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课言之有“理”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一、夯基训练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明天,全省中学生篮球赛在省城兰州举行,你和小明去吧。(2)在风声里苏有朋的突破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他把昆曲名伶白小年的阴柔细腻、举手投足间“娘”味十足的模样演得惊艳妖娆。(3),通过她的牵线,从海南到陇西,一次又一次的爱心接力,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A.一齐简直而后B.一起几乎而后C.一起简直尔后D.一齐几乎尔后解析:作为副词,“一齐”侧重同时,“一起”侧重一块儿、一道儿。句(1)应选“一起”。“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夸张)带有强调语气,含有“实在”“真是”“完全”的意思;“几乎
2、”只表示接近,程度上比“简直”轻。句(2)应选“简直”。“而后”指“然后”,一般不单用;“尔后”指“从此以后”。句(3)应选“尔后”。答案:C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2)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3)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解析:“一再、再三”“多少、稍微”“往往、常常”三对词语都是副词,各对词语之间的意义都有相同之处,并且有时都可以互换,但各对词语之间使用上有时有区别。“一再”和“再三”的区别在于不是人的主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只
3、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第(1)句“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 “中美关系”,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陈述。“多少”和“稍微”的区别在于,“多少”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种限制;另一方面“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就不能。“往往”和“常常”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一是“往往”主要指“在一定条件下才经常发生的动作”,而“常常”不受限制;二是“往往”在使用时“必须是带有某种规律性的动作”,而“常常”不受这种限制。换句话说,“常常”的准确释义是“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发生的经常性和频繁性”,而“往往”的准确释义是“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
4、件下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第(3)句的行为动作,既没有“一定的条件”,也并不“带有某种规律性”,所以只能用“常常”。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既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称为完全的或健全的人。B.警方还发现这个邪教组织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就有不少蛊惑人心、反科学的内容。C.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方都将双边协议提交WTO秘书处后,WTO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方投票。D.由于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解析:D项,“被”用在“应邀”前是错误的,因为“应邀”表示“答应了邀请”
5、。A项,“或”作“或者”讲,表选择关系。B项,“就”在句中表示事实就是如此。C项,“和”是连词,“与”作介词,使用恰当。答案:D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我国将取消代课教师制度,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任教。(2)打着民主旗号搞“台独”的分裂活动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是对台海地区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的巨大威胁。(3)在抗癌明星座谈会上,张老汉很自豪地说:“得病十几年了,我的身子骨还很硬朗。”A.逐渐更/和虽说B.逐步也/乃至虽说C.逐步更/乃至即便D.逐渐也/和虽然解析:“逐渐”,渐渐,强调
6、行为动作等的变化缓慢。“逐步”,一步一步地,强调动作或情况的变化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逐渐”所表示的变化没有明显的阶段性,而“逐步”表示的变化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更”,表示程度上又加深了一层或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也”,副词,表示并列。“和”,连词,意为“跟”“与”。“乃至”,连词,甚至,表示更进一层。“虽说”,既能表达转折关系,又符合口语化的语言环境。根据语境,B项更为合适。答案:B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面对“笑不出来”的相声大赛,观众不由怀念起七八十年代相声那有过的辉煌。(2)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
7、这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3)经过全体抢险人员8天8夜的艰苦奋战,山西王家岭矿难抢险救灾工作创造了中国世界矿难史上抢险救灾的生命奇迹。A.已经毕竟甚至B.曾经毕竟乃至C.已经究竟甚至D.曾经究竟乃至解析:(1)“已经”“曾经”都表示事情完成,前者立足于现在,后者着眼于过去。(2)“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出的结论,相当于“终究、到底”。“究竟”,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3)“甚至”提出突出问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乃至”意思同“甚至”,多用于范围依次扩大的语境,据此当选“乃至”。答案:B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必须删去的一项是()出人意料的,今
8、年3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地稳定了。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学习社会,无论业余作者或专业作家都不可忽视。从上述事实说明,科学技术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那时鲁迅的杂文,其矛头多指向封建思想,对封建意识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A.B.C.D.解析:句中的“的”构成偏正结构,使“下跌”成为主语,句子转为短语,意思就变了,必须删除。“从事实”是介宾短语作句子状语,使句子缺少了主语,应去掉“从”,让“事实”作主语。答案:C7.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即便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也给了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帮助。B.给难字注音,不只是为了扫除阅
9、读障碍,而是为了在“读书”中“识字”,真正做到“开卷有益”。C.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打人。D.这件事连小孩都知道,况且是大人呢?解析:A项改为“虽然”,B项改为“而且是”,D项改为“何况”。答案:C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有媒体评论称,这一次研究再次说明,就推动奢侈品业增长而言,中国游客已经成了无可的领头羊。(2)台元纺织股份公司在德城区投资的元茂服装项目,是全省最大的台资项目,项目实际投资达1亿美元。(3)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那些容易产生歧义或者书写不方便的汉字就需要
10、修改。A.置疑日前否则B.置疑目前反之C.质疑日前反之 D.质疑目前否则解析:(1)“置疑”常与“不容”“不可”等连用,一般用于否定句中;“质疑”意为“提出疑问”,一般用于肯定句中。(2)“日前”指几天前,“目前”指说话的当时。(3)“否则”意为“如果不是这样”,指在假设情况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反之”意为“与此相反,反过来说或者反过来做”,指行为的反向情况。答案:B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赌场距市中心不到一公里,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来人往的繁华所在能容得下一个大赌场的存在。(2)大同、小康,原来都只讲到了社会秩序,没有说到经济生活。(3)如果父母花了钱费了
11、力,而孩子增长的是骄奢之心和自以为是的仇贫心理,这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家庭来说都是无益的。A.竟然都不过B.居然都恰恰C.竟然却恰恰D.居然却不过解析:“居然”,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竟然”,出乎意料,语气较“居然”轻。“却”,副词,表转折。“都”,副词,表总括。“不过”,副词,只,仅仅。“恰恰”,副词,正,正好。答案:D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取民俸禄却不能为民分忧,你就一点也不感到惭愧吗?(2)市区二手房基本上是小户型的单元房,是面积在六七十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房,三五十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房在交易中引领市场风骚。(3)人的体质需要锻炼,生产劳动就是很好的锻炼,不
12、管是在野外,在厂房里劳动,都是对脑力劳动的一种调剂。A.莫非甚至/尤其可是/或者B.难道尤其/甚至可是/或者C.难道尤其/甚至因为/还是D.莫非甚至/尤其因为/还是解析:(1)“莫非”和“难道”都是副词。“莫非”多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揣测的语气,一般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多用于反问句,表示反问语气。结合语境。该填“难道”。(2)“甚至”,连词,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尤其”,副词,表示更进一步。(3)句分句的关系是前因后果,所以要选“因为”,“是”与“还是”呼应。答案:C二、文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3题。(导学号50720021)汉语,我为你忧心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
13、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
14、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退。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发人深思的是
15、,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 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 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11.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
16、的根”这句话的一项是()A.汉语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D.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解析:D项,汉语“广为传播,热遍全球”,只能说明外国人对汉语的兴趣和重视,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答案:D1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的后辈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那么,东方民族的含蓄之美就可能消失殆尽。B.
17、国人冷落汉语,高学历的青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使国人文化水平降低,国际竞争力减弱。C.方块字横平竖直,独具韵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势必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无法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解析:B项,不能说明汉语“语词”表达特点及功能与“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B1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用词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这样才可能领略到母语独特的文化意蕴。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备受冷落,面临危机。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我们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以此来抵制外语。C.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D.汉语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在华夏民族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令人叹惋。解析:B项,汉语和英语并非此长彼消、相互对立的关系。重视母语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外语,按照文意,两者都要兼顾。C项,“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说法绝对,推断无据。D项,汉语“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原文无据,且说法错误。答案:A