把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的一项长期经营制度稳定下来。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的三次大的变动119491956年底,中国的国民经济表现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动还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业比重大幅度上升,农业所占比重相对下降。2从19561978年,中国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的局面,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现在多种类型的私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
4、的比重。三、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19581982年):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人为地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承包责任制(1982年后):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
5、经营,自负盈亏。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03 案例实录规范答题点评试卷 科学应试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一般方法“找解题的关键”及案例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都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
6、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问题?
7、(2)材料二所说的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什么?(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规范答案(1)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因为它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3)基本着眼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要以能否发展生产力为标准,采取稳妥的方针。方法归纳 找解题的关键(1)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
8、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4)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04 热点话题全新讲练依托考点 链接热点话题:关注民生,让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经济相得益彰话题关注2014年“两会”期间,民生问题成为会议关注的重点。“两会”期间提到“中国梦”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不断改善的“民生梦”,是强国富民、改善环境的“小康梦
9、”。最近五六年的全国“两会”上,除了经济方面的话题,食品安全问题、住房问题、上学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也是老百姓的聚焦点所在。两会后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经济增长目标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物价总水平目标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考虑了去年涨价翘尾影响和今年新涨价因素,也表明我们抑制通胀、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政治统治的重大问题。每年的两会热点之重就是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10、。梳理古今中外有关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借鉴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教训,是高考的重要命题角度,复习时应格外重视。历史回声1中国古代民生思想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等。2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家给人足”、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3新中国土地所有形式的变化时间所有制土地经营19531954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11、19551957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高级社,集体经营1978年至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4.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建国之初农村土地改革,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进一步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新时期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
12、民共和国宪法。(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两个方面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召开,实行“八字”方针。失误探索:“三面红旗”,“文化大革命”。“三面红旗”: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点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场浩劫:“文革”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一个错误:党的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5近现代西方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说”。(2)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
13、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3)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重视民生: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忽视民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项目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生产目的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实现共同富裕后果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命题应用1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
14、避阡陌。对于以上三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立论不同,但都支持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D三者立论不同,且都反对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解析: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阶级立场的理解。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孟子和商鞅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尽管三者所代表的流派不同,但其思想主张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显著变动,都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赞同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模式。答案为B。答案:B2据调查,解放前职工生活水平最高的1936年,全国职工家庭每人每年平均消费额为140元(按1957年价格计算),1952年
15、达到189.5元,比1936年增长35%。农民收入1952年同1949年相比,一般增长30%以上。这表明1952年()A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B人民过上了富裕生活C社会贫富差距缩小D社会贫困问题已被解决解析:从材料可知1952年全国职工人均年消费水平已经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农民收入也得到较大增长,由此可知,当时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故选A项。答案:A3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农业合作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点是()都给农民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都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ABCD解析:本题考查对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历程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可知:
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故错误。故选C项。答案:C4观察下面的历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依据图1和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概况。(2)有人说图3所反映的史实对民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3)图4中农民的做法引发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重大调整?这一调整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何意义?(4)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你有何认识?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第(1)问,根据“老农奴桑登分到了土地”和“入社报名大会”的提示语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人民公社化运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即
17、可。第(3)问,根据“大包干纪念馆”等词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综合概括以上诸问答案回答即可。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使千千万万的农民分得了土地;但是,当时的农业生产以个体农民生产为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从1953年开始,党和政府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国民经济,导致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4)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相关的民生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